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病人身份確認識別核對制度和程序匯編.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911
2024-09-08
10頁
33.50KB
1、醫院病人身份確認、識別核對制度和程序匯編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院病人身份識別制度和程序篇一: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和程序1.在標本采集、給藥、輸液、手術等各類診療活動時,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要同時查對患者姓名和住院號,不得僅以房間號、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2.全院各病房、重癥監護室的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必須使用“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辨別病人的一種手段。3.急診、病房、手術室、等病人的轉運交接必須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識。42、.在手術患者轉運交接中除查對患者姓名和住院號,同時須有識別患者身份的紙質“腕帶”標識。在手術患者進手術室前,由所在科室護士對患者使用紙質“腕帶”標識,寫明患者身份信息;進入手術室后,手術室護士接收時進行嚴格查對、記錄、簽名。5.急診科對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辨識病人的一種手段,在與病房與手術室之間轉科時,須填寫患者轉科交接本,交接時嚴格進行查對和簽名。6. 產房與病房、與ICU轉運產婦、新生兒時,應采取兩種以上方法識別身份,新生兒佩戴醫院統一印制的“腕帶”,寫明住院號、床號、性別;產房與接收科室人員進行床旁交接、核對并雙簽名。7.在實施3、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8.患者入院后,護士按操作規程給予佩戴“腕帶”,腕帶填入信息準確無誤,實行雙人核對,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9.“腕帶”上應標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號、住院號、性別、診斷等,要求內容清晰,項目規范。10對佩戴“腕帶”的患者,醫護人員必須利用“腕帶”標識進行識別。篇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與程序患者身份確認制度1.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放特殊飲食等各類診療活動時,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4、床頭牌、手腕帶、雙向核對)。2.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既除核對床頭卡以外還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及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無名、兒童、鎮靜期間的患者必須按規定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的身份。4.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5.對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6. 在5、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 7.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8.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9.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右手,患者使用腕帶松緊適度,皮膚完整無破損。 10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登記制度。11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內鏡、放射治療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12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情況,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每月督導并有記錄。患者身份確認核對程序篇三:6、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一、 住院患者必須建立床頭卡。二、 對于治療、護理不能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有效核對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及機械通氣患者和無法正確語言表達且無家屬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須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信息的載體。三、 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有床頭卡核對、雙向式核對(開放式詢問核對)、腕帶核對、病歷牌(卡)核對等。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并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作為識別依據)。四、 轉送、接收患者,必須認真識別患者身份。五、 轉床、轉科時,必須及時更新腕帶信息,并做到二人核7、對,確保患者身份識別信息與腕帶信息一致。六、 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七、 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八、 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九、 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十、 加強對患者腕帶使用情況的檢查,各科護理質量監控組每月進行督導并有記錄。住院患者身份識別腕帶管理規定一、 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營造一個安全的醫療環境,患者在住院期間需要佩戴身份識別腕帶。二、 身份識別腕帶信息包8、括患者姓名、住院號、性別、入院日期、科室等。三、 病房護士接待患者時,為患者佩戴腕帶,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四、 醫護人員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帶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保證腕帶的完好。五、 一人一帶唯一對應,是保障正確識別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條件。六、 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帶丟失、嚴重損壞等情況,責任護士應第一時間更換腕帶。七、 患者出院時,責任護士為患者安全剪斷腕帶,按照醫療垃圾處理。患者身份識別流程急診、病房、ICU之間識別程序一、 急診科護士做好交接前準備工作:為病人佩戴腕帶,上面準確填寫病人的相關信息;在轉科病人交接護理記錄單上,準確填寫病人的個人信息、診斷、相關交接內容,并與病歷進行核對,確保相關9、信息準確無誤。二、 由急診科護士攜帶病歷、轉科病人交接護理記錄單,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轉往科室,與轉入科室護士當面交接。三、 轉入科室護士安置好病人后,與急診科護士同時進行核對,確認病人的身份、疾病相關信息等,并再次與病歷進行核對,確認無誤后,由轉入科室護士在轉科病人交接護理記錄單上簽名,完成識別交接程序。輸血患者身份識別程序一、 根據醫囑,輸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請單,病房護士需經二人核對患者姓名、病案號并與患者核實后方可抽血配型。二、 輸血科須經二人核對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血樣,同時檢查采血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并查血袋有無破裂后進行交叉配血。三、 病房護士檢查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10、(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有無凝集。四、 輸血前需兩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及血型(含Rh因子),無誤后方可輸入。標本采集、給藥、特殊飲食、治療患者身份識別程序一、 醫務人員在給病人用藥、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標本、為病人提供其他的診療操作之前均應對患者身份進行識別,準確無誤后方可從事診療活動。二、 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或二種以上)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三、 患者身份識別采用患者姓名、住院號和患者家屬及陪護親友識別,不得僅以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特別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進行識別時,不可以問病人“你是xx嗎”,而是要詢問病人“請問你叫什么名字”,讓病人回答,然后將病人的回答與手中的信息進行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