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病人身份患者腕帶識別制度和程序2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288
2024-09-08
23頁
57.42KB
1、醫院病人身份、患者腕帶識別制度和程序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院病人身份識別制度和程序 病人在院期間應被正確識別身份,包括門、急診病人和住院病人。1、住院病人均應佩戴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標識。2、腕帶佩戴規范 目的:(1)病人流動過程中能被正確識別(如加床、轉床、手術、外出檢查等);(2)有過敏史者有醒目標記,隨時提醒,方便核對;(3)意識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確識別;(4)確保母嬰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醫生查房時準確快速地確認病人、讀取病人信息。手術病人(包括微創手術)、危重病人以及過敏性體質病人必須佩帶2、腕帶,作為病人識別標志。腕帶填入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有損壞,及時更新,同樣需要經兩人核對。按操作規范給病人佩帶腕帶,墊1-2指按緊搭扣,松緊適宜,防止扭曲、勒傷。病人出院時去除腕帶(在醫院死亡病人需經家屬確認尸體后才去除)執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時均需核對腕帶。附:國際病人安全目標管理規程(一)目的保證醫院相關運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國際病安全目標的要求,通過有效的監控措施,保證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得到執行,以確保病人安全,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二)標準1、正確識別病人:要使用至少兩套病人識別碼(1)當給病人用藥、輸血或輸血制品、抽血標本或采集其他臨床檢驗標本、給病人進行其他任何治療或操3、作時,至少要有兩套病人識別碼。(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號(性別或年齡)和病人姓名作為病人的識別碼,在病人入院時記錄在腕帶上;急診搶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對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診的醫護人員臨時命名)和門診號作為病人的標識碼,在病人進行搶救室時記錄在手腕帶上;門診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診卡號作為病人的識別碼,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可以作為病人識別的補充信息,當使用識別碼有困難時可選擇這些補充信息,詢問病人后再與這些信息進行核對。在核對病人的識別碼時,詢問病人“請問你叫什么名字?“讓病人回答,然后將病人的回答與手中信息進行核對。(3)放射科、檢驗科等輔助科室允許使用流水號或住院號、姓名等其他4、符合要求的號碼作為病人標本的識別碼,但科內必須統一,并在科室管理規程中書面寫明政策。(4)在病人的血袋、藥袋和標本的標簽上要寫明(或打印出)進行病人的識別碼,以便與病人進行核對(5)在給病人治療、用藥、輸液、輸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標本時要對病人的識別碼進行核對。(6)病人的床號和房間號不能作為病人的識別碼使用。2、有效改善相互溝通(1)在工作只能需執行口頭醫囑或電話醫囑、接到各類的緊急口頭報告時,必須有一個口頭確認過程,護士或接聽報告的人首先要把別人告訴你的信息寫下來,要有書面記錄,然后大聲復述一遍口頭醫囑的全部內容、各類檢查緊急的口頭報告內容,對方確認無誤。(2)醫院允許在病人搶救、中深度鎮靜5、治療、手術時使用口頭醫囑。在緊急情況下,在醫師不能立即到達又需要立即處理時可以使用電話醫囑,其他情況不準口頭醫囑或電話醫囑。原則上盡量減少使用電話醫囑,患者出現病情變化,下級醫生請示上級醫生后,上級醫生在電話中下達的醫囑要由值班醫生或管床醫生下達書面醫囑后護士才能執行,而且要在病程記錄中記錄相關內容。(3)口頭或電話醫囑下達后,護士即要立即書面記錄(可記錄在口頭醫囑單或其他記錄紙上),并根據書面記錄內容大聲復述給下達醫囑的醫生后,聽到復述醫囑后,醫生要明確示意,經確認無誤后護士執行。在特別緊急且人手緊張的情況下,護士記錄口頭醫囑會影響到病人搶救時,可先按要求在保證正確用藥的前提下執行口頭醫囑,6、事后立即補記醫囑內容??陬^或電話醫囑要在病人搶救完成后六小時內在電腦系統內補錄,并打印簽字。手術病人的口頭醫囑單要求下達醫囑的醫生和執行護士簽字確認,并存入病歷中保存。(4)所有急診檢驗結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異常檢查、檢驗結果(簡稱危急值)需要及時通知臨床醫護人員。檢驗科和其他輔助檢查科室要建立檢查危急值報告標準,標準中要包括檢驗、檢查危急值得項目名稱、臨界值、報告流程和報告責任人。并以書面的形式確認,同時要對全科人員、新入職員工進行培訓。檢驗危急值得報告可以通過LIS系統自動控制,并提醒檢驗師。所有急診檢查項目的結果和/危急值結果的書面報告要在審核后立即發送,并電話通知臨床科室,以便醫師及時7、得到相關報告。(5)臨床科室工作人員,包括醫師和護士在接聽到急診檢查結果、危急值結果報告后,要有書面記錄,并將記錄的內容大聲復述一遍給報告人聽,要得到對方的確認。記錄的內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號、檢查項目名稱、檢查結果、接聽電話時間、報告給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的時間等。各科要有記錄本登記,以便職能部門檢查。(6)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接到檢查項目高危報告后,要及時對病人進行評估和處理,必要時向上級醫生或科主任請示報告,并在病程記錄中記載。(7)在急診病人入院前與接收科室進行電話溝通時,需將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初步診斷、生命體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醫療設備(氧氣、心電監護、呼吸機能)以8、及病區問的其他相關信息等告知病區,病區接電話人員要有書面記錄并大聲復述給打電話的人員,要得到對方的確認,同時醫護應相互告知。