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性疾病隔離預防控制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0480
2024-09-08
12頁
60.50KB
1、醫院感染性疾病隔離預防控制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隔離預防控制制度 一、隔離預防的目的 隔離預防,旨在防止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染性疾病的傳播,是針對外源性感染,切斷其傳播途徑、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的一項重要的保護性措施。一是對感染源的隔離,包括感染病人、病原體攜帶者及周圍污染環境的隔離;二是保護性隔離,對免疫受損、高危易感者的隔離。 二、醫院建筑布局的隔離要求 1醫院建筑區域劃分根據患者獲得感染危險性的程度,應將醫院分為4個區域。低危險區域(清潔區)包括行政管理區、教學區、圖書館、生活服務區等。中等危險區域2、(半污染區)包括普通門診、普通病房等。高危險區域(污染區)包括感染疾病科(門診、病房)等。極高危險區(重點保護區)包括手術室、重癥監護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2隔離區域分分為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三區)、病人通道和醫務人員通道(兩通道)、設立兩通道和三區之間的緩沖問(兩緩沖) 并有實際屏障和隔離標志。 三、隔離感染源的基本原則 1傳染病人與普通病人嚴格分開安置。 2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區室安置。 3感染病人與高度易感病人分別安置。 4同種病原體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包括可疑傳染病人)應單間隔離。 6根據疾病種類、病人病情、傳染病病期分別安置病人。 7成人與嬰幼兒感染3、病人應分別安置。 四、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基本原則 1.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其他途徑傳播),采取相應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2一種疾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時,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針對多種傳播途徑的隔離與預防。 3.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的出入。 4各種隔離的顏色標志: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 五、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接觸經接觸傳播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的患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1患者的隔離 11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 12應減少轉4、運,如需要轉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 2醫務人員的防護 21接觸隔離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接觸污染物品后應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 22進入隔離病室,從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時,應穿隔離衣: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接觸甲類傳染病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離開病室前,脫去防護服,防護服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 六、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接觸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水癥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空氣隔5、離與預防。 1患者的隔離 1.1應盡快轉送至有條件收治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染科進行治療,并注意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的防護。l.2當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換,并限制其活動范圍。l3應嚴格空氣消毒。 2醫務人員的防護 2.1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正確使用和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 2.2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防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 七、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6、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飛沫傳播的隔離預。 1患者的隔離 11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動時,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 12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換。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 13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距離在1m以上,探視者應戴外科口罩。 14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的消毒。 2醫務人員的防護 2.l應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 22與患者近距離(1m以內)接觸,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7、物質時應戴手套a 八、保護性隔離與預防即反向隔離,保護多種免疫機能低下的高危易感者,為防止來自其他病人、醫院工作人員、探視者、環境儲菌所的各種機會病原體的感染采用的一種隔離措施。 (1)易感人群: 血液淋巴系統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多發性骨髓瘤)。 臟器移植病人、免疫缺損、粒細胞減少、放療、化療病人,藥物過敏性剝脫性皮炎、大面積燒傷病人,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的危重病人。 (2)措施: 免疫抑制治療病人WBC1000mm 3者病床隔離;Bc200一l000mm3者單室隔離,正壓通風調節空氣消毒;WBC2003者進層流室隔離。 