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安全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9232
2024-09-08
19頁
192.27KB
1、公司風險分級管控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風險分級管控安全管理制度1.目的規范和指導本公司開展風險分級管控工作,達到降低風險,杜絕或減少各種事故隱患,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的目的。2.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的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內容、文件管理、分級管控效果和持續改進等內容。適用于指導本單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的建設。3.引用文件關于建立完善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通知(魯政辦字201636號)關于深化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推進企業安全風險管2、控工作的通知(魯安發201616號)山東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定(山東省政府令第303號)GBT13861-2009 生產過程和危險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6441-1986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DB37/T 2882-2016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DB37/T 2974-2017 工貿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4.術語與定義4.1風險: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3、。4.2可接受風險:根據企業法律義務和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已被企業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4.3重大風險:發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4.4危險源: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在分析生產過程中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時,危險源可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類。4.5風險點: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4.6危險源辨識: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4.7風險評價:對4、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分級,對現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4.8風險分級:通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劃分等級。4.9風險分級管控: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4.10風險控制措施:企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4.11風險信息: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4.12風險分級管控清單:企業各類風險信5、息的集合。5.工作小組5.1實施時間:由單位負責人擔任組長,公司全體員工為成員,全員參與風險評價。 5.2人員組成組長:主要負責人組員:各部門負責人、員工5.3工作小組職責5.3.1組長職責:(1)確保獲得建立、實施、保持和持續改進風險分級管控體系所需要的資源。如人力資源和專門技能、方法、信息系統、技術與財務資源等。(2)確定各部門、各車間、各崗位職責與責任,授予權限以促進有效的風險管理。(3)確保體系變更時,維持體系完整性。(4)組織制定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定期對體系建設工作情況進行調度、督導和考核。(5)確保企業全員參與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重點監督、指導領導小組、推動小組其他人員履行其職責。56、.3.2成員職責:(1)車間主任是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管控過程的主要負責人,負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措施確定工作的組織及監督管理。負責將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績效考核、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確保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控。(2)安全員負責起草體系建設工作方案和有關體系文件;負責指導和監督檢查各專業工作組分工開展情況;負責組織對全公司風險結果評審;負責對重大風險及其控制措施的匯總、協調、監督評估。(3)安全員負責風險告知警示牌等風險分級管控所需物資的采購,確保采購物資數量和質量滿足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需求。(3)崗位員工負責職責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7、制措施的確定;負責職責范圍內風險管控措施落實。(4)車間主任負責車間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確定、組織、協調,并及時更新,對管轄范圍所有直接作業、操作崗位、重要設備進行風險評價及風險控制,同時監督、指導本車間人員積極參與風險識別與評價;負責將體系建設工作納入車間的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確保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管控。5.4 常規活動每年開展危險及有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1次,非常規活動在開始之前進行危險及有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6.工作程序和內容6.1風險點確定6.1.1風險點劃分原則(1)設施、部位、場所、區域風險點劃分應當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8、理、范圍清晰”的原則,對車間設備設施、部位單獨作為風險點進行劃分。對于功能(用途)單一、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較少但影響范圍較大的場所、區域,可作為風險點進行劃分;(2)操作及作業活動對操作及作業活動等風險點的劃分,應當涵蓋公司全過程所有常規和非常規狀態的作業活動,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作為風險點。常規的操作及作業活動主要包括設備使用作業等日常作業;非常規的操作及作業主要指動火作業、高處作業等單獨作為風險點進行分析。6.1.2風險點排查(1)風險點排查的內容按照風險點劃分原則,在本單位生產活動區域內對全過程進行風險點排查,確定包括風險點名稱、類型、區域位置、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9、果等內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風險點統計表,參見附件1.7。(2)風險點排查的方法風險點排查應通過查閱檔案材料、現場觀察調研、座談詢問等方法,由安全、設備、工藝、電氣等專業人員組織開展。設施、部位、場所、區域類風險點的排查,應查閱的材料包括企業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設備清單、設備操作規程等;操作及作業活動類風險點的排查,應查閱的材料包括設備操作規程、企業以往檢維修作業清單、作業安全規程等。 6.2危險源辨識6.2.1辨識方法(1)參考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09),根據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原因,危險源分為四類,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在進行危10、險源辨識時,應對上述四類危險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辨識。除上述辨識內容外,還應根據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中關于企業較大危險因素的辨識結果,充分識別本企業的較大危險因素。(2)運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對操作及作業活動類風險點中的危險源進行辨識。首先明確操作及作業活動的具體作業步驟(內容)、崗位(地點)以及活動頻率,建立作業活動或作業任務清單,參見附件1;然后對作業步驟(內容)中存在的危險源進行逐一辨識,編制工作危害分析評價記錄表,參見附件3。(3)運用安全檢查表法(SCL)對場所、區域、設備或設施等進行危險源辨識。首先建立設備設施清單,參見附件2;然后對設備設施、部11、位、場所、區域中存在的危險源進行逐一辨識,編制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參見附件4。