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廠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辨識評價管理制度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973
2024-09-08
20頁
245KB
1、化工廠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辨識、評價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 錄1總則22范圍23職責24 識別和評價方法4一、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4(二)識別環境因素考慮的因素4(三)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5(四)環境因素的評價5(五)環境因素評價打分法65重要環境因素評價標準76、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8(一)危險源辨識范圍8(二)危險源辨識應考慮的因素8(三)危險源辨識方法8(四)風險評價97工作程序12一、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更新14(三)記錄保存158本辦法由安質部負責解釋,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15危險源和環境2、因素辨識、評價管理制度1總則 為了使職業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體系能夠有效地運行并持續改進,對所有活動及服務中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進行全面的辨識與評價,實現對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和環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規定。2范圍本規定適用于本工區所有活動及服務所產生的與職業健康安全、環境因素有關的危險源、環境因素的二次辨識,評價活動;不適用于本工區危險源和環境因素的初始辨識、評價。3職責一、工區管理者代表負責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清單的審核與批準。二、全工區危險源和環境因素分為二級和一級管理。1、工區負責對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進行管理。2、我工區二級管理的工程負責對工區位辨識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以3、及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進行管理。3、工區負責對本項目辨識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以及重大危險源和重要環境因素進行控制和管理。三、工區安質部是本辦法的主控部門,負責指導工區、各部室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調查評價,并匯總調查評價結果,編制并發放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和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負責組織評價工區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編制工區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重大危險源清單,經工區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發放到各部室與工區屬各架子隊。四、工區安全管理處負責組織相關部門針對工區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五、工區安全管理處每一年定期組織機關各相關部室和所屬各隊伍,更新識別施工生產及辦公活動中的環境因4、素和危險源,并對出現本規定情況時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更新評價。六、工區領導負責對本工區辦公場所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識別、排查。七、工區技術質量處負責對推廣“四新”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和環境破壞進行評估。八、工區各部室、工區屬各部室負責對本部門分管業務工作范圍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識別、排查,并分別報工區安質部匯總。九、工區所屬各架子隊負責對本工區范圍內的施工生產及辦公活動中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識別、排查。十、工區根據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和本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負責對本項目施工生產、辦公、生活區域內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二次識別、評價。項目工程部負責編制職業健康安全和環保的控制措5、施或管理方案;工區安置部負責監督檢查落實情況。 4 識別和評價方法一、環境因素識別和評價(一)環境因素識別的范圍1、工區工程施工、服務及管理活動中的環境因素。2、工區所使用的服務、產品中可施加影響的環境因素(即相關方的)。(二)識別環境因素考慮的因素1、三種時態1)過去:過去發生并遺留至今的環境因素。2)現在:現在正在發生影響的環境因素。3)將來:將來會產生的環境因素。2、三種狀態1)正常:指正常的產品、活動和服務中產生的環境因素,如施工機械的噪聲。2)異常:指非正常但可預見的產品、活動和服務中產生的環境因素,如施工機械檢修。3)緊急:不可預見何時發生且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的事故或緊急情況,6、如火災。3、要考慮的八個方面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廢棄物管理、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污染、原材料與自然資源的使用、當地其它環境問題及社區問題。(三)環境因素的識別方法環境因素識別采用工藝過程分析與現場排查、員工評議相結合的方法。識別環境因素時應貫徹生命周期思想并體現污染預防。工藝過程分析法是根據各個工藝過程,識別、排查出每個過程的環境因素。(四)環境因素的評價1、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依據1)環境影響規模;2)嚴重程度;3)發生的頻次;4)影響持續的時間;5)控制情況;6)相關方的要求;7)對組織公眾形象的影響程度。2、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方法1)采用是非判斷法凡符合下列原則之一,可直接評價為重要7、環境因素: 超標排放; 資源、能源、材料消耗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可回收利用的危險廢棄物而未回收利用; 有節約潛力,且對企業發展有直接影響; 潛在的、發生后對環境會造成較大影響或財產損失; 國家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 過去超標排放,后建立治理設施,做到達標排放; 社區居民投訴較多; 可回收利用的資源、能源而沒有回收利用; 發生過污染事故或傷亡事故。