人民醫院首診負責病歷書寫手術分級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133
2024-09-08
14頁
68KB
1、人民醫院首診負責、病歷書寫、手術分級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首診負責制1、第一次接診的醫師或科室為首診醫師和首診科室,首診醫師對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搶救、轉院和轉科等工作負責。2、首診醫師必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的輔助檢查和處理,并認真記錄病歷。對診斷明確的患者應積極治療或提出處理意見;對診斷尚未明確的患者應在對癥治療的同時,應及時請上級醫師或有關科室醫師會診。3、首診醫師下班前,應將患者移交接班醫師,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項交待清楚,并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4、對急、危、重患者,首2、診醫師應采取積極措施負責實施搶救。如為非所屬專業疾病或多科疾病,應組織相關科室會診或報告醫務科組織會診。危重癥患者如需檢查、住院或轉院者,首診醫師應陪同或安排醫務人員陪同護送;如接診醫院條件所限,需轉院者,首診醫師應與所轉醫院聯系安排后再予轉院。5、首診醫師在處理患者,特別是急、危、重患者時,有組織相關人員會診、決定患者收住科室等醫療行為的決定權,任何科室、任何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1、醫療機構應建立三級醫師治療體系,實副行主任醫師(或主任醫師)/科室主任、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三級醫師查房制度。2、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或主治醫師查房,應有住院醫師和相關人員3、參加。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醫師查房每日1次。住院醫師對所管患者實行24小時負責制,實行早晚查房。3、對急危重患者,住院醫師應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必要時可請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臨時檢查患者。4、對新入院患者,住院醫師應在入院8小時內查看患者,主治醫師應在48小時內查看患者并提出處理意見,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應在72小時內查看患者并對患者的診斷、治療、處理提出指導意見。5、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病歷、X光片、各項有關檢查報告及所需要的檢查器材等。查房時,住院醫師要報告病歷摘要、目前病情、檢查化驗結果及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4、。上級醫師可根據情況做必要的檢查,提出診治意見,并做出明確的指示。6、查房內容:1)、住院醫師查房,要求重點巡視急危重、疑難、待診斷、新入院、手術后的患者,同時巡視一般患者;檢查化驗報告單,分析檢查結果,提出進一步檢查或治療意見;核查當天醫囑執行情況;給予必要的臨時醫囑、次晨特殊檢查的醫囑;詢問、檢查患者飲食情況;主動征求患者對醫療、飲食等方面的意見。2)、主治醫師查房,要求對所管患者進行系統查房。尤其對新入院、急危重、診斷未明及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進行重點檢查與討論;聽取住院醫師和護士的意見;傾聽患者的陳述;檢查病歷;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征求對醫療、護理、飲食等的意見;核查醫囑執行情況及治療效果5、。3)、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科室主任查房,要解決疑難病例及問題;審查對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診斷、診療計劃;決定重大手術及特殊檢查治療;抽查醫囑、病歷、醫療、護理質量;聽取醫師、護士對診療護理的意見;進行主要的教學工作;決定患者出院、轉院等。三、病歷書寫制度1、統一用藍黑墨水,要求內容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2、使用規范的漢字;數字用阿拉伯數字;藥名可用中文、拉丁、英文書寫;度量衡單位采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3、病歷書寫不能刪改、剪貼、挖補,個別錯字可以用同樣的筆墨雙線劃在錯別字上;上級醫師修改一律用紅色墨水筆,簽署修改的日期和全名。每頁修改3處以上需要重新書寫。4、普通病人24小時以內完6、成入院病歷、危重病人6小時以內完成;首次病程記錄當班完成,急診手術病人術前完成。5、病程記錄一般1次/23天,入院及術后3天至少每天1次,危重病人1次/天,有病情變化隨時記錄,慢性病人可以1次/周,階段小節1次/月。6、入院前3天有三級醫師查房記錄:新入院的普通病人48小時以內有主治醫師以上查房并記錄,72小時以內有副主任醫師以上查房并記錄。7、手術前有主治醫師以上查房記錄或討論記錄。8、疑難危重病人有討論記錄,重大手術有術前討論記錄。9、專科病人要有轉入、轉出記錄,并及時完成。