其他情況下進行的電話溝通要按醫療工作電話溝通記錄管理規程進行記錄。3、消除手術錯誤(1)手術前暫停:為了避免手術病人、手術方案和手術部位的錯誤,在手術開始前停止術前所有操作及術前核對。(2)手術前核對為了避免手術病人和手術部位的錯誤,在手術室的手術和門、急診小手術都要列出核對清單,手術開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認真核對清單中所要求的內容,一致確認手術病人、手術方案、手術部位和病人體位是正確的且在正確的手術室,手術需要的所有醫療文書齊全,醫療設備已準備好且功能正常。在手術室進9、行的手術、手術前核對要在麻醉誘導前進行,手術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術醫生、麻醉師、巡回護士一起根據手術護理記錄中“手術前核對清單”中的內容進行逐項核對,核對內容由巡回護士記錄,并將參與核對人員名單記錄。門、急診的小手術應在手術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術醫生、治療護士一起核對,核對內容由治療護士記錄在門急診、介入手術護理記錄單中,并將參與核對人員名單進行記錄。當核對清單內的項目無法通過(填“否”)時,手術不得進行,如果在特殊情況下仍需手術時,要經過醫務部或總值班同意。緊急搶救生命的手術以爭取時間、搶救病人生命為主要責任,可以先搶救,后報告。(3)術前手術標記:所有手術操作,10、包括在手術室內進行的手術、在門診進行的手術、在急診進行的小手術都要進行手術標記。標記要精確、清晰可見,可能情況下由病人講出病變部位。住院病人由手術醫生在病區進行手術標記,門、急診手術的病人也應有手術醫生在門急診進行手術標記,除非是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在手術室手術前鋪單前進行手術標記。手術標記需要病人或家屬的參與,清醒病人進行確認時要觸動病人的肢體方向確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認同。昏迷的病人進行確認時要請病人家屬參與,要得到病人家屬的認同。手術切口、穿刺點和手術部位的標記都要準確、清晰,鋪單后還能夠看得清楚。手術標記要使用藍色和紫色油性標記筆。手術標記筆應放在各病區的指定地點,每位醫生11、都要知道具體地點,每位術科醫生應隨身攜帶標記筆,手術室應備消毒后的標記筆供使用。標記筆只能用來作手術標記,不準它用。其他操作或治療如有左右區分,在操作或治療時容易發生部位錯誤時也需標記,如局部熱療、胸穿、腰穿等情況。4、減少病人跌倒風險(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評估工具來測定和確定病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對高危病人進行跌倒風險評估。(2)門、急診病人對病人進行跌倒風險的評估和記錄,如有跌倒風險要進行預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3)住院病人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護理評估中必須包括對病人跌倒的風險評估(新生兒除外)。跌倒風險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年齡、意識狀況、走動能力、自我照顧程度、跌倒病史、藥12、物使用情況、環境設施情況等引起跌倒的風險因素,并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記錄。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須進行動態評估,病人出現下列情況需隨時評估:轉入病人、病情變化(如手術后,意識、活動、自我照顧能力等改變)、使用鎮靜/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壓/、調血糖等藥物時、跌倒后、分值發生變化時、更換陪人或家屬時;同時對病人家屬進行預防跌倒教育,并有書面記錄。對于跌倒風險的病人要在床頭掛標識醫院牌,并根據醫院的相關指引制定切實的預防病人跌倒的計劃,而且這些計劃要得到執行。病人跌倒發生后護士要對病人是否受傷、受傷的程度進行評估,如有受傷立即通知主管醫生或值班醫生,對病人的傷情進行進一步評估,并進行相13、應處理。同時要對病人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預防再次跌倒的計劃,同時要按流程和要求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跌倒發生的時間、地點、傷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險因素、事件處理經過及具體建議總務、基建后勤要確定哪些環境因素和設備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時巡查評估,同時要培訓和教育醫務人員,尤其是病區護士發現病人跌倒的高危環境和設備因素存在時,及時通知后勤進行處理。護理部、醫務科每月對導致病人跌倒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院安全管理委員會批準后相關部門執行??浦魅魏妥o士長要對員工,包括新入職的員工進行預防跌倒的培訓,醫護人員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的健康教育。護理部、醫教科等職能部門聯合制定預14、防病人跌倒的指引。門診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一、在門診實施任何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在進行各項診療、護理活動中,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年齡三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三、各診區掛號、分診護士,掛號時認真核對患者“健康行”就診卡及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系電話,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確分診,幫助患者選擇醫師,準確為患者刷卡掛號,避免因分診錯誤導致換號、退號。四、給患者建卡時核對身份證或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15、系電話,正確輸入患者信息。五、對預約患者認真核登記表中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及手機號碼、就診卡及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系電話。