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266
2024-09-08
10頁
43KB
1、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重點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一、呼吸系統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時開窗通風;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執行標準預防;對于器官移植、粒細胞減少癥等嚴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應進行保護性隔離,醫務人員進入病室時須戴口罩、帽子,穿無菌隔離衣等。 2.病情許可的情況下,鼓勵患者半臥位,并盡早下床活動。 3.訓練手術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患者)正確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4.昏迷患者取平臥位時2、,頭偏向一側。 5.絕對臥床患者每2小時翻身、拍背一次。 6.吞咽異常的病人經口喂食宜量少、緩慢,以防誤吸。 7.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癥,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如要插管,盡量使用經口的氣管插管。 8.對氣管插管或切開病人,吸痰時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9.注意患者口腔衛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小時1次。 10.呼吸機螺紋管每周更換1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及時更換;濕化器內添加滅菌水,每天更換。 11.冷凝器應始終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時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 12.一次性氣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機螺紋管嚴禁重復使用。 13.呼吸機外表面清潔消毒每3、日一次,包括界面、鍵盤、萬向臂架、電源線、高壓氣源管路等。污染嚴重和呼吸機用畢終末消毒時,須用75%醫用酒精擦拭觸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時應避免液體進入呼吸機內部。 14.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每天評估是否可以撤機和拔管,盡量減少機械通氣和插管天數。在拔插管或解除氣囊前,需將插管氣囊以上的氣管分泌物清除干凈。 15.呼吸機各部件消毒后,應干燥后保存備用,保存時間為一周,過期應重新清洗消毒。 16.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及時送檢標本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 17.嚴格按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清洗、消毒支氣管鏡。18.醫務人員必須遵循手衛生規范,減少經手傳播造成的交叉感染。二、下呼吸道醫院感染的4、預防與控制制度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并落實;2、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分開安置,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并根據病原體、疾病的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消毒隔離措施;3、保持病室環境清潔,定時開窗通風,定期對空調通風系統進行清洗并達到相應的衛生學要求,房屋改造時要預防軍團菌和曲霉菌污染;4、積極治療基礎疾?。ㄈ缣悄虿 OPD、血液病等),嚴格掌握機械通氣指征,盡量采用無創通氣,限制插管的留置時間。對建立人工氣道患者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5、重復使用的呼吸機回路管道、霧化器等應達到滅菌或高水平消毒,霧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應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機管路5、避免頻繁更換(一般情況下每周更換12次,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應及時更換);集水器應處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時傾倒,避免倒流入肺;6、吸氧病人應加強呼吸道濕化,濕化瓶內應為無菌蒸餾水,且應每24小時更換;7、注意口腔衛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許可時采取半臥位,控制進食速度和量,盡量避免使用H2受體阻滯劑和制酸劑,及時清除聲門下分泌物;8、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以促進排痰。手術病人術前應戒煙,術后鼓勵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盡早起床活動,避免使用鎮靜劑;9、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和操作前后應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診療護理操作時應戴口罩,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應戴手套(手部6、皮膚有破損必須戴雙層手套),對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的操作時應戴防護眼鏡,必要時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圍裙;10、不宜常規使用抗菌藥物預防肺部感染。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制度1.嚴格掌握導尿指征,根據需要決定置留導尿管及留置時間。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導尿包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當使用。 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等情況選擇合適大小、材質等的導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損傷和尿路感染。 4.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則留置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粘膜。 5.置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松,協調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應當重新更換尿管。 6.妥善固定尿管,保證集尿袋高7、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活動或搬運時夾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7.留取尿標本時,以無菌方法從導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統的密閉性。 8.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當進行消毒。留置導尿管期間,應當每日清潔或沖洗尿道口。 9.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當把導管浸入水中。 10.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若導尿管阻 塞或不慎脫出時,以及留置導尿裝置的無菌性和密閉性被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 11.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應當及時更換導尿管,并留取尿液進行微生物病原學檢測。 12.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盡可能8、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 13.醫護人員在維護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四、導管相關血液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2.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3.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 4.應當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如果紗布或敷料9、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6.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做好導管的護理。 7.做好導管的護理: (1).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0.5%碘伏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靜脈導管:每間隔72-96小時更換導管,并改變穿刺部位;中心靜脈導管,無須常規更換導管,通常置管不超過30天為宜。 8.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10、,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 9.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 10.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五、手術部位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應完善患者術前各項檢查,積極治療其基礎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癥等,盡量縮短等待手術時間。 2.手術前盡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質類固醇。 3.做好病人手術前皮膚準備。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 4.患有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感染的醫務人員未愈前不得進入手術11、室。 5.加強手術室環境衛生學管理,保持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 6.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 7.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 8.根據手術部位、手術污染程度、手術持續時間等因素采用圍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 9.加強病房環境衛生學管理,減少陪住,嚴格探視制度。 10.改善病人營養狀態,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穩。六、消化系統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不潔食物。餐具、鼻飼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嚴禁重復使用。 2.嚴格洗手,護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觸食物前、處理排泄物后必須認真洗手。 3.發12、生胃腸道感染病人,根據其傳染性確定是否隔離,必要時轉感染性疾病科或傳染病院治療。 4.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防止菌群失調和發生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 5.對可能導致傳播和污染的各種途徑均應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6.改善病人營養狀態,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7.保護易感人群。嬰幼兒、老年、長期臥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腸道感染,應加強對這些病人的保護,積極治療原發病,提高病人免疫機能。 七、皮膚軟組織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衣服寬松,減少皮膚摩擦和刺激。 2.對皮膚屏障功能障礙者,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護理時避免推拉動作。 3.增加病人營養,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13、量、高維生素飲食。 4.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應及早控制;對反復發生皮膚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應用免疫增強劑。 5.合理選用抗生素 無菌手術或皮膚功能障礙的患者,不主張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如手術創面大,或發生皮膚感染的機會增加時,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藥為主,減少抗生素應用,防止耐藥性發生。 八、產褥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制度1.加強孕期保健,積極治療各種孕期并發癥。 2.作好對孕婦的健康教育:注意營養和維生素的攝入;臨產前2個月內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3.嚴格無菌操作是控制產褥的關鍵:產房以及接生用具應該嚴格消毒滅菌;所有與產婦接觸的人必須戴口罩;助產者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不輕易作陰道檢查,認真觀察產程,避免產程延長和產后出血;仔細檢查軟產道和胎盤、胎膜,發現產道損傷應及時縫合,懷疑有胎盤、胎膜,發現產道損傷應及時縫合,懷疑有胎盤、胎膜殘留,需在嚴格消毒后進行宮腔探查,剝離殘留的胎盤。 4.落實手衛生,為產婦做檢查前后應嚴格洗手。 5.產褥期應保持外陰清潔:每天會陰護理2次,應用消毒會陰墊,便盆及用具也應消毒。 6.加強對感染產婦的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視人數,所有用具、被褥床墊均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