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規范化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管理制度3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53869
2024-09-08
30頁
68.71KB
1、實驗室規范化、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 實驗室規范化管理1.1實驗室規范化管理基本要求 建立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和要求,防止操作人員違規操作; 保持實驗室環境整潔,注意操作細節,避免由于操作人員失誤給實驗室帶來沾污。經常徹底地清潔實驗室及其設備,嚴禁用掃帚掃地,盡量不用電風扇,避免揚塵和過分潮濕; 工作人員進入操作間應更換衣、帽和鞋,嚴禁將與實驗無關的物品帶入實驗室,避免污染、影響實驗操作; 相互產生交叉污染或干擾的項目必須分室進行; 應建立制度,使有控制要求的區域不準2、隨意進入,無關人員不準隨意進出實驗室; 不同項目的臺面和物品不準混用,必須在通風柜內進行的實驗操作應嚴格遵守。1.2 實驗室環境 實驗室布局合理,便于工作,周圍環境和測試項目間不產生干擾和交叉污染。如水質中氨氮和總硬度的測定不能在同一間實驗室進行,因為總硬度測定時使用氨水會使氨氮的測量值增高; 對溫度、濕度有嚴格要求的測試場所(如精密儀器室)必須配置相應設施及監控設備,并對測試時的環境條件進行記錄; 當電磁干擾、噪聲或振動等環境因素對檢測工作有影響時,應采取專門的監控措施,并記錄有關的實測參數;對有振動要求和易產生較大振動的檢測項目,應有隔振防振措施; 精密儀器不得與化學分析實驗室混放,以避免3、儀器受潮以及酸堿等化學品腐蝕; 實驗區域與辦公區域適當分開,并對進入和使用可能影響工作質量的區域進行限制和控制; 有良好的內務管理,保持實驗室的清潔、整齊、明亮、安靜; 實驗室內產生的廢水、廢氣及其它要素等有害物質應有處理措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 樣品間要劃出待檢區、在檢區、檢畢區、留樣區,特殊區域要有明顯標識; 應有獨立的純水制備間。1.3 實驗室物品及試劑管理 實驗室內物品管理,分為在用、報廢、閑置三類,并有序、整齊擺放,與測試無關的物品一律清除出實驗室; 玻璃量器應進行編號,且不得與化學試劑混放,以避免交叉污染; 一般試劑的貯存管理要求 化學試劑應貯存在專用的庫房內。實驗室只存放短期工作4、所需的少量試劑,且應與配置的試劑溶液分櫥貯放; 專用的試劑柜應便于試劑分隔存放,柜內試劑應按其性質分格放置,固體試劑與液體試劑分柜存放; 易產生污染其他試劑物質的試劑,應封裝嚴密,與其他試劑分開貯存;易產生氣體的試劑,封裝不可太嚴,并應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瓶裝具腐蝕性試劑,應有塑料或搪瓷盤承托,以防一旦發生意外破裂,可承納全部試劑;易潮解或受潮后變質的試劑,應貯于干燥器內;易揮發試劑應特別注意冷藏;對室溫降低時,可造成液體變為固體的試劑(如發煙硫酸、苯酚、冰乙酸等),應采取防瓶裂措施。 應有專人負責,經常檢查,及時處理各種異常情況。 危險試劑的貯存管理具有危險性的試劑主要是指易燃、易爆、毒害、5、腐蝕和放射性等五大類物質,對其貯存管理,除應滿足對一般試劑的要求外,還應按注意: 易燃、易爆試劑應根據不同理化特性,分別貯放,室內溫度宜在30以下,嚴禁煙火、爆曬。實驗柜的存放量應以不影響正常工作開展并確保安全為原則保持在最低水平; 易揮發易燃燒液體應瓶裝密封。劇毒品必須在專用保險柜內存放,嚴格領用管理,實行雙人雙鎖管理; 對放射性物質,應在設有必要屏蔽設施和測量裝置的專庫中存放,并應建立嚴格的管用制度。 試液貯存管理 控制試液貯存期。試液不宜長期貯存,應根據試劑性質和試液濃度,確定合適的存放期。所有試液均應貼上規范的標簽,標簽應包括名稱、溶劑、濃度、配置人、配置日期及有效期; 正確選擇試液容6、器。容器耐腐蝕性應滿足要求,應根據試液性質和容器材質特性,正確選擇試液容器,防止容器溶出某些雜質污染試液。容器的密閉性應能有效防止氣態雜質侵入和試液的揮發逸出。 注意試液特殊要求。某些試液穩定性差,受日光照射易引起變質,應分別采用特殊貯存方法,如避光、冷藏,加入穩定劑等; 注意試液防光、防熱、防塵,避免污染和濃度變化; 定期檢查試液質量,如發現變色、沉淀、分解等變質、污染跡象時,應立即棄去重配,以免發生混淆誤用。