10、落實簽字制度:凡是需行手術、輸血等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需簽寫知情同意書。11、凡診療操作,術前術后有操作人員7、的記錄。12、輔助檢查報告單24小時以內要貼回病歷,張貼單的楣欄要填寫完整。四、疑難病例討論制度1、凡遇疑難病例、入院三天內未明確診斷、治療效果不佳、病情嚴重等均應組織會診討論。2、會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主持,召集有關人員參加,認真進行討論,盡早明確診斷,提出治療方案。3、主管醫師須事先做好準備,將有關材料整理完善,寫出病歷摘要,做好發言準備。4、主管醫師應作好書面記錄,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于疑難病例討論記錄本。記錄內容包括:討論日期、主持人及參加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病情報告及討論目的、參加人員發言、討論意見等,確定性或結論性意見記錄于病程記錄中。 五、會診制度1、醫療會診包括:急診8、會診、科內會診、科間會診、全院會診、院外會診等。2、急診會診可以電話或書面形式通知相關科室,相關科室在接到會診通知后,應在15分鐘內到位。會診醫師在簽署會診意見時應注明時間(具體到分鐘)。3、科內會診原則上應每周舉行一次,全科人員參加。主要對本科的疑難病例、危重病例、手術病例、出現嚴重并發癥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學價值的病例等進行全科會診。會診由科主任負責組織和召集。會診時由主管醫師報告病歷、診治情況以及要求會診的目的。通過廣泛討論,明確診斷治療意見,提高科室人員的業務水平。4、科間會診:患者病情超出本科專業范圍,需要其他專科協助診療者,需行科間會診。科間會診由主管醫師提出,填寫會診單,寫明會診要求9、和目的,送交被邀請科室。應邀科室應在24小時內派主治醫師以上人員進行會診。會診時主管醫師應在場陪同,介紹病情,聽取會診意見。會診后要填寫會診記錄。5、全院會診:病情疑難復雜且需要多科共同協作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醫療糾紛或某些特殊患者等應進行全院會診。全院會診由科室主任提出,報醫務科同意或由醫務科指定并決定會診日期。會診科室應提前將會診病例的病情摘要、會診目的和擬邀請人員報醫務科,由其通知有關科室人員參加。會診時由醫務科或申請會診科室主任主持召開,業務副院長和醫務科長原則上應該參加,業務院長作總結歸納,應力求統一明確診治意見。主管醫師認真做好會診記錄,并將會診意見摘要記入病程記錄。醫療機構10、應有選擇性地對全院死亡病例、糾紛病例等進行學術性、回顧性、借鑒性的總結分析和討論,原則一年舉行2次,由醫務科主持,參加人員為醫院醫療質量控制與管理委員會成員和相關科室人員。 6、院外會診。邀請外院醫師會診或派本院醫師到外院會診,須按照衛生部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衛生部42號令)有關規定執行。六、危重患者搶救制度1、制定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各專業常見危重患者搶救技術規范,并建立定期培訓考核制度。2、對危重患者應積極進行救治,正常上班時間由主管患者的三級醫師醫療組負責,非正常上班時間或特殊情況(如主管醫師手術、門診值班或請假等)由值班醫師負責,重大搶救事件應由科主任、醫務科或院領導參11、加組織。3、主管醫師應根據患者病情適時與患者家屬(或隨從人員)進行溝通,口頭(搶救時)或書面告知病危并簽字。4、在搶救危重癥時,必須嚴格執行搶救規程和預案,確保搶救工作及時、快速、準確、無誤。醫護人員要密切配合,口頭醫囑要求準確、清楚,護士在執行口頭醫囑時必須復述一遍。在搶救過程中要作到邊搶救邊記錄,記錄時間應具體到分鐘。未能及時記錄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說明。5、搶救室應制度完善,設備齊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須實行“五定”,即定數量、定地點、定人員管理、定期消毒滅菌、定期檢查維修。七、手術分級管理制度(一)、手術分類根據手術過程的復雜性和手術技術的要求,把12、手術分為四類:1、四類手術:手術過程簡單,手術技術難度低的普通常見小手術。 2、三類手術:手術過程不復雜,手術技術難度不大的各種中等手術; 3、二類手術:手術過程較復雜,手術技術有一定難度的各種重大手術;4、一類手術:手術過程復雜,手術技術難度大的各種手術。(二)、手術醫師分級所有手術醫師均應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且執業地點在本院。根據其取得的衛生技術資格及其相應受聘職務,規定手術醫師的分級。1、住院醫師2、主治醫師3、副主任醫師:(1)低年資副主任醫師:擔任副主任醫師3年以內。(2)高年資副主任醫師:擔任副主任醫師3年以上。4、主任醫師(三)、各級醫師手術范圍1、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13、逐步開展并熟練掌握四類手術。2、主治醫師:熟練掌握三、四類手術,并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逐步開展二類手術。3、低年資副主任醫師:熟練掌握二、三、四類手術,在上級醫師參與指導下,逐步開展一類手術。4、高年資副主任醫師:熟練完成二、三、四類手術,在主任醫師指導下,開展一類手術。亦可根據實際情況單獨完成部分一類手術、開展新的手術。5、主任醫師:熟練完成各類手術,特別是完成開展新的手術或引進的新手術,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項目手術。