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傳染病防控八項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5719
2024-09-08
9頁
20.64KB
1、學校傳染病防控八項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學校傳染病防控八項制度一、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分管領導:XXXXX牽頭科室:XXXX配合科室:XXX1.學校設立防控領導小組及指定疫情報告人,統籌疫情報告工作。2.學校疫情報告人由校醫兼任,在校長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本校疫情、疑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的報告工作。3.建立衛生應急協作機制,明確屬地疾控機構、醫療機構、衛生健康部門以及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的聯系人及聯系方式,加強疫情信息溝通。4.發現新冠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等重大疫2、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立即向屬地疾控機構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報告,配合做好排查和后續相關工作。二、學生晨午檢制度分管領導:XXX負責科室:XXXX參與科室:XXXX1.每天走讀生在入校前、寄宿生在離開宿舍前,衛生保健人員做好體溫檢測和晨檢工作,對學生健康狀況進行詢問與觀察,并做好數據收集工作。2.每天早晨第一節課上課前,班主任完成對學生健康狀況的詢問與觀察。3.傳染病流行期間,每日應多一次午檢,寄宿生每天晚自習前增加一次體溫檢測。4.教職員工及食堂、保潔、保安、工程施工等人員)也應進行晨檢。5.詢問和觀察要點為:(1)新冠相關癥狀:發熱(體溫37.3C)、咳嗽、乏力、呼吸不暢、腹瀉、流涕、咳3、痰等。(2)其他傳染病相關癥狀:皮疹(含皮膚、口腔黏膜等)、嘔吐、腹瀉、黃疸、腮腺腫大等。6.如果晨檢和日常觀察中發現學生出現各種感染癥狀,請立即向其發放一次性口罩,并將其轉至隔離房間等待,由校醫及時進行排查。發現疑似病例立即告知學校疫情報告人及時報告,做好記錄并通知家長。7.醫務室應做好晨檢工作的監督和指導,毎天及時收集、統計和報告。確保及時發現疫情并立即報告。8.可使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做好晨檢日檢信息登記和上報工作。及時核實、報告和跟進處理預警信息。三、因病缺勤登記及追蹤制度分管領導:XXX負責科室:XXX配合科室:XXXX1.學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課者,應由家長向班主任提出請假,因病4、請假要出具醫院證明。如因突然發病,無法由醫院開具證明者,應及時向班主任口頭請假,事后補交假條或醫院證明。2.班主任要關注本班學生出勤情況。對于因病缺課的同學,應問明病因,填寫學生因病缺課登記表,及時報交校醫,并做好跟蹤問詢和記錄。3.黨政辦、教務科每日登記缺勤的教職工,追蹤缺勤原因,并做好記錄,及時報交校醫。4.校醫對師生因病缺課登記表進行匯總、分析,若發現聚集性病情,應及時通報學校疫情報告人,向疾控機構和學校主管部門報告。四、復課證明查驗制度分管領導:XXX負責科室:XXX配合科室:XXXX1.嚴格執行患傳染病學生復課前的查驗工作,盡量避免續發病例的發生。2.患傳染病的學生病愈且隔離期滿后,5、班主任應督促其先到醫院或社區開具病愈證明,復課前持醫院病愈證明到醫務室復核確認登記,方可回校上課。3.若校醫復核結論與學生的醫院病愈證明不一致,以校醫的結論為準,學生暫不返校上課,并遵照校醫的休假建議繼續休息。4.校醫應向家長做好溝通解釋,若家長對復核結論、休假建議存在爭議,校醫立即將情況報告校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和疾控機構,協商后做出是否返校的決定,并通知學生和家長。五、健康管理制度分管領導:XXX負責科室:XXXX配合科室:XXXX1.疫情期間暫停師生常規年度體檢工作。做好師生健康“日報告”“零報告”工作。以下各科室分別負責各相關人員日健康狀況:黨政辦:行政坐班人員、外來辦事人員學生科:學生6、(住宿生、走讀生、實習生)保安、保潔、生管人員、校內住戶;教務科:專任教師(含外聘教師)總務科:食雜店、食堂、施工人員2.若發現學生出現發熱、乏力、氣促、干咳、腹瀉、嘔吐等癥狀,班主任要及時報告并對學生進行隔離至痊愈,并通過校醫復核通過才能返回上課。3.若發現教職工出現發熱、乏力、氣促、干咳、腹瀉、嘔吐等癥狀,要及時調離崗位,直至痊愈,并通過校醫復核通過才能返崗。六、環境衛生檢查通報制度1.建立學校環境衛生檢查小組,制定衛生檢查標準,指定負責人,加強校園環境衛生領導工作。2.