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醫院臨床輸血應急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4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2018
2024-09-08
41頁
454.16KB
1、市中心醫院臨床輸血應急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 錄臨床輸血管理制度1臨床用血申請分級管理及審核制度2大量輸血申請和審批制度3應急用血管理制度4Rh(D)陰性等稀有血型用血管理制度6輸血標本采集管理制度及流程7附:輸血標本采集流程8臨床輸血流程9輸血注意事項10輸血不良反應識別12輸血不良反應處理預案及報告程序20附:控制輸血嚴重危害處置流程23血液輸注無效管理制度24輸血傳染性疾病管理及上報制度27附:輸血傳染病處理流程29緊急搶救配合性輸血應急預案30臨床輸血過程血液質量管理制度34附2、:臨床輸血過程的質量管理監控及效果評價流程36xx市中心醫院輸血護理管理工作督導、持續改進表37臨床輸血管理制度本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1、決定輸血前,嚴格執行“輸血前告知制度”,醫患雙方簽署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入病歷。無家屬簽字的無自主意識的病人緊急輸血,應報醫院職能部門或主管領導同意、備案,并記入病歷。2、嚴格執行“受血者輸血前檢查制度”。臨床醫生應嚴格掌握輸血適應癥,詳細要求參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附件三:手術及創傷輸血指南,附件四:內科輸血指南。3、臨床醫生按照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的第二十條“醫療機構應3、當建立臨床用血申請管理制度”的詳細內容執行輸血申請及審核制度。4、輸血標本的采集、標本接收、輸血前檢驗、血液發放等步驟,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輸血前核對制度。5、輸血科的檢驗項目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有關規定進行試驗。6、臨床科室取回血后,遵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第七章“輸血”條款執行。7、臨床科室對輸血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和效果評價。8、輸血完畢,臨床醫生應對輸血效果進行評價。9、輸血完畢后,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貼在病歷中,血袋在病室保存2小時后送回輸血科至少保存1天,按醫療垃圾統一處理。10、發生輸血不良反應,醫務人員應按照控制輸血嚴重危害(SHOT)預案執行。臨床用血申請分級管理及審核制度1、同一4、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生提出申請,上級醫生核準簽發后方可備血。2、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在800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生提出申請,經上級醫生審核,科室主任核準簽發后方可備血。3、同一患者一天申請備血量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生提出申請,科室主任核準簽發后,報醫務科批準方可備血。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規定不適用于急救用血。節假日、夜間用血報總值班批準。急診、搶救用血由經管醫生同意后可隨時向輸血科申請,但事后應按照以上要求補辦手續。大量輸血申請和審批制度1、患者的血紅蛋白低于805、 g/L以下、血細胞壓積低于30以下才可考慮輸血。申請量在8001600毫升,由經管副主任醫師或主治醫師簽字;申請量大于1600毫升,須經輸血科會診,由輸血科主任簽字后報醫務科批準。2、急救輸血(大量失血、急性創傷、換血):申請量在8001600毫升,由申請科室的科主任或副主任簽字后,送輸血科配血取血。