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液氧使用及工作安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8843
2024-09-08
8頁
39.50KB
1、公司液氧使用及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液氧安全管理制度一、液氧站出入管理制度1. 非當值人員進入液氧區,必須經過值班人員的許可。2. 進入液氧區手機等通訊工具必須關機,把火機等火種交給值班員代保管。3. 液氧區的大門進出后隨時關閉。4. 在液氧區域的工作人員,在操作時應戴好防凍手套和必要的防護用品,嚴禁撞擊等動作,以免造成管道泄漏。5. 未裝阻火器的運送液氧的機動車輛嚴禁進入氧區6. 液氧區每天應測定一次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且不得超過21%。7. 液氧區域內施工檢修作業必須保持良好通風,防止明2、火和其他激發火源。液氧工作現場禁止吸煙、進食和飲水,禁止穿尼龍、化纖衣服,禁止使用鐵質工具或其它可能產生火花的工具。8. 設備系統運行時,不準敲擊,不準帶壓修理和緊固法蘭設備。9. 儲存、補充和切換液氧時,應均勻緩慢地開啟閥門,使氣體緩慢放出、禁止劇烈的排送,防止因磨擦引起爆炸。10. 液氧設備系統檢修、運行操作工作時,應使用銅制工具,如果必須使用鋼制工具時應涂上黃油或采取其它措施,手和衣服不應粘有油脂。11. 液氧區檢修需動火時,必須辦理“一級動火工作票”并對工作區域氧氣含量進行測定,氧含量不得高于23%。12. 若發生泄漏情況,工作人員應立即疏散周圍人群,并匯報上級。同時穿戴好防凍傷防護服3、和呼吸器,用清水檢查漏點,并做好標示,盡快堵漏,切斷泄漏源。二、液氧充裝的安全管理液氧充裝是指對液氧用戶汽車槽車的充裝。液氧的充裝關系到充裝單位、用戶及道路交通、公共場所的安全。因此,把好液氧充裝安全關。液氧充裝的安全管理制度如下: 1加強對用戶汽車槽車的安全檢查 (1) 對用戶汽車槽車隨車必帶的證件和資料進行檢查,檢查項目為: a汽車槽車使用證。 b機動車駕駛執照和汽車槽車準駕證。 c押運員證。 d汽車槽車定期檢驗報告復印件。 e液面計指示刻度與容積的對應關系表。 f運行檢查記錄。 g汽車槽車裝卸記錄。 (2) 對用戶汽車槽車的安全附件,消防 設施進行檢查: a安全閥 b爆破片裝置 c液面計4、 d壓力表 e裝卸閥門 f車用滅火器 g導靜電接地裝置 (3) 對用戶汽車槽車的漆色、字樣、標志進行檢查: a罐體顏色 b字樣、字跡 c環形色帶 d圖形標志 e危險品標志 (4) 嚴格執行“七不充裝”的規定。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充裝單位不得充裝: a汽車槽車使用證或準運證已超過有效期的。 b汽車槽車未按規定進行定期檢驗的。 c汽車槽車漆色或標志不符合規定的。 d防護用具、服裝、專用檢修工具和 備品備件沒有隨車攜帶的。 e首次投入使用或檢修后首次使用的 汽車槽車,不能提供置換合格分析報告單或 證明文件,已投入使用的不能判明上次充裝 介質的。 f.余壓不符合規定的。 g罐體或安全附件,閥門等有異常5、的。 2、充裝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1)汽車槽車安檢合格后,應按指定路線,低速行駛進入充裝工位。 (2)汽車槽車進行工位后,發動機必須熄火,并使用手閘制動,有滑動可能的應加防滑塊。 (3)封閉四周道路并掛警示牌,禁止任何機動車輛通行。 (4)掛接專用安全接地線。 (5)充裝現場及槽車操作箱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6)連接充裝尾氣排放裝置對罐內余氣進行回收。不能回收的。應采用高空放散,不得對地排放。 (7)用四氯化碳對閥門接頭、軟管進行清洗脫脂。 (8)連接充裝軟管時,嚴禁用易產生火花的工具敲擊。 (9)充裝人員必須穿防靜電工作服和防護用品。 (10)遇到下列情況之一的,禁止充裝作業: a遇有雷6、雨天氣時; b,附近有明火時; c附近有檢修作業時; d向空排放液氧時; e罐內壓力異常時; f夜間照明不良時; 3充裝過程安全監控 (1)充裝人員、司運人員必須堅守崗位,不得離開現場。 (2)充裝操作必須緩慢進行,充液管線 冷卻要緩慢均勻。 (3)充裝期間,汽車發動機不得起動,不得進行車輛檢修,不得使用對講機、手機等。 (4)充裝人員要經常觀察罐內壓力,檢查各部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5)汽車槽車充裝量不得超過允許的最大充裝量。 (6)充裝結束后要及時關閉充液閥門,排放管內殘液、余壓,拆除連接軟管。 (7)確認現場空氣中含氧量合格后,方準汽車槽車離開。 (8)認真做好充裝記錄,記錄要真實7、準確。 三、液氧儲存安全管理1、液氧儲存場所應有良好的通風,一般宜安裝在室外,四周有柵欄,5m內不得有明火、可燃易爆物及低洼處; 2、貯槽必須有導除靜電的接地裝置和防雷擊裝置。防靜電接地電阻不大于10;防雷擊裝置最大沖擊電阻為30,并至少每年檢測一次; 3、貯槽的充滿率不得大于95%,嚴禁過量充裝; 4、壓力表嚴禁油,并定期校驗;安全閥必須是不銹鋼或銅制,定期校驗,嚴格去油; 5、當設備上閥門、儀表、管道等凍結時,應用7080的氮氣、空氣或熱水解凍,嚴禁明火加熱; 6、貯槽內有液體時,禁止動火修理,必須加溫至常溫才能修理; 7、操作人員要經專業培訓,并考試合格才能上崗。不得穿戴有油污或有靜電效8、應的化纖服裝,不得穿帶釘子的鞋子。操作中啟閉閥門要緩慢。停用時增壓閥要關嚴; 8、每隔15天分析液氧中的乙炔濃度,其濃度控制在0.110-6以下,否則應排放液氧; 9、液氧密閉貯存時,由自然蒸發的影響,內筒壓力會緩慢上升,當升到工作壓力時,應打開放空閥適當泄壓。所以采用帶壓貯存方式時,應按規定定期巡檢,防止超壓。罐內的液體不可長期停放不用,要經常充裝及排放,以免引起乙炔等有害雜質的濃縮。 10、液氧不允許濺到無保護的皮膚上,以免發生嚴重凍傷; 11、當貯槽已經排空液體,又不能馬上進行加熱時,必須立即關閉全部閥門。因為槽內溫度很低,濕空氣會通過相連的管道侵入內部,造成結冰堵塞管道的事故。12、液9、氧儲存場所嚴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照明及電氣開關必須是防爆型。13、液氧儲存場所四周必須設置牢固可靠的防護圍欄、安全通道和安全口,并有醒目的警示標志。四、液氧使用安全管理規定1、運行人員必須熟悉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壓力管道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有關規定和低溫液體的特性及其危險性。應熟悉產品使用說明書、設備工藝流程、設備上各種閥門、儀表及其作用和操作程序;在發生故障和意外事故時必須能獨立采取緊急安全措施。