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美容診所醫療質量管理制度分級護理會診等3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59760
2024-09-08
35頁
70.54KB
1、醫療美容診所醫療質量管理制度(分級護理、會診等)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1 首診負責制2 三級醫師查房制度3 分級護理制度4 疑難病例會診討論制度5 死亡病例討論制度6 危重病人搶救制度7 會診制度8 手術分級管理制度9 術前討論制度10 查對制度11 病歷書寫規范與管理制度12 醫師交接班制度13 手術安全檢查制度首診負責制度首診負責制度是體現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對患者高度負責,防止因推諉病人而貽誤救治時機,保證患者來院后得到認真、及時診治、搶救的一項重要制度。為了認真執行首診負責制,制定醫院的相關規定,2、望各科室、部門遵照本制度嚴格執行。一、 凡來院就診的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必須認真負責地進行診治和搶救。二、 屬于兩科以上多科屬疾病的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應進行認真負責的診療,并根據病情需要請專科會診。三、 必須轉科治療的患者,須經轉入科室會診同意。轉科前,由首診醫師開寫轉科醫囑,并寫好轉科記錄。轉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轉入科室,向值班人員交待有關情況。四、 凡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收、拒治。五、 因技術力量、設備條件限制本院不能診治,必須轉院的患者,首診醫師在征得醫務科、總值班、業務院長同意后方可執行,并提前與相關醫院聯系;如估計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3、者,應留院處置,待病情穩定或危險過后再行轉院,若患者家屬要求轉院,要做好相關的醫療文書記載。轉院途中,需有我院醫務人員全程護送。三級醫師查房制度為了確保三級醫師負責制的認真執行,各級臨床醫師有效履行自己的職責,保證患者得到連貫性醫療服務,不斷提高醫療質量,提高各級醫師的醫療水平,培養良好的醫療行為和醫療習慣,制定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一、查房頻次及時限1、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查房 每周至少1次,應有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護士長等有關人員參加。住院期間,對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應在其入院48小時內完成。對危重患者,副主任醫師以上人員應即時查房,并有查房記錄。2、主治醫師查房 對一般病情患者的查4、房每日至少1次,由住院醫師及有關人員參加,住院醫師負責記錄和落實診療計劃。對危重患者應隨時查房,但至少不少于每日兩次。3、住院醫師 對所管患者要全面負責,對一般患者每日至少查房兩次,危重患者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檢查處理,執行上級醫師指示,書寫整理病歷,及時完成病程記錄,匯總、歸納、整理、分析各種檢查化驗結果,出現情況及時報告上級醫師。負責檢查醫囑執行情況。參加科室值班。二、查房基本規范1、查房前,在交班會上應明確查房的患者及患者數,以掌握本次查房的概況并能對查房時間加以控制,避免故此失彼。2、下級醫師及參加查房的護理人員應做好相應準備工作,如病歷、影像學資料、化驗檢查報告、所需檢查器材等。35、查房應嚴格掌握醫師級別,做到自上而下逐級嚴格要求。4、查房時應衣著整潔、佩戴胸卡,站立時應有站姿,不得斜倚亂靠。查房不得交頭接耳,更不允許說不適宜的語言,以免造成不良影響及后果。5、查房時各級醫師站位應予嚴格規定。科主任醫師站立于患者右側;主治醫師站立于科主任醫師右側;住院醫師站立于患者左側,與科主任醫師相對;護士長站立于床尾;其余相關人員站于周圍,但應與主要查房人員保持一定距離,以確保充分的檢查空間。6、帶教學生應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進行各種檢查與操作,并必須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方可進行。