3、緊急情況下需大量輸血時,因需要爭取時間搶救患者生命,可口頭或電話向輸血科或醫務科申請大量用血(申請量大于1600毫升),事后要補辦大量用血申請審批手續。4、大手術、器官移植及體外循環等治療需輸全血時,須經輸血科會診,由輸血科主任簽字后報醫務科批準。應急用血管理制度輸血是醫療急救中不可缺少的治6、療手段,在臨床危重患者的搶救中,可能出現由于缺血或疑難配血耽誤搶救時間的情況。根據我院實際情況,制定臨床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在遇見突發性事件時,在血液缺乏的情況下,每位醫務人員明確各自的任務和用血技術思路,積極為搶救患者贏得時機。1、自然災害和群發性事故而造成大量傷亡下,報院領導和醫務處暫停我院擇期手術用血和非搶救治療用血,全力保證此類臨床用血的同時與中心血站緊急聯系調配血液。2、ABO血型系統缺血時,各臨床科室用血需由臨床科室主任審批簽字后報輸血科,由輸血科主任審批使用預警儲備血,然后由輸血科報醫務科備案,有記錄。3、Rh陰性稀有血型輸血,由于Rh陰性稀有血型血源缺乏,本院沒有庫存,首先聯系輸7、血科調配,同時臨床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擴容補充晶膠體液,保持血容量。輸血科向醫務科匯報血液缺乏情況,同時告知臨床搶救醫生。 由于患者有抗-D,必須輸注交叉配血相合的Rh陰性紅細胞,臨床采取低血容量稀釋技術,可以輸注Rh陽性獻血員的血漿。 患者如無抗-D,急診搶救生命時,根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可以啟動相容性輸注Rh陽性紅細胞程序,采取Rh陽性紅細胞配血相合輸注。此時須采取以下措施:告知患者和家屬病情,并說明在緊急情況下輸注的利與弊,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注明給患者帶來的后果和并發癥:第一,不會出現溶血性輸血反應;第二,該類Rh陰性紅細胞缺乏,不輸Rh陽性紅細胞危及生命,此時搶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輸注Rh8、陽性紅細胞是搶救生命的必要條件;第三,會給以后用血或妊娠帶來不良后果,可能導致妊娠的流產、早產或新生兒溶血病等不良后果(特別是對沒有生育過小孩的女性);第四,患者因本身原發病不治而非輸血治療所能挽回時,不能借口歸罪于輸血治療不當,知情后患者或家屬簽字認可。臨床科室主任和輸血科主任簽字認可。醫務科報批或院總值班簽字同意。Rh(D)陰性等稀有血型用血管理制度1、檢驗人員檢測出Rh(D)血型為陰性或其他稀有血型的用血患者時,應及時向科主任和臨床醫生匯報,并作好詳細的登記。2、對平診患者和擇期手術患者,由經治醫師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并動員患者自身備血或自體輸血,或對血站提前預約。3、對急診手術和失血性患9、者,應及時與中心血站聯系,根據血站血液的庫存情況及時向臨床醫生匯報。4、稀有血型患者因失血過多,危及生命,中心血站庫存不能提供充足的血源,考慮輸注配合型輸血,如Rh(D)陰性病人輸注Rh(D)陽性血液時,應及時向科主任、院總值班和醫務科匯報,同時協助醫生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字后,并經醫務科和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審批,方可實施。5、此制度同時參照緊急搶救配合性輸血管理制度執行。輸血標本采集管理制度及流程1、建立并實施輸血標本采集流程,確保受血者標本標識正確、質量符合要求和交接正確。2、醫生開出醫囑后,由護理單元執行醫囑。兩名護士仔細核對合血、輸血醫囑、化驗單、交叉配血10、申請單上各項內容,確認無誤后,打印條形碼。3、護士選擇輸血專用試管,條形碼,準備采血用物。4、帶用物到床旁,兩名護士認真核對床號、姓名、年齡(腕帶),并由患者或監護人姓名確認,解釋交叉配血申請單、試管條形碼上各項內容。采血時,隨時觀察患者反應,采集患者血樣3-4ml。5、采集血樣后,采集護士和核對護士核對病人信息與血樣信息后分別在交叉配血報告單上簽名。將交叉配血報告單與對應標本同時送輸血科備血。6、血樣采集完后應在患者的床邊迅速完成申請單和標本信息的復核,應強制操作人員執行該項規定。7、血樣采集后應盡快送往輸血科。合血標本在采集后3天內有效。8、除非情況緊急,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避免同一病人輸血前11、檢查標本和合血標本同一次完成采集。