1.4 實驗室安全措施 實驗室內必須配備通風櫥、防塵罩、排氣管道及消防滅火器材等安全設施,并定期進行檢查,以保證隨時可供使用; 實驗室使用電、氣、水、火時,應按有關規則進行操作,保證安7、全; 高壓氣瓶分類妥善保管,遠離火源、熱源,避免暴曬及強烈振動,并對其進行固定,最好隔離放置; 使用劇毒化學品時,由使用人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按規定辦理領用手續;對配制好的劇毒化學品標準溶液的使用應進行跟蹤,做好領用的詳細記錄; 使用有機溶劑和揮發性強的操作應在通風櫥或通風良好的地方進行,任何情況下均不得用明火直接加熱有機溶劑; 高氯酸蒸氣易與有機物發生激烈反應,甚至產生強烈的爆炸,其加熱操作應在專用的通風柜內進行; 對放射性物質,應在設有必要屏蔽設施和測量裝置的專庫中存放,并建立嚴格的管用制度。1.5實驗室環保要求 產生輻射、危險化學品的專業技術部門,應獨立配備實驗室,并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8、對實驗室排放的廢水、廢氣及其他要素等有害物質進行處理,以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對實驗室產生的“三廢”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互不相溶的有機溶劑廢液,應集中回收處理,防止發生燃燒或爆炸事故; 氰化鉀(鈉)廢液應調至偏堿性,然后加入漂白粉溶液使其分解; 苯并(a)芘、聯苯胺類致癌物質,可拌入燃料,置焚燒爐中焚燒處理; 汞、鎘、鉛、鉻等重金屬及砷等試劑,應盡量按需配置,避免無故廢棄,污染環境; 對廢棄檢測樣品,過剩有毒試液等,應設置專門收集器皿,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測試人員和經批準進入實驗室的外來人員進入測試區域時,應穿工作服和工作鞋。1.6實驗室管理制度制訂實驗室規范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實驗室9、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內務管理制度、實驗室使用管理制度、危險品及劇毒品使用管理制度等。1.7實驗室純水的質量要求及制備實驗室純水的質量要求 外觀與等級實驗室純水應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其中不得有肉眼可辨的顏色及纖絮雜質。通常將實驗室純水分三個等級。 一級水不含有溶解雜質或膠態質有機物,用于制備標準水樣或超痕量物質的分析??赏ㄟ^將二級水經過再蒸餾、離子交換混合床、0.2m濾膜過濾等方法處理,或用石英蒸餾裝置作進一步蒸餾進行制備。 二級水常含有微量的無機、有機或膠態雜質,用于精確分析和研究工作。可通過經蒸餾、電滲析或離子交換法制備的純水進行再蒸餾的方法制備。 三級水適用于一般實驗工作??捎谜麴s、電滲析或10、離子交換等方法制備。 質量指標應對實驗室純水中的無機離子、還原性物質、塵埃粒子的含量進行控制,使之滿足水質分析的要求。實驗室用水的具體質量指標詳見表1。表1 實驗室純水的質量指標指標名稱 一級水 二級水 三級水PH值范圍(25) 5.77.5電導率(25,S/cm) 0.1 1.0 5.0 可氧化物的限度試驗 符合 符合吸光度(254nm,lcm光程) 0.001 0.01 二氧化硅(mg/L) 0.02 0.05 影響實驗室純水質量的因素影響實驗室純水質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氣、容器以及制備過程中使用的管路。制備好的實驗室純水經放置后,其電導率會迅速下降。如用鉬酸銨法測定磷以及用納氏試劑法測氨時11、,只要是新制取的蒸餾水或離子交換水均適用,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其空白值便顯著增高,原因主要是來自空氣和容器的污染。玻璃容器盛裝純水可溶出某些金屬及硅酸鹽,有機物較少;聚乙烯容器所滲出的無機物較少,但有機物比玻璃容器略高。在純水制備時所用的純水導出管,瓶內部分可用玻璃管,瓶外部分應使用聚乙烯管,管路最下端可接一段乳膠管,以便于配用彈簧夾。 實驗室純水制備及管理純水應在獨立的實驗室制備,制備實驗室純水的原料水應當是飲用水或比較干凈的水,如有污染或空白達不到要求,必須進行純化處理。同時,配備專用的純水電導率測定儀,做好制備、檢測及領用記錄。2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管理2.1 儀器設備管理設備作為一12、項重要資源要素,應納入質量管理體系,參與體系運行,以實現質量方針和目標。因此,應建立符合準則要求的設備管理體系,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使儀器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滿足檢測工作的需要。 