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放射科各項工作規范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0816
2024-09-08
13頁
27.31KB
1、醫院放射科各項工作規范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設備定期檢測制度一、 醫學影像設備涵蓋數字X線機(包括CR/DR)、X線屏片攝片機、X線透視機等臨床檢測設備。二、 放射設備投入使用必須隨機附有:本型號設備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證、注冊申請表、放射設備生產廠家的生產許可證、銷售許可證、設備合格證、有效期內的設備計量檢測報告、有效期內的設備防護檢測報告。三、 醫學影像設備必須每12個月進行一次計量檢測,放射設備每12個月進行一次防護檢測,合格方可繼續使用。醫學影像設備更換重要部件包括攝片機球管、DR傳感2、器、CR掃描儀等,必須重新進行檢測方可投入使用。四、 醫學影像設備必須按照廠家規定的時間周期進行保養、除塵清潔,操作者必須遵守設備操作規定和操作流程,以避免因為操作不當造成的設備損壞或精度下降。五、 醫學影像設備的管理檢查由醫療機構專人負責進行,每季度一次,要求必須符合管理標準;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單位要求整改,多次不符合要求的將可能對設備直接管理者給予處罰建議。膠片質量評估制度工作目的1 提高醫學影像學檢查質量,降低醫療風險。適用范圍2 用于健康體檢的醫學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攝片檢查。工作職責3 組織專家定期考核醫學影像學專業員工的工作質量,醫療機構設有專人負責設備管理和檢測工作。體檢質量標準管3、理流程4 放射科室集體讀片,每月1次;選擇陽性、疑難和或有教學價值的病例若干份,作為當天讀片的主要內容;參加讀片的醫師應充分發表意見,進行深入的相關信息交流,達到提高診斷質量的目的。5 投照必須符合技術標準,投照后應告知受檢者不要離開或10至15分鐘后回放射科詢問投照情況,確認平片質量可以進行診斷時方可讓受檢者離開。6 由當班醫師對平片進行閱片,核片醫師將陰性結果再次進行閱讀,避免遺漏陽性結果;核片醫師必須由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二年以上的醫師擔任,核片醫師對每份攝片必須核對“片頭、報告”受檢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卡號,片號,檢查日期,核片日期以及書寫報告醫師的簽名,檢查名稱、部位和方法是否達到通行4、行業標準、中心技術部門的有關規定;核片醫師在審核報告過程中應注意修正錯誤的或不當的專業描述用語,以及描述與診斷結論的一致性,特別是影像學診斷的準確性。必要時在建議中提出加做和或重做有關的影像學檢查,盡可能地減少誤、漏、過診的機率,提高報告的正確性。7 醫療技術科室人員聘用前及每度年工作中,需接受專業技術委員會的技術考核,考核必須符合技術規范,診斷必須達到技術標準,包括:放射醫師:胸部正側位片投照1人,閱片10人;頸椎正側位雙斜位投照1人,閱片10人;腰椎正側位片投照1人,閱片10人。放射技師:胸部正側位片投照5人,頸椎正側位雙斜位投照5人,腰椎正側位投照5人。8 檢查結果在全部檢查完成后的105、個工作日內進行會議反饋和討論,對于檢查不符合規定的影像學醫療技術人員必須按照反饋意見進行改進,連續三次檢查不能達到質量技術要求的員工應離崗培訓或辭退。診斷質量評估制度一診斷報告書寫質量要求1“一般資料項目要齊全,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年齡、卡號、片號、攝片日期、報告日期、核片日期和臨床診斷。2“檢查名稱和檢查方法或技術”要具體說明。3“影像學表現”要闡明有無各種陽性體征,如有則應對所出現者的部位、形態、大小、邊緣、輪廓、鄰近結構改變,以及X線的密度或信號改變等一一加以描述。4“影像學診斷”一般為一個或幾個疾病的名稱。5“醫師簽名”要包括書寫報告者和簽核報告者。二診斷質量要求手術病例放射診斷定位6、正確率95,定性正確率80。三隨訪質量要求1隨訪要有書面記錄,資料要齊全。2隨訪項目包括受檢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卡號、影像檢查名稱和診斷、手術記錄、病理表現與診斷、書寫簽核報告醫師姓名記錄和隨訪者簽名。影像資料自查、互查制度一、討論制度1保證每月至少一小時集體讀片,以科室進行,必要時請主檢室派人參加。2由科主任從當天上午選擇陽性、疑難和或有教學價值的病例若干份,作為當天讀片的主要內容。3由上午當班醫師重點發言,介紹病史、體征等臨床資料和檢查過程,全面分析檢查所見的影像學征象,發表自己的有關診斷和鑒別診斷意見。4參加讀片的醫師可各敘己見,進行深入的相關信息交流,達到提高診斷質量、進行專業和7、教學培訓的目的。5再由 “核片醫師”總結報告內容,便于“報告醫師”正確書寫報告。