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9024
2024-09-08
9頁
60.62KB
1、工廠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管理制度1 目的為實現方針和目標,規范識別、確定危害因素并采取控制措施的過程,制定本制度。2 范圍本制度規定了危害因素辨識的組織、時機、辨識范圍、風險評價、風險控制、評審的管理要求。本制度適用于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管理。3 職責3.1 安監科制定和維護本制度并監督執行。3.2 各部門依據本制度開展業務范圍內辨識工作。4 控制要求4.1 組織4.1.1 成立以廠長為組長的廠級風險管理領導小組。各車間按照業2、務劃分成立車間的風險管理領導小組。4.1.2 風險管理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直接作業人員。4.1.3 明確風險管理領導小組各層次的職責。4.1.4 危害因素辨識前,應針對風險管理領導小組成員開展相應的培訓。4.2 時機4.2.1 根據風險狀況確定危害因素辨識的時機。4.2.2 當工藝、技術、材料、設施、人員、環境等發生變更時,應立即進行。4.3 辨識范圍4.3.1 危害因素辨識的范圍包括廠內全部活動、產品或服務,以及可以施加影響的相關方。 全過程:規劃、設計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活動:考慮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人員:所有進入作業現場及辦公區域的3、人員; 設施:施工現場及生活區的設施; 產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產品。4.3.2 劃分工作任務清單4.3.2.1 按如下方法劃分工作任務清單: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按地理區域劃分;按裝置劃分;按作業任務劃分;特定的任務;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4.3.2.2 劃分工作任務清單以能充分、準確、清楚辨識危險因素為宜,保證其項目、作業活動、工作任務、作業步驟完整。4.3.2.3 確保按正確的順序梳理工作任務工序。4.3.2.4 參考并借鑒有關工作任務、設備設施、物料、作業環境、事故和法律法規等信息。4.3.2.5 規范使用工作任務分析法,并充分考慮使用系統分析的方法進行危害因素辨識。4.3.24、.6 辨識過程應考慮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4.3.2.7 按照生產過程危險和危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企業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T6441)、和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衛法監發200263號)的要求對危害因素加以分類。4.3.2.8 對辨識完成的危害因素進行分類歸納,得出系統中危害因素的分布狀況,結合風險值的高低,將危害因素的管控要求分為公司級及以上、廠級、車間級、班組崗位級四級管控模式,以便于對危害因素系統地控制和削減。4.4 風險評價4.4.1 由車間主任、技術主管、工段長和直接作業人員實施風險評價;風險評價工作在確定了具體的危害因素后進行。5、4.4.2 風險評價結合風險矩陣圖實施。考慮危害因素的特點、作業場所的實際風險大小和復雜情況、方法的適用性、評價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所需要的支持資源等。4.4.3 確定具體風險值時分別考慮人、財產和環境等方面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風險矩陣的取值方法見本制度的附錄A。4.4.4 依據風險值、法律法規要求和方針、實際風險管理水平確定不可能承受風險的判定準則。4.4.5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可直接確定為不可承受的風險:不符合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事故的危險,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曾經發生過事故,且未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相關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4.4.6 風險評價的結果形6、成文件,并作為體系決策的依據。4.4.7 對于輕微、忽略且可以接受的風險,可以不形成文件。4.4.8 在風險評價的基礎上形成以下資料:風險管理手冊;風險概況,總體描述本廠的風險狀況;重大危害因素清單。4.5 風險控制4.5.1 風險控制選用的優先原則為消除、替代、工程技術、隔離、制定程序、減少接觸時間、個體勞動保護等,見附件B。4.5.2 針對風險的狀況和本廠的實際能力,確定分別采用技術措施或管理措施,或者兩種措施的組合對風險進行控制。4.5.2.1 技術措施可選取消除、預防、減弱、隔離、連鎖、警告、應急準備、個體防護、替換等或其幾種組合,針對具體危害因素制定具體措施。4.5.2.2 管理措施7、包括但不限于: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完善作業許可制度;加強安全培訓教育,提高技能和意識、堅強監督檢查、配備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等。4.5.3 堅持風險分級控制的原則,采取控制措施時應考慮風險評價的結果,根據風險的大小確定需要維持現狀或采取控制措施。4.5.4 當單一措施或正常運行控制不能實現預期的風險控制要求時,考慮投入所需的資源,制定和實施管理方案,執行管理方案管理程序。4.5.5 風險控制措施實施前應進行評審。4.5.6 風險控制措施的實施應便于操作人員的理解和掌握。4.6 評審4.6.1 根據危害的性質、風險的大小、管控措施等內容確定評審的周期。4.6.2 針對以下要求開展評審: 危8、害因素識別的全面性; 風險評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控制措施的有效性。4.6.3 根據評審結果改進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工作。4.6.4 參加危害因素辨識的人員嚴格按照危害因素辨識人員簽到表的要求進行簽到,評審的內容在危害因素辨識評審表中體現,由主管領導負責批準。5 相關文件和記錄xx-JL01-xx 項目清單xx-JL02-xx 作業活動清單xx-JL03-xx 工作任務清單xx-JL04-xx 作業步驟清單xx-JL05-xx 工作任務匯總表xx-JL06-xx 崗位危害因素辨識表xx-JL07-xx 危害因素清單xx-JL08-xx 重大危害因素清單xx-JL09-xx 危害因素9、辨識情況統計表xx-JL10-xx 危害因素辨識人員簽到表xx-JL11-xx 危害因素辨識評審表6 文件信息制定部門:安監科編制人員:審 核:附錄 A 風險矩陣圖數年發生一次每年發生一次每季發生一次每月發生一次每旬發生一次每天發生一次以上可能性極其危險104169:立即停產整治;(公司級以上)高度危險 24 65:投入資源,采取措施削減;(廠 級)顯著危險 13 16:日常重點管理控制;(車間級)可能危險 8 10:日常管理;(班組崗位級)輕微危險 5 6:日常管理;忽略危險 1 4:日常管理; 很低低中等高很高極高嚴重程度13特大工時損失超過18000個工作日8重大工時損失不超過1800010、個工作日5嚴重工時損失不超過6000個工作日3中等工時損失不超過3000個工作日2一般工時損失不超過105個工作日1輕微工時損失不超過5個工作日1235813附錄B風險控制措施優先順序示意圖3、工程技術是否使用設施降低風險1)局部廢氣通風2)防護欄/罩3)隔離4)照明5)密閉2、替代是否可用其它低危險的材料、設備等替代風險較高的材料、設備1、消除工作任務必須做嗎?用其它安全的新的技術手段取代危險的操作。風險技術控制管理控制7、個人勞動保護設備(PPE)適用充分的PPE,是否適合工作任務1)安全帶、慣性防跌保護線輪2)呼吸保護設備3)化學品防護服/手套4)護目鏡6、減少員工接觸時間限制接觸風險的員工數目,控制他們的接觸時間1)在低活動階段進行危險性工作,如晚上/周末2)合理設計工作場所3)工作崗位輪換3)化學品防護服/手套1) 護目鏡4、隔離能否用距離/屏障/護欄防止員工接觸危險1)進入控制2)距離3)時間4)工程控制5、程序是否可以用來規定安全工作系統,降低風險1)工作許可2)“兩卡一表”3)操作規程4)工藝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