建立設備質量管理體系 建立設備管理組織設備管理組織有質量管理部門、技術部門和支持服務部門構成。根據設備管理工作的特點、范圍和工作量,確定管理人員、核查人員、操作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職責、權力與相互關系,使各項管理職能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相關崗位,盡量做到職責清晰,分工明確。 制定設備管理程序設備管理程序是檢測機構實行設備管理的途徑。通過建立相應的程序文件,明確設備管理活動的過程、步驟、內容和所有環節,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13、循。 編寫設備作業指導書設備作業指導書是指導檢測人員操作設備的規范性文件。一般設備可按照說明書操作,大型、復雜的儀器或操作人員流動性大、性能不穩定的設備需編寫作業指導書或操作規程。 健全設備質量管理制度 評審制度評審是添置或處置設備的一項前期工作,主要從設備的適應性、可靠性、經濟性、安全性、維護性等方面綜合分析,目的是為了合理配置設備資源,發揮設備的最佳效益。對于大型、貴重、精密的儀器需進行可行性認證,達到技術上先進,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經濟上合理;對于租借、維修、淘汰的設備,以及小型或輔助設備,應進行必要的評審。 驗收制度驗收是保證添置或維修的設備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儀器設備的開箱拆14、封應在設備管理員、操作人員、供應人員等有關人員都在場時進行,驗收過程中,應對設備評審要求、訂貨合同和裝箱清單,逐一清點,并做好記錄。對于大型、精密的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后,還應通過一定時期(合同期內)的試運行,根據實際運行效果和各項指標測試結論,確認無質量問題方可驗收。儀器設備經驗收后方可辦理移交手續,交付使用。 使用制度為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建立設備使用制度,對人員、工作環境、設施條件、維修、保養等提出明確要求做作出規定。 記錄制度記錄是建立完整的設備檔案,保證設備正常運銷的一項基礎工作,對設備管理的責任落實、制度執行及管理程序的運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臺設備從計劃選購到淘汰15、都應保持完整的記錄,內容除一般性設備檔案外,還應設備購置、檢定、維護的計劃,論證意見或報告,調試驗收報告,設備使用和校準記錄,儀器故障和維修記錄,運行狀況,性能變化,異?,F象及整改情況等。 核查制度核查是證實設備符合技術規范,避免影響檢測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操作人員在使用儀器前后,應按照技術規程和說明書,采取自校、比對等方法,校準主要性能參數,保證儀器的準確度和量程范圍符合要求。質量管理組應定期檢查設備的使用、記錄等情況,對新購置或租借的設備、現場檢測使用的設備、使用頻繁或漂移較大的設備,應制定核查程序,使設備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2.2 儀器設備校準與檢定 校準 校準的定義校準是指在規定條件下16、,為確定測量裝置或測量系統所指示的量值,或實物量具或參考物質所代表的量值,與對應的由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該定義的含義是: 在規定的條件下,用一個可參考的標準,對包括參考物質在內的測量器具的特性賦值,并確定其示值誤差。 將測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準鏈,將其溯源到標準所復現的量值 校準的目的 確定示值誤差,并可確定是否在預期的允差范圍之內; 得出標稱值偏差的報告值,可調整測量器具或對示值加以修正; 給任何標尺標記賦值或確定其他特性值,給參考物質特性賦值; 確保測量器給出的量值準確,實現溯源性。 校準的依據校準的依據是校準規范或校準方法,可作統一規定也可自行制定。校準的結果17、可記錄在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中,也可用校準因數或校準曲線等形式表示校準結果。 