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崗位職責.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325
2024-09-08
19頁
57.58KB
1、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及崗位職責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門診的醫院感染管理1、在實施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門診病人就醫特點以及疾病不同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2、建立預檢分診制度,發現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者,應到指定隔離診室診治,并及時消毒。3、健立健全日常清潔、消毒制度;各診室要有流動水洗手設施。4、各診室應定時開窗通風,診桌、診椅等應每日清潔,被血液、體液污染后應及時進行擦拭消毒處理。5、血壓計袖帶保持清潔,被血液、體液污染應在清潔的基礎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mi2、n后再清洗干凈,晾干備用;血壓計外殼、聽診器保持清潔,有污染時可在清潔的基礎上用乙醇擦拭消毒。6、所有工作人員在接診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并做好自我防護;每次診療操作前后必須認真洗手。7、產生的醫療廢物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的規定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禁止與生活垃圾混放。二、 發熱門診的醫院感染管理1、 布局合理,有流動水洗手設施。2、每日定時開窗通風,每次2030分鐘。3、上班時衣帽整潔,操作時戴口罩;必要時穿隔離衣、戴手套、穿高筒套鞋或鞋套。4、各種物體表面、地面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劑擦拭消毒。5、使用后的體溫表、血壓計、聽診器用含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或擦拭消3、毒作用30min。6、病人的糞便加2倍量10%-20%漂白粉乳液;嘔吐物加1/5量干漂白粉,攪勻后加蓋作用2h,再倒入廁所。7、每次診療操作后應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動水洗手。8、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進行管理。三、治療室的醫院感染管理1、布局合理,清潔區、污染區分區明確,無菌物品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無菌物品過期重新滅菌。設有流動水洗手設施.2、一次性使用無菌用品應去除外包裝,存放在防塵良好的容器內.3、醫、護人員工作時衣帽整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接觸病人前后、每項操作前后應洗手。 4、抽出的藥液、啟開的靜脈輸入用無菌液體必須注明時間,超過2h不得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超4、過24h不得使用,提倡采用小包裝。5、 碘伏、酒精應密閉存放,每星期更換2次,容器每周高壓滅菌2次。6、治療車上物品應排放有序,上層為清潔區,下層為污染區。7、每日開窗通風,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每日用清潔抹布濕擦治療室臺面、柜子,地面濕式擦拭。四、病房的醫院感染管理1、遵守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2、在醫院感染兼職人員的指導下開展預防醫院感染的各項監測,按要求報告醫院感染發病情況,對監測發現的各種感染因素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患者的安置原則應為: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4、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地面應濕式清掃,如有血液、體液、分泌物、排瀉物污染時5、,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即刻進行消毒。5、病人衣服、床單、被套、枕套每周更換12次,被血液、體液污染時,及時更換;禁止在病房清點更換下來衣物。6、病床應濕式清掃,一床一巾,床頭柜一桌一抹布,用后毛巾抹布用25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清洗晾干,干燥保存。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7、治療盤、網袋、止血帶、藥杯、離心器、微泵每日清潔,有污染時應立即用25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或浸泡消毒;病人出院時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8、加強各類監護儀器設備、衛生材料等的清潔與消毒管理。氧氣濕化瓶、呼吸機螺旋管、氧氣面罩、吸引器、引流瓶、霧化管道等用500mg/L含氯6、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清洗晾干,干燥保存。9、接觸皮膚一般診療用品如血壓計袖帶、聽診器等保持清潔,血壓計袖帶如被血液、體液污染應在清潔的基礎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30分鐘后洗凈晾干備用,聽診器可在清潔的基礎上用乙醇擦拭消毒。10、餐具、便器應固定使用,保持清潔,定期消毒和終末消毒。11、對傳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傳染病管理的有關規定,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和處理措施。12、傳染性引流液、體液等標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13、治療室、病室、廁所等應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干,定期消毒。