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醫院普外科醫療風險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2128
2024-09-08
8頁
20.57KB
1、民族醫院普外科醫療風險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xx民族醫院普外科醫療風險管理制度醫療風險是指衛生技術人員在從事醫療活動的過程中存在的對患方或醫方造成傷害的危險因素。對患方是指存在于整個醫療服務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損害或傷殘事件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對醫院是指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發生醫療失誤或過失導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風險。為了避免醫療風險的發生,減少醫療糾紛,改善科室管理,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醫院管理制度等相關文件制定本制度。一、風險管理:1、科主任是科2、室醫療風險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2、科室人員有權提出、規避、控制、上報醫院、科室和崗位工作中的各種醫療風險隱患。3、科室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負責醫療風險管理工作,定期對醫療風險現狀進行調查、原因分析、制定對策、組織實施、效果檢查和持續改進。4、科室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每月一次或一旦發現新的醫療風險因素,即時召開專題會,查找、研討、分析并尋找有效解決辦法。若科室不能自行解決的則上報有關職能部門。在每月活動中,查找出的風險、隱患,科內首先提出處理意見,并在科內廣泛征求員工意見,選擇最優方案落實,并將所采取措施科內通報。5、每半年對檢查結果進行匯總、整理、分析。年終將全年情況進行匯總、分析,提出下一年醫3、療風險管理重點和年度工作方案。二、風險識別醫療風險識別是發現、認可并記錄醫療風險的過程。識別的目的就是確定可能對患方或醫方造成傷害的事件或情況。一旦醫療風險得以識別,還應對其影響范圍、潛在后果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三、風險分析與評估醫療風險被識別確認后,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風險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對現有的醫療風險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進行分析。結合醫療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潛在后果,是否演變為醫療糾紛和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確定醫療風險的水平與等級。四、風險人群與潛在因素(一)風險人群1、低收入階層患者。2、孤寡老人或雖有子女,但家庭不和睦者。3、自費4、患者。4、在與醫務人員接觸中已有不滿情緒者。5、預計手術等治療效果不佳或預后難以預料者。6、對治療期望值過高者。7、交待病情過程中表示難以理解者,情緒偏激者。8、發生院內感染者。9、病情復雜,可能發生糾紛者。10、住院預交金不足者。11、已經產生醫療欠費者。12、需使用貴重藥品或材料者。13、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諉責任者。14、經他人介紹者。15、患者或家屬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者。16、特殊人員。(二)風險潛在因素1、管理風險:診療銜接管理制度不完善;對新政策法規不熟悉;開展新技術(項目)風險。2、診療風險:錯誤診斷;延誤診斷;遺漏診斷;顛倒主次診斷;以癥狀體征代替診斷或不寫診斷。3、檢查治療風險5、:選擇的治療方案或藥物種類、劑量、用法失誤;手術、穿刺損傷及并發癥;輸液反應;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等);濫施輔檢(不必要、昂貴、重復檢查不能報銷或引發不滿,孕婦行X線檢查)。4、醫護人員自身風險:超常門診量;三級檢診少;無證醫師和未經授權醫師擔任高風險手術;知識老化;人身安全難以保障,如有的病人、家屬、陪護及酗酒者打砸行兇等。五、風險預警及應對措施(一)預警標準(下列情況應當預警)1、危重病人搶救及高風險手術病人。2、急、重、危病人應作特殊檢查和處理的;轉診病人具有一定風險的。3、麻醉、輸血、輸液、藥物使用有異常反應的。4、介于多學科之間,又一時難以確診的重癥患者,在執行首診負責制之6、后,存在一定風險的。5、對于自知或他人的提示下,有違反規章制度或操作規范,可能發生醫療風險的。6、診療效果不滿意,如可能引起醫療爭議的院內感染,操作較復雜有可能發生嚴重并發癥或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治療效果難以準確判斷的。7、臨床各項指征與相關檢查不一致、報告單不準確、可能帶來不良后果的。8、一次性用品、血液、血液制品、藥品材料、儀器設備使用前或使用中發現存在隱患的。9、因玩忽職守、無故拖延急診、會診、搶救時間,或因操作失當(粗暴)、不負責任、擅自做主,可能造成風險的。10、患方認為服務態度不好,使用刺激性語言或不恰當解釋病情等引發激烈爭議的。11、病情發生重大變化、死因不明或猝死、出現嚴重并發癥7、。12、治療工作有缺陷且造成不良后果的。(二)預警分級根據醫療風險演變成醫療糾紛的可能性大小和嚴重程度,醫療風險預警分為三級。1、一級預警:風險的嚴重程度較輕,有演變成糾紛的可能性。預計經科室內解釋和協調問題可以解決。若演變成糾紛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處置措施:醫務人員發現預警情況,立即報告科主任。科主任應馬上了解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醫患溝通,化解風險隱患。同時在科內通報以引起每位員工的重視。需一級預警的情況:病人正常死亡、出現并發癥、病情發生重大變化、病危、重大手術、創新手術、重大搶救、意外;醫護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病人及家屬對醫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滿的預兆(包括服務質量、服8、務態度、輔助檢查、收費等);其他有可能演變為糾紛可能性的情況。2、二級預警:醫療風險的嚴重程度較重,預計經科室內解釋協調有可能解決。若演變成醫療糾紛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且處理難度較大。處置措施:醫務人員發現預警情況,立即報告科主任。科主任接到預警報告后,要在24小時內上報醫教部備案(非班時間上報總值班)。科室立即制定消除隱患的方案、實施辦法、明確主管人,力爭化解醫療風險隱患,并隨時將處理情況向主管部門匯報。若患方提出爭議,轉為糾紛,則啟動醫療糾紛應急預案。需二級預警的情況:病人死亡(或猝死)原因不明、出現較重的并發癥、藥品的嚴重毒副反應、病情突然惡化等情況;醫護工作存在一定缺陷、病人及家屬有9、不滿的表現等。演變為糾紛的可能性較大,一旦演變為糾紛處理難度較大。3、三級預警:醫療風險隱患嚴重,極有可能演變為嚴重的醫療糾紛,即使科室全力解釋協調,問題仍將難以解決,風險所涉及的醫療缺陷明顯,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處置措施:科室發現預警情況,立即上報科主任,科主任立即上報醫教部(非正常班上報總值班)。同時要積極采取措施,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醫教部應立即派人與科室負責人及有關人員共同討論制定處理方案,并上報主管院長。在積極消除隱患的同時,爭取把握一旦轉為糾紛時處理的主動權。一旦轉為糾紛,則啟動醫療糾紛應急預案。需三級預警的情況:治療工作中存在明顯的缺陷導致病人死亡、殘疾、嚴重的并發癥;病人及家10、屬有極度不滿的表現甚至威脅,極有可能演變為醫療糾紛。二、三級預警要以書面形式上報醫教部。緊急情況下先以電話方式報告,過后補報書面材料。六、風險規避1、加強崗位培訓、安全教育,增強風險防范意識。2、落實醫患溝通制度。強調“四種情況四說清”,即特殊病人、特殊病情、特殊檢查、特殊治療情況下,特別要交代清楚病情、病程、藥物治療影響及預后。3、認真執行會診制度、首診負責制度、轉院轉科等核心制度。4、醫療文件書寫做到規范、及時,妥善保管,及時提供。注意保存證據。5、重視診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風險點):診斷、治療、手術、輸液、過敏試驗。6、急救藥品齊備,設備狀態良好,人員設備在位。7、及時處理糾紛。對病人不滿和投訴,迅速做出反應,及時協調處理。8、科室負責人與科室質管小組高度負責,加強風險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