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患者管理制度匯編監護藥物使用等3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0171
2024-09-08
36頁
141.52KB
1、醫院患者管理制度匯編(監護、藥物使用等)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十九、模糊醫囑澄清執行制度二十、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二十一、腕帶使用制度二十二、 轉科交接身份識別制度二十三、病區醫用冰箱管理制度二十四、監護儀報警值設置規定二十五、患者燙傷防范管理制度二十六、患者走失防范管理制度二十七、住院患者自殺防范管理制度二十八、腹腔引流護理規范二十九、留置尿管護理規范三十、氣道管理規范三十一、長期臥床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護理規范三十二、免疫抑制劑使用護理規范三十三、關于導管護理及引流袋更換時間的有關規定三十四、藥物使用2、及配置時間的規定三十五、應用保護性約束管理制度與規范三十六、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管理制度三十七、危重患者護理理論和技術培訓考核規定三十八、搶救車與急救藥品管理制度三十九、搶救車管理規范四十、長期休假返崗首日護理人員培訓管理辦法(試行) 十九、模糊醫囑澄清執行制度1.醫囑要求層次分明,內容清楚。整理必須準確,不得涂改。如須更改或撤銷時,應用紅筆填“取消”字樣并簽名。臨時醫囑應向護士交代清楚。醫囑要按時執行。開寫、執行和取消醫囑必須簽名并注明時間。醫師寫出醫囑后,要核查一遍。2.模糊不清有疑問醫囑是指醫囑書寫不清楚、醫囑書寫有明顯錯誤(包括學術語錯誤)、醫囑內容違反治療常規、藥物使用規則、醫囑內容與平3、常醫囑內容有較大差別、醫囑有其他錯誤或者疑問。3.護士接醫生下達的醫囑后,認真審核查對,對模糊醫囑,必須查清后方可執行。首先詢問開醫囑者;如果開醫囑者不在或無法聯系到則尋找其上級醫生,上級醫生不在的情況下聯系值班醫師或科主任;核實后重新下達并打印醫囑執行單,醫囑執行護士接醫囑執行單后,認真查對,嚴格按照醫囑的內容、時間等要求準確執行,不得擅自更改。4.醫囑執行后,認真觀察療效與不良反應,必要時進行記錄并及時與醫生反饋。5.如遇搶救危重病人的緊急情況下,對于模糊醫囑護士可立即聯系在科室就近的任一醫師,此醫師有責任積極了解病情并臨時給予相應的緊急處置,同時及時與患者的主管醫師溝通,主管醫師無法聯系4、到時應尋找其上級醫師或科主任,必要時直接匯報科主任或醫務處,搶救結束應做好相關的記錄。在此過程中推諉、延誤搶救者根據情節嚴重情況和造成的后果給予相應的處理。二十、患者身份識別制度1、為了保證醫療安全,患者就診時必須據實告知或填寫門診病歷或住院證上的身份信息,急診身份不明患者在其床頭牌上寫明床號、無名氏、性別、入院時間,在病歷上貼上患者就診條。2、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患者識別的方法,住院患者使用姓名、住院號,門診使用患者姓名,門診號,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反查對,患者說出姓名,無法溝通者,反問患者陪伴的家屬,確認無誤后方可執行。 3、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5、手術室、監護室、產房之間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4、對實施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危重和急診搶救及留觀患者使用“腕帶”并執行“腕帶”使用制度,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準確確認患者的身份。5、腕帶信息應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完整。識別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6、患者交接時需準確辨識:科室之間轉接患者時應認真辨識,并填寫交接記錄。 二十一、腕帶使用制度1、 全院統一使用腕帶,在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等重點科室必須使用“腕帶”。