14、垃圾分類放置塑料袋內,封閉運送。醫用垃圾與生活垃圾應分開裝運;感染性垃圾置黃色或有明7、顯標識的塑料袋內,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五、產房的醫院感染管理1、產房周圍環境必須清潔、無污染源。布局合理,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2、墻壁、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3、凡進入產房的工作人員必須更衣、戴帽子、口罩及更換產房專用鞋。接生前,嚴格按外科要求刷手及穿無菌衣、戴無菌手套;處理臍帶和縫合傷口前,應更換新的無菌手套。4、工作人員或產婦不得攜帶雜物進入產房或待產室。5、嚴格參觀、學習和陪產制度,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有外傷或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進入產房。6、使用后的一次性用具及各種導管和引流管要嚴格執行一人一針一管一用一滅菌制度。7、重復使用的無菌布單8、,一經打開無論是否用完,均必須重新清洗滅菌;一次性物品一旦開啟,若未用完,也應視為污染。8、吸引器、吸引瓶、吸引導管等用完后盡快清洗、消毒、干燥。9、碘酒、酒精應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泡鑷桶高壓滅菌每4小時一換或用2戊二醛浸泡,每周更換一次,容器每周滅菌一次。常用無菌敷料罐應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無菌儲槽中的的物品(如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提倡使用小包裝。10、產婦拖鞋用后刷洗消毒,工作人員的拖鞋應每日洗刷,每周一次集中所有拖鞋徹底洗刷、消毒。11、產房內各室應每天通風并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次30-60分鐘.每日清潔;地面若有血漬,用1000m9、g/L含氯消毒劑拖地;拖把、抹布分區專用,并標識清楚。12、接生后的所有廢棄物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的規定進行管理。六、手術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布局合理,天花板、墻壁、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和消毒。、手術器具及物品必須一用一滅菌,能壓力蒸汽滅菌的應避免使用化學滅菌劑浸泡滅菌。備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裝壓力蒸汽滅菌。、手術用器具、物品的清潔和消毒滅菌原則為耐熱、耐濕物品首選蒸汽滅菌,不耐熱物品應用滅菌。加強消毒滅菌質量的監測。、麻醉用器具應定期清潔、消毒,接觸病人的用品一用一消毒;嚴格遵守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規定。、洗手刷應一用一滅菌。、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消毒滅10、菌制度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必須濕式清潔,每周固定衛生日.8、格限制手術室內人員數量。、隔離病人手術通知單上應注明感染情況,嚴格隔離管理。術后器械及物品雙消毒,標本按隔離要求處理,手術間嚴格終未消毒。10、手術廢棄物品須置黃色或有明顯標識的塑料袋內,封閉運送,無害化處理。七、供應室的醫院感染管理1、嚴格執行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2、周圍環境無污染源。3、內部布局合理,滅菌合格物品應有明顯的滅菌標志和日期,專室專柜存放,在有效期內使用,滅菌包體積(303025cm2)符合要求。4、無菌物品存放排列有序,包布或容器清潔、干燥;無菌物品儲存于柜櫥(距地面20cm距天花11、板不少于50cm距墻壁超過5cm)。5、防護措施與用品符合要求。八、檢驗科的醫院感染管理1、工作人員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時穿隔離衣、膠鞋,戴口罩、手套;作區內禁止飲食、吸煙。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檢驗用品,用后進行無害化處理。3、使用后的廢棄物品,應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4、 各種器具應及時消毒、清洗;各種廢棄標本等應消毒滅菌后廢棄。5、報告單應電腦打印后發放。6、檢驗人員結束操作后應及時洗手,擦手毛巾不能公用應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紙巾。7、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每天對各種物體表面及地面進行常規消毒。在進行各種檢驗時,應避免污染.九、消毒藥械的管理1、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對全院使12、用的消毒滅菌藥械進行監督管理。2、醫院感染管理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具體負責對全院消毒滅菌藥械的購入、儲存和使用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對存在問題及時匯報院長3、采購部門應根據臨床需要和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對消毒滅菌藥械選購的審定意見進行采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查驗必要證件,監督進貨產品的質量,并按有關要求進行登記。4、使用部門應準確掌握消毒滅菌藥械的使用范圍、方法、注意事項;掌握消毒滅菌藥劑的使用濃度、配制方法、更換時間、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等,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予以解決。5、使用的消毒劑消毒器械必須獲得衛生行政許可批件、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資格方可使用。