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學校教學工作秩序規范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4464
2024-09-08
9頁
28KB
1、中學學校教學工作秩序規范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一中教學管理制度為了保證我校教學工作的正常秩序,突出教學管理重點,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促進教學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制度。一、制定工作計劃1、學校每學年應制定教學工作計劃,除常規內容外,要對教學工作中帶有普遍性或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后提出解決的方法和要求,力爭每學期重點抓好一兩件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教學計劃由分管教學副校長和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主持制定,經校長辦公會討論同意后實施,在開學前完成。2、2、各年級組要依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制定好年級教學工作計劃,在開學第一周內完成,由教務處審定、存檔備查;教研組要有針對性地制訂本學科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的計劃;備課組長制訂出教學計劃和進度(課程標準對本年級、本學科的基本要求;對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簡要分析;對本學科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基本分析;提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包括減少分化、轉變差生的措施;課時分配方案),由教研組長審閱,復制一份交教務處存檔備查。二、備課3、任課教師必須提前備課,開學前備課不得少于四課時,平時教學中要超前一周備課。4、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及參考書,掌握要點、難點和關鍵,弄清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選擇正確教學3、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適當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及教具。5、要精心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規范化,課題,教學目的,復習舊課、講授新課的內容和方法,重點難點,鞏固新課的措施,作業布置,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等環節必須完整;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習題課(試卷評講如何寫教學設計)等也必須寫出教學設計(是電子的還是手寫的,導學案算不算教學設計),不得使用舊教案或以參考資料代替教學設計。應有電子版的教學設計。6、堅持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集體備課,同時要做好記錄,在下次備課時結合教學實際,對前次備課做出簡要的小結, 備課記錄由備課組長保管,學期末交教務處存檔備查。7、集體備課前,組長對集體備課要做到“四定”,即定時4、間、要求、內容與中心發言人。8、集體備課必須在個人備課均已超前一周寫好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在集體議課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應有分層的要求)、教材分析、基本作業、“合格”標準、教學進度、選修與自習課的安排、教學過程和方法等達成基本一致的共識后修訂個人教學設計,堅決杜絕中心發言人一人備全組用,其他教師不再備課寫教學設計的現象。9、各學科教學設計由教務處、教科室、年級組定期檢查,不定期抽查,對優秀的教學設計進行表揚,不合格的要限期改正。10、結合對教學設計的檢查,每學年舉行一次優秀教學設計展覽,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三、上課11、教師必須以極其認真的態度進行課堂教學,課始、課終學生起立,師生相互行5、禮,教師首次與學生見面,必須向學生介紹姓名、辦公地點及所承擔的教學任務。12、上課鈴響,教師應到達教室門口,不得遲到、早退和拖堂,上課結束后,教師要在教室停留兩分鐘,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回答學生疑問。13、上課前要準備好一切教學用品,不能在上課期間離開教室或讓學生離開教室代取教學用品。(加上“特殊情況除外”)14、教師應為人師表,衣著大方得體,上課(改為“公共場所”)不允許抽煙、接打手機、看報等。(建議設吸煙區)15、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組織教學,維持紀律的職責,以保證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師對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正確處理,并及時把處理情況匯報有關責任人,不可退堂和終止上課,不允許將學生逐出教6、室。(與13、14條矛盾)16、上課不允許坐著講課,如有特殊情況,應得到校長或主管教學副校長批準;自習課上,教師要巡視,不允許玩電腦或干其他與教學無關的事。17、教師(55歲以上不強制)上課必須堅持使用普通話,語言文明規范,口頭表達自然流暢。18、板書應合理安排布局,字跡要清楚、工整、規范,給學生以示范和良好的影響。19、課堂追求樸實、有效,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要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20、教師必須按教學計劃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革。21、教學過程要組織嚴7、密,安排緊湊,結構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無知識性錯誤,做到精講精練,采用各種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大膽質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獨立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22、教師課后應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反思與總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23、教師確需臨時調課,應至少提前半天向教務處申報,未經批準不得私自調課或自行找人代課。