2、護士在使用腕帶時,正確填寫腕帶信息:姓名、年齡、性別、床號、住院號、診斷、科室、過敏史(X6、X藥物過敏),字跡清晰、準確規范,實行雙人核對,確認腕帶填寫各項內容。3、給患者佩戴腕帶并宣教,佩戴時注意書寫方向向外,松緊度放入1-2手指為宜,注意肢端血運及皮膚完整性,宣教目的確保核實患者身份。4、使用腕帶確認患者身份,讓患者或家屬說出自己姓名,并與腕帶信息確認。5、佩戴順序:正常情況按左腕右腕左腳踝右腳踝順序,新生兒戴于手腕和腳腕。6、護士在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識時,必須雙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遺失需更新時,同樣需經兩人核對。7、班班交接,隨時觀察,標識無脫落,字跡清晰。8、病人從急診科入院或轉科,接收科室及時更換、完善腕帶信息。9、確認患者出院結賬,解除腕帶,出院。10、將腕帶使用納入7、護理質量考核內容。二十二、 轉科交接身份識別制度1. 患者轉科后醫護人員需重新識別患者身份,已佩戴腕帶者,更換腕帶,更新腕帶信息。2. 患者手術前,病房護士認真查對,做好術前準備,與手術室護士交接床號、姓名、手術名稱、生命體征、手術前使用藥物情況等,填寫交接單,無誤后方可進入手術室。3. 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再次核對患者“腕帶”信息: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等。4. 患者手術后,手術室醫護人員與病區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寫交接單,無誤后方可離開。5. 急診、ICU、手術室、病房間交接患者時,評估病情給予保護,一般患者由護士或陪檢人員轉運,危重患者由醫護人員8、護送,出示患者病歷,認真與科室醫護人員核對腕帶,交接患者的診斷、治療、護理、過敏史、飲食、用藥、皮膚、管道,藥品、物品等,填寫交接單,無誤后方可離開。二十三、病區醫用冰箱管理制度1冰箱要設專人管理,冰箱內僅限保存藥品。2冰箱內藥物分類放置,藥品標簽清楚,有基數,班班進行清點、檢查,登記醫用冰箱清點交接本。3冰箱內放置專用溫度計,班班查看記錄。4冰箱內藥品做到無過期、無受潮、無丟失。 二十四、監護儀報警值設置規定1.生命體征在正常范圍內,報警設置為: 心 率:下限60次/分,上限100次/分; 呼 吸:下限12次/分,上限24次/分; 指脈氧:下限95 %, 上限100%; 血 壓:收縮壓:下限9、90mmHg,上限140 mmHg, 舒張壓:下限60 mmHg,上限90 mmHg。2.生命體征異常者:根據醫囑、病情設置。根據異常值設置。 收縮壓高者:上限為目前收縮壓加5%; 舒張壓高者:上限為目前舒張壓加5%; 低血壓者:收縮壓下限為目前收縮壓減5%,舒張壓下限為目前舒張壓減5%; 指脈氧過低時,下限為當前值減5%; 心率、呼吸過快時,上限為當前值加5%; 心率、呼吸減慢時,下限為當前值減5%。二十五、患者燙傷防范管理制度1既往有燙傷史、意識障礙、感覺遲鈍、使用保暖用具、使用醫療電器、進行熱療患者為高危燙傷患者。2高危燙傷患者加強安全教育,實施防燙傷措施,避免直接接觸過高熱源。3在病區10、配餐間微波爐及開水爐、洗澡間設置防燙傷的醒目標識。4妥善放置熱水瓶,定期檢查熱水瓶質量,防止燙傷患者。5對需要沐浴的患者做好正確沐浴告知,65歲以上患者或有感知覺異常的患者必須要有家屬陪同。6患者及家屬不得擅自使用熱水袋或暖寶等取暖設施,必要時在醫護人員指導下使用。7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熱敷或熱療操作規程,預防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燙傷。手術室護理人員嚴格執行高頻電刀操作規程,預防手術患者發生意外燙傷。二十六、患者走失防范管理制度1初步篩查為老年癡呆癥者、有走失史、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者為高危走失患者。2加強安全、防走失教育,實施防走失措施。 3防走失的措施:手腕系腕帶,腕帶上標注病區聯系電話,加強巡視,11、班班預警交接。 二十七、住院患者自殺防范管理制度1有精神病史、患有預后不良疾病、既往有自殺史等視為高危自殺傾向患者。