十、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13、的管理1、醫院所用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必須由設備部門統一集中采購,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購入。2、醫院采購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必須從省級以上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頒發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的企業購進合格產品;進口的一次性導管等無菌醫療用品應具有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必須有有效期、滅菌日期的中文標識。3、每次購置,采購部門必須進行質量驗收,訂貨合同、發貨地點及貨款匯集賬號應于生廠企業/經營企業相一致,并查驗每箱(包)產品的檢驗合格證、生廠日期、消毒或滅菌日期及產品標識和失效。4、醫院保管部門專人負責建立登記賬冊,記錄14、每次訂貨與到貨的時間、生廠產家、供貨單位、產品名稱、數量、規格、單價、產品批號、消毒或滅菌日期、失效期、出廠日期、衛生許可證號、供需雙方經辦人姓名等。5、物品存放于陰涼干燥、通風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墻壁5cm;不得將包裝破損、實效、霉變的產品發放至使用科室。6、科室使用前應檢查小包裝有無破損、實效、產品有無不潔凈等。7、使用時若發生熱源反應、感染或其它異常情況時,必須及時留取樣本送檢,按規定詳細記錄,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藥劑科和設備采購部門。8、醫院發現不合格產品或質量可疑產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時報告當地藥品監督部門,不得自行作退、換貨處理。9、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后,須進15、行消毒、毀形、并按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禁止重復使用和回流市場。10、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須履行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采購、管理和回收處理的監督檢查職責。十一、 治療室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一) 、對治療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1、治療室是準備、貯存治療藥械和進行某些治療的場所。2、做好治療室的物品消毒、滅菌工作是切斷醫院外源性感染的重要環節。3、經治療室所準備的直接接觸或進入人體的藥械必需符合消毒、滅菌的原則。4、在治療室中的一些技術操作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規范。(二)、治療室的設置根據醫院大小性質不同而異。1、環境要求:房間寬敞明亮,采光良好。室內應設有洗手池,水籠頭應16、設腳踏式、肘開式或感應式開關。擦手毛巾專人專用,每日消毒。2、治療室區域劃分及物品的放置:治療室內物品根據其無菌的程度,大致按不同分區分別放置。清潔區:相對無菌區:該區是進行各種穿刺、靜脈液體配制等無菌操作區。區內可放置無菌物品柜、配液臺等。清潔區:該區擺放口服藥品、治療器具的場所,區內可放置治療車、洗手池等。污染區:存放治療后用過的物品及器械。放置盛有消毒液容器分別浸泡用過的各種引流管、輸液管、注射器等。3、人員素質要求:(1)、需在治療室進行操作的各級各類人員,進入治療室應衣帽整齊。操作前后應洗手、戴好口罩,應熟悉治療室的各項規章制度及各項操作規程。工作中不得談笑或大聲喧嘩,非工作需要不得17、在治療室停留。(2)、全體工作人員應嚴格無菌操作,遵守治療室的規章制度,保持治療室內各種物品有序放置及完好無損,私人物品不準帶入室內。4、環境管理控制工作人員流動,無關人員不得進入治療室,病人及病人家屬不得入內,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室內操作。(2)處理污物時要避免污物擴散污染。(3)堅持每日清潔及消毒制度,每日開窗通風,地面保持清潔,濕式拖掃,若有血液、體液污染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劑擦地。5、治療室物品的管理治療室各類物品放置標志醒目,無菌包合格(有滅菌日期、有效日期、操作者姓名、無菌包名稱、封口處有3M指示膠帶)(2)病房醫院感染兼職人員每日檢查無菌包(盒)的消毒日期,外包裝是否完整18、,如懷疑無菌包被打開或污染應重新滅菌。(3)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等用品如外包裝有破損或超過有效期應禁止使用。(4)配制藥物的一次性注射器不需浸泡消毒,毀形即可回收,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含注射及采血)、一次性使用輸血器(袋)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劑浸泡60分鐘后統一回收毀形處理)。(5)治療室管理人員要掌握各種化學消毒劑的基本理化性質,應用范圍、使用方法等。(6)清洗管腔類物品及處理各種引流時要注意自身防護。6、物品存放等具體工作應注意以下各項:(1)治療室內物品擺放整齊,根據物品性質分別置于清潔區,污染區。(2)容器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穿刺包一經打開雖未污染,保存時間不得超過219、4小時。(3)治療車載物時,上為清潔區,下為污染區。進入病房備快速手手消毒劑。(4)配液臺、清潔柜、治療車應清潔(每日用清潔濕抺布擦拭),污染時用消毒液擦拭消毒。(三)、治療室物品消毒、滅菌要求1、與體內無菌部位接觸的器具,必須滅菌。滅菌后器具不得檢出一切微生物。2、與皮膚、粘膜接觸物品,選用中效或高效消毒;消毒后的物品不得檢出病原微生物。3、不直接接觸病人或與健康無損皮膚接觸的物品,如(彎盤、治療盤、網袋、止血帶)、血壓計袖帶清潔即可。如有污染,應在清潔的基礎上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消毒劑擦拭或浸泡消毒;聽診器在清潔的基礎上用75%乙醇擦拭消毒。4、抽出的藥液、開啟的靜20、脈輸入用無菌液體須注意開啟的時間,超過2小時不得使用。5、皮試液配制現配現用,不得更換針頭重復使用。