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產經營服務風險評價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52140
2024-09-08
12頁
83KB
1、公司生產經營服務風險評價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風險評價管理制度1 目的對公司生產、經營、服務和后勤保障等活動及設備設施持續地進行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以及風險控制,確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風險,采取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改進措施,把風險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2 范圍公司員工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以及由安全評價機構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3 引用文件 (無)4 術語和定義(無)5 職責和權限5.1 生產技術部 生產部是本程序歸口管理部門。 負責組織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負責制訂風2、險評價準則,審核工作危害分析表(JHA)和安全檢查表(SCL),負責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 組織編制公司重大及不可容許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及控制改進措施。 組織、檢查、監督考核控制改進措施的實施。 組織評價人員的培訓。 組織內部設備、設施危害因素的辨識與風險評價; 負責外界所提供的生產檢修建設用設備、設施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 負責組織檢維修、技改技措、隱患治理類項目的控制改進措施的實施; 參加編制重大及不可容許的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審核設備、設施類控制改進措施。5.2 安全管理部 負責本部門內部及公司辦公場所、設施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 負責組織危險化學品危3、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并負責審核相關風險辨識與評價表。 負責編制危險化學品控制改進措施,參加編制重大及不可容許的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并監督、檢查、考核實施情況。 負責綠化工程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 組織新員工、轉崗員工、外來人員、臨時用工及廠區內交通(公路)活動的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5.3 供儲部 負責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 負責委托運輸相關的活動與設施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編制重大及不可容許風險控制改進措施清單并組織實施。5.4 其他單位 負責本單位范圍內的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制訂控制改進措施并負責實施。負責實施公司審定的重大及不可容許控制改進措施。 負責進4、入本單位的新員工、轉崗員工、外來人員和臨時員工的活動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 負責本單位危險化學品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6 工作程序由安全評價機構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按照相關法規定期進行。以下程序適應于公司員工進行的危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的活動。6.1 基本步驟進行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基本步驟包括:設立組織機構工作活動分類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編制風險控制措施計劃(必要時)評審措施計劃的充分性。6.2 成立評價小組各部門成立以主管領導負責,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參加的評價小組,所有評價人員由安全生產部組織培訓,使其有能力、有資格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和風5、險評價。6.3 選擇和確定評價范圍和對象評價小組應首先識別出本單位從事的所有活動、產品或服務范圍,包括生產活動、產品生產、儲運、裝置、設備、設施、服務、檢維修、消防、承包商的服務和設備,以及行政和后勤等的全過程。生產范圍包括從規劃、設計、制造、采購、建設、投產、產品銷售和服務全過程。所有可能導致的危害和環境影響的活動,包括非常規活動,檢維修等都必須充分得到識別。在確定評價范圍后,評價小組按下列方法,確定評價對象:按生產流程的各階段;按地理區域、單元或場所;按裝置、設備、設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設施);按作業活動(包括合同方人員)。對所確定的辨識和評價對象,必要時按作業活動進一步細分,以便對危害因素6、和風險進行全面辨識和評價。評價人員在進行危害因素辨識與評價前首選要了解工作活動的相關信息,包括:所執行的任務的期限、人員及實施任務的頻率;可能用到的機械、設備、工具;用到或遇到的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工作人員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務培訓;作業指導書或作業程序;發生過有關的事故經歷、作業環境檢測結果等。6.4 進行工作活動分類評價小組對評價對象進行分類。如按照作業活動分類;按設備或設施分類;按生產過程或服務提供過程的階段:如委托設計,簽訂檢修合同,供方評定等;被動性的工作,如緊急搶修等;按確定的任務分類,如產品裝卸,車輛運輸等。6.5 危害因素的分類根據危害因素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把危害因7、素劃分為以下兩大類: 第一類危害因素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于是,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或危險物質稱為第一類危害因素。 