三、查房內容要求1、 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查房 應及時解決疑難病例的診斷和治療,并能體現出當前國內外最新醫療水平6、的進展。審查對新入院疑難病癥或危重患者的診斷、治療計劃。審查重大手術的適應癥及術前準備情況。進行必要的教學工作,包括對各級醫師的指導,重點幫助主治醫師解決在診療工作中未能解決的問題。抽查醫囑和護理執行情況及病歷書寫質量。2、 主治醫師查房 要求對新入院、危重、診斷未明、分型不清、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進行重點檢查,聽取醫生、護士的反映、傾聽患者陳述,對出、轉院標準進行判斷并及時上報上級醫師或科主任。對下級醫師的病歷書寫和病程記錄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具體幫助和指導。檢查醫囑執行情況。3、 住院醫師查房 要求重點巡視危重、疑難、新入院、診斷不清及手術患者,同時有計劃地巡視一般患者。審查各種檢查7、報告單,分析檢查結果,提出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的意見。檢查醫囑執行情況,修改醫囑及開特殊檢查醫囑。聽取患者對治療和生活方面的意見并提出建議。負責修改實習醫師書寫的病歷,幫助實習醫師做好新入院患者的體格檢查及病歷書寫工作。住院醫師要詳細記錄上級醫師的診療意見,認真執行上級醫師的指示,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報告。負責書寫病歷相關內容,要求對危重患者隨時檢查并記錄。分級護理制度應根據病情、醫囑執行護理級別,并在病人一覽表上作相應標記(特級以紅三角、一級蘭三角標記、二、三級不作標記)。一、特級護理(一)適用對象:1、病情危重隨時需要進行搶救的病人;2、各種復雜、疑難、新開展的大手術后需要重點觀察的病人;3、嚴重8、創傷、大面積燒傷和“五衰”的病人等。(二)護理要求:1、設專人晝夜守護,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2、急救器材、藥品齊備完好,隨時準備搶救。3、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危重病人護理常規,保證監護儀使用中的有效性;實施護理操作安全性;呼吸機管路消毒滅菌的可靠性。4、制定護理計劃,認真細致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嚴防并發癥,確保病人安全。5、準確記錄出入量,危重病人護理記錄單書寫及時、準確、客觀、完整。二、一級護理(一)適用對象:1、重癥、大手術后需要嚴格臥床休息的病人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2、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病人。(二)護理要求:1、隨時觀察病情變化,根據病情定期測量體9、溫、脈搏、呼吸、血壓。2、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常規,確保病人安全。3、制定護理計劃,認真細致做好晨、晚間護理、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滿足病人身心需要。4、按需準備急救器材、藥品及物品,應急措施到位。5、根據病情做好護理記錄。三、二級護理(一)適用對象:1、急性癥狀消失、病情趨于穩定、生活部分自理的病人;2、老年、幼兒、慢性病不宜多活動的病人。(二)護理要求:1、注意觀察病情變化,按常規為病人測量生命體征2、按護理常規護理,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指導病人提高自護能力和康復訓練。3、生活上給予必要協助,了解病人病情及心態變化,滿足其身心需要。4、根據病情做好一般護理記錄。四、三級護理(一)適用對象10、:各疾病康復期、生活能自理等的病人。(二)護理要求:1、按時巡視,按常規為病人測量生命體征。2、按護理常規護理,了解病人病情及心態變化,滿足其身心需要。3督促、指導病人進行自我護理,做好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4、做好一般護理記錄。疑難病例討論制度一、對疑難患者1、各病區對確診困難或療效不確切的患者,應在科主任或副主任醫師指導下盡快完善各項檢查,進行病例討論。2、全科每周進行1次疑難病例討論,各病區疑難病例必須提交全科討論,以最終確診,并明確治療、手術方案。