戴口罩、穿隔離衣。進入病室洗手,接觸病人戴手套,室內消8、毒2次/日。 進入層流病房,穿戴無菌衣、帽、口罩、鞋、手套;病房的食品、藥物、敷料、護理用品均需消毒,達到無菌要求。 一切診療操作按無菌操作技術要求進行。 九、感染暴發流行的隔離措施 盡快開展暴發流行調查,明確感染來源、傳播途徑與方式,以采取針對措施,正確治療及預防播散。 嚴格隔離,分組護理:將已感染、接觸感染、未接觸感染者分三組嚴格隔離、分組護理,積極治療,各組醫生、護士必須固定,謹防交叉感染。 采取相應預防、消毒隔離措施。 在上述控制感染措施不能奏效時,應果斷決策,關閉病房,停止收治新病人。 十、醫務人員防護用品使用穿、脫順序 1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9、工作鞋后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 2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 3為患者進行吸痰、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體內物質噴濺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4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浴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日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別放置于專用污物容器內。 5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進入清潔區。 6離開清潔區: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 十一、穿脫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10、 1醫用防護口罩的效能持續應用6h8h,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 2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 3醫務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防護服可連續應用。 4接觸疑似患者,防護服應每個患者之間進行更換。 5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6戴醫用防護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 十二、隔離區工作的醫務人員應每日監測體溫兩次,體溫超過37.5及時就診。 十三、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區域劃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個人防護,方可進入病區,下班前應沐浴、更衣后,方可離開隔離區。衛生學監測制度一、監測對象各臨床、醫技科室的物表、空氣、使用中的消毒液、醫務人員手。二、監11、測頻率物表:每季度l次空氣:每季度l次 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度1次 醫務人員手:每季度1次 注:l根據特殊部門的行業規范:血透室每月做1次空氣、物表、手,反滲水透析液微生物監測。手術室、內鏡室每月1次內鏡內表面微生物監測。本院滅菌物品按照消毒供應中心規范相關規定執行。 2出現感染暴發或暴發趨勢隨時采樣監測。 3一次性無菌物品不做微生物監測。 三、 采樣方法 1物表消毒效果監測 采樣時間: A、在消毒處理后 B、懷疑與醫院感染暴發有關時進行采樣。 采樣方法 用5cmx5cm滅菌規格板放在被檢物體表面,用浸有無菌003molL磷酸鹽緩沖液(PBS)或生理鹽水采樣液的棉拭子l支,在規格板內橫豎往返各12、涂抹5次,并隨之轉動棉拭子,連續采樣4個規格板面積,被采表面30 m2,設四角及中央五點,四角的布點位置應距墻壁lm處。將普通營養瓊脂平皿(中90mm)放置各采樣點,采樣高度為距地面0.8ml.5m;采樣時將平皿蓋打開,扣放于平皿旁,暴露5分鐘后后蓋上平皿蓋及時送檢。B、特殊病區及房間:放置平皿方法同前,但暴露時間為l5分鐘。(特殊房間具體指代參見結果判讀) C、潔凈房間:在空態條件下,根據不同凈化級別布點,暴露30分鐘后后蓋上平皿蓋及時送檢。 3手消毒效果監測 采樣時間:在接觸患者、進行診療活動前采樣。 采樣方法: 被檢者雙手五指并攏,用浸有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浸濕的棉拭子在雙手指曲面從13、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涂擦過程中同時轉動棉拭子:將棉拭子接觸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無菌洗脫液試管內,及時送檢。 4使用中消毒液的監測 采樣時間: 已開啟使用中的消毒液采樣方法:用無菌空針抽吸lml被檢消毒液加入含9m1中和劑無菌試管中a 四、結果判讀 1物表 A、潔凈手術室,非潔凈手術室、產房、導管室、新生兒室、燒傷病房、重癥監護病房、血液病病區等:物體表面細菌菌苷總數5cfum2 B、兒科病房、母嬰同室、婦產科檢查室、人流室、治療室、注射室、換藥室、輸血科、消毒供應室、血液透析室、急診室、化驗室、阿鏡室、各類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門診及其病房等,物體表面細菌茵落總數l014、nfucm2 2空氣 沉降法按新標準格式出報告:即平均每皿的菌落數報告,cfu(皿暴露時間)。 廢棄cfum3格式。 A特殊病區包括非潔凈手術室、產房、導管室、新生兒室、器官移植病房、燒傷病房、重癥監護病房、血液病病區空氣中的細菌菌落總數4cful(15min直徑9cm平皿) B.普通病區包括兒科病房、母嬰同室、婦產科檢查室、人流室、治療室、注射室、換藥室、輸血科、消毒供應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診室、化驗室、各類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門診及其病房空氣中的細菌菌落總4cfu(5min直徑9cm平皿)。C潔凈房間根據潔凈級別和區域劃分判定。3醫務人員手等級手術宣沉降法(浮游法)細菌最大平均濃度空氣潔凈15、度級別名稱手術區 周邊區手術區 周邊區I特別潔凈手術室0.2個/(30min90皿)0.4個/(30min90皿)100級 1000級(5個/m3) (10個/ m3)標準潔凈手術室0.75個/(30min90皿)1.5個/(30min90皿)1000級10000級(25個/m3) (50個/m3)一般潔凈手術室2個/(30min90皿)4個/(30min90皿)10000 100000級(75個/m3) (150個/m3)準潔凈手術室5個/ (30min90皿)(175個/m3)300000級 A:外科手消毒5cfum2 B:衛生手消毒lOcfum2 4使用中消毒液 A:使用中皮膚黏膜消毒液染菌量:lOcfumL B: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OOcfumL 五、監測采樣時間 1五官科手術室、血透室、重癥監護室、手術室、內鏡室、介入導管室、產房、消毒供應室、新生兒科等重點科室按照每年院感科制定的監測時間表進行。科室提前做好準備,院感科人員到場后開始采樣。 2其他科室自行安排時間監測,院感科不定期抽查。 六、各科室護士須熟練掌握上述采樣技術標準和正確判斷報告結果,并將報告結果如實粘貼在監測登記本中各查。 七、出現不合格標本,護士長必須報告院感科,組織討論分析不合格原因,做好相關記錄。通過改進措施后重新采樣,直至合格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