醫師為患者診治前核對就診卡及門診病歷患者基本信息,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六、對昏迷、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無自主能力、新生兒、7歲以下患兒及無痛檢查、手術等患者,必須使用腕帶作為識別身份的表示和查對的有效手段。在各種診療、護理操作前要認真核對腕帶上的各項信息,準確識別患者身份。七、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八、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16、破損?;颊呱矸荽_認制度、方法及其程序1、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 2、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既除核對床頭卡以外還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 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力的重癥患者、新生兒及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無名、兒童、鎮靜期間的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的身份。 4、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17、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5、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 6、在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室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 7、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 8、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 9、“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帶松緊適度,皮膚完整無破損。 10、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產房、新生兒)的患者18、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登記制度。 11、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放射治療、高壓氧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12、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情況,科室每月督導并有記錄。 患者身份識別程序: 患者身份識別程序在采血、給藥輸血等操作前,必須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查對制度,應至少使用兩種身份識別方法(床頭卡、腕帶雙向核對) 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即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還必須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 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各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使用、核對腕帶識別患者身份。在實施任何19、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轉科交接時患者身份識別的制度與流程 為確保患者醫療安全,完善關鍵流程,急診、臨床科室、手術室、ICU、產婦等的患者身份識別措施,健全轉科交接登記制度。特制訂患者身份識別、轉接與登記的相關制度。 1、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中,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床號3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 2、檢查ICU、病情危重、意識障礙、新生兒、圍手術期、輸血、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等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 3、護士在為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腕帶記載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20、齡、住院號、床號、科別、診斷、過敏史等,由病房責任護士填寫; 4、護士在使用腕帶作為標識時,必須雙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同樣須經雙人核對。佩戴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注意觀察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 5、在診療活動前,實施者必須親自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溝通,嚴格執行查對制度,保證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6、急診、病房、產房、新生兒室、手術室、ICU之間患者識別,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具體流程: (1)急診科危重患者轉科: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認真與科室醫護人員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 病情 置管情況 特殊情況等,并填寫急診科危重患者轉接記錄單21、,無誤后方可離開。 (2)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轉接患者:由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認真與科室醫護人員交接,內容包括患者自然情況 生命體征 意識狀態 皮膚完整情況 出血情況 引流情況等,并填寫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 (3)病房與手術室轉接患者:病房護士認真核對,做好術前準備,認真與手術室進行交接,內容包括:床號 姓名 手術名稱 生命體征 手術前準備 用藥情況 等,并填寫病房與手術是患者對接記錄單。 (4)手術室與病房轉接患者:手術后,手術室護士仍應該按識別卡與病區做好病情 藥品及物品交接,填寫手術室與病房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 (522、)病房與ICU轉接患者:由醫務人員負責轉送,保證搬運安全,病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意識 瞳孔 生命體征 輸液 各種引流 皮膚完整情況等,填寫對接記錄單,無誤后離開。 (6)病房與產房轉接患者:病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生育史情況 子宮收縮情況,會陰準備情況,胎心音,藥品,并發癥等填寫對接記錄單,無誤后離開。 (7)產房與病房轉接患者:產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分娩情況 出血情況 會陰及子宮收縮情況 藥品應用情況 新生兒情況等,填寫交接記錄,無誤后離開。 (8)產房與新生兒室轉接患者:產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分娩過程情況 羊水情況 飲食與二便情況 出生后評分情況 新生兒23、一般生命體征 用藥情況等,填寫產房與新生兒室對接記錄單,無誤后離開。 醫院 患者腕帶識別制度 準確識別患者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有效的前提和基礎,對確保醫療安全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為進一步規范臨床醫療 工作,保障醫療安全,特制定患者腕帶識別制度。 (一)對門急診急危重患者、急診搶救室和留觀的患者、無名患者、住院、有創診療、輸液以及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患者,使用腕帶識別患者身份。 (二)新生兒科(新生兒普通病區、NICU)使用雙腕帶識別患兒身份。 (三)“腕帶”應按規定標明患者的相關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科室(住院患者還包括床號、住院號)等。傳染病、藥物過敏等特殊患者有識別標志。 (四)確保24、“腕帶佩戴準確無誤?!巴髱А眱热萏顚懲戤吅?,需由雙人核對(護士一一患者、護士一一家屬、護士 一護士、護士一一醫生)無誤后可給患者佩戴。 (五)在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液制品、發放特殊飲食、手術、診療(有創、無創)等活動前要認真核對腕帶信息。 (六)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損傷,手部血運良好。 (七)責任護士定時檢查患者佩戴“腕帶”部位皮膚情況 ,保證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 (八) 責任護士發現住院患者腕帶遺失,按腕帶佩戴流 程重新佩戴。 (九)將使用識別“腕帶”的工作納入醫療護理質控檢查項目中。腕帶使用與管理制度(試行)腕帶是各項診療操作前識別患者身份的重要標識,本制度適用于在我院就醫的住院25、及急診患者的身份確認。 一、 腕帶使用范圍“腕帶”作為識別患者身份的標識,應在以下情況使用: (一)需全部患者佩戴腕帶的科室:重癥醫學病房(ICU、CCU、 SICU、RICU 等)、新生兒室、小兒內科、小兒外科、手術室、急診搶救室與留觀室。 (二)其它住院科室需佩戴腕帶的患者:意識不清、無自主能力、語言交流障礙、搶救、輸血、手術、特殊診療(如:胃鏡、ERCP、介入手術等)、鎮靜期間、新生兒、12 歲以下兒童等患者。 (三)對于傳染病、藥物過敏等特殊患者應在腕帶上進行標志或使用特殊顏色腕帶。 二、腕帶管理要求 (一)使用腕帶患者須在各項操作時查對該患者腕帶信息。 (二)使用藍色圓珠筆,完整、清26、晰填寫腕帶上患者各項信自息如科室(病區)、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等。 (三)為患者佩戴腕帶時,護士須持病歷根據腕帶所填信息逐一與患者或其家屬進行查對,確認無誤后方可佩戴。 (四)為患者佩戴腕帶應松緊適宜并加強觀察,確保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 (五)腕帶一旦丟失應立即補戴。 (六)患者出院時需將腕帶取下。 醫院腕帶識別制度采用給病人佩戴腕帶的方法,是針對住院病人一種安全措施,是對病人身份進行準確而可靠的標記和識別,也是對醫院整個醫療活動的基本要求。一、當病人被收治住院時,使用病人標識腕帶對病人身份進行24小時隨身標識。標識應記載病人姓名、病人編號等重要信息,并保證對病人身份能27、進行準確快速識別。病人腕帶標識必須不怕水及酒精擦拭。二、在采取各種治療操作前,包括發送藥品、輸液、輸血、樣本采集、手術、轉送病人到其它科室、進行尸體解剖等,必須核對病人標識腕帶以確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況外,對標識信息無法辨別或標識丟失的病人不能進行任何處理,必須首先確定病人身份并更換標識腕帶。三、在病人住院治療期間,值班、護理和工作人員應經常檢查病人腕帶,確保病人隨身佩帶,確保病人標識腕帶上記載的信息足夠清晰并可以辨認。四、當且僅當病人出院時,醫護人員才能將病人佩帶的標識腕帶除去。如果病人在醫院死亡,應讓標識腕帶保留在尸體上。醫院腕帶佩戴流程一、對住院病人應佩戴腕帶,對病人身份進行隨身快速識別。二、正確填寫腕帶內容:病區、姓名、年齡、床號、住院號、性別、診斷等信息。三、醫務人員為患者佩戴腕帶標識:告知患者住院期間請不要離開醫院或隨意取下腕帶。四、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除按常規核對病人外,必須核對病人腕帶以確定身份。五、住院期間,醫務人員經常檢查腕帶,以確保腕帶信息清晰、完整,易于辯認。并告知病人不能隨意取下丟失。六、住院期間,醫務人員應經常檢查佩戴部位皮膚是否完整,有無擦傷,手部血運是否良好。七、出院時,醫務人員才將佩帶標識除去,動作輕柔,以免損傷病人;病人死亡,標識腕帶應保留在尸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