2分析患者可能自殺原因,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護理,盡量減少不良刺激。3對有自殺傾向的患者,責任護士需了解病情,及時報告護士長及管床醫生,必要時報告護理部,班班交接。4制定并落實防范措施,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有效溝通,告知家屬潛在的安全風險,使其高度重視,并專人陪護。5加強病區物品、藥品管理,對剪刀、繩索、體溫表、注射器等危險品及毒麻藥品應嚴格交接班,消除自殺隱患。6加強巡視,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自殺可疑行為。二十八、腹腔引流護理規范1一般護理:留置引流管接引流袋或負壓吸引及灌洗液,12、根據醫囑和病情調整負 壓及灌洗液速度。若腹腔灌注治療藥物,則根據醫囑保留一段時間后接引流袋。引流管接頭上5cm處貼管道標識,引流袋右上角貼更換時間,測量并記錄置入長度或外露長度。2妥善固定:引流管出口處一般有縫線固定,引流袋固定床邊,翻身時避免牽拉。3保持引流通暢:引流期間密切觀察引流管通暢情況,定時檢查引流管有無折疊、扭曲或受壓,有無脫出,負壓吸引裝置是否失控,如出現引流不暢、引流液少于灌洗液,應查找原因,如為阻塞引起,及時用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吸引管,調整負壓及沖洗速度或采用擠壓引流管來保持引流通暢。擠壓引流管方法:一手用力壓住遠離腹腔段引流管10-15cm處使引流管閉塞,另一手握成半拳狀擠壓13、靠近腹腔段引流管,即示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及大魚際肌用力、快速擠壓引流管,然后兩手同時松開,由于重力作用腹腔內積液可自引流管排出,反復操作,此操作產生的瞬間負壓可達到0.01MPa。4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性狀及量:術后24小時內引流量較多,因含有較多血液或膿液、顏色較深、較混濁,48-72小時后, 引流量變少、顏色由濃變淡。如術后引流液中血液不見減少反而增多或為新鮮血液,或在引流過程中引流液突然發生性質改變,血液增多,顏色變深或引出膽汁、食物殘渣、糞渣等,說明有活動性出血或發生膽瘺、腸瘺,應及時報告醫生,協助處理。5預防感染: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換1次,普通引流袋和負壓球每周更換2次。引流14、袋不落地,患者下床活動時引流袋低于引流口。6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引流管的目的、注意事項,告知不能自行拔管。7拔管指征:根據醫囑,一般為引流液減少或沒有引流液時拔管。8記錄:班班交接引流管長度、引流液的色、質、量,記錄于護理記錄單。 二十九、留置尿管護理規范1.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及操作規范。2.手術患者的導尿在手術室進行,時間為患者麻醉完成后。3.留置尿管期間根據病情指導患者每日飲水2000-3000ml,留置尿管期間不常規進行膀胱沖洗。4.保持引流通暢,避免尿管受壓、扭曲,尿袋位置低于膀胱,尿管有標識、置管時間、置管者。短期留置尿管(3日)患者,留置尿管期間不做夾管訓練。5.留置尿管期15、間,保持會陰清潔,做好尿道口護理,觀察尿色、性狀,遵醫囑記錄尿量。6.首次放尿1000ml。硅膠氣囊導尿管更換1次/4周,乳膠氣囊導尿管更換1次/2周,尿袋更換1次/周(或根據產品說明書)。7.拔除尿管前,讓患者多飲水,使膀胱充盈,當患者有尿意時,將氣囊或水囊抽空,囑患者自行排尿,使尿管自行沖出。參考文獻: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臨床護理實踐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1-12.2. 留置尿管的指南三十、氣道管理規范【位置】人工氣道導管尖端位于隆突上24cm。判斷導管位置方法:1肺部聽診:聽診雙肺可聞及呼吸音,呼吸音對稱。2視:看胸廓起伏存在,雙側起伏對稱。機械通氣患16、者:觀察呼吸機流速波形,tCO2。3檢查:線; 纖維支氣管鏡。護理:1妥善固定:選擇合適的固定方法,氣管切開患者前三天系帶松緊度為可容一指,三天后可適當放松至可容兩指,但應避免滑脫。妥善固定呼吸機管路,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避免牽拉。