第二類危害因素正常情況下,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或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或限制,不會發生意外釋放,即不會發生事故。但一旦這些約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或失效(故障),則將發生事故。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稱作第二類危害因素。第二類危害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環境因素。6.6 選擇危害因素辨識方法評價人員應根據所確定的評價對象的作業性質和危害復雜程度,選擇一種或8、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在選擇識別方法時考慮:活動或操作性質;工藝過程或系統的發展階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統和危害的復雜程度及規模;潛在風險度大小;現有人力資源、專家成員及其他資源;信息資料及數據的有效性;是否是法規或合同要求。本公司主要使用以下兩種方法: 安全檢查表法(SCL)主要使用對設備實施的檢查安全檢查表法是為了系統地辨識和診斷某一系統的安全狀況而事先擬好的問題清單。具有一定的安全技術知識并掌握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法規和標準的分析人員,通過對現場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發現存在的危害因素。分析步驟:建立安全檢查表,分析人員選擇合適的國家、部委、行業、企業標準、規范、作業指南或運用自己的經驗9、和可靠的參考資料等編制安全檢查表。把檢查對象加以分解,把大系統分解成小的子系統,找出不安全因素,然后確定檢查項目和標準要求,將檢查項目按系統的構成順序編制成表。分析者依據現場觀察、閱讀系統文件、與操作人員交談、以及個人的理解,分析系統的設計和操作等各個方面可能與標準、規定不符而產生的偏差,及可能導致的后果。識別現有的針對分析項目的控制措施。進行風險評價。提出建議/改進措施。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用于作業或管理活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種較細致地分析工作過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項工作活動分解成幾個步驟,識別每一步驟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設法消除危害。分析人員通過與某項工作具有經驗10、的人的詢問和交談,發現其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初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第一類和第二類危害因素。分析步驟(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為幾個主要步驟,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說明每一個步驟,只說做什么,而不說如何做。分解時應:觀察工作;與操作者一起討論研究;運用自己對這一項工作的知識;結合上述三條。(2)對于每一步驟要問可能發生什么事故,給自己提出問題,比如操作者會被什么東西打著、碰著;他會撞著、碰著什么東西;操作者會跌倒嗎;有無危害暴露,如毒氣、輻射、焊光、酸霧等等。(3)識別每一步驟的主要危害后果。(4)識別現有安全控制措施。(5)進行風險評價。(6)建議安全工作步驟。安全檢查表法適合對作業環境、設備11、設施進行危害因素辨識;工作危害性分析法(JHA)適應于對日常工作活動、工藝操作等進行分析。其他方法,如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法(FMEA)、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預先危險分析法(PHA)、事件樹分析法(ETA)、事故樹分析法(FTA)等,分析人員也可采用。6.7 識別危害根源和性質評估人員進行危害因素辨識考慮以下問題:存在什么危害(傷害源);誰(什么)會受到傷害;傷害怎樣發生。并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對所確定的評價對象,識別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包括:1)物(設施)的不安全狀態,包括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設備缺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的缺陷;2)12、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誤動作、不按規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為(制造危險狀態);3)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動、濕度、輻射),化學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險氣體、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監督、檢查、事故防范、應急管理、作業人員安排、防護用品缺少、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分析人員在進行危害因素辨識時,充分考慮發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質:火災和爆炸;沖擊與撞擊;中毒、窒息、觸電及輻射;暴露于化學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環境;人機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環境條件或位置的舒適度、重復性工作等);設備的腐蝕;有毒有害物料、氣體的泄漏;13、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活動、過程、產品和服務:包括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以及能源、資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產生的后果,包括:人身傷害、死亡(包括割傷、挫傷、擦傷、肢體損傷等);疾病(如頭痛、呼吸困難、失明、皮膚病、癌癥、肢體不能正常動作等);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水、空氣、土壤及噪音污染;資源枯竭。