檢定 定義及檢定對象檢定是指查明和確認計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檢查、加標記和(或)出具檢定證書(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規范第9.12條)。檢定是法制計量工作中計量器具控制(JJF1001-1998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規范第9.6條)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對象是法制管理范圍內的計量器具。我國在1987年由國家計量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共分十二大類千余種,同年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即用于貿易結算、安全保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四個方面的工作計量18、器具55項;1999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根據國務院的授權又增補了強檢工作計量器具4項6種。強制檢定應由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我國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以及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各項最高計量標準,也實行強制檢定。這些構成了我國計量器具檢定的對象。 計量器具的法定要求計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為計量要求、技術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體操作是對其進行計量檢查、技術檢查和行政檢查,這三方面的檢查也稱為檢定的三分量。 計量檢查確定計量器具的誤差及其他計量特性,如測量不確定度、示值誤差、準確度等級;穩定性、重復性和漂移;讀數裝置分辨力、分度值、電磁干擾敏感度等。 技術檢查為滿足計量要求而必須具19、備的結構、安裝要求,讀數的可見性,是否存在欺騙的可能等。 行政檢查包括標識、銘牌、型式批準、檢定標記、許可證標記、有關證書及有效期、密封,鎖定和其他計量安全裝置的完整性、檢定、修理和維護記錄等。 檢定的依據檢定的依據是按法定程序審批公布的計量檢定規程。在檢定結果中,必須有合格與否的結論,并出具證書或加蓋印記。從事檢定的工作人員必須是經考核合格,并持有有關計量行政部門頒發的檢定員證。 校準和檢定的主要區別 校準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為;檢定則具有法制性,是屬法制計量管理范疇的執法行為。 校準主要用以確定測量儀器的示值誤差;檢定是對測量器具的計量特性及技術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評定。 校準的依據是校20、準規范、校準方法,可做統一規定也可自行制定;檢定的依據必須是檢定規程。 校準不判斷測量器具合格與否,但需要時,可確定測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預期的要求;檢定要對所檢的測量器具作出合格與否的結論。 校準結果通常是出具校準證書或校準報告;檢定結果合格的出具檢定證書,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書。2.3 儀器設備檔案及標識管理對檢測機構儀器設備的考核關鍵在四個方面: 所需的檢測儀器設備必須配齊。配齊的概念是不僅包含的參數要齊,而且其量程和準確度要符合檢測標準的要求; 所有儀器設備必須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計量儀器設備必須溯源到國家基準; 檢測儀器設備必須帳目清楚、檔案齊全、管理有序,儀器設備實行標識管理21、。 儀器設備檔案按每臺套儀器設備進行建檔,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儀器設備履歷表,包括儀器設備名稱、型號或規格、制造商、出廠編號、儀器設備唯一性識別號、購置日期、驗收日期、啟用日期、放置地點、用途、主要技術指標等; 儀器購置申請、說明書原件、產品合格證、保修單; 驗收記錄; 檢定/校驗記錄及檢定證書; 校驗規程(必要時); 保養維護和運行檢查計劃; 定期歸檔的使用記錄; 保養維護記錄; 運行檢查記錄; 損壞、故障、改裝或修理的歷史記錄。 