(能提前就不是臨時;改為“教師確需調課,應提前半天向教務處申報調課或由年級組安排,未經批準不得私自調課或自行找人代課。”)四、聽課24、為切磋教學技藝,研究教學規律,了解教學情況8、,學校領導、教學管理人員與教師均應把聽課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列入工作日程,確保聽課次數,學校領導、教學管理人員每月不少于4節,教研組長每月不少于3節,教師每月不少于2節。25、聽課教師在聽課前要對所聽課的內容有所了解,按備課的要求熟悉教材,做到有備而聽。26、聽課教師要在上課前3分鐘進入課堂,聽課期間,態度要認真,集中精力觀察教學過程,記錄教學過程,把握教學過程,不得遲到、早退或中途離開。27、聽課記錄要詳實、準確,記錄環節齊全,重點記錄教法、學法,對教學操作中的優缺點及時點評,寫好評課意見。28、聽課后,聽課教師要在適當時間同任課教師及時坦誠地交換意見,探討教學規律,促進教學改革。29、聽課立足9、本學科,并向其他學科輻射,提倡學科間的互動。30、教務處負責不定期抽查統計聽課情況,學期結束前,教研組與教務處應把教師間相互聽課作為教學工作檢查的一項內容予以檢查,并認真做好檢查記錄。教務處于每學期結束前應對管理人員和教師聽課情況做出統計,交校長辦公室作為學校領導考核管理人員和教師的依據之一。五、作業布置與批改31、布置作業以中等程度學生為標準,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內容要精選,難易要適度。布置前,教師應先做出答案,堅決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教師要積極督促學生獨立、按時完成當天作業。32、作業數量要適當,必要時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對學生作業作不同層次的要求。學生每日作業(課外作業)總量由班主任協調控制(10、不超過1小時),嚴禁布置機械性、重復性作業,更不準以作業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33、作業原則上要全批全改,典型學生可面批面改,對于互改、自改的作業也要及時檢查指導,絕不能放任自流。34、批改作業要及時認真,快速統計并反饋,有效糾正學生作業錯誤,引導學生反思總結,提升學科思維能力。要加強對作業的講評,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應詳評細講,并對做題規范、步驟完整方面做耐心指導,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35、教務處、年級組要對學生作業進行抽查或檢查,以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和教師批改情況。六、輔導36、課外輔導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它包括解惑答疑、查漏補缺、培優輔困11、,指導學法、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教育等。教師應把課外輔導與課堂教學納入統一的教學計劃之中,使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37、輔導方式要靈活多樣,可采用個別輔導,解答問題,指導自學,補講重點難點,分析作業中的問題等方式進行。38、要注意將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的輔導結合起來。在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同時,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運用科學方法。39、堅持以個別輔導為主,不得利用輔導時間進行整班性的補課或上新課。(與實際不符)40、輔導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學生在學習上的差異與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分類指導。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輔導重點應放在知識的擴展和獨立思維的培養上,發展他們的特長,鼓勵和支持12、他們拔尖,讓他們的專長和愛好得到充分的發展,部分優秀生的輔導可與學科競賽相結合;對于學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補缺補差,加強學法指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對學習基礎薄弱與學習困難較多的學生,教師要以誨人不倦的精神,對這類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注,熱情而耐心地加以系列輔導,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學習習慣。41、輔導要有全局觀念,注意其他學科和學生的作業負擔,不得強行規定學生學習內容。(與實際不符)七、教研活動42、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手段,教研組要指導備課組有計劃地開展教研活動,要有中心發言人并認真填寫教研活動記錄。43、每位任課教師要積極參加校內外教研活動,未經批準(13、誰批準)不得缺席。44、教師要認真做好聽課筆記,并寫好評語,積極參加集體評議。45、每個學科每學年要組織公開課12次,在備課組內組織研究課12次,每位教師執教公開課(示范課、研究課)不少于1節,35歲以下青年教師不少于2節,教研組定期作出安排并組織有關教師認真觀摩、評議。46、省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市隆中名師、骨干教師每人每學期講校際示范課1節。47、教師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育技術,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增加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八、教學質量分析與總結48、期中、期末以及高三調考等重要考試由教務處組織質量分析,備課組要對本學科進行考試分析,并寫出書面質量分析報告,按時交教務處存檔。49、考試質量分析由教務處組織,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參加,對考試質量作出科學準確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年級組負責落實。50、學期末任課教師在對所任學科進行教學質量分析的基礎上,要寫出學期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