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業氯氣安全技術規范檢查表(1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165766
2024-09-09
10頁
112.54KB
1、化工企業氯氣安全技術規范檢查表序號內容檢查情況備注一、設計要求1新建、改建、擴建氯氣建設項目應符合所在地的規劃布局和產業準入條件。不通過2新建、改建、擴建氯氣建設項目應按照 GB/T 37243 中的定量風險評價法確定其外部安全防護距離,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應滿足 GB 36894 要求。3涉氯氣的廠房、庫房等建筑防火、總平面布置應符合 GB 55037、GB 50016、GB 51283、GB50489、GB 50187 等規定。4涉氯氣場所的消防設施應符合 GB 55036 等要求。5新建、改建、擴建氯氣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二、管理要求6企2、業應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應上崗作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和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按規定持證上崗。7涉氯氣場所應按 GB 2894、GB/T 30000.31 的規定設置明顯的安全標志。8進入涉氯氣場所的人員應配備和使用便攜式氯氣檢測報警儀及符合 GB 39800.2 要求的個體防護裝備。9企業危險作業崗位應少(無)人化,涉氯氣的生產車間、儲存場所,同一時間進入的操作人員不應超過 3 人,并結合人員實時定位等信息化手段實現相關區域人員聚集風險監測預警功能。10液氯儲槽(罐)區、庫房、瓶庫 20 m 范圍內,不應堆放易燃和可燃3、物品。11異常工況處置應符合及時退守安全狀態、現場處置人員最少化、全面辨識分析風險穩妥處置、有效防止能量意外釋放、全局考慮統一指揮的原則。12氯氣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應符合 GB/T 16483、GB/T 17519 的規定,化學品安全標簽應符合GB 15258 的規定。13企業應在氯氣產品外包裝上粘貼或噴印化學品安全標簽。三、氯氣系統設備設施要求14氯氣系統應設膜片式壓力表或采取硅油隔離措施的壓力表,其量程應為正常使用壓力的一倍以上,并應有標定的最大使用壓力安全線及有效期檢驗標志。15氯氣不應接觸油脂和其他含油脂材料。涉氯氣設備應使用與氯氣不發生反應的潤滑劑。16涉氯氣設備和氯氣管道使用的密4、封墊片應具備耐氯、耐壓、耐溫性能;維護或更換時應更換墊片。17氯氣管道設備使用碳鋼材質的,使用溫度不應高于 121 。18管道內有氯氣時不應對管道外壁進行動火等特殊作業。在氯氣管道附近進行動火等特殊作業時應采取防止管壁溫度超過 121 的措施。19涉氯氣的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及相關安全附件的使用和管理,應符合 TSG 08、TSG 21、TSG23、TSG D0001、TSG ZF001、TSG ZF003 的規定。壓力管道設計、制作、安裝、檢驗試驗和安全防護應符合 GB/T 20801 的規定。固定式壓力容器、壓力管道、氣化器等設備的壓力表、液位計、溫度計等應現場指示,并具備數據遠傳功能。