2)專家評價法由工區安全管理處組織具有中級(含中級)以上職稱的環保專業人員3-5人根據(第四條、一、(四)、1)所列評價依據和專家的經驗與學識對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中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評出“是非判斷法”涵蓋不了的部分重要環境因素,所做會議記錄由專家簽8、字確認。3)采用打分法進行評價(五)環境因素評價打分法1、污染物及噪聲排放的評價1)內容及取值 法規符合性超標 a=5;未超標但接近標準 a=3;未超標 a=1。 發生頻率持續發生 b=5;間斷發生 b=3;偶然發生 b=1。 影響范圍超出社區 c=5;周圍社會 c=3;場界內 c=1。 影響程度嚴重 d=5;一般 d=3;輕微 d=1。 社區關注度非常關注 e=5;一般關注 e=3;基本不關注 e=1。2)重要環境因素評價標準當a=5或b=5或c=5或d=5或e=5或總分(a+b+c+d+e)14時,確定為重要環境因素。2、能源、資源消耗的評價1)內容及取值f:萬元年產值消耗量大 f=5;中9、 f=3;小 f=1。g:可節約的程度加強管理可明顯見效 g=5;改造工藝可明顯見效 g=3;較難節約 g=1。5重要環境因素評價標準當f=5或g=5或總分(f+g)7時,確定為重要環境因素。6、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一)危險源辨識范圍為充分辨識危險源,根據工區主要活動和服務過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特點,對容易導致高空墜落、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坍塌、中毒、火災、職業病等方面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包括進入作業現場的相關方人員的活動,使用的設備、設施、物資等)。(二)危險源辨識應考慮的因素1、三種狀態1)正常(例如:每天的正常施工過程);2)異常(例如:設備維修、檢修);3)緊急(例如:火災、爆炸10、坍塌)。2、三種時態1)過去(例如:已經發生過的傷害事故);2)現在(例如:作業活動、設備、設施等現在的安全控制狀態);3)將來 (例如:作業將發生變化,設備、設施變更,新工藝使用時的安全控制狀態)。(三)危險源辨識方法使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按照下列方法進行危險源辨識:1、詢問、交流通過詢問有工作經驗的人,發現其工作中的危害。從發現的危害中初步分析出工作所存在的危險。2、查詢有關記錄查閱組織的事故、職業病的記錄,可從中發現存在的危險。3、現場觀察通過對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存在的危險;從事現場觀察的人員,要求具有安全技術知識和掌握職業健康安全法規、標準。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類11、似組織、文獻資料、專家咨詢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可辨識出組織存在的危險。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四)風險評價1、采用半定量計值的評價方法分析每個危險源導致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確定危險程度的大小。評價方法采用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進行。2、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用與系統危險性有關的三個因素指標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危險的大小,其簡化公式是:D = L*E*C式中: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當用概率來表示時,絕對不可能的事件發生概率為0,而必然發生的事件概率為1。但在考慮系統安全時,絕對不發生的事故是不可能的12、,所以人為的將“發生事故可能性小”的分數定為0.1,而必然要發生的事件分數定為10,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的情況指定為若干個中間值,如表1所示。表1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預料6相當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0.2極不可能0.1實際不可能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人員出現在危險環境中的時間越多,危險性越大。因此將人員連續出現在危險環境的情況定為10,將非常罕見出現在危險環境中定為0.5,而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分別規定出若干中間值,如表2所示。表2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6每天13、工作時間內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0.5非常罕見暴露C發生事故的后果在工區范圍內所有的活動、服務過程中,因各種過失釀成機械設備損壞和安全設施失當造成人身傷亡或重大經濟損失的事故,按其可能產生的后果即人員受到傷害的程度、經濟損失額度的變化范圍進行界定(經濟損失系指直接經濟損失,泛指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后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損壞財產的價值)。由于范圍廣闊,所以依據(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規定分數值為1100,如表3所示表3 發生事故的后果(C)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10010人以上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00300萬元403-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01014、0萬元151-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030萬元7傷殘/經濟損失110萬元3重傷/經濟損失1萬元以下1輕傷(損失1105工日的失能傷害)D危險性分值根據公式就可以計算作業的危險性程度,但關鍵是如何確定各分值和總分的評價。根據情況,總分在400以下,認為是低度風險,采用加強培訓提高意識和能力;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強化安全檢查等方法進行管理。如果風險分數值在400以上,是要采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重大風險,如表4所示。表4 風險等級劃分D值危險程度風險等級備注7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操作5重大風險500720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4400500顯著危險,需整改3100400一般危險,需注意2低度風險1015、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17工作程序一、危險源、環境因素的辨識和評價(一)工區安全管理處組織進行全工區危險源和環境因素的初始辨識、評價,編制并下發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確定工區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重要環境因素要對應到國家、行業法律法規的具體條款。