9、輸血科工作人員應及時接收和處理標本,發現不合格及送錯的標本應及時反饋給送檢科室,并進行登記。10、附:輸血標本采集流程附:輸血標本采集流程臨床輸血流程嚴格按密閉式周圍靜脈輸液法建立靜脈通路;將輸血醫囑轉抄到輸液單上并核對建立靜脈通路、使用輸血前用藥核對方式:一人持病歷、輸血單,另一人持血袋;逐項執行一人先誦讀,另一人復誦;核對一遍后交叉再核對一遍核對內容:受血者姓名、床號、住院號、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用血量、編號、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液的有效期、質量輸血前核對病歷、輸血單、血袋嚴格執行雙人,同時攜帶病歷、輸血單、輸血用具和血制品;必須推治療車洗12、手,至病人床邊輸血時核對患者、床邊卡、腕帶、輸血單、病歷、血袋、輸液單嚴格執行雙人核對確認病人靜脈通路完好用安爾碘棉杄2次消毒血袋的出口周圍,將其覆蓋段的塑料管旋下,將輸血前輸液袋上的輸血器針頭拔出,插入血袋入口,血袋掛于輸液器架上接血袋確認通暢、消毒調節滴數,42.8mmol/L,HCO3 7 mmol/L,心電圖示室內傳導阻滯及QRS波增寬,或有抽搐等現象,應考慮透析治療。.9十分嚴重的溶血反應,早期考慮換血療法;通過移出患者的所有血液并用相容血代替,使腎臟從暴露在大量溶血紅細胞中解脫出來。.10早期應用氫化可的松或氟美松以減輕癥狀,根據需要輸入無配血禁忌的血液。.11若有休克,則按休克治13、療。預防.1防止同名同姓,相鄰床位或住同一床位的前后兩位患者之間混淆,造成采錯血液標本。.2認真填寫血袋、配血試管標簽和患者的血標本試管標簽,嚴防任何差錯。.3發血時,由發血者與取血者共同核對患者姓名、血型及獻血者條形碼、血型與配血單是否相符。.4輸血前,應由兩名工作人員在床邊核對患者血型與獻血者血型是否相符,與配血單是否相符。.5認真做好患者血液標本及獻血者血液標本的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6盡量不將O型血輸給A、B、AB型患者。1.4細菌污染反應癥狀與體征:輕者以發熱為主,重者于輸入少量血(1020ml)后立即發生劇烈發冷、寒戰、高熱、煩躁不安、面部潮紅、皮膚黏膜充血、頭痛、腹痛、惡心、14、嘔吐、腹瀉、呼吸困難、干咳、發紺、大汗、血壓下降。嚴重者會發生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和DIC,亦會發生血紅蛋白尿和肺部并發癥。在全麻狀態下會產生血壓下降,手術野滲血不止等體征。診斷.1輸入少量血后立即出現高熱、休克、皮膚黏膜充血等,是細菌污染反應的特征。.2觀察血袋剩余全血的物理性狀。血漿如混濁、有膜狀物、絮狀物、氣泡、溶血,紅細胞變暗紫色,有血凝塊等,提示有細菌污染存在。.3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離心后涂片鏡檢,尋找污染細菌。.4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分別在低溫(4)、室溫(22)和37作需氧菌和厭氧菌細菌培養。.5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明顯增多。治療 以抗感染、抗休克及預防急15、性腎功能衰竭和DIC為主。.1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輸液通暢。.2應盡早聯合使用大劑量、強效、廣譜抗生素。.3加強支持療法。.4及時采取抗休克、防治DIC與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措施。預防 從采血到輸血的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凡血袋內血漿混濁,有絮狀物或血漿呈瑰紅色(溶血)或黃褐色,以及血漿中有較多氣泡者,均應認為有細菌污染可能而廢棄不用。1.5大量輸血的不良反應大量輸血是指一次輸血超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內輸血大于自身血容量的1/2,或輸血速度大于1.5ml/(kg.min)。并發癥:循環超負荷;高血鉀;低血鉀;酸堿平衡紊亂;微血管栓塞;枸櫞酸鈉中毒;含鐵血黃素沉著16、癥;出血傾向;稀釋性血小板減少癥;凝血因子、因子的水平降低;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急性溶血反應;供氧能力降低;高血氨;低體溫。