討論須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關醫師參加,術者必須參加,病歷及記錄本中應詳細記錄。討論前經治醫師應準備好相關材料,必要時檢索文獻。3、對科內討11、論不能明確診治方案的患者,應報告醫務科,以組織全院相關科室聯合會診,或請院外專家會診。4、節假日或急診疑難患者應由值班組副主任醫師主持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做好詳細記錄,并向科主任及院總值班匯報,以明確診治方案,避免延誤病情。二、對危重患者1、 各治療組(或病區)在病房主任或副主任醫師帶領下,應及時討論、確定治療方案,并密切監護患者,認真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記錄病程。2、 在每日下午下班前,主管醫師應向科主任匯報病情,及時發現診治過程中的問題,調整治療方案,并在病歷中做好記錄。3、 對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討論外,應及時組織全科討論及相應科室的全院討論。死亡病例討論制度一、 患者入院24小時后死亡,必12、須有死亡病例討論,特殊情況下,入院不足24小時死亡者,也應討論。二、 死亡病例討論應在患者死亡后1周內(特殊情況立即討論)在科內進行,由各病區主任或副主任醫師主持,全體醫護人員參加。三、 死亡討論記錄中必須注明參加人員姓名和專業技術職稱。四、 發言記錄應包括主管醫師匯報病史及搶救經過,各級醫師發言要重點突出,應涉及分析病因、對搶救措施的意見及國內外對本病診治的經驗和方法。五、 應將討論結果做好記錄,結論意見應包括對死亡原因的認定和應該吸取的經驗教訓。六、 死亡病例討論,各級醫師的發言內容記入死亡討論記錄本。 死亡討論綜合意見記入病歷。危重病人搶救制度一、 臨床搶救工作必須有周密、健全的組織分工13、。由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護士長負責組織和指揮。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全力以赴、緊密配合開展搶救。二、 搶救器材及藥品要力求齊全完備,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儲存,用后及時補充。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各種器械、儀器設備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備不懈,做好交接班。三、 參加搶救的醫護人員,必須堅守崗位,應根據病情按疾病搶救程序及時給予必要的搶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測量血壓、建立靜脈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摩(包括電除顫)、配血、止血等,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以便進一步采取有效的診療手段。四、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詳細做好搶救記錄,并注明搶救時間,對病情復雜、搶救效果不佳的患者應向醫務科(14、節假日向總值班)匯報,必要時組織科、院有關人員會診救治。五、 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對制度,24小時有專人負責,對病情、搶救經過及各種用藥要詳細交待并做好記錄。一般情況下,醫師不得下口頭醫囑,如確因情況緊急需下達口頭醫囑時,護理人員執行時,應復誦一遍,并與醫師校對藥品后執行,事后醫師據實補記醫囑,防止發生差錯事故。六、 各種搶救器材、藥品用后及時清理、消毒、補充,物歸原處,以備再用。七、 及時向患者家屬或代理人講明病情,充分履行告知義務,以取得家屬或代理人的理解配合。八、 搶救結束,醫護人員應做好搶救小結,并寫出搶救記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會診制度 對于診斷不清、治療效果不佳、多科屬以及病情15、危重需會診者,應及時申請會診。 一、科間會診 由經治醫師提出,上級醫師同意,填寫會診單。一般會診,應邀醫師應在24小時內完成,并按規定書寫會診記錄。如需專科會診的輕病員,可到專科檢查。院內急會診,會診醫師接通知后必須立即前往,并在10分鐘內到位。二、科內會診 由經治醫師或主治醫師提出,科主任同意并召集科內有關醫務人員參加。三、 院內多科會診 由科主任提出,經醫務科同意,確定會診時間,通知有關科室人員(科主任或有副高職稱人員)參加。