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946
2024-09-08
9頁
65.70KB
1、醫院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醫療技術風險預警機制和醫療技術損害處置預案醫療技術風險是指在臨床醫療工作中由于醫學科學的固有規律導致的可能導致危及醫療對象生命健康的因素,進行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的監管與處置是臨床醫學與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醫院在開展醫療技術項目時應當具備一定的技術及設備、設施力量,以保證臨床技術研究的正常開展。一、醫療技術風險防范處置(一)、職能分工1. 醫務處負責全院醫療技術開展的審批、定期評估及初審上報等工作。2. 審計科負責全院開展醫療技術相關的醫療設備、耗材的物價審核2、及設置。3. 設備科負責全院醫療儀器設備的日常工作,醫療設備的購置計劃和合理布置,醫療設備使用情況。其中計量管理員負責全院的計量強檢工作,以及設備和材料的收發保管工作。維修工程師負責醫療設備的維修保養。4. 后勤保衛科負責全院醫療技術相關耗材的招標、審核及購置工作。5. 藥劑科負責全院醫療技術相關藥品的審核、采購以及使用監控工作。6. 倫理委員會負責全院醫療技術相關醫學倫理問題的審核及監督工作。(二)、臨床科室:1. 對病人進行的各項診療必須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要求實施;2. 對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或意外必須了解,并熟悉相應處理對策。3. 創傷性操作必須要求患者在談話同意書上簽字。4. 操3、作前必須核對病人的床號、姓名及操作部位。5. 操作中要嚴格消毒,動作要輕、操作要熟練、防止粗心大意。6. 根據不同部位的解剖特點,操作中避免發生并發癥,如刺破胸膜、損傷臟器、穿破血管或致腸穿孔等。7. 操作后,必須嚴密觀察,防止發生意外情況。8. 應用新技術應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的規定,對應用過程中的療效、不良反應、費用等進行動態管理,按時上報評估報告。(三)、麻醉科室:1. 根據不同病人的麻醉需要,做好麻醉前準備工作。2. 麻醉者必須于術前親自查訪手術病人。3. 必須準確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診斷及病情,明確手術部位,手術方式及要求,明確麻醉方式。4. 充分估計手術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并4、做好預防及搶救準備。5. 麻醉者必須堅守崗位,密切觀察、記錄病人變化,發生病情變化要及時與術者聯系。6. 麻醉者遇到技術困難時,應及時請求上級醫師協助處理,切忌不懂裝懂,草率從事。7. 嚴格執行各種麻醉方法的技術操作常規,操作中必須做到準確無誤,動作輕巧、敏捷、熟練。8. 慎用麻醉藥,用藥前嚴格“三查七對”,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四)、手術科室:1. 經治醫師必須對病員的診療全過程負責。2. 經治醫師(含手術者)必須做到親自檢查術前準備情況,親自制定或參加制定手術方案。3. 堅持術前討論與病情評估制度。(1) 手術必須進行術前小結與術前討論。做到一例一討論,切忌走過場。經治醫師手術者必須親自參加5、術前討論會,對病人做到心中有數。(2) 對不能明確手術適應癥的病人,不草率下達手術通知。4. 堅持手術審批制度。(1) 對重大、疑難手術或新開展的手術,必須填寫手術報告單,經醫務處批準后方可實施。(2) 不允許出現未經審批擅自手術。5. 堅持術前談話制度。(1) 術者應親自與患方指定代理人談話。談話時應以通俗語言交待病人的診斷、病情現狀、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法及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問題及其預防、處理辦法。(2) 認真解釋患方關于手術的疑慮,談話后若患方同意手術,則醫患雙方同時在手術同意書中簽字。(3) 對重要器官的手術(如肢體及性器官切除等)必須同病人本人談話,征得同意并簽字。6. 對已確定手6、術的病人,按程序做好術前準備工作。(1) 填寫手術通知單,正確書寫病人的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診斷、手術部位、手術名稱、麻醉方式及手術者。(2) 準確下達術前醫囑,包括可能發生情況的預防性醫囑。7. 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1) 手術者在為病人實施手術前,必須認真查對病人的床號、姓名、性別、年齡及手術部位,確認無誤后,方可開始手術。(2) 術中要嚴格無菌操作,動作要輕巧熟練,關閉胸、腹腔時仔細檢查,確實無異物遺留腔內,方可縫閉。(3) 術后除按常規下達醫囑外,尚須嚴密觀察病情,一旦發生意外情況應及時處理。(4) 術中由于病情需要必須改變術式或出現其它情況,應及時同患方代理人溝通,取得理解7、。(5) 注意手術標本留存與送檢過程中的核對與保管。8. 預防異物遺留體腔:(1) 凡顱腔、胸腔、腹腔、關節腔的手術,術前及關閉體腔前后均須嚴格清點登記器械、紗布及有尾紗布量,有疑問時必須徹底查清。