205、涉氯氣的設備、管道、閥門、安全附件、電氣儀表、計量器具等應按相關規定定期檢驗、檢定、校驗、維護保養和更新。21涉氯氣的傳動設備軸封應采用零泄漏結構。22涉氯氣管道不應穿(跨)越公共區域。氯氣管道不應埋地敷設,廠區內需進入地下管溝的涉氯氣管道應采用雙層套管。雙層套管的夾層內、切斷閥的附近等位置應設泄漏檢測設施。23企業間氯氣管道輸送和接受兩端應設置緊急切斷閥,切斷閥應能遠程控制,并與壓力、流量、泄漏檢測報警等信號建立聯鎖關系;可能造成壓力升高的管道,應采取超壓安全泄放措施。24液氯停止輸送期間,應監控管道內氯氣壓力,異常情況及時處置,并采取安全泄放措施或抽空處理,抽空后應密閉。四、安全設施設施要6、求25氯氣作業場所應設事故氯氣捕集系統,并配備吸收裝置。26液氯的儲存、充裝場所應設置氯氣濃度探測報警、視頻監控、事故氯系統和應急處置設施。27液氯鋼瓶充裝廠房、液氯重瓶庫多點配備的可移動式軟管吸風罩,其軟管長度應能延伸到所有可能發生泄漏部位。28液氯鋼瓶充裝、儲存場所內,不應設計水或堿等液體吸收噴淋系統或堿液中和池。29液氯鋼瓶的充裝系統應符合 AQ 30512015 中第 5 部分的要求,且充裝過程應實現遠程監控,避免人員靠近。30罐式集裝箱和罐車充裝平臺的逃生通道應不少于兩處,其中至少一處逃生通道應能直通室外安全處,平臺應設置安全圍欄。31液氯儲槽(罐)庫房、液氯瓶庫、氯氣充裝場所應設置7、密閉結構。32密閉結構的液氯儲槽(罐)廠房,事故氯裝置的進氣口設置應靠近地面。33涉氯氣場所應設置氯氣探測器,氯氣探測器量程應為 01010-6,一級報警值應不大于 110-6,二級報警值應不大于 310-6,其他設置要求應符合 GB 50493 的規定。34液氯罐區應設置緊急切斷功能,構成一級、二級重大危險源的液氯罐區應配備獨立的安全儀表系統(SIS)。五、生產安全35電解槽入槽精制鹽水中無機銨質量濃度應不大于 1 mg/L、總銨質量濃度應不大于 2 mg/L。電解氯氣總管中含氫體積分數應不大于 0.4 %、氣氯液化后尾氣含氫體積分數應不大于 4.0 %。36液氯質量應符合 GB/T 5138、82021 中第 4 部分的要求,液氯體積分數不小于 99.6%、水分的質量分數不大于 0.005%、三氯化氮的質量分數不大于 0.003%。37液氯系統應設置排放三氯化氮的設施并定期排放,且符合下列要求:a) 排出物中三氯化氮含量(質量分數)應小于 0.5 %;b) 受槽內 NaOH 濃度應不低于 5 %;c) 不應設置造成三氯化氮富集的蒸發回收裝置。38液氯儲槽事故氯吸收裝置應符合以下要求:a) 事故氯吸收系統應獨立設置(液氯充裝產生的氯氣及槽車、鋼瓶泄漏處置可以并入),并采用二級吸收工藝;b) 堿吸收、熱交換等能力應與液氯泄漏量相匹配,液氯泄漏量應綜合考慮儲罐泄漏模式、現場處置效果、泄漏9、管徑和速率等因素;c) 應具備 24 h 運行能力,堿液循環吸收槽具備切換、備用和配液的條件;d) 吸收液濃度和溫度應在線監控,配制堿濃(NaOH 質量分數)15 %20 %,溫度不大于 45 ;e) 吸收裝置風機開關應設手動和自動啟動;手動開關應在庫房內外易于操作處分別設置,并能夠遠程啟動;自動啟動應與氯氣探測器聯鎖;f) 循環泵、事故氯風機設備的供電負荷等級應達到一級負荷中“特別重要”的負荷要求。39電解工藝應設置重點監控工藝參數和工藝控制措施;應采用安全儀表系統(SIS),應通過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和保護層分析(LOPA)確定安全完整性等級(SIL),并進行驗證評估。