(四)、術審批權限1、正常手術:原則上經科室術前討論,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權的科副主任審批。2、特殊手術:凡屬下列之一的可視作特殊手術,須經科室認真進行術前討論,經科主任簽字后,報醫務14、科備案,必要時經院內會診或報主管院領導審批。但在急診或緊急情況下,為搶救患者生命,主管醫師應當機立斷,爭分奪秒,積極搶救,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和總值班匯報,不得延誤搶救時機。(1)手術可能導致毀容或致殘的;(2)同一患者因并發癥需再次手術的;(3)高風險手術;(4)本單位新開展的手術;(5)無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糾紛的手術;(6)被手術者系外賓,華僑,港、澳、臺同胞,特殊人士等;(7)外院醫師來院參加手術者、異地行醫必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八、術前討論制度1、 對重大、疑難、致殘、重要器官摘除及新開展的手術,必須進行術前討論。2、 術前討論會由科主任主持,科內所有15、醫師參加,手術醫師、護士長和責任護士必須參加。3、 討論內容包括:診斷及其依據;手術適應證;手術方式、要點及注意事項;手術可能發生的危險、意外、并發癥及其預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術同意書簽字手續(需本院主管醫師負責談話簽字);麻醉方式的選擇,手術室的配合要求;術后注意事項,患者思想情況與要求等;檢查術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完成情況。討論情況記入病歷。4、 對于疑難、復雜、重大手術,病情復雜需相關科室配合者,應提前2-3天邀請麻醉科及有關科室人員會診,并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九、死亡病例討論制度1、 死亡病例,一般情況下應在1周內組織討論;特殊病例(存在醫療糾紛的病例)應在24小時內進行討論;尸檢病例,待16、病理報告發出后1周內進行討論。2、 死亡病例討論,由科主任主持,本科醫護人員和相關人員參加,必要時請醫務科派人參加。3、 死亡病例討論由主管醫師匯報病情、診治及搶救經過、死亡原因初步分析及死亡初步診斷等。死亡討論內容包括診斷、治療經過、死亡原因、死亡診斷以及經驗教訓。4、 討論記錄應詳細記錄在死亡討論專用記錄本中,包括討論日期、主持人及參加人員姓名、專業技術職務、討論意見等,并將形成一致的結論性意見摘要記入病歷中。十、查對制度1、臨床科室1)、開醫囑、處方或進行治療時,應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床號、住院號(門診號)。2)、執行醫囑時要進行三查七對: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17、時間、用法、濃度。3)、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要檢查質量、標簽、失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4)、給藥前,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使用劇、毒、麻、限藥時要經過反復核對;靜脈給藥要注意有無變質,瓶口有無松動、裂縫;給多種藥物時,要注意配伍禁忌。5)、輸血時要嚴格三查八對制度(見護理核心制度-六、查對制度)確保輸血安全。2、手術室1)、接患者時,要查對科別、床號、姓名、年齡、住院號、性別、診斷、手術名稱及手術部位(左、右)。2)、手術前,必須查對姓名、診斷、手術部位、配血報告、術前用藥、藥物過敏試驗結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藥。3)、凡進行體腔或深部組織手術,要在術前與縫合前、后清點所有敷料18、和器械數。4)、手術取下的標本,應由巡回護士與手術者核對后,再填寫病理檢驗送檢。3、藥房1)、配方時,查對處方的內容、藥物劑量、配伍禁忌。2)、發藥時,查對藥名、規格、劑量、用法與處方內容是否相符;查對標簽(藥袋)與處方內容是否相符;查對藥品有無變質,是否超過有效期;查對姓名、年齡,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項。4、血庫1)、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兩人工作時要雙查雙簽,一人工作時要重做一次。2)、發血時,要與取血人共同查對科別、病房、床號、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瓶(袋)號、采血日期、血液種類和劑量、血液質量。5、檢驗科1)、采取標本時,要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檢驗目的。2)、收集標本時,查19、對科別、姓名、性別、聯號、標本數量和質量。3)、檢驗時,查對試劑、項目,化驗單與標本是否相符。4)、檢驗后,查對目的、結果。5)、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6、病理科1)、 收集標本時,查對單位、姓名、性別、聯號、標本、固定液。2)、 制片時,查對編號、標本種類、切片數量和質量。3)、 診斷時,查對編號、標本種類、臨床診斷、病理診斷。4)、 發報告時,查對單位。7、放射線科1)、 檢查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年齡、片號、部位、目的。