6最后由“報告醫師”作好簡要記錄(記錄本或電腦)。二、核片制度1投照后應告知受檢者不要離開或10至15分鐘后回放射科詢問投照情況,確認平片質量可以進行診斷時方可讓受檢者離開。2由當班醫師對平片進行篩選,將重大陽性平片交會議討論。3核片醫師將陰性結果再次進行閱讀,避免遺漏陽性結果。4核片醫師必須由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二年以上的醫師擔任,完成當日診斷報告的審核。5核片醫師對每份攝片必須核對“片頭、報告”受檢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卡號,片號,檢查日期,核片日期以及書寫報告醫師的簽名。6核片醫師對每份攝片必需核對檢查名稱、部位8、和方法是否達到通性行業標準、中心技術部門的有關規定。7核片醫師在審核報告過程中應注意修正錯誤的或不當的專業描述用語,以及描述與診斷結論的一致性,特別是影像學診斷的準確性。必要時在建議中提出加做和或重做有關的影像學檢查,盡可能地減少誤、漏、過診的機率,提高報告的正確性。8核片醫師還應注意對攝片中的陽性發現在報告中述及,并按診斷重要性的主次順序寫在結論中以供主檢參考。醫用射線裝置使用、檢修與維護制度一、 設備由有資格的人員安裝。安裝后,設備經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驗收合格,并辦理相關許可手續后投入臨床使用。二、 按規定,委托有資質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對設備及其周圍場所進行狀態及防9、護水平檢測和安全檢查。三、 放射工作人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工作完畢后切斷電源。四、 在使用中發現機器有異常現象及故障,及時向科主任匯報,并及時查出故障原因。五、 經常保持機房內衛生,使機器處于清潔、良好狀態。六、 經常注意球管溫度,不可過高,攝片條件不得超過機器的規定容量。七、 X射線機每半年檢修保養一次,每日開機有運行記錄。受檢者防護制度工作目的1 保證工作程序的合法性,維護醫療機構、放射工作人員和受檢者的合法權益,降低放射檢查的風險。工作責任2 放射衛生防護制度執行責任在放射科工作人員,檢查責任在醫療機構負責人,監督指導和法律法規跟蹤責任在門診部負責人。 受檢者防護管理3 拒絕給妊娠婦女進10、行X線檢查;拒絕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進行X線照射(包括透視和射片);放射檢查應對被檢者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遵守防護三條基本原則:縮短時間,增加距離,使用屏蔽、鉛橡皮等放射防護用品。4 要充分認識X線防護的重要性,合理運用各種類型的防護裝置和器具,進行自身和患者的X線防護,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照射。5 投照時除被檢查人外,不得有其他人員在機房,如受檢者確需陪同或扶持,陪同(扶持人)必須為成年人,并保證不是妊娠期婦女,且近期(3個月至半年)內沒有生育計劃。放射設備安全操作規程一、 放射設備每年必須經過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環保部門認定的計量單位進行計量檢測,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檢測合格憑據由放射科負責人保存11、至設備報廢。二、 放射設備每年必須經過所在區或是CDC的防護檢測,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檢測合格憑據由放射科負責人保存至設備報廢。三、 放射設備進行大規模維修或更換主要零部件如球管、探測器時,應該在維修后重新驗收,并在獲得上述計量部門和CDC認可和所在區環保局認可時方可認為驗收合格。四、 射線裝置場所(機房)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明顯的放射性標志(本標志為國家規定統一的輻射裝置標識),其入口處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安全和防護標準的要求,設置安全和防護設施以及必要的防護安全連鎖和工作警告信號。公示告知輻射的損害作用:射線有害,燈亮勿入3/6個月內有生育計劃者不宜接受放射檢查射線有害請主動索取防護用具,12、配合工作人員做好防護。五、 放射科機器維修、保養工作由放射科專職人員負責;需有日常運行情況、故障和維修記錄,定期進行機器的檢查、保養和清潔工作;設備發生故障時,立即與設備供應公司維修人員聯系,并及時向上級和客戶服務部門、流程支持人員匯報和說明情況;醫技人員嚴格按操作規范使用設備。六、 機器使用前,必須掌握所使用機器的性能,控制臺上各儀表、訊號指示、開關、旋鈕等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項。