6.2.2辨識范圍危險源的辨識范圍應覆蓋所有的作業活動和設備設施,包括:(1)規劃、設計(重點是新、改、擴建項目)和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2)常規和非常規作業活動;(3)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4)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5)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6)作業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7)工藝、設備、管理、人員等變更;(8)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9)氣候、地質及環境影響等。6.2.3危險源辨識企業應對全體員工進行危險源辨識方法的培訓,按照確定的辨識范圍組織全員有序地開展危險源辨識。辨12、識時應依據GB/T13861的規定充分考慮四種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應充分考慮國家安監總局組織編寫的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中提及的較大危險因素。運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對作業活動開展危險源辨識時,應在對作業活動劃分為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的基礎上,系統地辨識危險源。在作業活動劃分時,應以生產(工藝、工作)流程的階段劃分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區域劃分、按作業任務劃分的方法,或幾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劃分出的作業活動在功能或性質上相對獨立,既不能太復雜(如包括多達幾十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也不能太簡單(如僅由一、兩個作業步驟或作業內容構成)13、。運用安全檢查表法(SCL)對場所、設備或設施等進行危險源辨識,應將設備設施按功能或結構劃分為若干檢查項目,針對每一檢查項目,列出檢查標準,對照檢查標準逐項檢查并確定不符合標準的情況和后果。6.3風險評價6.3.1風險評價方法本方案選擇風險矩陣分析法(LS),參見附件9方法對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按從嚴從高的原則判定評價級別。6.3.2風險評價準則本單位根據自身可接受風險實際,制定事故(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性、頻次、風險值的取值標準(參見附件9)和評價級別,進行風險評價。風險判定準則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以下要求:(1)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2)設計規范、技術標準;(3)本單位14、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4)本單位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5)相關方的投訴。6.3.3風險評價與分級根據確定的評價方法與風險判定準則進行風險評價,判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將各評價級別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等風險級別,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表示:(1)E級5級藍色可接受危險:班組、崗位管控。(2)D級4級藍色輕度危險:屬于低風險,班組、崗位管控。(3)C級3級黃色顯著危險:屬于一般風險,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4)B級2級橙色高度危險:屬于較大風險,公司級、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應制定建議改進措施進行控制管理。(5)A級1級紅色15、極其危險:屬于重大風險,公司級、車間級、班組、崗位管控,應立即整改,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停產整改,需要停產整改的,只有當風險降至可接受后,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6.3.4確定重大風險以下情形為重大風險:(1)違反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2)發生過死亡、重傷、重大財產損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輕傷、一般財產損失事故,且現在發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3)具有中毒、爆炸、火災等危險的場所,且作業人員在10人及以上的;(4)經風險評價確定為最高級別風險的。6.3.5風險點級別確定按照風險點中各危險源評價出的最高風險級別作為該風險點的級別。6.4風險控制措施的制定與實施6.4.1制定風險控制措施16、時應從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這五類中進行選擇。6.4.2風險控制措施的選擇應考慮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安全性、經濟合理性、經營運行情況及可靠的技術保證和服務。6.4.3設備設施類危險源通常采用以下控制措施:安全屏護、報警、急停、限位等工藝設備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和檢查、檢測、維保等常規的管理措施。6.4.4作業活動類危險源的控制措施通常從以下方面考慮:制度、操作規程的完備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業環境可控性、作業對象完好狀態及作業人員技術能力等方面。 6.4.5不同級別的風險要結合實際采取一種或多種措施進行控制,對于評價出的不可接受風險,應制定補充建議措17、施并實施,直至風險可以接受。6.4.6風險控制措施應在實施前針對以下內容評審:(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3)是否產生新的風險;(4)是否已選定了最佳的解決方案;(5)是否會被應用于實際工作中。6.5風險分級管控6.5.1風險分級管控的要求(1)風險分級管控應遵循風險越高管控層級越高的原則,上一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一級必須同時負責管控,并逐級落實具體措施。對于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活動應重點進行管控。(2)根據風險分級管控的基本原則和本單位組織機構設置情況,合理確定各級風險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級、車間級、班組和崗位18、級。6.5.2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在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編制包括全部風險點各類風險信息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參見附件5、6),并按規定及時更新。6.5.3風險告知(1)建立安全風險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點區域分別設置安全風險公告欄,標明主要安全風險、可能引發事故隱患類別、事故后果、管控措施、應急措施及報告方式等內容。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工作場所和崗位,要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并強化危險源監測和預警。(2)根據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將設備設施、作業活動及工藝操作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及應采取的措施通過培訓方式告知各崗位人員及相關方,使其掌握規避風險的措施并落實到位。7 文件管理安全員負責完整保存體現風險分級19、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應包括風險分級管控制度、風險點統計表、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統計表(參見附件7、8)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較大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8.分級管控效果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各單位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1)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2)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得到保持和完善;(3)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建立了專人監護制度;(4)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20、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5)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6)根據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9.持續改進9.1 評審每年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并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和公布。