醫務科應在向業務副院長匯報后,參加并主持會診。四、院外會診需要申請院外會診的病人,由經治科室主任提出,并填寫院外會診邀請函,報醫務科同意,并與有關醫療機構聯系,確定會16、診時間。對于輕癥病員,如有必要,可攜帶病歷陪同病員到院外會診;也可將病歷資料寄發有關單位,進行書面會診。院外會診的有關要求應符合衛生部2005年4月頒發的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4、 上述各項會診,均應由申請會診科室主任或其指定的醫務人員做好會診前的準備工作,詳盡報告病史及診治經過,并全程陪同,做好會診記錄。應邀會診醫師要深入了解病史、詳細體格檢查,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會診意見。申請會診科室主任要認真組織實施會診意見。手術分級管理制度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和質量,加強我院各級醫師的手術分級管理,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參照醫院管理評價指南(試行)的要求,制定本制度。一、 17、手術分級手術指各種開放性手術、腔鏡手術及介入治療(以下統稱手術)。依據其技術難度、復雜性和風險度,將手術分為四級:(一) 四級手術:技術難度大、手術過程復雜、風險度大的各種手術。(二) 三級手術:技術難度較大、手術過程較復雜、風險度較大的各種手術。(三) 二級手術:技術難度一般、手術過程不復雜、風險度中等的各種手術。(四) 一級手術:技術難度較低、手術過程簡單、風險度較小的各種手術。 二、手術醫師分級 依據其衛生技術資格、受聘技術職務及從事相應技術崗位工作的年限等,規定手術醫師的分級。所有手術醫師均應依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一)住院醫師 1、低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或獲18、得碩士學位、曾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2年以內者。 2、高年資住院醫師: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者,或獲得碩士學位、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并曾從事住院醫師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醫師 1、低年資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或獲得臨床博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2年以內者。 2、高年資主治醫師: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或獲得臨床博士學位、從事主治醫師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醫師 1、低年資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內,或有博士后學歷、從事副主任醫師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從事副主任醫師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醫師:受聘主19、任醫師崗位工作者。三、各級醫師手術權限(一)低年資住院醫師: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可主持一級手術。(二)高年資住院醫師:在熟練掌握一級手術的基礎上,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可逐步開展二級手術。(三)低年資主治醫師:可主持二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三級手術。(四)高年資主治醫師:可主持三級手術。(五)低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三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逐步開展四級手術。(六)高年資副主任醫師:可主持四級手術,在上級醫師臨場指導下或根據實際情況可主持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科研項目手術。