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機器,嚴禁過載使用、曝光過程中不得隨意調節各調節器;機器連續工作時,應注意球管散熱。操作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機器活動是否受阻和有無相互碰撞;注意觀察控制臺上各儀表、訊號指示裝置的顯示情況;經常13、傾聽電器元件工作聲音是否正常,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報告有關維修人員。對機器運行及檢修情況要有詳細記錄。機房內應保持物品擺放整齊,地面清潔衛生。空氣新鮮,濕度和溫度符合機器要求。機器應避免灰塵、血跡、酸、堿等污物的侵蝕。工作完畢后,應使機器處于初始位狀態。醫學影像診斷報告審核(抽查)制度規范化醫學影像學診斷報告應包括下列五項內容:(一)一般資料:受檢者的姓名、卡號、放射科片號。(二)檢查名稱和檢查方法或技術:數字、膠片;后前位、側位、斜位等。(三)醫學影像學表現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1陽性發現: 臨床可疑疾病的種種表現或征象,如有則應對所出現者的部位、大小、形態、密度、邊緣、輪廓鄰近結14、構改變和器官功能變化等一一描述,并對該疾病應該或可能出現而未出現者說明“未見”。此外,還應對疾病定位和定性有關表現或征象說明“見到”或者“未見到”,“見到”時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各種正常變異的表現; 成像偽影的表現; 難以解釋和不能據之作出醫學影像學診斷的一些表現。對于后一種情況應在“醫學影像學診斷”項下建議臨床進一步檢查,以明確這些表現的意義。2討論:對于診斷比較復雜,即有應鑒別的幾種情況存在時, “討論”就成為必須的內容。對于一些影像表現可能出現哪些臨床癥狀或是與臨床癥狀相符,也可在“醫學影像學表現”項下述及。至于表現不多,而這12種表現為幾種疾病所共有,這時需討論內容也就不多,且在“醫學15、影像學表現”中又必須寫上這幾種疾病,這時也可將此簡單的“討論”移至“醫學影像學表現”項下。(四)醫學影像學診斷:為整個醫學影像學檢查的結論,不少閱讀報告的臨床醫師只閱讀這一項。有時列上一個或幾十疾病的名稱;有時也可列上所見醫學影像學表現,并說明報告書寫者的意見,如“屬正常變異”或“建議進一步作某種檢查”。(五)醫師簽名:簽名醫師即為這份醫學影像學診斷學報告書的責任人,“書寫報告醫師XXX” “核片醫師XXX”。簽名的字跡應該清楚,以便于讀報告醫師與之聯系。疑難病例分析和讀片制度工作目的1 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對應性,確保體檢結果準確可靠,保證體檢質量。工作范圍2 針對同一部位(器官、系統)的不同16、檢查項目其結果相矛盾但已確認結果真實性的體檢報告;病史與檢查結果矛盾但已確認結果真實性的體檢報告;明顯違反常規的檢查結果但已確認結果真實性的體檢報告;終檢醫生認為可能引起爭議或歧意的體檢報告;不符合統計學常規結果的團隊體檢報告。3 討論范圍包括:相關崗位醫生(護士或技師)、終審醫生、醫療機構或醫療負責人、必要時包括服務供應商和產品供應商。工作責任4 討論的發起時間必須在報告發出前;討論的發起責任在檢查醫生和終審醫生;團檢報告制作醫生;未進行討論即發出報告,違規責任的確認在醫療負責人。標準操作流程5 討論發起人應該在得到體檢數據并確認需要討論后1個工作日內向終審醫生提出討論申請郵件,應該說明檢查17、結果及結果真實性證實過程,問題所在及討論目的與內容。6 終審醫生負責確定參加討論的人員范圍,討論的具體時間(不晚于接到申請后的1個工作日),總結并記錄討論結果。7 討論必須涉及到:結果與醫學常識的符合性,檢查過程是否符合診療規范,是否還有其他可以佐證的已有檢查結果可供參考,此類情況是否可以避免,是否存在糾紛風險和誤診的可能。8 討論結果確認被討論項目為誤差的,終審醫生應該將討論結果通知醫療機構負責人,由醫療負責人提出或通報預防措施。重點病例隨訪與反饋制度放射診斷隨訪記錄姓名性別年齡卡號病史及相關科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診斷有關內容:1 X線號/檢查名稱:X線診斷:書寫/簽核醫師:2隨訪結果:重點18、病例隨訪1. 檢查過程中發現立即需要進行醫學干預或者治療的疾病,醫生必須立即通知門診部領導或流程支持人員,必要時中斷體檢建議客戶就診;同時必須向客戶說明受到檢查條件和項目的限制,體檢不能明確診斷,可能出現于目前診斷相悖的情況,此說明必須見于文字報告。2. 檢查過程中發現可能指向惡性腫瘤、器官系統功能衰竭、國家規定監控的傳染病等情況時,應該及時向病人或病人授權的陪同人員說明情況,包括最大可能性和全部可能性,此說明應該見于文字報告。反饋制度放射報告上報至主檢室時間不能遲于投照的第二個工作日,報告內容必須符合標準要求,工作完畢后應該登記當日的全部重大陽性體征發現名單和大致情況。主檢室做好及時通知和隨防工作并記錄,放射診斷醫師有義務接受主檢醫師的咨詢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