由學校主管衛生人員每周進行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對各衛生區域進行檢查和督促,記錄每次檢查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通報并整改7、。3.每日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食堂、學生宿舍、衛生間、禮堂、浴室等公共場所及垃圾桶站消毒一次。疫情期間每日對上述場所開窗通風情況進行檢查。4.規范保潔衛生操作,清潔人員需每日工作前接受體溫檢測,體溫未超過37.2方可開始工作。5.工作時須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膠或乳膠手套,工作結束后洗手消毒并按要求對場所等消毒工作做好記錄。6.規范相關垃圾規范處理操作,衛生保健室和獨立的隔離場所產生的垃圾要用醫療廢物專用袋嚴密包裝,并及時清運。7.未清運的垃圾要置于有蓋的桶內,每天用有效氯含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垃圾桶內外表面等;按照醫療廢物垃圾管理辦法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做好不同垃圾分類處8、理。七、傳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1.利用多種形式,包括微信、公眾號、電視臺、廣播站、校園網、宣傳欄、黑板報等,做好疫情防控知識普及工作,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衛生防病知識和防護技術,引導師生員工正確認識疫情,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和恐懼。2.各職能部門注意做好輿情控制,杜絕個人通過自媒體或微信等傳播和擴散,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均以政府部門公布為準。3.提醒廣大師生注意做到以下幾點: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捂住口鼻;出現發熱等癥狀,佩戴口罩并及時就醫;不吃野味,將肉和蛋徹底煮熟;避免與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觸;避免近距離接觸野生動物或活牲畜;不要隨地吐痰;盡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非必要,不去疫情9、防控重點區域;做好室內環境通風工作,保持空氣清新。八、通風及消毒制度1.以通風換氣為主,同時對地面、墻壁等物體表面和物品進行預防性消毒。2.環境空氣消毒,開窗自然通風為主,有條件的采用機械通風。自然通風時,注意室內溫度不能過低,避免學生受涼感冒。3.冬天寒冷季節,上課時門窗保留縫隙,課間活動時間保持打開門窗通風;宿舍在學生上課后充分開門窗通風;天氣暖和后,建議一直保持通風狀態。4.無人情況下,對于密閉不易通風的房間,可使用移動式紫外線消毒器(按照1.5W/m3,即每20立方米空間使用一只30W紫外線燈)消毒60分鐘。5.地面、墻壁消毒。有肉眼可見污染物時,應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使用濃度為110、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噴灑消毒。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于30分鐘。6.桌面、門把手、水龍頭等物體表面消毒。配制濃度為500mg/L含氯消毒液,噴灑,擦拭或者浸泡消毒作用30分鐘,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凈。7.餐(飲)具消毒。清除食物殘渣后,煮沸消毒30分鐘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鐘;可用餐具消毒柜消毒,也可用有效氯為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凈。8.毛巾、衣物被褥等織物消毒。使用濃度為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然后常規清洗。貴重衣物使用環氧乙烷方法。9.終末消毒。當有疑似或確診病例出現時,由疾控部門安排專業機構人員,戴醫用防護口罩(N95以上)、一次性乳膠手套(或橡膠手套)、防護眼罩、穿防護服、防水膠靴,對空氣、污染物、地面和墻壁、物體表面、衣服等紡織品、餐(飲)具和疑似或確診病例的生活垃圾進行終末消毒。10.以清潔為主,預防性消毒為輔,同時要避免過度消毒。針對不同消毒對象,應按照上述使用濃度、作用時間和消毒方法進行消毒,以確保消毒效果。11.消毒要在無人的環境下進行,化學消毒劑消毒30分鐘后,用清水擦拭或沖洗,去除消毒劑殘留,降低腐蝕性。消毒后開窗通風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