輸血不良反應處理預案及報告程序一、編制目的 為控制醫院輸血嚴重危害,指導醫護人員規范處理輸血反應,降低病人損害,保障受血者安全,特制定本輸血反應應急預案。二、編制依據 依據xx市中心醫院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總則制定本預案。三、適用范圍 適用于xx市中心醫院輸血科及各臨床用血科室醫護人員。四、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一)輸血反應應急工作組構成組長:醫療副院長副組長:醫務科科長、輸血科主任成員:醫務科副科長、輸血科副主任、護理部主任、各臨床科室主任。(二)工作組主要職責1、負責控制、調17、查、處理與輸血有關的嚴重損害,凡屬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醫療事故應及時向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或分管院長報告;負責控制醫院輸血嚴重危害的方案與其有關制度的培訓、監督實施和檢查;負責輸血嚴重危害的登記、調查和報告。2、臨床醫護人員負責臨床輸血前的核對和輸血過程的質量管理監控和輸血后效果評價;密切觀察輸血過程,及時發現輸血不良反應;負責輸血不良反應處理和報告。3、輸血科負責血液制品儲存的質量管理,臨床輸血前的核對,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后的相關檢測、處理、協助診斷及統計上報。五、應急處置程序(一)識別輸血反應:輸血時應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則,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處理。(二)發生輸血反應時1、若18、為一般性過敏反應者,可減慢輸血速度或停止輸血,經對癥處理后情況好轉者可繼續輸血,注意嚴密觀察。2、對懷疑溶血等嚴重輸血反應時,立即停止輸血,改輸生理鹽水。3、積極組織搶救(抗休克,擴容,利尿,堿化尿液,防止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透析等)并報告輸血科。護士進行必要核對,檢查,封存,采集受血者抗凝和非抗凝血液各1管送輸血科;并采集受血者抗凝和非抗凝血液各1管、留取第一次尿送檢檢驗科。4、如實記錄患者生命體征,一般情況和搶救過程,并跟蹤患者病情變化和各項檢驗結果。5、輸血科核對受血者及獻血者血型,并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及交叉配血試驗。六、報告程序1、醫生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報告,上交輸血科,反應嚴重者需上報醫19、院不良事件,輸血科及臨床科室認真調查輸血反應原因并記錄,書寫反應評估報告。2、做好患者及家屬解釋安慰工作,如患者、家屬有異議時,立即按照有關程序對輸血器具進行封存,必要時送檢。3、每月定期將輸血不良反應病例上報質控中心。七、輸血不良反應應急預案處置流程圖:輸血不良反應處置流程附:控制輸血嚴重危害處置流程 血液輸注無效管理制度1、目的:為了規范血液輸注無效的原因調查、處理,并為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提供依據。2、適應范圍:血小板、紅細胞輸注無效患者處理。3、職責3.1臨床醫師負責血液無效輸注的診斷和治療。3.2輸血科技術人員負責協助臨床醫師分析血液無效輸注發生的原因、參與制訂預防措施,并根據臨床需求提20、供合適的血液制品。4.管理4.1血小板輸注無效原因血小板的質量:血小板數量不足,白細胞污染多,保存袋透氣性差,保存溫度不當。非免疫因素:發熱感染、脾腫大、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藥物、造血干細胞移植及其相關因素、自身抗體。 免疫因素:血小板相關抗原、血小板特異性抗原、AB0血型不合、血漿蛋白同種免疫和免疫復合物。操作不當:在血小板產品外增加了不透氣的密封外包裝袋;血小板保存溫度不當,導致血小板失活或破壞;血小板輸注前靜置放在工作臺面時間過長,導致血小板聚集或被激活;在血小板制品中加入了藥物,導致血小板破壞;血小板輸注時間過長。4.2血小板無效輸注的原因調查發生血小板無效輸注應首先調查是否存在血小板損21、耗過多的非免疫因素,若排除非免疫因素及操作不當等原因,則應懷疑為免疫因素造成。血小板無效輸注的對策:積極治療原發病 、停用可疑藥物 、輸注ABO同型的非庫存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型、使用去白細胞血小板、血漿置換、免疫抑制劑8.