(七)主任醫師:可主持四級手術以及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或經主管部門批準的高風險科研項目手術。(八)資格準20、入手術,除必須符合上述規定外,手術主持人還必須是已獲得相應專項手術的準入資格者。(九)任何級別醫師所作的外科手術類別,均不可超出所受聘醫院的外科手術執業范圍。四、手術審批權限手術審批權限是指對擬施行的不同級別手術以及不同情況、不同類別手術的審批權限。(一) 常規手術 1、四級手術:科主任審批,由高年資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簽發手術通知單。 2、三級手術:科主任審批,由副主任醫師以上醫師簽發手術通知單。 3、二級手術:科主任審批,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人員簽發手術通知單。 4、一級手術:主管的主治醫師以上醫師審批,并可簽發手術通知單。(二)高度風險手術 高度風險手術是指手術科室科主任認定的存在高度風險的21、任何級別的手術(含70歲以上高齡患者的手術)。須經科內討論,科主任簽字同意后報醫務科,由醫務科負責人審批或提交業務副院長審批,獲準后,手術科室科主任或高年資副主任以上醫師負責簽發手術通知單。(三) 急診手術擬作手術的級別在值班醫生手術權限級別內時,可通知并施行手術。若屬高風險手術或擬作手術超出自己手術權限級別時,應緊急報責任規定的上級醫師審批,需要時再逐級上報。原則上應由具備實施該項手術資格的醫師主持手術。在緊急搶救生命的情況下,而上級醫生已經又暫時不能到場主持手術期間,任何級別的值班醫生在不違背上級醫生口頭指示的前提下,有權、也必須按具體情況主持其認為合理的搶救手術,不得延誤搶救時機。急診手22、術中如發現需施行的手術超出自己的手術權限時,應立即口頭上報請示。(四) 新技術、新項目、科研手術 1、一般新技術、新項目手術及重大手術、致殘手術須經科內討論、由科主任填寫“術前小結及審批表”,簽署同意意見后報醫務科備案,并由醫務科負責人審批或提交業務副院長審批。 2、高風險的新技術、新項目、科研手術參照科字(2004)143號文應用醫療新技術、新業務管理辦法執行。(五)其他特殊手術1、被手術者系執外國或港、澳、臺護照的人員。2、被手術者系特殊保薦對象、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及各黨派負責人。3、70歲以上的高齡病人的手術。4、 器官摘除手術。5、 可能導致毀容或致殘的。6、 已經或預期可能引致醫23、患或司法糾紛的。7、 在本院發生的因手術后并發癥需再次手術的。8、 外院醫師會診主持手術的(異地行醫必須按執業醫師法和衛生部第42號令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執行)。14 外出會診手術 本院執業醫師受邀請到本市外單位或外地手術,必須按執業醫師法和衛生部令第42號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執行。外出手術醫生所主持的手術不得超出其按本制度規定的相應手術級別。(八)外籍醫師在本院行醫手術的執業手續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批。六、行政管理1、各科室和各級醫師必須嚴格執行本制度。2、在急診手術、探查性手術或非預期的中轉手術中,如必須施行超手術權限的手術時,在不影響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應請示上級醫師,如有必要24、應報科主任及醫務科,術畢一周內補辦相關手續。3、對違反本規范超權限手術的責任人,一經查實,將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對由此而造成醫療事故的,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明確各級醫師手術權限,是規范醫療行為,保障醫療安全,維護病人權益的有力措施,各臨床科室及各級醫師必須嚴格遵照執行。附: 手術分級標準(暫行) 一、外科系統 四級手術: 1、普通外科 (1)全胃切除術、胃癌擴大根治術;(2)左右半肝切除術、肝左外側葉切除及楔形切除;(3)胰腺癌根治術、擴大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4)膽道再次手術;(5)腹主動脈瘤切除、移植術;(6)帶血管胎兒胰腺移植術;(7)經胸頸無名及鎖骨下動脈瘤切除術、血管移植術;(8)擴大25、全胰腺切除術;(9)甲狀腺癌頸淋巴結廓清術、甲狀旁腺切除術;(10)右心耳下腔靜脈旁路移植術;(11)腹腔內腫瘤聯合3種以上臟器切除;(12)新開展的各種手術;(13)診斷不明確的探查術。 