2觀察導管插入深度:觀察并記錄導管插入深度,班班交接。變動體位后檢查導管插入深度,如有異常,及時匯報處理。3呼吸機管路中冷凝水及時傾倒,避免增加管路重量,牽拉管路。【保持氣道通暢】1按需吸痰,定時評估吸痰指征呼吸機提示氣道壓力升高。呼吸機顯示人機對抗。病人出現明顯嗆咳,人工氣道內可見痰液。肺部聽診可聞及痰鳴音。SpO2下降個百分點(非急性持續下降)。2需要吸痰者吸痰17、前后提高吸入氧濃:吸痰前后根據病情,給予25分鐘高濃度氧,兒童吸入氧濃度不應超過80%。3根據評估結果及病情,取合適臥位聽診左肺痰鳴音,取右側臥位。聽診右肺痰鳴音,取左側臥位。聽診雙上肺痰鳴音,取半坐位臥。4病情允許者給予叩背:叩背要點:手掌呈杯狀,運用手腕的力量,自下而上,由外而內,避開脊柱和腎區。(備注:在何體位下叩背,就在此體位下進行氣道內吸引。)5氣道內吸引調節合適負壓:選擇能有效吸引的最小負壓,但不應超過200mmHg(成人)。兒童吸痰負壓應小于100mmHg。連接吸痰管與吸引管:避免污染吸痰管。氣道內吸引:a吸引時間小于15秒(計時從插入吸痰管至吸痰管完全退出氣道結束)。b嚴格無菌18、操作。c吸引順序:氣道口腔鼻腔。d吸痰過程中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尤其關注心率、血壓)、面色、呼吸頻率、深度等的改變,如有異常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e如需再次吸引,應至少等待個呼吸周期后再進行,連續吸引不應超過次。f吸痰后評價吸痰效果,如效果不滿意,需吸引者至少間隔5分鐘后再進行。6氣道濕化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保證液體攝入。主動濕化:加溫加濕器。可提供3237,相對濕度100%的氣體,溫度不可超 過40,以防氣道燙傷。內加無菌注射用水,冷凝水應及時傾倒。被動濕化:人工鼻。主動濕化與被動濕化裝置兩者只可選其一,不可同時使用。氣道沖洗:氣道內滴注生理鹽水不能做為常規操作(因其會將導管內生物被膜沖入19、氣道,引起感染發生)。霧化吸入:根據醫囑行霧化吸入7氣道濕化效果的判斷:濕化滿意:痰液稀薄,能順利吸出或咳出,人工氣道內無痰栓,聽診無干鳴音及大量痰鳴音,呼吸通暢,患者安靜。濕化過度:痰液過度稀薄,需不斷吸引,聽診痰鳴音較多,頻繁咳嗽,煩躁不安,人機對抗,缺氧性青紫,SpO2下降,HR、BP改變。濕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或吸出,聽診聞及干鳴音,人工氣道內有痰痂,吸氣性呼吸困難、煩燥、紫紺、SpO2下降。【氣囊管理】1. 人工氣道氣囊壓力應維持在2530cmH2O,至少每4小時監測調整一次。2. 氣囊壓力監測流程:調整氣囊測壓表壓力至30cmH2O。連接患者人工氣道氣囊。測壓讀值。調整氣囊壓20、力至30cmH2O。3聲門下吸引:持續聲門下吸引(吸引負壓小于100mmHg),根據醫囑間斷沖洗。沖洗流程:調節氣囊壓力至2530 cmH2O回抽沖洗(沖洗量ml左右)再回抽連接負壓【VAP 預防】定義:VAP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指機械通氣不包括非創傷性機械通氣48 h后,或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后48 h內,發生的新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癥。1. VAP預防策略:抗生素相關策略;非抗生素相關策略。2. 非抗生素相關策略:一般措施:手衛生、戴手套、穿隔離衣、口腔護理。與消化道相關控制策略:應激性潰瘍的預防、避免長時間留置經鼻胃管、21、早期胃造瘺、應用空腸營養。與患者體位相關策略:無禁忌癥的情況下床頭抬高3045,有條件者使用動力翻身床。與人工氣道相關策略:避免經鼻插管、維持氣囊壓力在2530 cmH2O,持續聲門下吸引。與機械通氣相關策略:呼吸機管路的更換周期為每病人或污染時、避免過度鎮痛鎮靜、實施每日喚醒計劃、每日評估拔管的可能性。其它措施:強化胰島素治療、遵醫囑使用免疫增強劑。三十一、長期臥床術后患者首次下床活動護理規范1. 向患者解釋下床活動目的,取得患者配合。2. 評估患者生命體征、有無活動性出血、肌力、機體活動能力。3. 若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活動性出血,肌力4級,機體活動能力2度,床頭抬高至90后患者無頭暈,在22、護士的指導與協助下方可下床活動。