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2656
2024-09-08
16頁
100.06KB
1、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及其職責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由門急診負責人擔任組長,人員應包括醫師和護士,小組成員為本區域內相對固定人員,應至少配備醫院感染管理兼職人員一名。具體職責如下:一、 負責本科室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工作,根據本科室醫院感染的特點,制定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二、 對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及感染環節進行綜合監測和目標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發病率;發現有醫療保健相關感染流行趨勢時,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并積極協助調查。三2、 監督檢查本科室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四、 督促本科室人員遵守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五、負責組織工作人員開展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對患者、家屬及陪同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六、接受院感辦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監督、檢查與指導,落實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改進措施,評價改進效果,做好相應記錄。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制度一、門急診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全面負責門急診的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二、配備合格、充足的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相關的設施和物品,包括體溫計(槍)、手衛生設施與用品、個人防護用品、衛生潔具、清潔和消毒滅菌產品和設施等。三、工作人員應參加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做好患者和家3、屬、陪同人員的宣教。四、知曉并執行預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如:落實執行標準預防措施,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執行手衛生,合理選用個人防護用品,采取安全注射,正確管理醫用物品,規范環境及物體表面清潔消毒工作,規范空氣凈化管理,執行呼吸道衛生等。五、開展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的綜合監測、目標檢測、環境衛生學監測和手衛生依從性監測工作。六、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的規定,開展本院的預檢分診工作。七、門急診產生的醫療廢物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和醫療機構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分類、密閉運送。門急診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報告制度一、對門急診病人開展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監測,以4、掌握本院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發病特點,為醫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學依據。二、門急診各級醫師均為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監測報告責任人。醫生發現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時,應及時向本科室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負責人報告,并于24小時內填“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報告卡”報告院感辦。確診為傳染病的病例,尚需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報告。三、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的癥候群相似的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時,及時報告院感辦,同時開展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并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接到報告后立即到現場與臨床醫護人員積極調查發病原因,尋找感染源和途徑,控制蔓延;確診為醫療保健相關感染暴發時,按照醫5、院感染暴發報告及處置管理規范進行上報醫院感染暴發處置領導小組,并立即啟動醫院感染暴發處置應急預案,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暴發進行有效控制。四、對疑似醫院感染的病例,主管醫生報告科主任,會同該科醫療組成員討論,作好討論記錄,討論后能確定的按要求報告;小組討論尚不能認定的,須將該病員的全部資料及討論的結果報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由委員會組織專家研究、分析,最后認定或否定。五、工作人員工作期間出現的感染癥狀同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報告流程相同。六、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應每月進行歸類整理,并將結果每半年向院長、醫院感染委員會書面匯報,向門急診醫務人員進行信息反饋。監測資料妥善保存。 門急診醫務人員培訓制度門急診醫6、院感染管理小組應每年制定培訓計劃,并依據工作人員崗位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培訓。一、培訓應包括以下內容:1、門急診醫療保健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的特點;2、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3、基本的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如手衛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防護、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選擇和使用等標準預防措施以及清潔消毒的方法和頻率、醫療廢物管理等;4、有疫情發生時,培訓內容應包括相應的預防與控制知識及技能;5、對兼職人員培訓還應包括手衛生依從性觀察、醫療保健相關感染病例監測、多重耐藥菌管理等。培訓應符合以下要求:6、新到門急診工作的人員均應參加崗前培訓;7、在崗人員應定期接受培訓,每年至少一次,并做好記錄;8、根據傳染病疫情7、發生情況,在崗人員應及時接受針對性培訓。二、培訓效果評估應符合以下要求:1、每次培訓后進行考核或考查;2、形式包括現場抽問、填寫考卷、現場操作等。