2、心胸外科 (1)“法四”、法三矯治術:(2)伴肺動脈高壓的房室缺修補術;(3)主動脈縮窄、腹主動脈瘤血管再造術;(4)心臟多瓣膜置換及成形術;(5)冠狀動脈架橋術;(6)復雜的心內畸形矯治術及短路術;(7)主動脈瘤切除術;(8)縱膈瘤切除術;(9)新開展的各種手術;(10)診斷不明確的探查術。3、 神經外科 (1)經幕上、下入路各種腫瘤切除術;(2)經幕上、下入路各類動脈瘤夾閉術;(3)經幕上、下入路畸26、形血管切除術;(4)自體(異體)腎上腺髓質或黑質腦內移植術;(5)新開展的各種手術。 4、泌尿外科(1)腎血管手術;(2)腎移植術;(3)經皮腎鏡取石;(4)腎上腺手術;(5)新開展的各種手術;(6)診斷不明確的探查術。6、骨傷科(1)全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2)血管蒂指(趾)再造術;(3)斷肢(指、趾)再植術。三級手術:二、 普通外科 (1)甲類手術以外的肝、膽、胰、脾的各種手術;(2)胃部及十二指腸手術、胃腸吻合術;(3)肝脾損傷的處理;(4)直腸切除術、回盲部切除術;(5)結腸造口術、各段結腸癌根治術;(6)甲類手術以外甲狀腺、甲狀旁腺各種手術;(7)乳癌根治術;(8)門靜脈高壓的各類分27、流術及斷流術;(9)各段腸癌根治術;(10)腹部損傷剖腹探查術。2、心胸外科 (1)心包部分切除術;(2)房缺室缺修補術; (3)心臟單瓣置換術、擴張分離術及成形術;(4)動脈導管未閉手術;(5)心臟大血管造影診斷;(6)全肺及肺葉切除術;(7)胸膜切除術;(8)除甲類以外的縱膈手術;(9)氣管支氣管成形術;(10)人工心臟起搏器置入術;(11)人造血管移植術;(12)頸及胸上段食管癌切除術;(13)頸部血管瘤切除術;(14)結腸代食管術;(15)除甲類以外的胸腔探查術。3、 神經外科 (1)除甲類以外各種顱內手術;(2)椎管內外各種手術;(3)各種神經吻合術;(4)開放性顱腦損傷清除術;(528、)各類顱骨手術;(6)各類經顱骨鉆孔減壓、引流、抽吸手術;(7)經股動脈插管全腦血管造影術;(8)經顱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術。4、泌尿外科 (1)除甲類以外的腎臟手術;(2)輸尿管手術;(3)膀胱手術;(4)泌尿系(尿道以上)造口、修補、成形手術;(5)前列腺摘除術;(6)陰囊、陰莖手術。6、骨傷科 (1)脊柱側彎矯形術;(2)嚴重創傷全身合并綜合征的處理;(3)關節融合術;(4)先天性髖脫位術;(5)截肢(指、趾)術、半月板切除術;(6)骨腫瘤切除術;(7)骨疣切除術;(8)三翼釘固定拔釘術;(9)四肢骨內固定及植骨、鋼板取出術;(10)各類關節手術;(11)開放性骨折擴創復位術;(12)皮管29、成形術休整。二級手術:1、 普通外科 (1)肝膿腫切開引流術;(2)腸切除術;(3)腹部損傷剖腹探查術;(4)腸胃穿孔修補術;(5)腸胃造口術、吻合術;(6)大隱靜脈結扎轉流術及剔除術;(7)膽囊單純造口術;(8)乳腺單純切除術。2、心胸外科 (1)胸壁軟組織良性瘤切除術;(2)胸腔閉式引流術;(3)膿胸開放引流術;(4)胸壁結合病灶清除術。3、 神經外科 (1)各種復雜頭皮外傷清創縫合術;(2)各種頭皮腫瘤切除術;(3)各種外生骨疣切除術;(4)經動脈穿刺化療術。 4、泌尿外科 (1)單純尿道手術;(2)除乙類手術外的前列腺其他手術。 5、骨科手術 (1)肌腱移位術、跟腱延長術;(2)手部腱30、鞘囊腫切除術;(3)拇指外翻矯形術;(4)閉合性骨折復位固定術;(5)低毒性骨膿腫病灶清除術;(6)骨牽引術。一級手術:(五) 普通外科 (1)一次闌尾手術;(2)一次疝修補術;(3)體表腫瘤、異物摘除術;(4)痔核、痔瘺手術;(5)體表膿腫切開引流術。2、心胸外科 (1)縱膈氣腫切開減壓術;(2)胸壁傷口清創縫合術。3、 神經外科 各種輕度頭皮外傷縫合術。4、泌尿外科 (1)單純包皮環切及外傷縫合;(2)單純前列腺手術。5、 骨傷科 (1)小關節脫位手法復位;(2)小關節腔切開引流術。 二、婦產科系統 四級手術: (1)子宮癌根治術;(2)卵巢癌根治術;(3)復雜尿漏修補術;(4)外陰癌根治31、術;(5)各種疑難陰式手術;(6)各種人工陰道成形術;(7)各種難產的復雜手術;(8)新開展的各種手術;(9)診斷不明的探查術。 三級手術: (1)除甲類以外的子宮、宮頸手術;(2)除甲類以外附件的移位、整形、切除術;(3)外陰廣泛切除術;(4)簡單陰道、尿道修補術,單純性外陰切除術;(5)碎胎術、穿顱術;(6)腹膜外剖宮產術;(7)闊韌帶手術;(8)III度會陰裂傷縫合術; 二級手術: (1)除甲類以外的附件手術;(2)除甲類以外的外陰手術;(3)古典式剖宮產手術、子宮下段剖宮產術;(4)宮外孕手術;(5)II度會陰裂傷縫合術。 