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醫院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及回報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080
2024-09-08
11頁
38.50KB
1、民政醫院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及回報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民政醫院 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及回報制度輸血不良反應是指病人輸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過程中或者輸血后,受血者出現的任何輸血前不能預期的、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的新的癥狀和體癥。 一、輸血不良反應的分類與預防 在輸血當時和輸血24小時內發生的為即發反應;在輸血后幾天甚至幾月發生者為遲發反應。一般包括: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輸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輸血后的并發癥(循環負荷過重、出血傾向)、細菌污染引起的輸血反應、輸血傳播的疾病。也可以根據血細胞類型進行2、如下分類: 一)紅細胞相關的輸血反應 1.分類可分為免疫性的輸血反應和非免疫性的輸血反應。 2.預防 2.1輸血前進行嚴格的血型鑒定、不完全抗體篩選和交叉配血試驗,并保證檢驗結果無誤。 2.2必須保證臨床血液的質量,防止人為造成血液的體外破壞。 2.3輸血科與臨床輸血護士應該進行嚴格的核對、避免人為差錯。 2.4臨床輸血護士應當嚴格遵守輸血有關規定,嚴密觀察受血者輸血后的反應并做相應記錄,做好應對溶血性輸血反應的搶救措施。 二)白細胞相關的輸血反應 1.分類白細胞相關的輸血反應主要包括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等。 2.預防 23、.1非溶血發熱反應的預防:選用洗滌紅細胞或去除白細胞血液進行輸注,如果輸注的是白細胞或血小板制品應當進行HLA抗體檢測。 2.2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預防:用一定劑量的射線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線加速器X射線對獻血員提供的血液進行照射,以滅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細胞。 2.3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I)的預防:對獻血員進行HLA抗體檢測或對獻血員提供的血液進行洗滌處理,減少受血者外源血漿的輸入量,不要進行全血輸注。 三)血小板相關的輸血反應 1.分類血小板相關的輸血反應主要包括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輸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輸注無效等。 2.預防 2.1非溶血發熱反應4、的預防:對患者和獻血者(必要時)血清進行血小板抗體(包括HLA抗體和血小板特異性抗體)檢測或對供、受血者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試驗,選用合適的血小板進行輸注。或者1 對供者血小板進行適當處理,如用過濾器除去白細胞,采用紫外線對血小板進行照射處理,采用枸櫞酸或氯喹處理破壞供者血小板的HLA-1類抗原后進行輸注等。 2.2輸血后紫癜的預防:同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的預防。 2.3血小板輸注無效:同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的預防。 四)血漿蛋白相關的輸血反應 1.分類血漿蛋白相關的輸血反應主要表現為蕁麻疹和過敏反應,按免疫反應可分為同種免疫和異種免疫,前者如IgA同種免疫,后者如異性變應原反應(節花粉、異種蛋白、某些5、藥物等)。 2.預防 2.1選擇無過敏史、無服用或注射任何藥物史的獻血員。 2.2對經產或有輸血或輸液史的獻血者,應檢查血漿內相關抗體,凡抗IgA或HLA抗體陽性者應不予采用。 2.3貯備一定數量的IgA陰性獻血員血液,專供IgA抗體陽性者輸血使用。 2.4使用洗滌紅細胞或冰凍紅細胞;對有蕁麻疹和過敏反應史者不要輕易輸用血漿或含血漿的血液制品。 2.5提倡自身輸血。 2.6對已知有輸血過敏史的成年病人,可以在輸血前1小時口服苯海拉明50毫克,開始輸血后再服50毫克。 五)細菌性輸血反應 1.病因細菌性輸血反應是由于細菌污染血液或血液制品并在其中繁殖,導致受者輸血后發生細菌性敗血病,甚至危及生命6、。細菌污染血液的途徑主要有:獻血者在獻血時處于菌血癥狀態,采集的血液本來就有細菌;在采血時,皮膚的細菌通過采血針進入血袋而使血液污染;輸血袋本身的細菌污染;血液成分制備過程中的細菌污染等。 