自身血小板冰凍保存持續性無效的處理原則:小量、多次輸注血小板 、靜脈輸注免疫球蛋白、使用抗纖溶藥物、使用重組Fa4.3紅細胞輸注無效輸注紅細胞后24小時應該復查患者Hb值并計算血紅蛋白恢復率,以評估紅細胞輸注的療效。血紅蛋白恢復率=W(kg)V(輸血后Hb值-輸血前Hb值)/輸入Hb總量,血紅蛋白恢復率20%則考慮無效。(V:每公斤體重的血容量,成人0.07L/kg體重,嬰22、幼兒0.08L/kg體重;每單位紅細胞Hb總量按24g計)原因:多次輸血或妊娠、發熱、感染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藥物 、造血干細胞移植及其相關因素 、惡性腫瘤性疾病及其相關放、化療、失血 、肝脾大紅細胞輸注無效對策.1多次輸血病人或自身免疫性貧血者:應選擇洗滌紅細胞或去除白細胞的紅細胞。.2活動性出血灶:控制出血灶。.3貧血病因未除:加強病因治療5、血液輸注無效管理措施臨床醫師一旦發現血液輸注無效, 要分析原因, 做出合理的解釋, 制定科學的輸血方案,并在病程記錄中祥細記錄。如在病程記錄中未對血液輸注無效進行原因分析、相關處理措施及下一步輸血方案制定的,一經查出將在季度質量考評中予以公示并按23、相關制度給予處罰。輸血傳染性疾病管理及上報制度1、目的 根據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進一步規范臨床輸血過程質量管理,預防輸血傳染性疾病(輸血后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瘧疾、其他輸血相關疾病等)的傳播,確保患者輸血的安全。2、適用范圍: 適用于臨床科室醫護人員、輸血科及業務主管部門對輸血傳染性疾病的管理。3、職責:3.1醫院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和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控制、調查、處理輸血傳染性疾病,凡屬重大醫療過失行為或醫療事故應及時向臨床輸血管理委員會或分管院長報告。負責輸血傳染性疾病的登記、調查和報告。負責輸血傳染性疾病有關制度的培訓、監督實施和檢查。3.2臨床24、醫護人員負責臨床輸血的核對和輸血過程的質量管理監控及輸血后效果評價。密切觀察輸血過程,及時發現輸血不良反應。負責輸血傳播的疾病診斷、處理和報告。3.3輸血科負責血液制品來源,儲存的質量管理。負責出現輸血不傳播的疾病相關檢測,協助診斷。負責協助輸血疾病的處理。負責輸血傳播的疾病統計及上報。4、管理措施4.1大力提倡成分輸血、自體輸血,使用國家正規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4.2輸血過程要嚴格遵照無菌操作規程操作。4.3禁止把任何藥物直接加入血液內一同輸注。4.4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由于輸血有傳播疾病的危險,臨床醫師應權衡利弊,非必要時不要輸血。4.5醫護人員在輸血過程中如發現異常情況應該立即通知值班醫25、師和輸血科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記錄。4.6輸血完畢,血袋保存24小時,一便對輸血不良反應原因追查。4.7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或輸血后感染的應逐項填寫患者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并返還輸血科登記、保存,輸血科上報市中心血站。5、輸血傳染疾病處理程序5.1輸血傳染疾病發生者,從采供血機構和用血機構追溯傳染源頭。5.2核查相關獻血者資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況。5.3檢查受血者輸血前傳染病指標檢查情況。5.4具體流程如下:輸血傳染病處理流程附:輸血傳染病處理流程疑似患者輸血傳染病(確認HIV、HCV等傳染病)獻血員 (血站)患者在輸血后到目前為止是否有其他感染途徑或機會當時實驗記26、錄及質控 輸血前傳染病檢測(醫院)獻血員目前是否陽性用到其他患者目前情況當時試驗記錄及質控緊急搶救配合性輸血應急預案1 目的為保障緊急搶救患者情況下臨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輸注于臨床,制定緊急用血工作預案。2 編制依據2.