危害因素辨識應考慮由于過去或將來的活動、產品或服務可能造成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及環境影響,包括以往生產遺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影響,丟棄、廢棄與處理活動等。同時也應考慮異常(包括啟動、關閉、維修、停機、工程開始/結束及其他非預期運行的情況)以及事故和潛在的緊急情況(比如火災、爆炸、泄露、地14、震及其他自然災害而造成的緊急疏散、人員傷亡或重大環境污染)。6.8 評估風險和影響評估小組對所識別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學評價,確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響的最大范圍,提出有效或適當的控制措施,以便把風險降低或控制在可容許的程度,具體步驟包括:(1)決定所識別的危害及影響發生的后果有多嚴重,重點考慮法律法規要求、傷亡程度、經濟損失、環境影響的程度大小、持續時間以及對本企業形象的影響【參考附錄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2)評價發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點考慮危害發生的條件(比如正常、異常或緊急狀態發生),現場有否控制措施(包括個人防護品、應急措施、監測系統、作業指導書、員工培訓15、),事件或事故一旦發生,是否能發現或察覺,同類事故以前是否發生過以及人體暴露在這種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參考附錄 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3)評價風險。結合所辨別的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嚴重性,并決定其風險的大小以及是否是可以容忍的風險(參考附錄5 風險評價表),風險評價的結果可分為以下幾種:重大事故隱患20、25隱患15、16中等風險9、10、12可容許風險4、5、6、8輕微的風險1、2、3(4)、對所識別的不可容忍的風險以及重大風險進行匯總,并編制重大及不可容許的危害因素清單6.9 風險控制各單位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見下表):風險度等 級應采取的行動 / 控制16、措施實施期限2025不可容忍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繼續作業,對改進措施進行評價立刻1516重大風險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建立運行控制程序;定期檢查、測量及評價立即或近期整改912中等可考慮建立目標、建立操作規程,加強培訓及溝通2年內治理48可容忍可考慮建立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但需定期檢查有條件、有經費時治理4輕微或可忽略的風險無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記錄控制改進措施的內容與順序:a)風險控制措施的內容: 風險控制的技術措施:消除風險的措施;降低風險的措施;控制風險的措施。 風險控制的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規程;制定、落實風險監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實應急預案;加強員工的HSE教17、育培訓;建立檢查監督和獎懲機制。b)風險控制措施的確定公司應根據以下條件,選擇適用的風險控制措施: 可行性、可靠性; 先進性、安全性; 經濟合理性; 技術保證和服務。6.10 更新危害因素及風險信息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記錄應及時更新:新的或變更的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操作有變化或工藝改變;有新項目、新的加工過程或新產品;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來源的新認識理解。如果沒有以上所描述的變化,也應至少一年進行一次評審或檢查危害因素辨識結果。并且當進行基建、生產日常運行中各種操作、開停工、檢維修作業、變更等活動前均進行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7 支持性文件(暫無)8 記錄和臺帳危害識別分析表風險控制措施實施表9 18、附錄1 評價危害及影響后果的嚴重性(S)分數人員傷亡程度財產損失環境污染法規及規章度符合狀況公司形象受損程度或范圍5死亡;終身殘廢;喪失勞動能力15萬元發生市級以上有影響的污染事件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影響超出本市的范圍4部分喪失勞動能力;職業病;慢性病;住院治療1510萬元污染波及相鄰公司,在化學工業園區有影響潛在不符合法律法規影響限于本市范圍內3需要去醫院治療,但不需住院105萬元污染限于廠區,緊急措施能處理不符合工業園區的規章制度影響限于本縣范圍內2皮外傷;短時間身體不適5萬元設備局部、作業過程局部受污染,正常治污手段能處理。不符合公司規章制度影響限于公司范圍內1沒有受傷無沒有污染完全19、符合無影響2 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L)分 數偏差發生頻率員工勝任程度(意識、技能、經驗)設備設施現狀管理措施監測、控制、報警、聯鎖、補救措施5在正常情況下經常發生不勝任(無任何培訓、無任何經驗、無上崗資格證)帶病運行,不符合國家、行業規范從來沒有檢查;沒有操作規程無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4常發生或在預期情況下發生不夠勝任(有上崗資格證,但沒有接受有效培訓)超期服役、經常出故障,不符合公司規定偶爾檢查或大檢查;有操作規程,但只是偶爾執行(或操作規程內容不完善)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3過去曾經發生、或在異常情況下發生一般勝任(有上崗證,有培訓,但經驗不足,多次出差錯)過期未檢、偶爾出故障每月檢查;有操作規程,只是部分執行有,但沒有完全使用(如個人防護用品)2過去偶爾發生勝任,但偶然出差錯運行后期,可能出故障每周檢查;有操作規程、但偶爾不執行有,偶爾失去作用或出差錯1極不可能發生高度勝任(培訓充分,經驗豐富,意識強)運行良好每日檢查;有操作規程,且嚴格執行有效防范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