40電解10、裝置的事故氯吸收裝置、氯氣壓縮機含氯密封氣吸收裝置、液氯儲槽(罐)泄漏事故氯吸收裝置,不應與生產次氯酸鈉裝置合并。41電解、整流、氫壓機、氯壓機之間應設置聯鎖。42應采取避免電解槽離子膜破損的措施。單槽或總管氫氯氣壓差應設聯鎖。43應控制氯氣總管壓力,采用水封控制的應避免壓力波動造成氯氣沖破水封外溢或空氣吸入氯氣系統。正負水封應設置液位檢測和報警,并具有自動補水功能,負壓水封的吸入口處應設置氯氣探測報警器。44對氯氣進行冷卻的冷媒水系統,應安裝氧化還原電位計( ORP 計)或 pH 計。45氯氣干燥工序中的鈦材質設備及工藝管路應設置對溫度的監測措施,防止濕氯轉為干氯并與鈦材發生化學反應。采用鈦11、風機進行濕氯增壓輸送時,應在風機入口管道上設置增濕措施。46氯氣壓縮機密封氣應采用氮氣或干燥空氣,設置防止氯氣倒灌到氮氣或干燥空氣的安全防范措施。47生產操作時應采取防止水合氯(Cl28H2O)積聚堵塞管道的措施。48壓縮機出口后的氯氣管道,應采用防止氯氣冷凝的措施。49氯氣壓縮機應按下列要求設置:a) 設置出口氯氣含水在線分析檢測,高報警、高高聯鎖停壓縮機;b) 氯氣壓縮機各級間冷卻器管程流出循環回水應先匯流至無壓回水池(罐),且應設置氯氣在線檢測泄漏儀;c) 氯氣壓縮機入口應設置壓力自動調節及高低報警;氯氣壓縮機出口應設置壓力高報警及超壓自動調節泄放閥。50濕氯氣最終冷卻器控制措施應符合下12、列要求:a) 應設置氯氣出口溫度自動調節,氯氣溫度低低報警聯鎖關閉冷凍水;b) 氯氣進出口應設置差壓檢測和高報警;c) 冷卻器出口氯水管線應設置視鏡。51氯氣洗滌塔和干燥塔控制措施應進行以下設置:a) 塔頂氯氣出口溫度檢測和報警;b) 循環液流量檢測和低報警;c) 循環液冷卻溫度檢測和高報警;d) 塔液位檢測和高低報警。52氣氯液化不應使用氨冷凍液化工藝。53氣氯液化裝置應采用不留存死角的設計。54氯氣應在密閉環境下進行采樣,氯氣實驗室分析應在通風良好的通風櫥內進行,并設置人員監護。55采用液氯作為冷卻劑的輸送泵,應設置防泵空轉措施及聯鎖停泵控制功能。56液氯儲量大于 1000 kg 的容器不13、應直接以氣相方式輸出,液氯儲槽(罐)、罐車或罐式集裝箱罐體不應直接作為液氯氣化器使用。57允許液氯充裝量小于或等于 1000 kg 的鋼瓶以氣相方式輸出氯氣(瓶內氣化)。a) 鋼瓶加熱應控制鋼瓶溫度不大于 40 ,不應采用水浴、蒸汽、電加熱、明火方式加熱鋼瓶;b) 多個鋼瓶同時使用時應保持氣化溫度一致。58液氯氣化不應使用釜式氣化器,應采用全氣化工藝,氣化器不應有液氯死角和潛在三氯化氮富集的部位:a) 氣化器加熱介質采用熱水或低壓飽和水蒸汽,氯氣氣化溫度應控制在 71 121 ,不應采用其他有機介質的熱載體;b) 氣化器的氯氣溫度和壓力應采用自動化控制。59采用液氯氣化器氣化的鋼瓶或儲罐,氣化14、器與用氯設備之間應設置氯氣緩沖罐:a) 緩沖罐容積按照生產工藝裝置系統風險評估及安全設計相關要求進行設計;b) 緩沖罐與用氯設備之間的管路應設置截止閥、止逆閥、自動調節閥和緊急切斷閥等安全設施,防止氯化物料倒灌進入緩沖罐;c) 緩沖罐應設置溫度計、壓力表,安全閥與爆破片應串聯使用,爆破片應設置在緩沖罐與安全閥之間;d) 應設置防止緩沖罐、管路氯氣低溫冷凝的措施。60充裝量為 500 kg 和 1000 kg 的液氯鋼瓶氣相或液相輸出氯氣時兩只瓶閥應置于同一垂直線,接上閥導管為輸出氣相氯,接下閥導管為輸出液相氯。61充裝量為 50 kg 和 100 kg 的液氯鋼瓶輸出氯氣后液氯剩余量應大于 215、 kg,充裝量為 500 kg 和1000 kg 的液氯鋼瓶輸出氯氣后液氯剩余量應大于 5 kg。62液氯鋼瓶氯氣輸出接管應采用針型閥等調節,不應使用瓶閥作為壓力、流量調節使用。