身材高大、體重超重的患者需由二人協助下床活動。4. 妥善固定輸液管路、各種引流管;保持各管路在位、通暢、避免逆流。抬高床頭45-60,取半坐臥位10-20分鐘。5. 協助患者取側臥位,將雙下肢移至床緣垂下,將患者的雙手環抱護士的頸肩部,護士從患者的腋下環抱患者,膝關節稍彎曲,用力將患者扶坐起。協助患者床邊坐起5-10分鐘,觀察患者有無面色改變、胸悶、心慌、頭暈等癥狀。扶患者站立1-2分鐘,無不適后再扶其行走;身體虛弱者扶住床欄沿床四周活動。活動時間視患者的體力、感覺而定。6. 上床前先讓患者坐于床邊,抬高床頭45-60,患者雙手環抱護士的頸肩部,護士從患者的腋下23、環抱患者,輕輕將患者側臥躺下,將雙下肢移至床上。7. 妥善固定輸液管路、各種引流管,觀察管路通暢情況。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8. 記錄護理記錄單。三十二、免疫抑制劑使用護理規范1. 免疫抑制劑是抑制機體異常免疫反應的藥物,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時的抗排斥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代表性藥物:潑尼松、氫化可的松、硫唑嘌呤、環孢素、利妥昔單抗。2. 按醫囑嚴格按時按量用藥,口服藥一般進食時或飯后立即用藥,以減少胃腸道反應,每天服用一次者,應在早上8點以前服用。大劑量沖擊療法按醫囑執行。3. 指導患者低鹽飲食,進食含鉀豐富的水果、桔子、香蕉、果汁等。多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少吃高糖食物。使用環磷酰胺者,每日24、飲水量不少于2500ml。4. 遵醫囑監測血壓、血糖、電解質,觀察有無乏力、腹脹等無低血鉀癥狀。5. 并發癥預防及護理: 預防感染 如呼吸道、皮膚、口腔感染。注意觀察有無感染征象(發熱、咽部疼痛、排尿或肌肉疼痛)。 注意有無消化道潰瘍、睡眠障礙、情緒和視力改變等。 注意觀察有無面部浮腫、雙足和踝關節水腫等水鈉潴留征象。 長期使用激素注意觀察有無庫欣氏綜合征, 表現為向心性肥胖( 滿月臉、水牛背) 、座瘡、多毛、無力。6.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長期大量用藥可引起骨質疏松甚至骨折,注意食物或藥物補鈣和維生素D,防止跌倒等意外傷害。 避免突然減藥或停藥,以免病情“反跳”。 三十三、關于導管護理及引流25、袋更換時間的有關規定1. 所有導管需注明名稱、置管或更換的時間。2. 長期吸氧:濕化液更換1次/日;濕化瓶和吸氧支管更換1次/周,一次性使用吸氧裝置及一次性使用霧化吸入器請根據產品說明書及時更換。3. 留置胃管:硅膠胃管更換1次/月;負壓球更換1次/日。4. 氣管切開:內套管清潔消毒每日至少1次;氣管墊更換1次/日;固定系帶更換1次/周,吸痰用生理鹽水罐更換1次/4h,吸痰管末端儲存瓶更換1次/4h。5. 靜脈留置針:(1) 留置時間:深靜脈置管在無證據證明是導管因素所致的感染時,不常規拔管。PICC管在嚴密觀察和護理下可長達1年。中長導管在嚴密觀察和護理下建議留置1個月。 外周靜脈留置針留置26、時間不得超過4天,兒童外周留置針可在嚴密觀察下不常規拔管。(2) 護理:皮膚貼膜更換1次/周,紗布敷料更換1次/2天,污染及潮濕及時更換。6. 硅膠氣囊導尿管更換1次/4周,乳膠氣囊導尿管更換1次/2周,尿袋更換1次/周。留置尿管病人,保持會陰及尿道口清潔。7. 一次性使用引流袋更換2次/周、一次性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更換1次/周。一次性使用負壓收集裝置更換2次/周(必要時遵醫囑)。8. 使用中的吸引連接管的連接處接一次性吸痰管(24小時更換),固定于床邊。注:以上規定需要在嚴密觀察下執行,若發現異常隨時更換或處理。 三十四、藥物使用及配置時間的規定1. 護士應嚴格按照醫囑規定的時間用藥,遇有疑問27、,請與醫生及時聯系,解除疑問后方可用藥。2. 非抗生素藥物配置后擺放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抗生素(青霉素除外)配置后擺放時間不超過30分鐘,青霉素配置后擺放時間不超過15分鐘。3. 凡每日兩次用藥,時間設定為815或916,qh用藥,時間相差不得超過正負1小時。4. 口服藥做到看服入口。對“囑托”醫囑的口服藥品,置于治療室專門抽屜統一存放,標識清晰,每日口服藥盤取回后,由治療護士將“囑托”藥品及時擺入,發藥者再次核對執行。