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2.2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2.3 臨床輸血技術規范3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嚴格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臨床緊急用血進行管理,確保輸血安全。4 組織及職責4.1 為做好臨床緊急輸血工作,確保緊急用血的順利實施,成立臨床緊急用血協調小組。組長:醫療副院長副組長:、醫務科主任、輸血科主任成員:醫務科副科長、輸血科副科長、護理部主任、各臨27、床科室主任。4.2 職責 醫務科主任負責緊急輸血應急工作的統一領導、決策和現場指揮。 醫務科負責各科室協調與信息上報,并監督執行預案。 輸血科負責預案的具體實施。 其他各科主任具體負責各部門的應急工作。5 緊急搶救配合性用血處置程序5.1經治醫師首先為患者建立通暢的靜脈通路,并同時通知輸血科做好緊急備血準備。5.2輸血科在確認庫存血液不足時,立即與采供血機構聯系,說明哪種血液不能滿足緊急輸血的需要。5.3特別緊急情況下,需要緊急同型輸血時,在臨床輸血申請單上標明血液需求的緊急程度,并統一特定用語表達的含義:“火急”:1015min以內;“緊急”:30min以內。申請單連同血標本快速送達輸血科。28、血液輸用后,經治科室應盡快到醫務處審批補辦相關手續。5.4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緊急非同型血液輸注,由輸血科根據患者的血型特殊情況和血液的庫存量,嚴格掌握配合性輸血要求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或家屬簽字認可、臨床科室主任和輸血科主任簽字認可、 醫務科報批、經醫療副院長批準后,可以立即實施輸血治療。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分管副院長或醫務科負責人批準后實施。5.5輸血科在接到臨床輸血申請單及血標本后,如病情“火急”且不知患者血型情況下,應在1015min內發出第一袋未經交叉配血的O型懸浮紅細胞(O型紅細胞必須正反定型相符),并在血袋上標明發血時尚未完成交叉配血試驗。此后,應盡快鑒定供、受29、者血型并根據臨床輸血需要,發出經交叉配血主側相合的同型懸浮紅細胞。但在未知患者RhD血型的情況下,對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或未成年女性不輕易發給RhD陽性O型紅細胞。病情“緊急”應在30min內完成正反定型及凝聚胺法主側配血。 5.6緊急非同型血液輸注,不能輸注全血,只能輸注紅細胞。紅細胞只要求主側配血相合,次側配血不作要求。輸注前要與患者或其親屬簽訂輸血治療同意書說明利弊。血漿和冷沉淀可以相容性輸注。 5.7若已輸入大量0型紅細胞成分后,能否輸注與患者同型的血液應視具體情況而定。當患者原ABO血型的紅細胞與新采集的患者血標本血清相合時,可以輸注與患者原血型同型的血液(在改輸原同型的血液時,須更換30、輸血器)。若交叉配血試驗由于ABO抗體所致不合時,則應繼續輸注0型紅細胞。 5.8RhD陰性患者需要輸注血漿和冷沉淀時,可按ABO同型或相容性輸注,RhD血型可忽略,執行RhD陰性及其他稀有血型的血液輸注管理規程。 5.9緊急情況下,患者為RhD陰性,沒有檢測到抗-D,男性患者或無生育需求的女性患者可輸RhD陽性血,但必須征得患者或其親屬的同意,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上注明:若有抗體產生,以后輸血只能輸注RhD陰性血。 5.10患者為RhD陰性,體內雖未檢測到抗-D,但患者是有生育需求的婦女(包括未成年女性)應輸RhD陰性血液;如一時找不到RhD陰性血液,不立即輸血會危及患者生命,此時須采取以下措31、施: 告知患者和家屬病情,并說明在緊急情況下輸注的利與弊,并在輸血治療同意書注明給患者帶來的后果和并發癥:第一,不會出現溶血性輸血反應;第二,該類Rh陰性紅細胞缺乏,不輸Rh陽性紅細胞危及生命,此時搶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輸注Rh陽性紅細胞是搶救生命的必要條件;第三,會給以后用血或妊娠帶來不良后果,可能導致妊娠的流產、早產或新生兒溶血病等不良后果(特別是對未生育的女性);第四,患者因本身原發病不治而非輸血治療所能挽回時,不能借口歸罪于輸血治療不當,知情后患者或家屬簽字認可。 