2)、 治療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部位、條件、時間、角度、劑量。3)、 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8、理療科及針灸室1)、 各種治療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20、部位、種類、劑量、時間、皮膚。2)、 低頻治療時,并查對極性、電流量、次數。3)、 高頻治療時,并檢查體表、體內有無金屬異常。4)、 針刺治療前,檢查針的數量和質量,取針時,檢查針數和有無斷針。9、(心電圖、腦電圖、超聲波、基礎代謝等)1)、 檢查時,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性別、檢驗目的。2)、 診斷時,查對姓名、編號、臨床診斷、檢查結果。3)、 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其他科室亦應根據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對制度。十一、醫生交接班制度1、科室病區值班需有一和二線值班人員。一線值班人員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住院醫師,二線值班人員為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本院見習期醫師、進修醫師、實習醫師參加21、值班時應在本院有執業資格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工作,不得單獨值班。2、科室病區均實行小時值班制。值班醫師應按時接班,聽取交班醫師關于值班情況的介紹,接受交班醫師交辦的醫療工作。3、 對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須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醫師應將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應處理事項,向接班醫師交待清楚,雙方進行責任交接班簽字,并注明日期和時間。4、 值班醫師負責科室病區各項臨時性醫療工作和患者臨時情況的處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觀察及醫療措施的記錄。一線值班人員在診療活動中遇到困難或疑問時應及時請示二線值班醫師,二線值班醫師應及時指導處理。二線班醫師不能解決的困難,需經主管醫師協同處理的特殊問題時,主管22、醫師必須積極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領導解決的問題時,應及時報告醫院總值班或醫務科。5、 一線值班醫師夜間必須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 遇到需要處理的情況時應立即前往診治。如有急診搶救、會診等需要離開科室病區時,必須向值班護士說明去向及聯系方法。二線值班醫師可住家中,但須留聯系方式,接到請求電話時應立即前往。6、 值班醫師不能“一崗雙責”,如即值班又坐門診、做手術等,急診手術除外,但在病區有急診處理事項時,應由備班進行及時處理。7、 每日晨會,值班醫師應將重點患者情況向病區醫護人員報告,并向主管醫師告知危重患者情況及尚待處理的問題。十二、新技術準入制度1、新技術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23、續后方可實施。2、實施者提出書面申請,填寫開展新業務、新技術申請表,提供理論依據和具體實施細則、結果及風險預測及對策,科主任審閱并簽字同意后報醫務科。3、醫務科組織學術委員會專家進行論證,提出意見,報主管院長批準后方可開展實施。4、新業務、新技術的實施須同患者簽署相應協議書,并應履行相應告知義務。5、新業務、新技術實施過程中由醫務科負責組織專家進行階段性監控,及時組織會診和學術討論,解決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較大的技術問題。日常管理工作由相應控制醫師和監測醫師完成。6、新業務、新技術完成一定例數后,科室負責及時總結,并向醫務科提交總結報告,醫務科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討論決定新業務、新技術的是否在24、臨床全面開展。7、科室主任應直接參與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并作好科室新業務、新技術開展的組織實施工作,密切關注新項目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積極妥善處理,做好記錄。十三、分級護理制度(一)特級護理1、病情依據(1)病情危重,隨時需要搶救的病人;(2)各種復雜的大手術或新開展的大手術,如器官移植;(3)各種嚴重外傷,如大面積燒傷等;2、護理要求(1)設專人守護,嚴密觀察病情,備齊急救物品、器材,隨時準備搶救;(2)制定護理計劃,設特別護理記錄單,根據病情隨時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和液體出入量并做好記錄。(3)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確保病人診療安全。