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圍手術期血液保護與手術用血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969
2024-09-08
6頁
26.04KB
1、醫院圍手術期血液保護與手術用血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目的為了節約用血,減少經血液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減少輸血不良性事件的發生,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現結合我院臨床用血及臨床手術開展的具體情況,制定我院圍手術期血液保護及手術用血管理規定。二、原則 改善生物相容性,減少生物免疫激活,減少同種輸血,減少血液丟失,減少血液機械性破壞。三、措施 (一)成分輸血與輸血指征1.提倡成分輸血,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2務必進行輸血前適應癥評估:對患者的術前貧血(失血)情況,血容量情況,Hb2、Hct,手術失血危險因素,病人重要臟器功能情況進行必要的評估。3. 把握手術及創傷輸血指征:衛生部輸血指南(2000年,手術及創傷):(1)Hb100g/L不必輸血;(2)Hb30%血容量,可以考慮輸血,并根據患者的出凝血狀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血小板和冷沉淀。4.新鮮冰凍血漿輸注指征:主要用于補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時,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補充血漿,可用紅細胞和代血漿;失血量超過2000ml可考慮輸注血漿,補充凝血因子,用量須達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來講,只要纖維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3、%,凝血功能仍可維持正常。 5.血小板輸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減少或功能異常伴有出血傾向的手術患者。血小板50109/L 時,一般不會發生出(滲)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繼發于術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療)對出血的影響比血小板計數更重要。衛生部輸血指南(2000年,手術及創傷):血小板100109/L,可以不輸;血小板120g/L,女性 100g/L小兒病人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體重應在30kg以上。(2)紅細胞生成素的應用:術前自體采血可刺激內源性紅細胞生成素(EPO)的產生,加速紅細胞的生成,同時補充外源性EPO能促進采血后機體骨髓的造血更有益,術前2周開始應用,每次皮下注射EPO 400/kg4、,每周兩次。在多次應用EPO時應及時補充鐵劑,同時還應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12和葉酸及改善全身的營養狀況。2血液稀釋與低溫麻醉(1)血液稀釋:在手術前為患者采血并暫時將血液儲存起來,用晶體液或膠體液補充循環血容量。手術過程中利用稀釋血液維持循環,最大限度的降低血液濃度而減少丟失血液紅細胞,從而減少失血。手術結束前有計劃地將采集的血液回輸,使術后Hb和Hct達到不同程度的恢復。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適應癥:稀有血型者;產生不規則抗體或可能產生不規則抗體者;可能有大量出血的手術;緊急外傷或其他原因的大量出血;為避免異體輸血引起感染、免疫抑制等;因宗教或其他原因拒絕異體輸血者。排除貧血、嚴重心肺5、功能障礙病變。具體方法:麻醉成功后,手術開始前,從靜脈放出7.520ml/kg全血貯存備用,同時輸入等量的膠體液,將血容量保持恒定。根據手術失血情況術中或術后將自體血回輸。2)術前不采血血液稀釋手術開始前快速輸注晶體液和膠體液各1000ml,造成高循環血容量而將血液稀釋以減少出血,達到減少用血的目的。(2)低溫麻醉:全身麻醉配合低溫可以降低機體耗氧量,耐受更大程度血液稀釋,這就是低溫體外循環期間可以進行重度血液稀釋的理論基礎。體外循環期間Hb可保持60g/L,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體外循環后應回升到Hb為80g/L。具體方法:麻醉后經靜脈或動脈放血,同時經靜脈輸入晶體液或/和膠體液,采血量與所用液6、體量的比例為: 晶體液為1:3,膠體液為1:1,晶體與膠體液合用為1:2。室溫下可放置4-6小時,超過6小時應放入2-6儲血冰箱并于24小時內用完(但低溫同樣破壞血小板活性)。待術中大出血基本控制后輸還給病人,也可在術后輸入,如情況緊急,可提前輸還。3.血液回收(1)術中血液回收:使用吸引器等裝置回收手術野的血液再回輸給病人。按回收血處理方法可分為非洗滌式和洗滌式血液回收。術中血液回收可用于心血管外科領域、整形外科領域、婦科領域和神經外科領域等。禁忌癥:血液受胃腸道內容物、消化液或尿液污染者;血液可能受腫瘤細胞沾染者;有膿毒血癥或菌血癥者;合并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或原有貧血者;胸、腹腔開放性7、損傷超過4小時以上者;凝血因子缺乏者等。(2)術后體腔或引流血液的回收:可明顯減少異體血的用量,應注意整個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一般僅收集術后6小時之內的引流血液。(四) 控制性降壓采用多種方法和藥物使血管擴張,主動降低手術區域血管壓力,使手術出血減少。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手術要求嚴格掌握適應癥,采用藥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動脈壓降至60mmHg或將血壓控制在基礎水平以下的15%20%范圍內,降低血管內壓力,以減少手術創傷出血。(五)血液麻醉在麻醉后手術前或體外循環前選擇性或預防性的應用某些作用于凝血、纖溶系統的藥物,以抑制某些血液成分的最初反應,使之不能激活或處于“冬眠狀態”,或暫時停止體外循環中凝血過程的發展及“全身炎癥反應”抑制補體激活,抑制中性白細胞、血小板和單核細胞的釋放,這些抑制是可逆的,待手術結束后再恢復和“蘇醒”,因其類似全麻過程故稱“血液麻醉”。抑肽酶是血液麻醉的代表藥物,是一種廣譜蛋白酶抑制劑,通過可逆地與絲氨酸酶活性中心結合而抑制絲氨酸蛋白酶,它不但抑制纖溶系統的激活,同時也保護了血小板的聚集,還能抑制內源性凝血途徑,減少凝血因子的消耗。抑肽酶減少手術出血十分顯著,常可使50%以上的大型手術避免輸血。常用劑量0.5-1.0萬單位/kg,2h后可再應用。少數病人有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