臨床科室主任和輸血科主任簽字認可。 醫務處報批。必須征得患者或其親屬同意后才能實施。 5.11 緊急用血可以欠費進行,輸血科32、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發血臨床輸血過程血液質量管理制度1、輸血前,血漿類、冷沉淀、冰凍血小板須在輸血科用專用恒溫循環解凍儀解凍,紅細胞類在室溫進行復溫。 (1)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名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質量是否正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2)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歷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后,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3)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儲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地混勻,避免劇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藥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4)輸33、血前后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靜脈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袋血繼續輸注。(5)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血小板、冷沉淀應以患者所耐受的速度盡快輸,不能超過兩小時,血漿、紅細胞類自發出到輸注完畢應在四小時內完成,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發生輸血反應應及時處理。(6)血液加溫的要求:血液加溫應在使用帶有溫度顯示和聲音報警器的專用血液加溫器進行,不得在裝有熱水的容器中加溫。需要加溫的情況為:大量快速輸血,成人大于50ml/kg.h,兒童大于15ml/kg.h.;嬰兒換血;患者體內有強冷凝集素等。(7)輸血患34、者的監測對每袋輸注的血液在輸血開始前后15分鐘、輸血過程中每小時、輸血結束后四小時對患者進行監測。(重點放在輸血開始后的最初15分鐘)檢測指標為患者一般情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液平衡等。輸血完畢應認真做好護理記錄。輸血全過程的信息必須記錄在病歷中。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患者及時進行處理并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返還輸血科(血庫)保存。輸血科對嚴重輸血不良反應須上報醫務科和xx市中心血站。輸血完畢后,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將血袋在病室至少保存二十四小時。2、臨床輸血過程效果評價制度(1)對上述的臨床輸血效果由病室每日進行臨床監控,實行護士長負責制,護理部、35、輸血科每月通過查閱病歷對臨床輸血進行評價。(2)評價內容:輸血前施行雙人核對制度。輸血時進行“三查十二對”。嚴格執行輸血護理程序。3、附:臨床輸血過程的質量管理監控及效果評價流程附:臨床輸血過程的質量管理監控及效果評價流程xx市中心醫院輸血護理管理工作督導、持續改進表 科: HLB-督查內容: 輸血全過程的管理制度;輸血流程與操作規范;輸血標本采集流程;輸血前核對制度;輸血全過程的質量監控,輸血器的操作規范與無菌操作;輸血各環節的記錄和時間掌控;輸血完畢醫療廢物的銷毀過程與記錄;輸血嚴重危害處置方案,輸血不良反應識別處置流程,應急措施;輸血相關知識培訓與考核;持續質量改進。具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12改進建議:1整改措施 落實情況 督查人員簽名: 受檢科室負責人或陪檢人員簽名: 時間: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