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里市新開河鎮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165332
2024-09-10
17頁
3.62MB
1、滿洲里市新開河鎮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公示稿滿洲里市新開河鎮人民政府2024 年 9 月第一章 規劃概述1.1 規劃背景2024 年 3 月 25 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了滿洲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為鑄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和關于加強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的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43 號),建立健全滿洲里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規范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成果,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更好指導城鎮開2、發邊界內各類建設活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在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編制 滿洲里市新開河鎮國土空間詳細規劃。1.2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推進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全面貫徹內蒙古自治區“五大任務”戰略定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發力點放在辦好兩件大事上。推進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經濟發展全面轉型、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為主3、要任務,促進節約集約發展,聯動推進增量拓展和存量利用。加強規劃傳導銜接,把握好底線剛性和發展彈性的關系,強化詳細規劃動態維護和迭代更新,提高空間治理效能。1.3 規劃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嚴守生態、資源、環境保護底線,全面提高區域生態安全水平。堅持保護優先、集約節約,嚴格落實上位規劃的管控性要求和約束性指標,構建綠色高效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實現全域綠色發展,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原則。保護自然地理格局,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區域發展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傳承自然和歷史文化脈絡,塑造城市特色風貌,突4、出地域特點、文化特色、時代特征。堅持“總量控制、剛彈結合”原則。加強規劃傳導銜接,科學謀劃空間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時空秩序,把握好底線剛性和彈性的關系,強化詳細規劃動態維護和迭代更新,加強編制體系與實施監督管理體系一體化,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堅持“多方參與,科學決策”原則。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組織、部門協同、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工作組織方式,堅持落實責任、部門協同,堅持“開門編規劃”,強化規劃全過程公眾參與,擴大公眾和社會各界參與程度,不斷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建立專家咨詢機制,發揮不同領域專家的作用,提高規劃科學決策水平。1.4 規劃重點深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深化5、用地分類、道路系統、空間布局,落實近期建設項目,進行功能定位,確定各個地塊控制指標。量化各類建設用地規模。本次規劃中將總體規劃結構性的、定性描述的內容進行量化。其重點內容是對包括商業用地、各類公共設施、市政設施等用地規模的確定,確保相應功能能夠滿足城區發展需求。科學制定規劃控制指標。本次規劃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前置原則,以供地數據和現狀建設情況為基礎,通過對地塊的交通便捷性、公共服務設施便捷性及地價評估、拆遷政策等因素分析,研究建設項目的控制指標,確保建設項目可實施性。同時給予地塊指標一定的彈性,以應對市場的不確定因素。第二章 總體要求2.1 規劃范圍本次詳細規劃范圍為滿洲里市新開河鎮城鎮開發邊界6、內區域,包括新開河綜合單元 1 個詳細規劃單元,規劃總面積 292.93 公頃。