門急診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一、手衛生為洗手、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總稱,醫務人員必須遵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二、門急診手衛生設施應符合以下要求1、門急診每間診室均應設置手衛生設施,包括流動水洗手設施、洗手液、干手設施或速干手消毒劑;2、可能高頻率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的診療室如換藥室、耳鼻喉科、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應設置流動水洗手設施和干手設施。新建、改建的門急診每間診室均應設置流動水洗手設施和干手設施。3、手衛生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項應符合WS/T 318、3的要求。三、所有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正確的手衛生方法、洗手和手消毒指征,保證洗手與手消毒效果。四、外科手消毒應配備專用洗手池、龍頭、清潔劑、干手物品、計時裝置、洗手流程及說明圖。 五、醫務人員手無可見污染物時,可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代替洗手。六、醫務人員手被感染物質污染以及直接為傳染病人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應先用流動水沖凈,然后使用手消毒劑消毒雙手。七、手衛生促進策略1、確保手清潔劑、一次性紙巾、速干手消毒劑等衛生用品的充足供應。2、醫務人員明確手衛生的意義、方法和指征。3、對醫務人員手衛生的依從性定期進行監測、反饋。4、鼓勵患者、探視者和醫務人員合作,共同促進手衛9、生。八、院感辦、護理部負責每個月對全院手衛生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督查和管理,內容包括:1、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規范洗手和手消毒。2、使用正確的洗手(六部洗手法)和手消毒方法,并保證足夠的洗手時間。3、確保消毒劑在有效期內使用。4、定期進行手衛生細菌學的監測,不同環境下工作的醫務人員,手衛生應達到如下要求:、II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5cfu/c。、III類區域醫務人員的手衛生要求應10cfu/ c, 、各區域工作的醫務人員的手,均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門急診清潔和消毒制度為保證醫院環境的安全性、舒適性、整潔性和安靜性,保障患者及醫院工作人員的安全,院感辦根據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2012版)、醫10、院消毒衛生標準(2012版)和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2017年版)、醫療機構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特制訂本制度。一、清潔與消毒基本原則:1、進行地面和墻面清潔時,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2、應遵循先清潔再消毒的原則,采取濕式衛生的清潔方式。3、清潔病房或診療區域時,應有序進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輕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時,抹布使用時應遵循“清潔單元”原則,一床一更換。4、患者出院(或其他原因離開)后,不論其是否為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床以及周圍家具和地面均應進行徹底的清潔。5、拖地時,按照“后退式”方式。清潔工具(拖把)分區使用,區域顏色標識如下:紅色標識:污染區11、黃色標識:半污染區綠色標識:清潔區紫色標識:耐藥菌感染單元專用。6、擦拭不同的患者單元物體表面(包括床欄、床頭桌、吸引管路、呼叫器等)及不同病房的頻繁接觸物體表面(如燈開關、水龍頭、空調開關等)時應更換抹布。7、各種保潔手套應分區域使用。 二、不同等級風險區域的日常清潔與消毒管理:1、輕度環境污染風險區域,包括門急診辦公室、門急診藥房內部、掛號室內部等區域;使用清潔級,采用濕式清潔,每日12次,2、中度環境污染風險區域,包括門急診大廳、掛號和繳費窗口、候診區、普通診室、心電圖室、超聲科和其他功能檢查室等區域;使用衛生級,采用清潔劑輔助清潔。每日兩次。3、高度環境污染風險區域,包括采血室、換藥室12、注射室、耳鼻喉科診室、婦科診室、感染性疾病診室、腸道門診、發熱門(急)診、門急診手術室、血透室、內鏡室等區域。使用消毒級,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濕式清潔并保持干燥,每日至少兩次。4、普通診室首選自然通風,自然通風不良可采用機械通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器或其他合格的空氣消毒器。診治經空氣或飛沫傳播疾病的患者時,其診室宜使用空氣凈化消毒設備。應根據產品特性、使用區域空間大小配置適宜的消毒器。5、衛生間環境及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工作人員在開始清潔、消毒前,應穿戴好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保持衛生間的環境衛生,至少每日清潔或消毒一次,遇污染時隨時清潔和消毒。6、各類風險13、區域的環境表面被病人血液、嘔吐物、排泄物或病原微生物污染時,少量(10ml)的噴濺污染,可先清潔再采用1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大量(10ml)血液或體液的噴濺污染,應先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然后再清潔和采用1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三、清潔用品的消毒:1、洗拖把與抹布的水池應以高低水池加以區分;需要采用水桶盛水來洗滌抹布或拖把時,該水桶更換清水的指標不應視水的渾濁度,而以清潔1個房間為更換依據、必要時同一個清潔房間可以更換多次水。2、抹布、地巾用后清洗干凈,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沖凈消毒液,干燥備用。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一、醫院應根據14、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周期、流行趨勢和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特定傳染病預警信息,或者按照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加強門診特定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二、在門急診可通過掛號時詢問、咨詢臺咨詢和醫師接診時詢問等多種方式對患者開展傳染病的預檢;在必要時,可建立臨時預檢點(處)進行預檢。三、預檢、分診點(處)應配備體溫計(槍)、手衛生設施與用品、個人防護用品和消毒產品等,以便隨時取用。四、各科室的醫師在接診過程中,應注意詢問患者有關的流行病學史、職業史,結合患者的主訴、病史、癥狀和體征等對來診的患者進行傳染病的預檢。五、經預檢為需要隔離的傳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應將患者分診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診點就診,同時對15、接診處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六、設置醒目標識、告示、指引牌等,指引需要隔離的確診或疑似傳染病患者至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或分診點就診。