儀器設備標識與隨機資料 編號標識所有儀器設備均應進行標識,且每臺儀器設備的標識必須是唯一性。 狀態標識根據檢定/校準、比對或驗證結果對儀器設備粘貼可用性識別標識22、??捎眯宰R別標識分為合格證、準用證和停用證。a)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儀器設備,使用合格證 計量檢定結論為合格者; 經符合程序的校準,其校準結果均在規定的技術要求范圍內; 上述條件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實現,經過比對驗證證明其技術性能符合規定要求; 不需檢定的,經檢查合格的輔助設備。b)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儀器設備,使用準用證 多功能檢測某些功能已喪失,但檢測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經檢定/校驗合格; 經檢測設備某一量程準確度不合格,但檢測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計量器具獲準降級使用。c)凡符合下列條件的儀器設備,使用停用證 超過檢定/校準有效期限; 已損壞或功能不正常; 計經檢定/校準不符合要求。儀器設備狀態標識信23、息應包括以下內容: 設備編號; 證書批準日期; 有效期; 對儀器狀態進行技術確認的機構名稱; 負責對儀器設備受控狀態進行確認的檢查人員姓名; 對準用證應有準予使用的范圍、等級或功能; 對停用證應有開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狀態正式確認日期; 隨機資料隨機資料包括操作規程、儀器說明書復印件、在用的使用記錄等。2.4 儀器設備異常情況控制儀器設備出現異常情況,如誤用、誤操作、超負荷(過載)或事故時,發現檢測精確度不符合要求,顯示的結果可疑或通過校準/檢測不合格時,應立即停止使用,經重新檢定、校準或檢測證明運行滿意方可使用。由于儀器設備異常情況的原因造成對檢測工作影響時,按不符合檢測工作的控制程序進行處理。24、2.5儀器設備運行檢查 儀器設備運行檢查作用為保證檢測設備在兩次檢定/校準期間運行狀態和性能符合檢測工作要求,在此期間需要對檢驗設備進行檢查,即儀器設備的運行檢查。儀器設備的運行檢查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對核查數據的分析,通過數據分析對測量設備的計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斷。有利于檢測機構動態掌握檢測設備的計量性能,并根據運行檢查的結果合理確定檢定/校準間隔,以提高測量數據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縮短由于儀器設備功能異常對檢測數據的追溯期,因此,檢測機構應在檢測設備的兩次檢定/校準周期之間進行運行檢查。 需要進行運行檢查的儀器設備在以下情況的儀器設備需要進行運行檢查: 使用頻繁的儀器設備; 漂移率大的25、儀器設備; 經檢定,但在檢定有效期內已長時間不使用的儀器設備; 使用一段時間發現穩定性不好或檢測精度不符合要求的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運行檢查方法 對儀器設備的技術指標(精密度、靈敏度、檢出限、信噪比、分離效能、加標回收率等)進行檢查; 用兩臺或多臺同型號/規格儀器設備進行測量結果比較; 利用儀器設備的自校功能進行檢查; 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進行檢驗。 實施運行檢查注意要點 運行檢查的性質不同于檢定/校準;運行機制檢查發生的時間是在兩次檢定/校準之間,它通過驗證檢測設備計量性能的穩定性,以提高檢測數據的可信度。 運行檢查要運用核查標準進行過程控制運行檢查的實質是過程控制,是檢測機構使用核查標準對檢測26、設備計量性能的過程控制。使用核查標準進行運行檢查,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核查標準,對被核查儀器設備的常用檢測點進行核查;其次在運行檢查的檢測設備進行一定時間的監測,建立核查數據庫,通過繪制極差控制圖、平均值標準偏差控制圖等控制圖的方式來檢測檢測設備的計量性能。 實施運行檢查的儀器設備一般是重要的測量設備或參考標準并非所有重要檢測設備都可以找到合適的核查標準,因此評審準則9.6條有“適當時”進行說明。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核查標準,在檢定規程建議有效期內做好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工作,也是保證儀器設備量值準確的一種常用手段。 