十二、 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一)、經呼吸道傳播疾病的預防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接觸的主要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有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結核、支原體肺炎、依原體肺炎、嗜肺軍團菌肺炎、流感、炭疽、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腦、白喉、百日咳、腮腺炎、風疹等。一般預防控制措施如下:1、做好傳染性呼吸道感染病人的隔離工作2、進行呼吸道疾病的診療和護理時,應嚴格按無菌技術操作規范和消毒、隔離要求進行,做好個人防范。3、正確使用口罩,4小時更換一次,不可將口罩折疊,放在工作衣口袋再次使用。4、注意病房自然通21、風對流,保持室內、外空氣交換。5、給每個病人診、治前后,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及不同部位護理操作前后均應進行手的清洗與消毒,必要時戴手套進行操作。6、洗手應采用非接觸式洗手,使用液體皂。7、無人情況下,空氣消毒可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60min.有人情況下,可進行空氣動態消毒。8、呼吸機治療裝置在使用后應及時清除污染物,預處理后清洗干凈再進行滅菌或高水平消毒。(二)、經血源傳播疾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常見經血液、體液傳播的疾病有AIDS、HBV、HCV、HDV、HGV、TTV、EB病毒感染等,一般預防控制措施如下:1、對血液、體液采用標準預防。2、對醫務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使其掌握預防、控制的具體措施與方22、法。3、皮膚有可能與血液、血制品、體液、組織液、粘膜或可能被上述物質污染的環境直接接觸時,應戴手套。4、存在血液或體液飛濺、潑濺和噴濺至眼、口腔或其他粘膜時,應戴防護眼罩和口罩。5、接觸病人前后應采用非接觸式水籠頭洗手。6、使用后的銳器應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理。7、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場所吃喝、吸煙。8、凡與血液及感染性物質接觸后的所有設備、環境、物表均應消毒。9、個人防護設施離開工作場所應立即除去。10、醫務人員手接觸到病人血液、體液或操作時,不慎使皮膚被刺傷,應立即用水沖洗10分鐘,并報告感染科,實時追蹤進行血清學檢測,病毒抗體檢測一次。(三)23、經消化道傳播疾病預防措施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接觸主要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幽門螺桿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輪壯病毒等、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等。預防控制措施如下:1、應早期發現病人、病原攜帶,及時隔離治療病人。2、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注意飲食衛生,接觸每位病人每項操作前后洗手。3、改善醫務人員生活條件和營養條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必要時采取主動免疫及被動免疫。(四)、經接觸傳播疾病的預防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經接觸傳播的疾病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皰疹病毒感染、多重耐藥菌如MRSA的攜帶與感染等。主要預防措施如下:1、按統一的規程進行監測,早期檢出帶菌者,醫24、院應加強對新入院及易感者的檢查。2、病人收入隔離室,同種菌感染病人可同居一室。3、對醫務人員進行在職教育、培訓,掌握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如帶手套、穿隔離衣,注意環境的清潔與消毒。4、檢查每一病員前后必須用消毒水洗凈雙手。5、污染物品應消毒后棄去。6、每日嚴格進行病室消毒醫院感染管理職責醫院感染管理部門職責一、 對有關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二、對醫院感染及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監測,分析和反饋,針對問題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導實施;三、對醫院感染發生狀況進行調查,統計分析,向科室反饋、向分管院長、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或者醫療機構負責人報告;四、對醫院的清潔、消毒滅菌與隔離,無菌25、操作技術,醫療廢物管理,醫務人員的手衛生等工作提供指導;五、對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導;六、對醫務人員有關預防醫院感染的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工作提供指導;七、對醫院感染暴發事件進行報告和調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協調,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處理;八、對醫務人員進行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培訓工作;九、參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工作;十、對消毒藥械和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器具的相關證明進行審核;十一、組織開展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十二、完成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或者醫療機構負責人交辦的其他工作。