63液氯鋼瓶氣化作業結束后應立即關閉瓶閥,將卸載管線內殘存氯氣回收處理干凈后拆除連接,在瓶閥上擰安全螺帽和瓶帽。64與液氯鋼瓶瓶閥連接的管線,應采用退火處理后的紫銅管或固溶處理后的不銹鋼管,使用卡箍和適配器連接瓶閥并固定。65應使用專用扳手開啟液氯鋼瓶瓶閥。66瓶閥開啟(或關閉)后應用稀氨水或其他措施進行泄漏檢測67氯氣鋼瓶的搬運、儲存應按 GB/T 34525 的規定執行。68氯氣鋼瓶不應露天存放,應儲存在危險化學品16、專用倉庫內。69空瓶和重瓶應分區存放,有明顯分區標志,各分區留有足夠的通道,便于檢查或泄漏應急處置;設置巡回檢查路線(通道)標識、標志。70氯氣鋼瓶不應與其他介質氣瓶混放,不應同室存放其他危險化學品和雜物。71重瓶應先到先發,存放期不應超過三個月。72充裝量為 500 kg 和 1000 kg 的鋼瓶,應橫向臥放,瓶閥朝向應一致,鋼瓶堆垛不大于 2 層,并有防滾滑安全措施。73充裝量為 50 kg 和 100 kg 的液氯鋼瓶應直立放置,并有防傾倒措施74吊裝采用的起重機械應符合以下要求:a) 起重量應大于重瓶重量的一倍以上;b) 吊運液氯鋼瓶時采用的起重行車應滿足 TSG 08 的要求,行程17、及高度限位保護;c) 起重機械的防脫鉤設施應完好,并采用雙制動裝置;d) 不應使用叉車裝卸、電磁起重機和金屬鏈繩吊裝。75空瓶證安全附件齊全,使用異常的鋼瓶應進行標識并與供應廠家聯系處置。六、應急處置76企業編制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應符合 GB/T 29639 的規定。77企業應建立應急救援隊伍,或指定兼職的應急救援人員,應急救援物資應按照 GB 300772023中第 6 部分和第 7 部分的要求配備,并定期組織演練。78企業氣體防護站(組)的設置應按照 HG 20571 的規定執行。79氯氣泄漏事故的現場應急處置應按照 HG/T 46842014 中 6.4 的要求進行斷源和堵漏,并對泄18、漏進行處理和處置,且應符合以下要求:a) 液氯儲罐與備用罐采取上下布置方式且采用自流實現完全倒罐的,倒罐速率應符合事故應急要求。液氯儲罐與備用罐未采取上下布置方式的,應采用液下式倒罐泵,泵的用電負荷等級應為一級;b) 應在操作人員不進入氯氣庫房的情況下遠程完成倒槽(罐)操作;c) 密閉庫房內事故氯氣采用事故氯捕集和吸收裝置,尾氣排放應設置氯氣檢測探測器;d) 液氯儲槽(罐)泄漏時不應在密閉庫房內噴淋水,可在庫房外圍門、窗等密封面設置霧狀水噴淋裝置。80除應急救援情況外,移動式壓力容器相互之間不應進行裝卸作業,移動式壓力容器不應直接向鋼瓶進行充裝。81進入氯氣泄漏事故現場搶修作業的人員應配備供氣19、式全面罩防毒面具和氣密性防化服,并至少有 2 人配合作業,1 人監護;應配備呼救、通訊器材。82應急搜救發現遇險人員時,應立即將遇險人員移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進行現場救治,并及時就醫。83組織應急疏散時集結點方向應設在氯氣泄漏源擴散區域以外的上風側,實時檢測集結點空氣中氯含量不大于 1 mg/m3,并根據風向變化調整集結點位置,防范氯氣擴散影響。84企業應至少配備 4 套重型防化服、4 套正壓空氣呼吸器,1 套正壓空氣呼吸器至少配 1 套備用瓶。注:醫藥、試劑和高純物等小批量生產、自動化確有困難的,精制、產品包裝等過程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減少作業人員,并滿足涉爆車間人員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