(2) 術前必須將污敷料桶清理干凈,以免發生混淆。(3) 凡手術臺上拿下或掉下之物品,一律由臺下護士保管,待手術結束方可拿出手術間。(4) 帶實習生上臺時,應由帶教老師清點、核對,實習生單獨上臺時,由臺下護士負責核對。(四)、醫技科室:1. 各醫技部門應當備有常用急救藥品、器械。2. 創傷性檢查前必須有患者談話同意書;造影劑等按規定進行過敏性試驗。3. 臨床醫生應當注意檢查申請的合理性、必要性;對于8、非緊急性檢查必須充分考慮患者體力情況。4. 急診患者病情不穩定或行動不便時,對于必要性檢查,應當由家屬或公務員陪同前往,并通知醫技部門事先準備。門診患者病情不穩定時,可立即送至急診進一步處理。5. 在院患者病情不穩定或行動不便時,對于必要性檢查,盡量安排床邊進行;若無法進行床邊檢查,對搬運及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應當告之家屬,簽字同意后安排,并通知醫技部門事先準備,必要時醫務人員陪同前往。6. 由各醫技部門負責人及醫護人員,送檢科室負責人及醫護人員組成醫技部門突發事件應急系統。7. 檢查過程中應當注意患者是否出現不適主訴或異常體征,一旦發現,迅速判斷起因、性質,必要時立即停止檢查。8. 出現9、突發醫療意外事件時,應當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9. 應急處置預案啟動時,首先就地給予基本生命支持;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醫護人員以最快速度到場參加搶救;隨后將患者送至病房或急診進一步治療。10. 醫技部門出現突發醫療意外事件應立即上報醫務處/門急診辦公室、客戶服務管理部。二、 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管理(一)、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管理原則和范圍1. 目的:為了進一步增強全院職工特別是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風險防范意識,強化醫療安全的監控機制,更有效的防止醫療技術缺陷的發生,制定本制度。2. 范圍:全院職工,尤其是醫務人員,在實施診斷、治療和其他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由于“作為不規范10、”或“不作為”而發生的任何有可能導致不良醫療事件出現的醫療實踐,無論患方有無投訴,都屬于醫療技術風險的預警范圍。3. 原則:醫療技術安全要遵守“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強化醫療質量管理為主要內容,以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為準繩,以深挖細查質量要素的各方面、醫療過程的各環節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為主要手段,以及時消除醫療技術安全隱患、確保醫療安全為目的。4. 要求:醫療技術風險預警工作分級進行。醫院及各職能部門、各臨床科室,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面抓好落實。(二)、醫院技術風險預警管理內容1. 醫療文書(1) 門、急診醫師未書寫門診或急診病歷。(2) 未在病歷中11、記錄藥物過敏史等患者既往情況。(3) 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錄、日常病程錄及其它記錄。(4) 凡決定轉出的病人,經治醫師未書寫轉科、轉院紀錄。(5) 意外死亡病歷未立即上報醫務處或總值班。(6) 手術未進行術前討論。(7) 未及時簽定醫院規定的各種醫患協議類文書。(8) 造成病歷等資料損失或丟失。2. 紀律(1) 工作人員擅自離崗。(2) 會診醫師和輔助檢查科室醫(技)師在接到緊急會診邀請后,未在規定時限內到達現場診查患者。(3) 醫務人員在為患者診治、發藥過程中聊天、打手機。(4) 門、急診護士未及時將門急診危重病人轉送至急診科、病區。(5) 首次開展的新手術、新療法、新技術,未12、通過醫務處批準而擅自實施。(6) 違反規定使用麻醉藥品、醫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及放射性藥品。(7) 未經允許,擅自將院內討論的有關病人的情況等向患方或媒體透露。(8) 不負責任地解釋其他醫務人員的工作,造成患方誤解。(9) 違反醫療保險的有關規定。(10) 出現醫德醫風問題。3. 診療規范(1) 門、急診醫師對于經三次就診仍難以明確診斷的患者未請上級醫師復診或轉診。(2) 危重病人到達急診科后,未立即開始搶救。(3) 會診醫師未按規定書寫會診記錄或未請上級醫師復診。(4) 醫務人員對危重病人未實施首診負責制。(5) 門、急診醫師未見病人即開具住院證或病房醫師不看病人即開醫囑。(6) 三級醫師查13、房不及時或記錄簽字不及時。(7) 病情突然惡化且初步處理效果不佳時,未及時請示上級醫師。(8) 對疑難病例未及時提請科內、科間、全院、院外會診。(9) 需馬上執行的醫囑未向護士交待清楚,導致延緩執行。(10) 對病危病人未作床旁交接班或未將危、重病人的病情、處理事項記入交班紀錄。