醫務人員在醫院感染管理中應履行下列職責1、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等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2、 26、掌握抗感染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原則,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4、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送病原學檢驗及藥敏試驗。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徑、控制蔓延,積極治療病人,如實填表報告,發現有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感染管理科,并協助調查。發現法定傳染病,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報告。5、參加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6、掌握自我防護知識,正確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預防銳器刺傷,加強手衛生。醫院感染科室管理者職責一、在領導下,負責本科的院內感染監控管理工作。二、擬定本的院內感染監控管理工作計劃,并具體組織實施和經常監督、檢查、指導,按時總結匯報。三、定期向報告工作,負責全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知識、監控27、知識及有關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的培訓,接受本科室人員的技術咨詢。四、負責督促、協助本科臨床醫生發現和報告院內感染病例,降低漏報率。督促醫生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五、熟練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參加本科醫院感染病例的會診。建議經管醫師對患者作有關微生物檢查。六、積極配合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按照要求及時填報和督促有關人員填報院內感染病例,反饋和上報有關信息。七、協助本科醫生對感染患者進行治療,掌握抗生素使用情況,實施抗生素合理使用規則。八、與本科室感染監控護士相互學習,相互督促,積極配合,動員全科人員認真做好醫院感染的預防的監控工作。九、指導本科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措施及手衛生實施。監督、檢查、指導本科28、室的消毒隔離工作。保管和整理好院內感染有關資料,并負保密責任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措施1、醫職員工必須接受院感科舉行的安全知識培訓或各科自主舉行安全防護知識培訓。2、工作期間,按規范實行標準預防措施,嚴格穿戴工作服、口罩、帽子,必要時穿隔離衣、防滲透圍裙、膠鞋、可能發生噴濺或進行動脈穿刺時戴面部防護罩。3、熟練掌握銳利器械的操作技術,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針頭使用后禁止套上針帽、折彎、損壞或者用手擺弄針頭、刀片;用過的針頭、刀片和其他銳器必須毀形或丟棄于耐刺,防滲漏的收集盒內。4、當接觸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膚粘膜有破損時須戴手套,脫手套后嚴格洗手。5、掌握洗手指征,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進29、行洗手或進行手消毒。6、安全處置醫療廢物,按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嚴格分類、處置,禁止轉讓買賣醫療廢物,工作人員在處理醫療廢物時須戴厚質乳膠手套,穿防護衣,膠鞋,必要時戴護目鏡。7、護理人員在進行化療藥物配制或接觸其他化學性廢物時,應戴紗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戴雙層手套,必要時穿圍裙;割安瓿時使用紗布圍繞安瓿頸部;抽取藥液時,插入雙針頭以排除瓶內壓力,在瓶內進行排氣后拔針;如藥液不慎濺入眼內或皮膚上,應立即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接觸化療藥物的一次性用具,統一放置并焚燒處理。8、被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做好清潔消毒處理,防止污染擴散。9、正確掌握銳器傷HIV、HB30、V/HCV職業暴露處理流程:擠壓傷口(傷口旁端輕輕擠壓)肥皂水+流動水反復沖洗(粘膜被污染時,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報告相關抗體跟蹤檢測(接種疫苗或預防用藥,必要時評估)心理干預。 銳器傷HIV、HBV/HCV正確處理流程:擠壓傷口(傷口彎端輕輕擠壓)肥皂水+流動水反復沖洗15分鐘(粘膜被污染時,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報告相關抗體跟蹤檢測(接種疫苗或預防用藥,必要時評估)心理干預。醫院員工職業安全管理制度1.醫職員工在工作期間應嚴格穿戴,實行標準預防控制措施,加強自身防護。2.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3.遵照七步洗手法嚴格認真洗手。4.按醫31、療廢物管理辦法嚴格分類、運送、處置醫療廢物。5.在接觸放射性物質、化學性物質時,按相關規定執行。6.保持身體健康,必要時進行健康檢查。出現嚴重感染疾病時,應受到工作限制。7.工作中發生銳器傷及職業暴露后應及時上報,按處理流程正確處理,及時采取補救措施。8.不同傳播途徑的感染性疾病,在執行標準預防控制措施同時根據疾病的不同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9.醫院員工須接受員工職業安全知識培訓。 醫院感染散發病例的報告與控制制度1、當出現醫院感染散發病例時,經治醫師應及時向本科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負責人報告,并于24小時內填表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2、科室監控小組負責人應在醫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導下,及時組32、織經治醫師、護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和控制。