2.2 功能定位2.2.1 發展定位于目標發展發展定位:定位:滿洲里市東部邊貿生態農旅示范基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觀光農業,帶動滿洲里市的農副產品、現代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發展。發展目標發展目標:挖掘新開河鎮的特色,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和特色旅游業效益,堅持優化結構、完善設施、打造亮點的三位一體模式,建設科技含量高、規范程度高、農游結合的高標準型示范基地。加快推進新開河鎮域物流設施建設,推動道新開河鎮物流高質量發展,積極落實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物流倉儲用地,推進滿洲里大中華國際物流中心一期(果蔬物流中7、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通過農產品產后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環節,做到農產品保值增值,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物流,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夠促進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把新開河鎮鎮區建成生態農業經濟示范區及生態旅游休閑小鎮,成為滿洲里市現代化農旅小鎮的代表。推進二卡社區人居環境建設,重點聚焦于基本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提升和社區長效治理,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向居住服務、商業餐飲服務、文創辦公服務、歷史傳承展示服務、旅游度假服務等綜合服務配套升級轉型,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文化傳承空間。以社區為基礎8、,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實現文化旅游產業與居住空間的融合發展,構建“宜居宜業”新社區。落實總體規劃確定的“礦產能源區”,在鐵北煤礦及靈東煤礦的基礎上,發展礦產資源開發,成為區域重要的煤炭資源供給基地。2.2.2 單元類型落實詳規單元劃定成果,確定新開河綜合單元為重點開發單元。單元代碼單元類型單元編號面積(平方千米)建設用地面積所在街道201重點開發單元1507811002010152.932.93新開河鎮2.2.3 主導功能落實詳規單元劃定成果,確定新開河綜合單元主導功能為綜合服務類、商業商務類、工業發展類、物流倉儲類、留白控制類、其他類型。2.3 規模控制2.3.1 單元9、規模用地規模:建設用地面積為292.93公頃。開發容量控制:預測本單元開發容量約為248.81萬。人口規模:規劃范圍常住人口為2200人。2.3.2 控制線規模三條控制線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 滿洲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規劃區域內僅涉及城鎮開發邊界,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其中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為 292.93 公頃。城市四線城市四線:規劃片區不涉及上位規劃傳導的城市黃線、城市紫線、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將根據詳細規劃進行劃定。詳細規劃劃定城市黃線 10.19 公頃,劃定城市綠線 13.36 公頃。2.4 開發強度落實上位規劃對開發強度的10、總體管控要求,綜合考慮單元類型、建筑規模與人口的匹配關系、交通支撐條件、配套設施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設計要求等因素,提出強度管控要求。將道南片區內開發強度劃分為四個分區。強度一強度一區:區:容積率不大于 0.6,主要分布于生態陵墓區塊。強度二區:強度二區:容積率不大于 1.0,主要分布于物流倉儲區塊。強度強度三三區:區:容積率不大于 1.2,集中分布工業區塊。強度強度四四區:區:容積率不大于 2.5,集中分布于二卡社區商業區塊。2.5 布局結構2.5.1 規劃布局結構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空間結構和空間管制要求,結合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加強規劃用地與周邊區域聯系,規劃總體上形成“一帶三區”的空11、間格局。一帶:為產城聯動發展軸。三片區:以礦產能源開發區、鎮區綜合服務區及物流倉儲服務區為三大產業發展核心,帶動生態旅游、口岸經濟及能源產業發展。2.5.2 規劃用地結構按照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的用地分類,進行用地性質控制。