5. 凡違反上述規定者,扣病區綜合目標分0.5分。 三十五、應用保護性約束管理制度與規范1.使用約束具的指征:興奮躁動、傷人毀物的患者。 2.嚴格掌握應用指征,注意維護患者自尊28、。3.告知家屬,說明目的和必要性,簽署知情同意書。4.若實施全身約束,護士必須遵醫囑實施。5.實施約束前護士評估患者病情、意識狀態、肢體活動度、約束部位皮膚色澤、溫度及完整性等。評估需要使用約束具的種類和約束部位。6.使用時肢體處于功能位置;約束帶下需墊襯墊,松緊適宜,以能伸進-手指為宜。每小時觀察約束部位的皮膚顏色并松解約束帶次。7.保護性約束屬制動措施,使用時間不宜過長,病情穩定或者治療結束后,應及時解除約束。8.記錄使用約束具的原因、時間、觀察情況、護理措施及解除約束的時間。參考文獻:1. 霍孝蓉.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應知應會)M.第1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2-3.2. 2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臨床護理實踐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6-18.三十六、護理不良事件報告管理制度1、護理部及各科室具備防范、處理護理不良事件及爭議的預案,并不斷修改完善。2、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當事護士應立即報告護士長(組長或高年資護士)和值班醫生,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以減少和降低由于過失造成的不良后果。3、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 1小時內口頭向科護士長、護理部匯報;重大過失應立即匯報科主任、科護士長和護理部。4、當事護士了解不良事件原因、現場情況,做好相關安全知識指導,護理記錄。5、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的有關記錄、藥品和器械等均應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銷毀,保留病人30、的標本備鑒定用。6、護理過失發生后,按性質、情節、后果輕重分別組織全科、全院有關人員進行討論,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做好質量改進。7、當事護士24小時內填寫事情經過;有明顯糾紛傾向或、級不良事件,須24小時內組織討論、上報;、級不良事件5個工作日內上交書面材料。8、科護士長審批,報送護理部。如分析整改不當,護士長填寫追蹤分析單,科護士長、護理部重新審核。9、護理部定期組織護理質控安全管理人員、護士長共同分析各部門發生護理過失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備注:護理不良事件報告應遵循主動性,真實性原則。為鼓勵科室、部門或個人主動報告護理安全不良事件,凡能主動報告,視情節輕重給予減輕或減免經濟處罰;如不及31、時報告,視情節輕重給予加重經濟處罰力度。三十七、危重患者護理理論和技術培訓考核規定1. 護理人員凡護理危重病人必須經過危重患者護理理論及操作技能的相關培訓并經考核合格。2. 危重患者護理理論包括:危重患者護理常規、急危重癥護理搶救流程、危重患者風險評估方法及防范措施、3. 危重患者護理操作技能包括:心電監護、除顫、心肺復蘇、簡易呼吸囊。4. 科室對每位護理人員的每危重護理理論和技術進行逐項考核,直至合格。5. 護理部和大科定期組織理論與技術的抽考,抽考合格者發放危重患者培訓操作合格證6. 護理部、大科、科室根據考核存在的問題,改進工作質量以持續改進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 三十八、搶救車與急救藥品32、管理制度1.各臨床科室需備有搶救車,保證急救藥品、器材齊備,性能完好。做到“五定”( 定人保管、定點放置、定期消毒、定品種數量、定期檢查維修) “四有”(有開口器、舌鉗;有壓舌板、口咽通氣道;有手電筒、喉鏡;有簡易呼吸氣囊)、 “三無”(無過期、無變質、無失效)、“二及時”(及時檢查、及時補充)、“一專”(專人管理)。搶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證應急使用。2.