2、所使用的壓力容器需取得當地特檢機構的登記使用證,方可將設備投入運行。同時,設備需按特檢機構要求,進行運行檢驗和定期檢驗。3、運行人員、部門管理人員應嚴格執行設備巡查制度、交接班制度、并按氧站10、巡回檢查表做好巡檢記錄及交接班記錄,確保氧站及供氧系統的安全運行。任何人員進出氧站嚴格執行氧站出入管理規定。4、液氧充罐時,嚴格執行液氧充裝安全管理規定,運行人員必須在場監護槽車充罐人員按操作規程進行,防止低溫液體外溢。槽車充灌結束后應及時離開,如果充灌工作中斷時間過長(過夜或假日中斷),應解脫輸液管連接。5、容器投入使用前,應按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規定監察各種閥門、儀表、安全裝置是否齊全有效、靈敏可靠。當設備上的閥門和儀表、管道連接接頭等處被凍結時,嚴禁用鐵錘敲打或明火加熱。宜用7080干凈無油的熱空氣、或溫水進行融化解凍。嚴禁酸、堿、油物質接觸儲罐及輸氧設備。6、嚴格執行液氧儲存安全11、管理規定,保證液氧儲存的安全。7、操作人員在充灌或處理低溫液體時,應戴上干凈易脫的皮革、帆布或棉手套。若有產生液體噴射或飛濺可能,應戴上護目鏡或面罩。處理大量低溫液體或低溫液體嚴重泄漏時,應穿上無釘皮靴,褲腳套在皮靴外面。操作人員在充灌或處理液氧時,不得穿戴被油脂沾污的工作服和個人防護裝備,凡被油脂沾污過的衣服和防護用品必須更換;不得穿著有靜電效應的化纖服裝;不得穿有釘鞋。操作人員的服裝若已滲透了氧,則不得進入有明火的場所。必要時,必須更換衣服或經過充分的吹除,在大氣中至少吹除15min。操作人員的皮膚因接觸低溫液體或低溫氣體而被凍傷時,應及時將受傷部位放入溫水中浸泡或沖洗,切勿干加熱。嚴重的12、凍傷應迅速到醫院治療。8、儲罐檢修嚴格按低溫液體槽維護檢修規程執行。小修:1年;中修36年;大修:710年。其它項目如下表:檢修項目及周期表序號檢查項目檢查周期1壓力表一年2安全閥一年3液位計一年4閥門及管道半年5調節閥一年6真空度一年7防雷及靜電接地一年9、應急處理措施9.1 儲罐壓力升高過快:關閉儲罐罐增壓入口閥,打開儲罐氣體排空閥,將儲罐壓力降到允許的范圍內。如果進行該操作后兩小時內儲罐壓力再次升高,可調節儲罐增壓調節閥。如果還是不能控制儲罐壓力,立即報告值長,通知設備供方。9.2 發生液氧站及供氧管道、用氧設備系統氧氣泄漏時,按相關應急處理預案及時進行處理9.3 儲罐安全閥無法回座:首13、先打開儲罐氣體排空閥,將儲罐壓力降到允許的范圍內,然后關閉氣體排空閥。將三通手柄緩慢切換到備用安全閥,立即報告值長并通知安監部門,通知設備供方。9.4 管道系統安全閥漏氣不回座:首先檢查系統壓力,如果不在正常范圍內。調解壓力到正常范圍。然后輕輕敲擊閥體,使其回座。如仍不能回座,立即的報告值長,通知設備供方。9.5 管道、法蘭或閥門泄露:用扳手對稱擰緊螺栓,消除泄露,若為焊接泄漏,應緊急關閉上游閥門,立即報告上級領導,通知設備供方。對于儲罐或汽化器前的低溫閥因填料松而泄漏,適當擰緊螺栓、螺母,消除之。如無法消除,立即報告上級領導,通知設備供方。9.6 容器管路系統有微小泄漏時,應及時檢修處理;有嚴重泄漏時,必須立即報告上級領導,按規定逐漸排放,并應嚴格監護;排放時,人應處在上風位置。排放液氧時,液氧波及區內嚴禁明火及堆放可燃物。容器附近發生火災,若環境溫度有可能加速液體汽化時,可使用冷卻水噴射到容器外殼上進行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