規劃用地結構表規劃用地結構表用地用海名稱用地用海名稱規劃規劃一級類一級類二級類二級類面積(面積(ha)比例(比例(%)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機關團體用地3.541.21教育用地1.740.59商業服務業用地商業用地25.638.75工礦用地工業用地60.5620.67倉儲用地物流倉儲用地92.6631.63交通運輸用地城鎮村道路用地10.123.4512、公用設施用地供水用地5.161.76環衛用地5.031.72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防護綠地8.552.92公園綠地1.810.62特殊用地特殊用地32.6511.15留白用地留白用地45.4715.52陸地水域溝渠0.010.00總計總計292.93100第三章 設施規劃3.1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機關團體機關團體:規劃區規劃 1 機關團體設施用地,面積為 3.54 公頃。教育設施教育設施:規劃區內規劃 1 處教育用地,面積為 1.74 公頃。3.2 市政服務設施給水工程規劃:給水工程規劃:最高日用水量 533.27m3/d,年用水量為 14.42 萬m3。規劃區統一由公共供水系統供水,引自滿洲里市城13、市給水網,接自鎮區東南側的市域現狀給水管網,供水水源均取自二卡地區海拉爾河水系。排水工程規劃排水工程規劃:規劃區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劃采用污水排放系數為 0.85,用水日變化系數 1.4,預測片區日污水量為335.92m3/d。污水經管網收集后統一排放到鎮區南側現有污水處理廠。雨水排放系統依自然地形埋設,排入就近水體。供電工程規劃供電工程規劃:規劃區負荷同時率取 0.7,預測用電總負荷為 1.67萬 KW。電源由扎區新區 110KV 變電站接入鎮區內,轉為 10kV 電力線后采用環網供電的布局形式進行敷設,并根據用地性質及功能不同,按照用電需求設置開閉所。通信工程規劃:通信工程規劃:規14、劃移動電話預測按 120 卡號/百人計算,移動手機用戶達到 0.26 萬戶。預計寬帶普及率為 100%,預測用戶量 0.22戶。通信管道的建設應與城鎮道路建設同步,應充分預留通信線路及管道,做到資源共享,以滿足通信線路、有線電視及寬帶互聯網絡等線路的需求。供熱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規劃區供熱用戶為主要為居住生活,預測供熱負荷為 34.86MW。規劃采用集中供熱,熱源來自達賚湖熱電廠,通過一次管網至換熱站,經二次管網至新開河鎮,按照用地負荷設置換熱站。燃氣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預測用氣量為 21.02 萬立方米/年。在充分利用現狀中壓管網的基礎上,輸氣管線接自扎區新區,管徑為 DN200mm,配15、氣管線沿主要負荷鋪設,管徑 DN100mm-DN150mm。3.4 城市安全設施規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綜合防災體系,全面提高本規劃片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在具體措施方面,通過加強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災害時的供應保障能力。規劃范圍內公共綠地帶、停車場等建設緊急避難場所。提升人防工程建設水平、穩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做好物資儲備工作等多種措施,使城市在遇到災害時能夠迅速恢復。第四章 其他相關規劃4.1 綠地系統規劃規劃形成“一帶、一心、一廊”的綠地系統。“一帶一帶”:草原生態景觀帶。以高速公路兩側綠化為依托,銜接區域周邊草原地,形成千里草原風景大道的線性景觀帶。“一心一心”:主要是16、指規劃區內具有特色的景觀節點,為新開河二卡社區休閑綠地公園,提升人居環境和城鎮品質。“一廊一廊”:濕地綠化廊道。依托滿洲里二卡國家濕地公園、新開河等濕地水系建設生態濕地與綠色廊道,通過線狀綠地,加強鎮域內綠化空間以及自然山水之間的聯系。4.2 城市設計整體整體結構結構。根據各片區的資源優勢及用地功能,規劃總體空間結構呈現“一心、五區”的格局。一心:即城鎮新的功能核心和形象標志鎮區行政中心:重點發展建設行政設施,成為鎮區政治、經濟、文化等精神風貌的展示區。五區:以鎮區行政中心為核心向周圍發育形成的五個功能單元:旅游綜合服務核心區、文化休閑度假區、旅游商貿服務區、設施農業觀光區、田園風光游覽區。各17、功能片區之間通過綠地和田野分隔,形成空間相對獨立、功能相互補充的特色組團。通過對現有道路的整治梳理,以及對綠地和田野的規劃和保護,構成小鎮的開放空間體系,賦予各片區不同的景觀特色。風貌風貌特色特色。鎮區現存的傳統建筑均為一層民居建筑結合大棚的風貌,鎮區周邊的民居建筑為傳統農居風貌。處于周邊田園風光中的傳統村落和設施農業園,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氛圍。規劃要求建筑風貌整體協調,風貌分為兩個層次:鎮區核心區以及文化休閑度假區建設宜采用較為現代的建筑形式;居住區的開發宜采用傳統民居和現代手法相結合的建筑形式。整體建筑高度由高到底為:鎮區行政中心旅游綜合服務核心區旅游商貿服務區文化休閑度假區設施農業觀光區田園風光游覽區。公共建筑最高建筑不宜高于 30 米,居住以多層為主,低層為輔。第五章第五章 單元圖則單元圖則單元圖則應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和剛性管控要求。建設用地規模,總建筑面積,單元類型,城市控制線,次干路及以上道路走向與紅線寬度,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類型,建設規模作為單元圖則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