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博物館通風空調調試方案.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83488
2024-09-20
17頁
169.31KB
1、 山 西 省 某 博 物 館 山 西 省 某 博 物 館 通 風 空 調 工 程 調 試 方 案通 風 空 調 工 程 調 試 方 案 編制:審核:批準:山西山西*某博物館工程項目部某博物館工程項目部 200*年年 4 月月 目目 錄錄 一、工程概況一、工程概況 二、通風空調系統調試內容概述二、通風空調系統調試內容概述 三、技術、質量保證措施三、技術、質量保證措施 四、調試步驟及技術措施四、調試步驟及技術措施 五、安全措施五、安全措施 附錄附錄1 空調系統調試程序表空調系統調試程序表 附錄附錄 2調試儀器配置調試儀器配置 附錄附錄 3調試人員安排調試人員安排 山西某博物館是國家級的大型綜合性博2、物館,位于汾河西岸,在太原市文體規劃區內,總用地面積 106301.31 平方米,凈用地面積71307.62 平方米。某博物館從整體上分為兩大部分,即 A 段主館及報告廳,臨時展廳等部分。B 段文研,辦公,武警營房等部分。主館內空調系統由組合式空調器進行風量、溫度控制,群樓由柜式空調器和風機盤管空調器進行溫度控制。車庫、地下文物庫及廚房,餐廳等輔助用房以及樓梯設有送、排風(煙)系統。一一、通風空調系統調試內容概述、通風空調系統調試內容概述 1、各單體設備試運轉;通風機性能的測定。通風空調設備數量統計如下:組合式空調器 18 臺,柜式空調器 18 臺,風機盤管空調器 228 臺,風機 31 臺,3、風機箱 16 臺。2、系統總風量、新風量以及各干、支管和送(回)風口風量的測定;系統風量的調整。二、技術質量保證措施二、技術質量保證措施 1、調試依據(1)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43-2002(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旋轉電機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169-92(3)結合通風空調專業圖紙以及本工程實際情況。2、技術準備工作 (1)測試前應對測試儀器儀表進行標定。(2)學習和審查有關圖紙、技術資料及有關規程規范,并組織收集技術資料。(3)了解對調試工期的要求和安裝工期的進度。3、質量保證措施 施工時,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施工驗收規范進行。通風空調系統通過無負荷運轉及試驗調整,系統總風量、4、新風量,各干支管和送(回)風口風量應調整到符合設計要求;通風機性能指標及空調箱性能指標合乎說明書要求;末端設備如風機盤管等性能符合說明書要求。(1)按照施工規范由施工單位負責,監理單位監督,設計單位與建設單位參與和配合,并結合工程施工情況,認真作好調試工作中的每一環節。本著對工程負責、對業主負責的態度,發揚我公司求實、進取的精神,優質高效地完成任務。(2)調試工作中,認真做好記錄。對于設備本身或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匯報、及時解決。三、調試步驟及技術措施三、調試步驟及技術措施 1.準備工作(1)進行設備單機試運轉及調試的條件 A.通風空調系統安裝完成后,經過檢查應全部符合工程質量檢驗5、評定標準的相應要求。B.試運行轉所需的水、電等能源供應,均能滿足使用條件。(2)設備及風管的準備 A通風空調設備的外觀和構造應經檢查,無缺陷。B全部設備應根據有關規定進行清洗。C通風機、空調器和通風管道內應打掃干凈,檢查和調節好風量調節閥、防火閥及排煙閥的動作狀態。D檢查和調整送風口和回風口(或排煙風口)內的風閥、葉片開度及角度。E檢查其它附屬部件安裝狀態,達到使用要求。F通風空調設備應在回風口或進風口處加設臨時過濾網。(3)電氣系統準備 A電動機及電氣箱盤接線正確。B電氣設備及元件性能符合技術規定要求。C繼電保護應整定正確。D電氣控制系統應進行模擬動作試驗。2風系統空調設備的單機試運轉及調試6、 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進行檢查測定合格后,應對空調設備進行的試運轉。