運行檢查應文件化,記錄保存分析對儀器設備實施運行檢查時,應制定各種重要儀器設備運行檢查27、的作業指導書,具體描述實施運行檢查的過程,重點是核查標準的穩定性分析及選擇、核查測量點的確定、核查頻率、控制圖的繪制和核查數據的分析。每次核查數據應按記錄控制程序妥善保存。2.6 標準物質標準物質是保證準確量值和量值溯源的計量標準,它廣泛應用于校準測量儀器、評價測量方法、賦予材料特性量值。在質量管理、質量保證、技術仲裁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標準物質定義、分級、編號及量值的溯源體系 定義有證標準物質是經權威部門認證的標準物質,其一種或多種特性量值通過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確定,并可溯源到準確復現表示該特性量值的計量單位。我國有證標準物質由國家標準計量主管部門批準、頒布并授權生產。 分級我國將標準物質分28、為一級和二級,它們都符合有證標準物質的定義。一級標準物質(Primary Reference Material)定值準確度高,主要用于評價標準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標準,為二級標準物質定值,是量值傳遞的依據。一級標準物質具備如下條件: 用絕對測量法或兩種以上不同原理的準確可靠的方法定值。在只有一種方法的情況下,用多個實驗室以同種準確可靠的方法定值。 準確度具有國內最高水平,均勻性在準確度范圍之內。 穩定性在一年以上,或達到國際同類標準物質水平。 包裝形式符合標準物質技術規范要求。二級標準物質(Secondary Reference Material)主要特點是滿足現場測量的需要,可作為工作標準直接29、使用,準確度能適應現場測量的需要。二級標準物質具備如下條件: 用與一級標準物質進行比較測量的方法或一級標準物質定值方法定值。 準確度和均勻性未達到一級標準物質的水平,但能滿足一般測量的需要。 穩定性在半年以上,或能滿足實際一級標準物質測量的需要。 包裝形式符合標準物質技術規范要求。 編號一級標準物質的編號是以標準物質代號“GBW”冠于編號前部,編號的前兩位數是標準物質的大類號,第三位數是標準物質的小類號,第四、五位數是同一類標準物質的順序號。復制批號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排于標準物質編號的最后一位。二級標準物質的編號是以二級標準物質代號“GBW(E)”冠于編號前部,編號的前兩位數是標準物質的大類30、號,后四位數為該大類標準物質的順序號。復制批號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排于標準物質編號的最后一位。 量值的溯源體系量值的溯源體系見圖1。SI制基準物質現場分析有效方法比 較 法二級標準物一級標準物質標準方法高精度比較法圖1 標準物質量值溯源圖 標準物質的作用 保存和傳遞特性量值,建立測量溯源性標準物質是特性量準確、均勻性和穩定性良好的計量標準,具有在時間上保持特性量值,在空間上傳遞量值的功能。通過使用標準物質,可以使實際測量結果獲得量值溯源性。 保證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可比性通過校準測量儀器,評價測量過程,由標準物質將測量結果溯源到國家單位制(SI),保證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可比性,從而達到量值統一。31、 研究與評價測量方法標準物質可作為特性量值已知的物質,用于研究和評價測量這些成分或特性的方法,從而判斷該方法的準確度和重復性,并通過驗證和改進測量方法的準確度,評價檢測方法在特定場合的適應性,促進測試技術的發展。 建立測量系統的質量保證檢測機構通過使用標準物質進行質量控制,實現質量保證,這是確保檢測數據準確、可靠,具有可比性的做好方法。 標準物質使用與管理 標準物質統一采購,采購時應考慮使用的要求,如量值范圍、基體組成和標準值的不確定度等; 建立標準物質總帳,并實行領用登記制度。標準物質總帳內容包括:名稱、組成、供應商、批號、購入日期、有效日期、證書號、驗收情況或結論、存放地點等信息; 標準物32、質按證書或有關的儲藏條件要求進行安全處置,指定專人保管,設專門存放區域。存放區要標識明顯,并有防污染措施,以確保標準物質處于標準狀態,維持其有效性; 使用國家或有關部門正式批準的有證標準物質,以便能溯源到國家基準、國家測量基準或國家標準物質基準。