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中心小學教師考核評價內容和標準方式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6026
2024-09-08
6頁
29KB
1、鎮中心小學教師考核評價內容和標準、方式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小學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為了更好地落實有關師資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根據上級有關教師 專業發展的規劃,特制定此評價制度。一、考核評價目的和原則(一)目的川新的教育觀念評價,建立符合索質教育思想的,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 展性教師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等,幫助全體教師不斷提升職業道德和專業 水平,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二)原則1、發展性原則,必須關注教師發展的要求,將教師的參與、變化和發展過程作為評價 的重要2、組成部分,使評價過程成為全體教師主動、終身發展捉高的過程。也成為能促進學牛 全而發展的重要過程。2、全面性原則,既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也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提高,既 要評估教師的工作業績,又要重視教師的工作過程;既耍體現教師的群體協作,共性發展, 乂要尊重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體差界。3、多元性原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建立以教師自評為準,學 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綸共同參與,多向溝通的教師評價機制;評價方法,途徑多樣化, 建立以校為木,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崗位工作評價方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 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3、。4、可行性原則,既體現評價目標的共性要求,乂考慮到地域環境和學校條件的差界, 探索利于教師口評和他評的評價方法。二、考核內容和標準:(一)對工作人員的考核,從徳、能、勤、績四方面進行,重點考核工作實績。徳:是指政治、思想、師徳修養和職業道徳的表現。能:是指教育理論、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研究的水平及實際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勤:是指工作態度,勤奮敬業及出缺勤情況。績:是指工作的數雖、質雖、效益和貢獻。(二)考核標準以各單位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工作質量、工作任務及精神文明建設 的要求為基本依據。(三)考核結果分為:優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標準是:優秀:正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4、路線、方針及政策,模范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 精通本職工作業務,工作勤奮,有改革創新精神,教育教學工作效果顯著,成績突出。合格:止確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口覺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 熟悉或比較熟悉木職業務,工作積極,能夠完成工作任務。基木合格:政治、業務素質一般,工作能力較弱,工作作風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工作 中有失誤,但未造成嚴重后果。不合格:政治業務索質較差,難以適應工作要求或工作責任心不強,不能完成工作任 務或在工作屮造成嚴重失誤。三、評價內容1、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教學,與時俱進;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學生;積極上進,樂于奉獻;公正、誠懇、具冇健康5、心態和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2、了解和尊重學生。能全面了解、研究、評價學住;尊重學生,關注個體差異,鼓勵 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贏得學生信任和尊敬。3、教學能力。能依據新課程標準的棊木要求,確定教學冃標,積極利川現代教育技術, 選擇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設計教學方案,使Z適合于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學習興 趣等;善于與學牛共同創造學習環境,為學牛提供討論、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 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4、交流與反思。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同事進行交流和溝通,能對白己的教育觀 念、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并制定改進計劃。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熱愛學習。四、評價方式和6、途徑教師自評:應用自評量表、教學反思、階段性工作總結、個案分析等自我反思方式,與 對比對彖比較,耍求能經常地反思,口覺地認識口己的優勢與不足,客觀地分析別人的評價 意見,確定自我發展目標,實際可持續性發展。同事互評:應用教學案例分析和研討、說課、聽課與評課、述職測評或展示成氏記錄等交流 方式,調查問卷或互評量表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建立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組或 年級組為單位進行互評,互評應持真誠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團結氛圍,促進共同 成長。領導評價應用而談、座談會、評課或教師述職等交流方式,日常觀察、常規檢查記錄等調查方式 進行,要求領導評價時要實事求是,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關注教師個體差異和工作 特點,體現關懷,注重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和進步,幫助教師樹立白信心,實現白我發展。學生評價應用問卷調查、學生作業、學生成長冊填寫或個別征求意見等調查方式,師生對話等交 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應讓學生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序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評 價工具,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學生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 納程度,以人多數學生的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