2.預防 2.1加強對獻血員的問詢和體檢,剔除可能帶菌的獻血員。 2.2規范采血時的皮膚和空氣消毒。 2.3丟棄采血時最初少量血液。 2.4限制血液的保存時間,確保正確的貯存和運輸溫度,要求血液貯存的溫度為2-6,血液運輸的溫度不超過10。 2.5對血液進行相應的處理,以去除或殺滅血液中的細菌,如去除獻血員血液中白細胞或者用紫外線對血液進行相應處理等。 2.6定期對貯存的血液進行細菌學的隨機抽檢,可疑血液不7、得輕易提供給臨床輸用,必須先做細菌學檢測。 二、輸血不良反應報告 1、血液臨床輸注過程中應由經治醫師或值班醫生、護士負責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并及時完整填寫臨床輸血反應回報單,且記錄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號、科室、所輸血液制品的名稱、獻血員姓名、血液編碼、輸入量、反應癥狀、處理方法、結果等,并報輸血科保存。 2、輸血過程如出現輸血不良反應時臨床醫生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及時檢查、治療、搶救,并通知輸血科及醫務科,查找原因,認真如實填寫臨床輸血反應回報單與輸血不良反應調查處理記錄表。 三、輸血不良反應處理 1、輸血科接到臨床輸血科室反映有輸血不良反應時,輸8、血科醫師應及時深入臨床科室,協同臨床醫生作好相關處理與記錄,提出輸血指導意見,收回和保存因輸血反應未輸完的血液,并報告科主任,同時向省血液中心報告。 2、疑為溶血性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護靜脈通路,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并及時反饋給臨床輸血科室以利臨床醫師對癥治療: (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 (2)核對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與供血者血樣、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樣、血袋中血樣,重測ABO血型、RhD血型、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試驗(包括鹽水相和非鹽水相試驗); (39、)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劑,分離血漿,觀察血漿顏色,測定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含量、血漿結合珠蛋白測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并檢測相關抗體效價,如發現特殊抗體,應作進一步鑒定: (5)如懷疑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細菌學檢驗; (6)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 (7)必要時,溶血反應發生后5-7小時測血清膽紅素含量。 3、輸血科應如實記錄并保存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反饋、調查與處理記錄表,并每月分類統計上報醫務科與供血機構。 4、臨床輸血完畢后,臨床科室應填寫血袋回收登記表,連同回收血袋一并送輸血科,經核對無10、誤后保存。 5、回收血袋應在2-6條件下放置24小時,且臨床輸血無輸血反應的情況下方可按照醫療廢物管理制度進行處置, 由清潔工進行感染性垃圾出科登記,并雙簽后出科交醫院統一處理。 6、輸血科工作人員應經常深入臨床科室了解輸血治療情況,及時發現輸血反應,宣傳輸血反應防治知識,提高臨床輸血反應的診治能力。 7、醫院輸血管理委員會應對輸血不良反應進行定期分析,制定對策,不斷提高臨床輸血安全水平。 xx民政醫院 輸液不良反應處理及回報制度 當輸液病人可疑或發生輸液反應時,及時報告當值醫師,積極配合對癥治療,如寒戰者給予保暖,高熱者給予冰敷,必要時吸氧,并按醫囑予藥物處理,同時做好下列檢查工作: 1、立即停止輸液,啟用新的輸液器,改用靜脈滴注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并通知值班醫生。 2、配合值班醫師,對癥治療、搶救。 3、留取標本及抽血培養。 4、檢查液體質量,輸液瓶是否有裂縫,瓶蓋是否有松脫;記下藥液、輸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稱、劑量、廠家、批號,用消毒巾、膠袋把輸液瓶(袋)連輸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與藥劑科、檢驗科聯系,填寫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單。藥品由藥劑科轉交相關部門抽樣檢查,輸液器等用具應由檢驗科細菌室做相關的細菌學檢驗。 5、上述各項均應填寫輸液反應報告表,24 h內上報護理部,并做好護理記錄及交班工作。 6、準確記錄病情變化及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