(11) 臨床醫師遲報、漏報傳染病,或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時,未就地隔離、按規定消毒。(12) 重大、疑難手術未在術前上報醫務處。(13) 麻醉師術前及術后未及時診查手術病人。(14) 手術醫師在術后未及時診查手術病人。(15) 錯發、漏發藥物。(16) 醫務人員的原因導致擇期手術前準備不充分,延誤手術進行。(17)14、 供應過期滅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18) 護士未正確執行醫囑。(19) 采取體液標本時,采錯標本、貼錯標簽、錯加抗凝劑、非因患者原因導致采集量不夠而需重新采取。(20) 處方中出現用法錯誤、用藥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過極量而未注明,但尚未造成患者人身損害。(21) 出現重大工傷、交通事故、中毒等批量病員時,未及時上報。(22) 術后病人觀察不細致,未能及時發現異常出血或其它不良情況。(23) 因治療需要且病情允許需要轉科,轉出科室未及時聯系或轉入科室無正當理由拖延轉入。(24) 未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制度,對使用過程中發生問題的新技術立即采取上報及停止使用的措施。4. 醫療保障(1) 搶救15、藥品、材料未及時補充、更換,出現帳物不符或過期藥品、材料。(2) 設備、器材出自按故障,未定期檢測或維修不及時而影響使用。(3) 醫技科室對于儀器、設備疏于檢測維護,導致結果失真。(4) 醫技科室疏于查對,弄錯標本或項目、部位。(5) 血、尿、糞等檢查遺失標本。(6) 特殊檢驗標本、病理標本的保留(存)時間短于規定時間。(7) 檢查結果與臨床不符或可疑時,未與臨床科室及時聯系并提議重新檢查;發現檢查目的以外的陽性結果未主動報告。(8) 未執行臨床檢驗危急值報告制度。(9) 藥劑科未能及時發現處方中藥物用法不當、用藥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量等。(10) 調劑人員對中藥方劑中需先煎、后下、沖服等特16、殊用法的藥物未單包注明。(11) 調配中草藥不是用計量器具而估計取藥。(12) 營養餐有異物或出現重大調味失誤。(13) 醫療收費錯誤。(14) 計算機網絡因疏于管理和維護,導致運行障礙。(三)、醫療技術風險預警管理信息采集1. 各級各類查房:醫師三級查房、護理查房、臨床藥師查房、行政查房、倫理查房、教學查房等;2. 職能管理部門日常檢查、監督、考核、評價、分析、反饋;3. 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積累;4. 院外監督員提供;5. 職代會代表提案;6. 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領導機關監督檢查提示或通報;7. 患方反映、投訴、舉報;8. 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等。(四)、醫療技術風險預警處17、置程序1. 各臨床、醫技科室、藥劑科及其他有關部門日常工作中檢查發現預警項目內容,均有義務及時上報,由醫務處匯總分析,并上報業務院長。視具體事件情節,可組織專家委員會討論甄別,提出處理意見,報院辦公會討論處置。2. 凡發生醫療技術風險,造成醫療事件或糾紛者,院辦、黨辦、醫務處、社會接待辦公室、門急診辦公室、護理部等職能管理部門接到投訴,經核實確系風險預警內容時,應在24小時內上報。按醫療糾紛程序進行處置。3. 當事科室或個人,應在48小時內作出書面說明,上報醫務處。根據情節、后果、態度和整改結果,有關部門在事件處置完畢后10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意見。4. 獎懲:對于及時發現風險、努力補救、避免重18、大事故發生的工作人員,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對于因處置不及時導致不良后果者,參照醫院獎懲條例有關規定處罰。附: 醫技科室常見突發醫療意外事件應急處置預案一、低血糖:1. 立即停止檢查,盡量安排患者臥位,同時安慰患者。2. 了解患者病情,特別是糖尿病情況。3. 無禁忌癥情況下予口服含糖飲料。4. 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迅速到場,進一步處理。二、暈血:1. 立即停止檢查,盡量安排患者臥位,同時安慰患者。2. 了解患者病情,特別是暈血史。3. 生命體征不穩定時可按壓人中穴。4. 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迅速到場,進一步處理。三、神志不清:1. 立即停止檢查,安排患者臥位制動。2. 給氧。3. 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迅速到場,進一步處理。四、外傷:1. 立即停止檢查。2. 出血者立即壓迫止血。3. 疑有骨折或內出血者立即安排患者制動。4. 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迅速到場,進一步處理。五、過敏性休克:1. 立即停止檢查,就地平臥。2. 立即肌注腎上腺素。3. 給氧。4. 建立靜脈通路。5. 門急診患者立即通知急診醫生、在院患者立即通知送檢科室迅速到場,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