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公司風險評價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979
2024-09-08
14頁
141.43KB
1、危化品公司風險評價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風險評價管理制度1 總則1.1 為實現公司的安全生產,實現管理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預防,達到消除減少危害、控制預防的目的,規范企業風險評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有效辨識企業在生產、管理、服務、活動過程中存在潛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并進行分析評價,評定其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合理劃分風險等級,確定優先控制順序,為安全生產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根據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AQ3013-2008,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1.2 明確風險評價2、的目的、范圍、頻次、準則及工作程序,明確各部門及有關人員在開展風險評價過程中的職責和任務。1.3 本制度主要從風險管理的范圍與評價方法、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隱患治理和風險信息更新等環節進行規定。1.4 引用和支持性文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主席令第70號(2002年11月1日實施)(2)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2011.12.1實施)(3)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AQ3013-2008(4)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2009(5)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GB/T12801-2008(6)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GB5083-1993、9(7)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89(8)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Z230-2010(9)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 化學有害因素GBZ 2.1-2007(1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GBZ2.2-2007(11)有毒作業分級GB12331-1990(12)噪聲作業分級LD80-1995(13)高處作業分級GB/T3608-2008(14)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l8218-2009(15)職業安全衛生術語GB/T15236-2008(16)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2894-2008(17)安全色GB2893-2008(18)危險化4、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 GB 18218-2009(19)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及標志GB13690-1992(20)化學品安全標簽編寫規定GB15258-2009(21)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編寫規定GB16483-2000(22) 其他相關規范、標準等2 風險評價目的、范圍與準則2.1 風險評價的目的:識別生產中的所有常規和非常規活動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產現場使用設備設施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進行評價。加強管理和個體防護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傷害、死亡、職業病、財產損失和工作環境破壞。2.2 風險評價的范圍:(1)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2)常規和非常5、規活動;(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4)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 品;(7)人為因素,包括違反操作規程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9)企業周圍環境;(10)氣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2.2 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1) 主要負責人職責 主管安全生產的負責人應直接負責風險評價工作; 成立企業的風險評價組織并承擔風險評價組織領導的責任; 組織制定企業的風險評價管理制度和企業風險評價計劃并承擔審核批準的責任; 負責廠(公司)級風險控制“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檢查和驗收; 負責企業風險評價計劃、6、風險控制措施和績效的評審/每年不少于1次; 負責制訂廠(公司)級持續改進的計劃。(2) 職能部門負責人職責 直接負責本部門或相關項目的風險評價工作并承擔部門相應的責任; 負責本部門或相關項目的風險控制“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檢查和驗收; 負責本部門或相關項目的風險計劃、風險控制措施和績效的評審/適時; 負責制訂部門或相關項目持續改進的計劃。(3) 風險評價組織成員職責 評價組織成員應覆蓋所有的相關職能部門或機構; 評價組織應由企業管理者代表、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安全專業技術人員(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等成員組成; 成員必須接受風險培訓和參加風險評價工作并在其中發揮作用; 成7、員按分工負責風險控制“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檢查和驗收; 安環部負責日常風險管理工作。 (4)全員風險管理基本要求 開展全員風險培訓(考試),每年不少于1次; 開展全員安全檢查(作業場所),每年不少于1次; 檢維修作業人員對危險作業的風險進行評估(實施進行),危險作業風險評估率達100%。2.3 各單位應根據需要,選擇有效、可行的風險評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常用的評價方法有:作業活動選用方法頻率舉例直接作業活動工作危害分析(JHA)作業活動前檢修作業崗位、部門、裝置主選工作危害分析(JHA)次選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每年一次各部門、車間關鍵、重要設備安全檢查表分析(SCL)每年一次反應釜8、壓力容器、泵等單個設備新建裝置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預先危險性分析(PHA);建設前按工序進行分析評價2.4 風險評價準則:(1)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2)設計規范、技術標準;(3)企業的安全管理標準、技術標準;(4)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2.5 評價人員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確定的評價對象,盡可能識別其危害:包括潛在危害。(1)物(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2)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誤操作,不按規定方法操作等。(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或安全隱患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包括物理的9、(噪音、振動、濕度、輻射等),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氧化物等)以及照明、工作位置、重復性工作等。(4)管理缺陷或疏漏,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準備和響應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等管理不當。(5)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中規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傷害。2.7 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1)安全科組成公司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工作小組,小組成員由安全、消防、交通、工會人員、技術人員及10、相關工作人員組成。(2)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評價工作小組對公司范圍內的危險與有害因素進行辨識。(3)主要辨識與評價成員必須接受過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知識的培訓。2.6 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程序(1)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由部門領導組織本部門員工對危險信息進行識別,并填寫危險與有害因素識別登記表。(2)新項目承接后,安全科組織危險與有害因素辨識評價小組對已辨識的通用危險與有害因素進行確認,對新項目特殊的危險與有害因素進行評價,填寫危險預知卡,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的措施。