其中包括通風機、水泵等的試運轉。(1)風機 A 外觀檢查。對風機進行外觀檢查,核對其型號、規格是否與設計相符;檢查安裝質量,做好啟動前的準備工作。B風閥、風口檢查。將風管上各檢查口封好,風道上的各調節閥應在全開位置,防火閥也應在全開位置。送、回風口的調節閥應全部開啟,新風調節閥應開啟到最大位置。C用手盤車,風機葉輪應無卡碰現象。D啟動風機。第一次啟動采用點動的方式,檢查葉輪和外殼有無摩擦及有無異常響動;檢查風機的運轉方向應與設計方向一致。如有異常,應立即處理。風機啟動后,用鉗形電流表檢查啟動電流及運轉電流。如果運轉電流大于電機的7、額定電流,逐步關小總風量調節閥,使電機電流回降到額定電流。E風機運轉過程中,監聽軸承內有無噪聲,用表面溫度計測量軸承溫度,其值應不超過說明書規定。F風機試驗正常后,連續運行 2 小時,運行正常即為合格。(2)風機盤管系統 A檢查線路連接正確,絕緣電阻合格。B用手盤動風機葉輪,應無卡滯及異常聲響。C通電,用溫控器轉換風機的三個轉速,用風速儀、鉗形電流表分別測量三檔轉速下的風速及電流,其值符合說明書要求。D用溫度開關分別在冷熱檔轉換,檢查電動閥動作應正確。E冷熱轉換開關在中間位置時,應能使風機停止運行。3空調系統風量的測定 此項工作應在通風機正常運轉,通風管網中所出現的毛病如風道漏風、閥門啟閉不靈8、或損壞等被消除后進行。(1)系統總風管和各支管的測定方法及步驟:先用皮托管和微壓計測量風管內平均動壓,通過計算或查表格求 出平均風速,再通過公式算出通過管截面的風量。測定步驟:1)確定測量截面。測定截面應選在氣流較均勻且穩定的地方。一般沿氣流方向選在局部阻力后 45 倍于大邊尺寸處,或局部阻力前1.52 倍于大邊尺寸的直管段上。當條件受到限制時,可適當縮短,且適當增加測點數目。2)截面內測點位置的確定。在測定截面內選取若干測點作為測量風速的定點。測定截面內測點的數目和位置,主要根據風管形狀和尺寸大小而定。a.矩形截面測點的位置。其原則是:將矩形風管截面劃分為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小截面,使各個小截面9、盡可能接近于正方形,其面積則位于各小截面的中心處。測孔開在風管的大邊或小邊,應以方便操作為原則。示意圖如下:b.圓形截面測點的位置。在圓形風管內測量平均速度時,應根據管徑的大小,將截面分成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同心圓環測量四個點,而且這四個點必須位于互相垂直的兩個直徑上。一般地,圓形風管直徑在 200mm 以下進,圓環數可以劃分為 4 個;直徑在 200400mm 之間可以劃為 4 個;直徑在400700mm 之間可以劃為 5 個;700mm 以上則可以是 5 或 6 個。各圓環上的測點至測孔的距離可按下表選用(R 指風管的半徑,單位是毫米)。舉例說明,三個圓環時測點位置如下:如果測定截面上氣流比較10、穩定,也可將測壓管從測孔開始向風管中間等距離地推進,所測的數據也比較可靠。將所選定的點測孔的距離值用粉筆或膠布標在皮托管上。3)將皮托管與微壓計正確地加以連接,并將微壓計開關放到“校正”位置,調好儀器。同時做記錄準備。4)在所選測點處打孔,用皮托管和微壓計測量各點上的動壓值(pdn),各值填在事先準備好的表格上。5)根據下式計算該截面的平均動壓(pdn):(pdn)=(pd1+pd 2+pdn)/n (mmH2O)6)根據下式計算截面的平均風速(V):V=(2g/pdn)1/2(m/s):空氣比重取 1.2 g:重力加速度 pdn:平均動壓 7)根據設計圖紙計算該截面的面積 F(m2),并根據11、下式計算總流量 L(m3/h):L=3600FV(m3/h)8)核對所測風量與設計風量是否相符,其誤差不超過說明書中的規定。9)封閉風管上的開孔,恢復保溫層。(2)送(回)風口風量的測定 用葉輪風速儀或熱球風速儀在貼近格柵或網格處采用勻速移動測量法或定點測量法,測出平均風速,通過下式計算求得風量:L=3600FVK 其中,F風口的外框面積(m2)V風口處測得的平均風速(m/s)K修正系數,一般為 0.70.1 4、風機性能的測定。衡量通風機性能指標主要是風量、風壓和轉速。通風機性能的測定可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在試運行轉之后,將空調系統所有干、支風道和送風口處的調節閥全部打開,而空氣混合閥和分12、配閥處于中間位置上,即在整個系統阻力最小的情況下,所測得的風量是通風機的最大風量。