不具備傳染病救治能力時,應及時將患者轉診到具備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診療。七、從事預檢、分診的工作人員接診患者時,應采取標準預防的措施。如懷疑其患有傳染病時,應依據其傳播途徑選擇并使用適宜的防護用品,并正確指導患者使用適宜的防護用品。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門急診隔離制度一、隔離的實施應遵循“標準預防”和“基于疾病傳播途徑的預防”的原則。1、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原則:對經接觸傳播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及存在大小便失禁、傷口引流、分泌物、壓瘡、安置16、引流管或引流袋以及有皮疹的患者,應采取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措施。2、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原則:將患者安置于房門可關閉的診室,特別是劇烈咳嗽和痰多的患者;患者病情容許且能耐受時應戴外科口罩,并執行呼吸道衛生/咳嗽禮儀。3、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原則:診室宜與普通診室分開,并將患者安置于房門可關閉的單間。宜盡快將患者安置于負壓隔離診室。患者病情容許且能耐受時應戴外科口罩,并執行呼吸道衛生/咳嗽禮儀。二、加強醫務人員隔離技術、預防知識的培訓,提供合適、必要的防護用品;醫護人員應正確掌握常見傳染病、耐藥菌感染的傳播途徑、隔離方法和防護技術,熟練掌握操作規程。三、醫務人員的手衛生符合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四17、隔離區域的消毒應嚴格執行門急診清潔和消毒制度。門急診個人防護制度一、根據標準預防的原則選用個人防護用品(手套、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隔離衣和防護服等),二、接觸不同傳播途徑感染時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用品的選擇:傳播途徑個人防護用品類別帽子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手套隔離衣防護服鞋套或防水靴接觸傳播預防措施+aa+bc飛沫傳播預防措施+dc空氣傳播預防措施+dc注1:“+”指需采取的防護措施。 注2:“”根據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護措施。a 預計可能出現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使用。b 大面積接觸患者或預計可能出現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使用。c 接觸霍18、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等疾病時按需使用。d 為疑似或確診感染經空氣傳播疾病的患者進行產生氣溶膠操作時,接觸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等疾病時按需使用。三、 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如下:1、在進行任何一項診療、護理操作之前,工作人員應評估人體被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性物質暴露的風險,根據評估結果選擇適宜的個人防護用品,注意使用適合個體型號的個人防護用品;2、摘除個人防護用品時應避免污染工作服和皮膚;3、如需戴手套和穿隔離衣,在不同患者診療操作間應更換手套和隔離衣;4、使用醫用防護口罩前應進行密合性測試。門急診醫療廢物管理制度 應符合醫療19、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對醫療廢物進行分類、密閉運送,相關登記保存3年。1、門急診公共區域應放置生活垃圾桶,內裝黑色垃圾袋。但特殊科室如采血室、注射室等患者可能丟棄醫療廢物的區域應放置醫療廢物桶,內裝黃色醫療廢物袋。2、門急診換藥室、采血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診室、婦科診室、感染性疾病科診室、肛腸科診室、泌尿外科診室等可能進行診療操作的房間應放置醫療廢物桶,內裝黃色醫療廢物袋。3、普通診室宜放置生活垃圾桶。4、放置生活垃圾桶或醫療廢物桶的區域應有醒目、清晰的標識。門急診職業暴露報告處置制度 一、局部處理措施(一)銳器傷1、依靠重力作用盡可能使損傷處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20、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2、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二)粘膜暴露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污染的粘膜,直至沖洗干凈。二、報告1、報告部門負責人(醫生向科主任報告,護士或工勤人員向護士長報告)。2、填寫“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部門負責人簽字后送交院感辦。三、評估與預防院感辦接到報告后應盡快評估職業暴露情況,并盡可能在24h內采取預防措施。1、立即給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開具HBsAg、抗-HBs、ALT、抗-HIV、TPHA 檢查單。2、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檢查結果未知,主管醫生應立即給患者開具這些項21、目的檢查單。3、患者HBsAg(+)(1)、醫務人員抗-HBs10mlU/ml或抗-HBs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個月和6個月后分別接種第二針和第三針乙型肝炎疫苗(各20ug)。(2)醫務人員抗-HBs10mlU/ml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3)暴露后3個月、6個月應檢查HBsAs、抗-HBs、ALT.4、患者抗-HCV(+):發生職業暴露的醫務人員抗-HCV(-),暴露后3個月、6個月應檢查抗-HCV、ALT,并根據復查結果進行相應抗病毒治療。5、患者抗-HIV(+):應立即向分管院長及武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由疾病22、預防控制中心進行評估與防護指導,根據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決定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方案。暴露后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應檢查抗HIV.6、患者TPHA(+):(1)推薦方案:片星青霉素,240萬U,單次肌注。(2)青霉素過敏:多西環素(強力霉素)100mg,2次/d,連用14天;或四環素500mg,4次/d,連用14天;頭孢曲松最佳劑量和療程尙未確定,推薦1g/d,肌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單次口服,但已有耐藥報道。四、隨訪和咨詢1、院感辦負責督促職業暴露當事人按時進行疫苗接種和化驗,并負責追蹤確認化驗結果和服用藥物,配合醫生進行定期檢測隨訪。2、在處理過程中,主管部門應為職業暴露當事人提供咨詢,必要時請心理醫生幫助減輕其緊張恐慌心理,穩定情緒。3、醫院和有關知情人應為職業暴露當事人嚴格保密,不得向無關人員泄露職業暴露當事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