全院各護理單元備有規定數量的搶救藥品、物品,按規范定位放置,實施基數管理。備用藥品品種、數量經藥劑科審核后領取。3.按序號擺放藥品,統一標識,車內用品固定,包括搶救藥品及其他的搶救物品,不得隨意減少。搶救結束后及時補充完整。4.使用封條科室33、嚴格按規定每月清點總查對,未用封條科室每周清點總查對并確保搶救車上藥品、設備處于完好備用狀態,并簽名記錄。5.搶救車上不得放置任何雜物,保持清潔整齊,保證處于良好備用狀態。 6.護士長全面負責科內搶救藥品、物品管理 7.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搶救藥品、物品的使用方法三十九、搶救車管理規范1、 認真執行醫院搶救車及藥品管理制度2、 搶救車是存放搶救藥品、物品的專用車,車內搶救藥品、物品齊全,定位放置,定量儲存,性能良好,均在有效期內,處于備用狀態。“五定”(定人保管、定點放置、定期消毒、定品種數量、定期檢查維修) “四有”(有開口器、舌鉗;有壓舌板、口咽通氣道;有手電筒、喉鏡;有簡易呼吸氣囊)、 “三34、無”(無過期、無變質、無失效)、“二及時”(及時檢查、及時補充)、“一專”(專人管理)。3、 搶救車內藥品和物品數量按基本要求及專科特點配備,設有搶救車藥品、物品示意圖和搶救藥品目錄,且與實際藥品、物品相符。4、統一擺放順序,統一標識,高危藥品標識醒目規范。對近失效期3個月內的藥品在盒或袋上方用紅三角形標識預警,在藥品失效期前1個月更換,物品失效前一周打開搶救車,雙人核對更換。5、搶救車使用統一的紙質封條,封條上注明日期、時間、最近失效期藥(物)品名稱、失效時間、雙人核對并簽名。使用后及時補充,必須經雙人核對后再次封存。6、每班查看封條的完好性及封條上內容是否正確齊全,記錄搶救藥品/物品清點記35、錄本,并簽名,每周總查對封條雙人簽名。封條一旦破損、脫落、不清晰,需雙人核對后再封存并記錄搶救藥品/物品清點記錄本,雙人簽名。如不能及時封存時,需班班交接并簽字記錄。7、未實行封條管理的科室如急診、ICU CCU等,需班班交接,核對無誤后記錄搶救藥品/物品清點記錄本,簽名,確保急救車內物品、藥品處于備用狀態,每周總查對并雙人簽名。8、 護理人員熟練掌握搶救藥品、物品的使用方法,搶救病人后所用的空安瓿須經二人核對后方可棄去。9、非搶救時不得隨意取用搶救車內藥品、物品,急救物品一般不外借以保證應急使用,保持搶救車清潔整齊,上方及外周不得放置任何雜物。10、護士長全面負責科室搶救藥品、物品管理,每周36、及節假日前和治療班護士檢查搶救車封條完好性并簽名。每月和專人負責搶救車人員進行總核對并雙簽名,同時考核護理人員對搶救車管理規范掌握及落實情況。 四十、長期休假返崗首日護理人員培訓管理辦法(試行)為進一步加強我院護理隊伍建設,規范護理人才培養體系,完善護理人員培訓制度,保障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護理工作持續發展,現結合我院實際,特制定本管理辦法。1、適用范圍:一年內,因各種原因脫離原工作崗位,累積休假一個月及以上的護理人員。2、返崗程序:護理人員在返崗前填寫人民醫院返崗護理人員申請表(見附件)并及時提交至護理部,由護理部根據人民醫院護士崗位管理辦法及所申請科室護理人員崗位情況,對所提交37、的返崗申請進行審核,決定具體崗位。3、培訓方式:根據科室崗位設置,由科室從基本制度、急救技術、專科技術操作、應急能力、溝通技巧、服務態度和工作紀律等方面制定具體培訓計劃,并組織實施。4、培訓時間:根據離崗時間、科室工作性質及培訓效果決定培訓時間,但不得少于一個工作日。5、考核辦法:培訓結束后,由科室組織考核,考核合格(80分以上)后方能上崗,考核不合格(80分以下)則延長培訓時間直至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6、其他注意事項:(1)培訓期間一律不享受績效,經科室培訓考核合格,護理部審批通過后,由科室根據其工作表現,按照科室績效分配方案發放績效。(2)正常休產假者可直接在原科室返崗,由科室根據其工作表現酌情恢復績效。(3)年度周期:以每年首次休假時間至次年同一時間為一個周期。(4)連續休假超過半年者,推遲一年晉級。(5)本管理辦法自公布之日起予以執行。附件:人民醫院返崗護理人員申請表人民醫院返崗護理人員申請表科室: 姓名: 學歷: 專科時間: 能級: 我已連續休假( ),目前對醫院、科室的(核心制度)、(新修訂的制度)、(流程)( )不熟悉,為了更好適應科室工作,進一步保障護理安全,申請進行返崗首日培訓。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