一級手術: (1)宮頸活檢;(2)上環、取環、人工流產術;(332、)胎頭吸引術;(4)人工取胎盤;(5)臀牽引術;(6)巴氏腺囊腫切開術;(7)處女膜切開術;(8)II度以下會陰裂傷縫合術;(9)會陰側切術;(10)各種電凝術。 三、眼科手術四級手術:(1) 光學角膜移植術;(2)眼眶深部異物取出術;(3)玻璃體切割術;(4)人工晶體植入術;(5)眶內腫瘤摘除術;(6)眶內容剜除術;(7)復雜網膜脫離術;(8)新開展的各種手術。三級手術: (1)眼瞼再造術;(2)白內障囊外摘除術;(3)放射狀板層角膜切開術;(4)眼肌手術;(5)青光眼、白內障手術;(6)眼眶成形術;(7)眼瞼成形術;(8)玻璃體手術;(9)除甲類以外的晶體手術;(10)除甲類以外的框內手術33、;(11)除甲類以外的網膜手術;(12)除甲類以外的眼球手術;(13)淚囊、鼻腔吻合術。二級手術:(1) 除乙類以外的眼瞼手術;(2)除乙類以外的結膜、角膜手術;(3)簡單眼外傷(縫合及異物取出)。 四、耳鼻咽喉科系統 四級手術: (1)喉癌根治術;(2)半喉切除術及發音重建術;(3)喉成形術;(4)鼻成形術;(5)內耳手術;(6)乳突根治術;(7)經開顱途徑巨大額篩竇腫瘤切除術;(8)鼻咽癌手術。 三級手術: (1)上頜骨切除術;(2)氣管、食管異物取出;(3)除甲類以外喉部手術;(4)鼓膜修補術;(5)面神經減壓術;(6)外耳道狹窄閉鎖整復術;(7)耳廓成形術;(8)蝶竇、篩竇手術;(9)34、鼻中隔手術;(10)除甲類以外乳突手術;(11)上頜竇根治術。 二級手術: (1)扁桃體摘除(擠切)術;(2)腺樣體刮除術;(3)中下鼻甲部分切除術;(4)鼻甲封閉與電凝。 一級手術:(1)咽鼓管通氣術;(2)上頜竇穿刺術;(3)鼓膜穿刺與切開術;(4)扁桃體膿腫的處理。 五、口腔頜面外科系統 四級手術: (1)頒面部巨大組織缺損即刻修復器官再造術;(2)唇裂修復術及正中裂修復術;(3)巨大面部、頜面部神經纖維瘤切除術;(4)面神經手術;(5)涎腺瘺修補導管吻合術;(6)顳頜關節成形術;(7)頦胸瘢痕松解術;(8)腭腫物擴大切除術;(9)頦成形術;(10)頸淋巴結清除術;(11)上下頜前竇矯正35、術;(12)三叉神經周圍撕脫術。 三級手術: (1)腮裂囊腫切除術;(2)上下頜骨各種手術;(3)腭裂修復術;(4)頜下腺摘除術;(5)腮腺腫瘤及腮腺切除術;(6)頜面部腫物切除術;(7)鼻唇畸形矯治術;(8)甲狀舌骨囊腫切除術;(9)除甲類以外的頜面部整形手術;(10)顴弓骨折復位術;(11)疑難的阻生齒拔除術;(12)牙齒再植術、移植術。 二級手術: (1)口腔軟組織腫物切除術;(2)舌下腺摘除術;(3)頜下腺囊腫摘除術;(4)頦下、頜下囊腫摘除術;(5)舌系帶手術;(6)面部小瘢痕整復術;(7)面部黑痣手術;(8)上頜竇瘺管孔修補術;(9)腭裂修補術;(10)口腔頜面部炎癥;(11)牙槽36、外科手術。 一級手術: (1)牙外傷結扎頜間固定術;(2)舌部外傷縫合術;(3)牙槽突整形術;(4)口外膿腫切開術;(5)頜面部一般性軟組織外傷處理;(6)上下頜骨簡單骨折的固定;(7)牙齒拔除術;(8)殘根斷根拔除術。 術前討論制度4、 術前討論由科主任或副主任醫師主持,對擬進行的危重、疑難、致殘、新開展手術及70歲以上患者進行討論。5、 術前討論前填寫“術前小結及審批表”,由術者簽字。6、 術前討論時,主管醫師應準備好必要的檢查資料,有重點地介紹病情,并提出自己或專業小組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必要時檢索相關資料。在上級醫師主持下對術前準備情況、手術指征、手術方案、可能出現的意外及防范措施逐一進37、行研究討論。7、 各級醫師可充分發言,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8、 科主任最后指導制定、完善治療方案。9、 各級醫師必須遵守、落實討論制定的診療方案。并將討論結果記錄與記錄本及病歷中。如術中須改變手術方式或擴大手術范圍,必須請示上級醫師,并告知患者及家屬,簽字同意后方可進行。10、 術前談話應有術者或本院高年資醫師參加,醫師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訴患者本人或家屬,及時解答患者的咨詢,并由患者及家屬簽署相關的知情同意書。 查對制度一、 臨床科室四、 開醫囑、處方或進行治療時,應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床號、住院號(門診號)。五、 執行醫囑時要進行“三查十對”。三查是:擺藥時查;服38、藥、注射、處置前查;服藥、注射、處置后查。十對是: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藥名、劑量、濃度、時間、用法和有效期。