9.2更新安全員主動根據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組織相關人員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更新風險信息:(1)法規、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2)發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3)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4)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5)根據非常21、規作業活動、新增功能性區域、裝置或設施以及其他變更情況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9.3溝通安全員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附件1作業活動清單 部門: :序號作業活動名稱作業活動內容崗位/地點備注2設備設施清單 部門: :序號設備名稱類別型號所在部位是否特種設備備注注:1.按照單元或裝置進行劃分,同一單元或裝置內介質、型號相同的設備設施可合并,在備注內寫明數量。2.廠房、管廊、手持電動工具、辦公樓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3工作危害分析22、(JHA)評價記錄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風險點: 崗位: 作業活動: :序號作業步驟危險源或潛在事件(人、物、作業環境、管理)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現有控制措施風險評價風險分級管控層級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備注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可能性嚴重性風險值評價級別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注: 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2 現有管控措施結合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3.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依據GB6441填寫23、,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以及其它傷害等;4.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5.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6.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級、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4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 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風險點: 崗位: 設備設施: :序號檢查項目標準不符合標準情況及后果現有控制措施風險評價風險分級管控層級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備注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可能性嚴重性風險值評價級24、別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分析人: 日期: 審核人: 日期: 審定人: 日期: 注: 1.分析人為崗位人員,審核人為所在崗位/工序負責人,審定人為上級負責人。2.現有管控措施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按五種措施分類填寫,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3.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應依據GB6441填寫,包括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以及其它傷害等;4.評價級別是運用風險評價方法確定的風險等級。5.風險分級是指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標識。 6.管控層級是指根據企業機構設置情況確定的管控層級,一般分為公司級、25、車間級、班組和崗位級。5作業活動風險分級管控清單部門: 風險點作業步驟危險源或潛在事件評價級別風險分級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層級責任單位責任人備注編號類型名稱序號名稱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1操作及作業活動123注: 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6設備設施風險分級管控清單部門: 風險點檢查項目標準評價級別風險分級不符合標準情況及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層級責任單位責任人備注編號類型名稱序號名稱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1設施、部位、場所、區域126、234注: 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確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現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議改進(新增)措施”,內容必須詳細和具體。7風險點統計表序號名稱類型區域位置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及后果現有風險控制措施管控層級責任單位責任人備注8危險源統計表序號風險點名稱各等級危險源數量合 計備注紅(1級)橙(2級)黃(3級)藍(4級、5級)合 計9風險矩陣分析法(LS)風險矩陣分析法(簡稱LS),R=LS ,其中R是風險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事件后果的結合, 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嚴重性;R值越大,說明該系統危險性大、風險大。表2.1-1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判定準則等級標 準5在現場沒有采取防范27、監測、保護、控制措施,或危害的發生不能被發現(沒有監測系統),或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此類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發生不容易被發現,現場沒有檢測系統,也未發生過任何監測,或在現場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執行或控制措施不當,或危害發生或預期情況下發生3沒有保護措施(如沒有保護裝置、沒有個人防護用品等),或未嚴格按操作程序執行,或危害的發生容易被發現(現場有監測系統),或曾經作過監測,或過去曾經發生類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發生能及時發現,并定期進行監測,或現場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執行,或過去偶爾發生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監測、保護措施,或員工安全衛生意識相當高,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極28、不可能發生事故或事件。表2.1-2 事件后果嚴重性(S)判定準則等級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人員直接經濟損失停工企業形象5違反法律、法規和標準死亡50萬元以上部分裝置(2 套)或設備重大國際影響4潛在違反法規和標準喪失勞動能力10萬元以上2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停工行業內、省內影響3不符合上級公司或行業的安全方針、制度、規定等截肢、骨折、聽力喪失、慢性病1萬元以上1 套裝置停工或設備地區影響2不符合企業的安全操作程序、規定輕微受傷、間歇不舒服1萬元以下受影響不大,幾乎不停工公司及周邊范圍1完全符合無傷亡無損失沒有停工形象沒有受損表2.1-3 安全風險等級判定準則(R)及控制措施風險值風險等級應采取的行29、動/控制措施實施期限20-25A/1級極其危險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估立刻15-16B/2級高度危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估立即或近期整改9-12C/3級顯著危險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 年內治理4-8D/4級輕度危險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1-3E/5級稍有危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需保存記錄 表2.1-4 風險矩陣表后果等級5輕度危險顯著危險高度危險極其危險極其危險4輕度危險輕度危險顯著危險高度危險極其危險3輕度危險輕度危險顯著危險顯著危險高度危險2稍有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顯著危險1稍有危險稍有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輕度危險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