工區相關部室掌握并保存與本部門分管業務工作范圍相關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評價表。(二)各架子隊安全管理部門在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的基礎上,組織進行本工區范圍內的危險源和環境因素的辨識和評價,確定本工區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重要環境因素要對應到國家、行業法律法規的具體條款。形成本工區環境因素匯總表和危險源匯總及風險評價表,下發各架子隊參16、考執行。對于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指南)中未列入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應上報工區安全管理處。各架子隊相關部門分管業務工作范圍相關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評價表。(三)工區在工程中標后、開工前,由工區經理組織對該項目施工區域、施工過程、工區駐地生活區域的環境因素、危險源進行二次識別和評價。(四)工區在識別、評價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時候,應根據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并參考本工區環境因素匯總表和危險源匯總及風險評價表,針對本工程的特點、業主的合同要求和地方的特定要求進行二次識別和評價,編制出本項目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重大危險源清單。對于項目未列入的17、環境因素和危險源,工區可直接補充。(五)項目施工過程環境因素、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以安質部為主,工程部協助。工程部在編制施工方案時,應反映出本工程環境因素、危險源的相關內容,同時編制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表,確定本工程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并制定出相應的措施或管理方案。編制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一式兩份,一份留底,一份按規定及時交到本項目安保部匯總。評價出的本工程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清單應一式三份,一份留底,一份報上級機關對口主管部門,一份交到本工區安質部匯總。(六)工區其他方面的環境因素、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由各部門負責,其編制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18、評價調查表一式兩份,一份留底,一份按規定及時交到安保部以便匯總。評價出的本部門業務范圍內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清單應一式三份,一份留底,一份報上級機關對口主管部門,一份交到本工區安質部匯總。(七)工區安質部匯總、編制本工區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重大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以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由項目總工審核,工區目經理簽字后報本工區安質部。(八)各架子隊安全管理部門應協同相關部門對項目上報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重大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進行審核,確定工區所評價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19、是否適宜,確定工區制定的控制措施、管理方案的實施性是否可行。(九)各架子隊相關部門應對各項目對口部門上報的重要環境因素和重大危險源清單進行匯總、備案,以有針對性地對項目進行指導、幫助。一、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更新(一)定期更新1、每一年由工區安全管理處組織各部室和工程部開展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識別工作。2、工區各部室及工程部組織有關人員按要求對施工全過程所涉及到的活動、設備、設施及辦公室、生活區、試驗室的環境因素和危險源進行辨識和風險評價,編制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和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留底后上報工區安全管理處。3、工區安全管理處對上報的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和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進行評審后20、,形成全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指南)。4、工區安全管理處依據工區已辨識的環境因素及危險源(指南),確定工區重要環境因素和需控制的危險源,填寫重要環境因素清單和重大危險源清單,并上報主管領導審批。(二)不定期更新 1、遇下述情況,應考慮是否需要更新環境因素匯總表和危險源匯總及風險評價表: 1)工區的活動、產品和服務發生較大變化 (如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開發新產品等);2)有關法律、法規和其它要求被更改;3) 內審、外審及管理評審提出要求;4)出現事故、事件、不符合;5)施工工藝發生變化;6)相關方抱怨或提出合理要求;7)設備、設施發生較大變化;8)其它情況需要時;2、發生21、上述情況時,如需要更新,應按本規定第五條、二、(一)的要求進行環境因素和危險源的辨識、評價工作。(三)記錄保存工區安全管理部和工程部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保存環境因素識別、評價、更新的記錄。8本辦法由安質部負責解釋,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附件:1、環境因素調查評價表2、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3、重要環境因素清單4、重大危險源清單環 境 因 素 調 查 表序號活動/工序作業環境因素頻率環境影響涉及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其他要求時態狀態法規 符合性發生頻率影響范圍影響程度社區并注度產值年消耗量可節約程度綜合分是否重大環境因素 ZJSGJ -JL-AQC-HD- 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調查表工區: 表AQ-B-1序號過程(區域)行為(活動)、設備或環境危險危害因素分類潛在危險危害因素可能導致的事故控制措施狀 態時 態評價方法是否可接受備注正常異常緊急過去現在將來重要環境因素清單 工區: 表AQ-B-4序號環境因素排放去向環境影響活動/區域/設施控制措施計劃責任工區審 批: 審 核: 編 制: 日 期:重 大 危 險 源 清 單ZJSGJ -JL-AQC-ZW- -序號過程(區域)行為(活動)或設備、環境危險因素可能導致的傷害(事故)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風險等級LE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