六、 清點藥品時和使用藥品前,要檢查質量、標簽、失效期和批號,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七、 給藥前,注意詢問有無過敏史;使用毒、麻、精神藥品時要經過反復核對;靜脈給藥注意有無變質,瓶口有無松動、裂縫;給多種藥物時,要注意配伍禁忌。八、 輸血前,需經2人查對,無誤后方可輸入,輸血時須注意觀察,保證安全。二、 手術室1、 接患者時,要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性別、診斷、手術名稱、術前用藥。2、 手術前,必須查對科別、床號、姓名、診斷、手術部位、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藥。3、 凡進行體腔或深部組39、織手術,要在術前與縫合前清點所有敷料和器械數。三、 藥房1、 配方時,查對處方的內容、藥物劑量、配伍禁忌。2、 發藥時,查對藥名、規格、劑量、用法與處方內容是否相符;查對標簽(藥袋)與處方內容是否相符;查對藥品有無變質,是否超過有效期;查對姓名、年齡,并交待用法及注意事項。四、 輸血科1、 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試驗,兩人工作時要“雙查雙簽”一人工作時要重做1次。2、 發血時,要與取血人共同查對科別、病房、床號、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瓶號、采血日期、血液質量。五、 檢驗科1、 采取標本時,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檢驗目的。2、 收集標本時,查對科別、姓名、化驗單與標本聯號、標本數量和質量。40、3、 檢驗時,查對試劑、項目、化驗單與標本是否是相符。4、 檢驗后,查對目的、結果。5、 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4、 病理科六、 收集標本時,查對科別、姓名、性別、申請單與標本聯號、標本、固定液。七、 制片時,查對編號、標本種類、切片數量和質量。八、 診斷時,查對編號、標本種類、臨床診斷、病理診斷。九、 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七、 放射科1、檢查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年齡、片號、部位、目的。2、治療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部位、條件、時間、角度、劑量。3、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八、理療科及中醫針灸科1、進行各種治療時,查對科別、病房、姓名、部位、種類、劑量、時間、皮膚。2、低41、頻治療時,查對極性、電流量、次數。3、高頻治療時,檢查體表、體內有無金屬異常。4、針刺治療前,檢查針的數量和質量,取針時,檢查針數和有無斷針。九、供應室1、準備器械包時,查對品名、數量、質量、清潔度。2、發器械包時,查對名稱、消毒日期。3、收器械包時,查對數量、質量、清潔處理情況。十、特殊檢查室(心電圖、腦電圖、超聲波、基礎代謝等)1、檢查時,查對科別、床號、姓名、性別、檢查目的。2、診斷時,查對姓名、編號、臨床診斷、檢查結果。3、發報告時,查對科別、病房。其他科室亦應根據上述要求精神,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對制度。各科查對要求附件:醫療活動是非常嚴肅和嚴謹的行為。自醫師開具處方得到患者應用藥物,42、存在諸多環節。在執行查對制度時應嚴格按各科查對要求進行認真查對。(二) 藥師“四查十對”:根據衛生部2007年開始執行的處方管理辦法規定,藥師調劑處方時必須做到“四查十對”: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劑型、規格、數量;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三) 護士 “四查八對”:主要是針對病人服藥,注射,輸液的查對制度,減少操作差錯。四查:查醫囑、備藥前查、備藥中查、備藥后查。八對:床號、姓名、藥名、濃度、劑量、用法、有效期、時間。(四) 輸血“三查八對”:主要指為患者輸血時需掌握的步驟。三查:即查血制品的有效期、血制品的質量、輸血裝置是否完好;八對: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試驗結果、血制品種類、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