2.7 風險評價準則:2.7.1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采用風險度(D)=可能性(L)暴露頻率(E)后果嚴重性(C)具體11、如下:(1)危險與有害因素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分數值標準10完全可以預料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危險源事件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6相當可能危險源事件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作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危險源事件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可能,但不經常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防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險源事件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危險源事件一12、旦發生較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比較有效地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危險源事件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還未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0.2極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勞動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0.1實際不可能(2)人員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判別準則分數值頻 率累計暴露時間t備注10連續暴露t5小時一個工作日內6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2小時t5小時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1小時t2小時2每月一次0.5小時t1小時1每年幾次13、暴露10分鐘t0.5小時0.5非常罕見地暴露t10分鐘注: 危險性檢修作業按“累計暴露時間t”標準選取對應的分數值,其它按“頻率”標準選取對應的分數值。(3)事件后果(C)判別準則分數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傷亡程度財產損失、設備設施毀壞環境破壞形象受損程度100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大災難,許多人死亡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100萬元及以上大面積環境破壞重大國際或國內影響40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災難,數人死亡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50萬元及以上,100萬元以下企業及周邊環境破壞同行業影響15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非常嚴重一人死亡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25萬元及以上,50萬元以下企業范圍內環境破壞14、區域影響7不符合上級的方針、制度嚴重,重傷、嚴重職業病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10萬元及以上,25萬元以下車間范圍內受影響本企業3不符合企業規章制度重大,輕(微)傷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在1萬元及以上,10萬元以下設備、設施周圍受影響本車間、部門1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引人注目一般無損傷一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1萬元以下基本無影響本崗位或作業點危險與有害因素分級:根據經驗,危險性分數在70以下的因素被認為是低危險性的,一般說來可以被人們所接受,定為1、2級。危險性分數為70以上,定為3、4、5級是不可容許的風險。危險性程度分級分數如表4所示。(4)風險值(D)及風險等級的確定(D)分數值危險程度風險15、等級等級3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不可接受風險5160-320高度危險,要立即整改不可接受風險470-160顯著危險,需要整改重大風險320-70一般危險,需要注意中等風險220稍有危險,可以接受一般風險12.7.2 工作危害分析評價法(JHA法)。風險等級依據評價準則,其風險度(R)等于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嚴重性(S)的乘積。計算方法為:R=LS(1)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判斷準則取值標準5現場沒有采取防范、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現場沒有檢測系統,或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16、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過去曾發生過類似事故或事件;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過類似事故或事件。2定期進行監測,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危險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強,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2)事件后果的嚴重性(S)判斷準則取值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傷害程度財產損失/萬元停工范圍社會影響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死亡50整個系統或設備國內4潛在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17、力252套裝置或設備省、市內3不符合上級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01套裝置或設備行業或地區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規程、規定輕微受傷或間歇不舒服10受影響不大公司及周邊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沒有影響(3)風險等級(R)判定準則和控制措施取值風險等級應采取的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重大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即整改15-19較大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限期整改9-14中等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限期整改4-8較輕可考慮完善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定期檢查隱患部門整改18、4輕微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并引起注意危險與有害因素分級:根據經驗,危險性分數在8以下的因素被認為是低危險性的,一般說來可以被人們所接受,定為1、2級。危險性分數為9-14為中等風險,定為3級別,危險性分數在15以上,定為4、5級是重大、不可容許的風險。危險性程度分級分數如表4所示。(4)風險值(R)及風險等級的確定(R)分數值危險程度風險等級等級20-25重大不可接受風險515-19較大重大風險49-14中等中等風險34-8較輕一般風險24輕微一般風險13 風險評價3.1 各單位應依據企業風險評價準則,選定合適的評價方法,定期和及時對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19、價。在進行風險評價時,應從影響人、財產和環境等三個方面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分析。編制風險評價報告,并做好風險評價記錄。3.2 風險評價小組對危險與有害因素進行判定后,對于LEC法危險性程度分值大于70、JHA法危險性程度分值大于15的危險與有害因素填寫重大風險清單,發放到各相關部門,進行限期整改。3.3 各級管理人員應參與風險評價工作,鼓勵從業人員積極參與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4 風險控制4.1 各單位應根據風險評價結果及經營運行情況等,確定不可接受的風險,按規定程序審批,制定并落實控制措施,將風險尤其是重大及以上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1)考慮: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20、(2)包括: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4.2 各單位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對從業人員進行宣傳、培訓,使其熟悉工作崗位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掌握、落實應采取的控制措施。5 隱患治理5.1 針對風險評價組織評價出的隱患項目,下達隱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負責人、定資金來源、定治理期限,應建立隱患治理臺帳。5.2 企業對確定的重大隱患項目建立檔案,檔案內容包括:1)評價報告與技術結論;2)評審意見;3)隱患治理方案,包括資金概預算情況等;4)治理時間表和責任人;5)驗收報告。5.3 企業無力解決的重大事故隱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21、應書面向企業直接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報告。5.4 企業對不具備整改條件的重大事故隱患,必須采取防范措施,并納入計劃,限期解決或停產。6 風險信息更新6.1 企業應適時組織風險評價工作,識別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危險、有害因素和隱患。6.2 企業應每年至少一次評審或檢查風險評價結果和風險控制效果。6.3 企業應在下列情形發生時及時進行風險評價:(1)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2)操作條件變化或工藝改變;(3)技術改造項目;(4)有對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5)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6.4 風險評價程序圖每年一次風險評價危險、有害因素確定風險等級是否可接受風險制定管理方案進行控制納入現有管理制度進行控制NY資金保證人員職責明確執行檢查技術改造項目評審改進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操作條件或工藝改變對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組織機構發生大的調整有關文件保存結束7 附 則7.1 本制度從下發之日起執行。7.2 本制度由安全標準化領導小組負責解釋,如有爭議時由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委員會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