醫院感染流行、暴發的報告制度一、出現醫院感染流行趨勢時,醫院感染管理科應于24小時內報告主管院長和醫務科,并通報相關部門。二、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醫院應于24小時內報告市衛生局,并進行網絡報告。1、出現下列情況時,醫院感染管理科應立即報告主管院長和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并通報相關科室:5例以上醫院感染暴發;由于醫院感染暴發直接導致患者死亡;由于醫院感染暴發導致3人以上人身損害后果。2、經調查證實出現醫院感染暴發時,醫院應于12小時內報告市衛生局,并同時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3、報告。三、確認為法定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進行報告和處理。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趨勢時的控制措施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暴發趨勢時,應采取下列控制措施:一、監控科室必須及時查找原因,協助調查和執行控制措施。二、 醫院感染管理科應及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基本步驟為:1、 證實暴發:對懷疑患有同類感染的病例進行確診,計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顯著高于該科室或病房歷年醫院感染一般發病率水平,則證實有暴發。2、查找感染源:對感染病人、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及陪護人員等進行病原學檢查。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對感染病人及周圍人群進行詳細流34、行病學調查。4、制定和組織落實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對病人作適當治療,進行正確的消毒處理,必要時隔離病人甚至暫停接收新病人。5、分析調查資料,對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時間分布進行描述;分析暴發的原因,推測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徑或感染因素,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結合做出判斷。6、寫出調查報告,總結經驗,制定防范措施。三、主管院長接到報告,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協助醫院感染管理科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與控制工作,并從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予以保證。四、醫院接到感染流行或暴發及時上報市衛生局并做好如下工作:1、協助疾病控制部門進行醫院感染流行或暴發的調查與控制。2、配合醫院感染管理專門咨詢委員35、會成員對醫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制定有效的醫院感染控制措施。3、根據需要,組織有關專家協助對感染病人的診治。五、確診為傳染病的醫院感染,按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管理。醫療廢物管理監控部門職責一、負責指導,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機構內處置過程中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二、負責指導,檢查醫療廢物分類收集、運送、暫時貯存及機構內處置過程中的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工作。三、負責組織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發生時的緊急處理工作。四、負責組織有關醫療廢物管理的培訓工作。五、負責有關醫療廢物登記和檔案資料的管理。六、負責及時分析和處理醫療廢物管理中的其它問題。醫療廢物管理制度1、 嚴格執行36、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 2、醫療廢物應及時分類進行管理,能夠焚燒的應當及時焚燒,不能焚燒的,應當消毒后集中填埋。3、使用后的一次性醫療器具和容易致人損傷的感染性醫療廢物,應當消毒并作毀形處理,并統一回收。4、盛裝醫療廢物的每個包裝物、容器認真檢查有無破損滲漏現象。5、醫療廢物暫時貯存的時間不得超過2天,科內貯存時間不得超過一天。6、醫療廢物設立交接登記本,科室在進行醫療廢物交接時應及時登記并保存登記資料。7、對使用后的醫療廢物運送工具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8、交接運送人員應嚴格執行安全防護措施,保護自身安全。9、一旦發現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和意外事故時應在48小時內37、向所在地的縣人民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醫院醫療廢物管理辦法一、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必須嚴格分開收集,嚴禁將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混合收集。二、醫療廢物一律用黃色垃圾袋盛裝,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盛裝。三、各科室醫療廢物必須按感染性、損傷性分類收集。四、一次性使用的醫療器械如注射器、輸液器、小兒吊筒等及陰道窺陰器、一次性使用肛門鏡、吸痰管等一次性使用的醫療用品,由科室預處理后,由統一回收后毀形處理。五、感染性垃圾中的棉簽、敷料,各類一次性使用的衛生用品以及損傷性廢物如:玻璃、安瓿,由各科室分類收集,回收統一處理。六、醫療廢物的收、接工作必須有記錄,內容包括日期、種類、數量和經手人簽名等。備注:1、此辦法為過渡性管理辦法,待我市醫療廢物處理機構完善后,再另行制定有關辦法。 2、各種用品的包裝袋、盒、口服藥品的包裝硬紙盒不屬于醫療廢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