(二)一級護理1、病25、情依據(1)病重、病危、各大手術后需要嚴格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2)各種內出血或外傷、高熱、昏迷、肝功能衰竭、休克、極度衰竭者;(3)癱瘓、驚厥、子癇、晚期癌腫病人、早產嬰兒;2、護理要求 (1)嚴格臥床休息,解決生活上的各種需要;(2)注意心理護理;(3)嚴密觀察病情,每1530分鐘巡視病人,定時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根據病情制定護理計劃;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并及時做好各項護理記錄。(4)加強基礎護理,防止發生合并癥,保持室內清潔、整齊、空氣新鮮,防止交叉感染。(5)加強營養,鼓勵病人進食。(三)二級護理1、病情依據(1)病重期急性癥狀消失,大手術后病情穩定及骨牽引、臥石膏床26、等生活不能自理者;(2)年老體弱或慢性病不宜過多活動者;(3)一般手術后或輕型先兆子癇等。2、護理要求(1)臥床休息,根據病情許可,可在床上坐起;(2)注意觀察病情和特殊治療或用藥后的反應及效果,每12小時巡視病人一次;(3)加強基礎護理,協助翻身,加強口腔,皮膚護理,防止發生合并癥;(4)給予生活上的必要照顧,如洗臉、擦身、送飯、遞送便器等。(四)三級護理1、病情依據(1)輕癥、一般慢性病、手術前檢查準備階段病人、正常孕婦等;(2)各種疾病術后恢復期或即將出院的病人;(3)可以下床活動,生活可以自理者。2、護理要求(1)按常規每天測量體溫、脈搏、呼吸,掌握病人的病情、心理狀況;(2)督促遵守27、院規,保證休息,注意病人飲食,每日巡視34次;(3)對產婦進行婦幼衛生保健咨詢指導;(4)進行衛生宣教。十四、臨床用血審核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和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特制定臨床用血審核制度。1、血液資源必須加以保護、合理應用,避免浪費,杜絕不必要的輸血。2、臨床醫師和輸血醫技人員應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正確應用成熟的臨床輸血技術和血液保護技術,包括成分輸血和自體輸血等。3、輸血科負責臨床用血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實施,確保貯血、配血和其他科學、合理用血措施的執行。4、輸血申請應由經治醫師逐項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由主治醫師核準簽字,連同受血者血樣于預定輸血日期前送交輸血科備血。5、 臨床輸血28、一次用血、備血量超過2000毫升時要履行報批手續,需經輸血科醫師會診,由科室主任簽名后報醫務部批準(急診用血除外)。急診用血事后應當按照以上要求補辦手續。6、決定輸血治療前,經治醫師應向患者或其家屬說明輸同種異體血的不良反應和經血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簽字。輸血治療同意書入病歷。無家屬簽字的無自主意識患者的緊急輸血,應報醫務部或片區院長同意備案并記入病歷。危重搶救患者緊急情況下需要用血時,時間內報醫部處審批,時間外報總值班,必須由當班醫生及醫務部或總值班簽名,醫務部及總值班備案。7、配血合格后,由醫護人員到輸血科(血庫)取血。取血與發血的雙方必須共同查對患29、者姓名、性別、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試驗結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觀等,準確無誤時,雙方共同簽字后方可發出。8、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歷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貯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輸血前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30、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9、疑為溶血性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護靜脈通路,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血型、()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血型、()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試驗);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并檢測相關抗體效價,如發現特殊抗體,應作進一步鑒定;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細菌學檢驗;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10、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立即通知輸血科,并逐項填寫患者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并返還輸血科保存。輸血科每月統計上報醫務部備案。 11、輸血完畢后,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并將血袋送回輸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