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及考核辦法.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5226
2024-09-08
9頁
20.41KB
1、學校課堂教學評價制度及考核辦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1、方向性原則: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國家課程標準對各學科、各學段的教學要求,及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2、適應性原則:教學方案的設計及其實施過程應能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確定教學目標,使之適合于學生的經驗、興趣、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其它能力。3、多元性原則: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2、高教學水平。4、發展性原則: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發展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所得出的結論主要用來進行縱向比較,發現教師變化的軌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以及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二、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主精神,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積極實踐,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一)知識與技能1、教學3、目標(1)符合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能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科的要求,結合教材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2)適合學生學習實際: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科認知水平及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3)基本能按教學目標完成課堂教學任務。2、學習知識(1)教師在課堂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能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從中去感悟知識、學習知識,并能掌握知識。(2)改變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樂于探究知識的生成、變化和發展。3、培養技能(1)能根據學科4、特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實踐情景,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能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齡特點,注意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二)過程與方法1、教學過程(1)學習活動的組織: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精心安排和組織下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教師與學生要共同創造學習環境。教師應緊扣學習主題,有序地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實現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目標。(2)學習方式的引導:課堂能為學生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的過5、程要真實、自然,具有實效。(3)思維的發展:課堂上的問題設計、實驗操作、作業布置等,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助于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及反思意識。(4)關注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提問應占課堂提問的五分之二以上,并有展示幫助、提高學生的過程。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鼓勵發揮個性特長。2、教學方法能靈活運用適合學生學習實際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體現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呈現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性。(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教學氛圍。能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和諧,杜絕放任自流不負責6、任的現象。2、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學行為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進行學習。3、自信心。善于創設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情景,教學過程能體現學生自信心建立的心理進程,體現激發學生奮發上進的精神面貌。4、能結合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對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社會發展、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影響的教育。(四)教學效果1、教學效果好,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課堂目標得到實現。2、學生思維與能力得到發展,對知識能夠運用、遷移、整合,教學反饋中學生有創新表現。3、學生掌握知識的正確率高,能夠對事物進行正確的評價。時間利用有效,7、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五)教師素養1、教學語言準確,普通話規范。2、板書設計合理、工整美觀。3、教態親切自然,能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應變能力強。4、注重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和結構。三、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式1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強調評價者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評價對象的反思應成為評價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2實行多向評價。除領導、專業人員外,更強調同行的參與,有條件的還可讓家長、學生參與,以全面了解各種信息。3評價方法多樣。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研討、訪談、觀察、問卷、測驗等多種方法相結合。4評價重心下移。不但要評教,而且要評學;不但關注課堂教學預期的結果,而且8、重視課堂教學過程出現的變化;不但要對現狀作出診斷,而且要關注改進和發展。5評價結果的運用不以甄別和獎懲為主要目的。采用“建議”的形式,通過對話和反思,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四、校內聽課評課規定1學校領導的聽課評課。以診斷學校教學現狀,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為主要目的。學校干部每學期每人聽課50節以上,聽課時,還需關注班級風氣、環境狀態等方面情況。2學科同行的聽課評課。以促進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為主要目的。教研組長每學期每人聽課30節以上,每學期開學前三周進行普遍聽課,對新教師、有重要研究課題的教師等需要跟進的進行間斷性聽評課。同一備課組教師在每月里互相聽評課,每人要達2節以9、上,每學期不少30節,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集體組織進行。3承擔校外教研公開課的聽課評課。以展示成果和加強交流學習研討為主要目的。同科組的教研組長和教師在時間許可情況下應參與聽評課。五、評價信息檔案的管理聽課本在學期末由教研組長檢查和統計。利用計算機技術,逐步建立學科和教師個人的課堂教學檔案資料庫,收集、統計和查找信息。六、保障條件1.領導給予關注和重視。領導關注全體教師新理念的建立,把評價制度納入常規教學教研管理,作為推進新課程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把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發展結合起來。2.建立以人為本、互相關懷的學校文化。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評價交流環境,加強師師、師生間的對話。班主任和級長要重視做好教學協調工作,盡可能地了解科任教師的特點和長處,引導和教育學生聽從教師的教誨,積極適應不同風格的教學。當遇到學生對教師的反映時,級長或班主任首先應與班內的干部和學習好的同學了解多些情況,同時與該任課教師和備課組長溝通,客觀地思考該問題產生的可能原因,共同把問題消滅在萌發的階段中。3.加強學習和培訓,普及發展性評價的理念、方法和技術。主要通過參加繼續教育和各級教研活動、開展校內聽評課研討活動來不斷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