對于使用未經正式批準的標準物質,必須經過分析、比對驗證,證明符合要求方能使用; 標準溶液的量值必須按規定的方法測試、核定、比對確定,能溯源到國家基準;無法溯源到國家基準的,要按標準測試的數據證明滿足要求時方能使用,標準溶液的配制、定值、保管按有關規定執行; 標準物質已超過其有效期限,或在有效期限內,但已出現異常情況,經測試分析已發生變化,由管理人員填寫33、標準物質報廢申請,經審批后,及時處理; 屬于劇毒化學品的標準物質及標準溶液按劇毒化學品的管理規定進行管理,對使用進行跟蹤記錄。 標準溶液配制管理要點 準確稱(量)取溶質對于固體試劑,要按照規定,先進行充分干燥,并冷卻至室溫后立即稱重以供配制,稱量時,準確稱量至0.1mg。對于液體試劑,應根據需要計算出所需體積后,直接量取。標準溶液配制應使用合格的A級容量瓶。 正確選擇溶劑選擇溶劑的總原則是溶劑純度要與試劑純度等級大致相同。必要時,應對溶劑質量進行檢驗,若其純度不符合要求則應進行處理,以保證標準溶液的質量。 控制配制數量應根據標準溶液的穩定性、濃度以及需要量進行配制。濃度較高、穩定性較好的標準溶34、液一次可配制一個月左右的使用量,濃度較低、穩定性差的標準溶液則應分次少量配制。 做好標定工作應對標準溶液濃度進行定期標定,尤其是對濃度不穩定的標準溶液,最好每次使用前進行標定,確保準確無誤。3 記錄與報告3.1 記錄記錄是為已完成的活動或達到的結果提供客觀證據的文件。記錄的作用主要是為檢測工作的質量效用提供客觀證據,為預防和糾錯溯源提供依據。 記錄的基本要求 檢測測試過程的基本步驟和依據; 參加檢測人員的資格; 檢測使用的儀器設備及場地; 檢測實驗環境條件; 檢測分析的數據; 檢測分析結果的判斷; 檢測實驗的結論等。 記錄種類凡對檢測工作質量和質量體系運行有效性有關的、需要證實的所有方面,都必35、須認真做好記錄。與檢測質量有關的記錄分為技術記錄和質量記錄兩類。 技術記錄技術記錄是進行檢測所得數據和信息的積累。包括檢測過程的原始記錄、導出數據(簡稱原始記錄)、合同、任務單,以及與檢測工作相關的技術方案、采樣點設置圖等說明資料。 質量記錄質量記錄是客觀反映質量或質量體系運行過程的信息載體,主要包括質量體系內審和質量管理評審的記錄與報告、質量監督、儀器設備運行檢查、儀器設備和計量標準檔案、人員培訓記錄檔案、申訴以及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等。 記錄管理 所有的記錄必須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制訂各類記錄的保存期限; 涉及客戶的記錄應制定保密措施,以保護客戶信息和所有權; 記錄應保存在適宜的環境及設施中36、,有效防止污損、變質、蟲蛀和丟失; 記錄的維護管理、查閱或借閱應符合保護客戶信息和所有權程序要求; 超過保管期限的記錄,由管理人員造冊,經批準后,按有關程序予以處理。 檢測原始記錄規范原始記錄是編制檢測報告的主要依據,也是必要和可能時再現試驗的依據,因此必須記錄完整、真實、清楚,對涂改應作出統一規定。原始記錄除試驗數據和觀察記錄外,還要對所用儀器設備、標準物質、環境條件、試驗參數、樣品編號及其狀態、測試過程中的異常現象進行如實記錄。檢測原始記錄是檢測工作活動軌跡的客觀證據,是形成檢測報告的原始憑證,因此必須規范化。 原始記錄信息要完整。原始記錄應包括以下內容:a)檢測的方法依據;b)使用的儀器37、設備名稱、型號及編號;c)檢測時的被測樣品標識;d)檢測時的環境條件;e)檢測觀察結果、數據及其計算;f)檢測人員和復核人員簽字;g)其他必要的說明。 原始記錄填寫人員應準確、規范、完整、客觀地記錄相關內容,不得使用鉛筆書寫; 原始記錄因筆誤或計算錯誤需要更改時,應按規定的程序進行修改。如使用單桿劃去原數據,在其右上方寫上正確數據,并有更改人的簽章; 正確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使用統一格式的原始記錄。3.2 報告檢測報告是檢測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最終產品,也是檢測機構工作質量的最終體現,因此檢測機構應準確、清晰和客觀報告進行的每一項檢測結果。檢測報告基本要求 檢測報告的編制應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檢測機構所建立的質量體系文件的規定; 報告中所使用的術語、定義應與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技術規范一致; 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檢測數據的處理與表達方式應與現行有效的國家標準、技術規范一致; 必須加蓋相關的印章; 若有分包項目應注明,必要時可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