此風量可以作為系統風量調整的參考。第二步是在干支風道和送風口的風量調整到符合設計要求后,測出空調系統在實際工作條件下通風機的風量和風壓,以此作為對通風機進行調整的依據。(1)通風機風量的測定 1)通風機壓出端測定截面位置的選取參照風道截面的選取方法。若測定截面離風機出口較遠時,應將測定截面上所測得的全壓值加上從該截面到風機出口處這段風管的理論壓力損失。通風機吸入端測定截面位置應靠近風機吸入口。2)通風機風量應為吸入端風量和壓出端風量的平均值,且前后風量之差不應大于 5%。壓出端風量測定可參照風道內測量的方法。吸入13、端可用勻速移動 法,在吸入口安全網處用風速儀測定。(2)風壓測定 風機的壓力以全壓表示,即壓出端和吸入端測定截面上的全壓絕對值之和。同樣壓出端截面宜選在氣流穩定的直管段上,吸入端的截面位置宜選擇靠近吸入口處。1)對于單面進風的風機;一是在風機吸入端帆布短管或它前面的直管處的打孔,用皮托管測量;二是風機前面的小室內,用皮托管在吸入口安全網處測量。2)對于雙面進風的風機,一般直接裝設在空調機組內,測吸入端風壓時,用風速儀測定風機兩個面吸入口處的平均風速,從而求出動壓值;然后用皮托管和 U 型壓力計測送風室內靜壓,將其絕對值減去動壓值,便是吸入端全壓絕對值。3)轉速的測定可以直接用便攜式數字轉速表測14、量。5空調機風量的測定和調整(1)新風風量:在新風管道上打測孔,用皮托管和微壓計來測量風量。如無新風風道時,一般在新風閥門的出口處(或新風進口處)用風速儀來測量。此時可在離風閥 1020cm 處放風速儀,測定速度,求出平均值。由于風門開啟呈一定角度,氣流截面有所縮小,所以在計算風量時宜將風門外框面積乘以系數 cosa(a 閥門葉片與水平線的夾角)。(2)一、二次回風量和排出風量:一般說來,都可以在各自的管道上打測孔用皮托管和微壓計測出。如果打測孔有困難時,也可以在一、二次回風的入口處和排風出口處用風速儀測量。通過空調器的總風量,實際上就是送風機吸入端所測得的風量。6系統風量的調整,即風量平衡。15、系統風量的平衡與調整工作做得怎樣,關系到空調房間內能否獲得預定的溫濕度以及空調系統能否經濟運行,所以需要認真作好這一工作。風量平衡適用于送、回風系統、排風系統。對于送風系統,送出的總風量應沿著系統的干、支風管和各個送風口按設計要求進行分配,并使所有送風口測得的風量之和近似等于風機出口的總風量,其有效風量與總風量之間允許有10的誤差。對于回風系統,吸入的總風量應等于所有風口風量之和,而回風機送出的總風量應等于一、二次回風量與排風量之和。(1)按設計要求調整送、回風各干支管道,各送(回)風口的風量。依據的原理很簡單:假如一總管后有兩支管,當節點處三通調節閥位置固定后,不論總管風量如何變化,兩支管風16、量則總是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因此,針對調試對象的具體情況可以用流量等比分配法或基準風口調整法進行調整。前者一般是從系統的最遠管段逐步調向通風機:后者則可根據初測從最小風量的風口開始,先調整好各支管上風口風量,然后按從遠至近(相對于通風機來說)的方法依次調整各支干管、總管的風量。(2)根據設計要求,調節空調機的總風量。由調節風門將一、二次回風風量和排風量調節到夏季工況(或冬季工況)所要求的數值。(3)系統風量達到平衡后,進一步調整通風機的風量,使其滿足空調 系統的要求。(4)經調整后各部分調節閥不變動的情況下,重新測定各處的風量作為最后的實測風量。固定好各風閥位置,并用紅油漆作好標記。(5)室內17、正壓的測定與調整 如果設計時未規定具體的正壓數值,可以按下述原則進行:一般地室內正壓宜采用 0.5mrnH2O 左右;當過度季節大量采用新風時,不得大于 5mrnH2O。為使正壓值測量準確,可以用補償式微壓計進行測量。將微壓計置室內,其“”接好橡皮管,橡皮管的另一端經門縫拉出室外,與大氣相通,從微壓計讀取數值,即是室內正壓值。調整則通常是靠調節房間回風量的大小來實現。在房間送風量不變的情況下,開大房間回風調節閥,可減小正壓;相反可增加正壓。7編制試驗報告、交工 空調工程經過系統試驗調整后,應將分散的資料編制成完整的試驗報告,作為交工驗收的依據。四、安全措施四、安全措施 1調試期間應加強現場的管18、理和防護工作,統一指揮。所有空調設備、閥門等未經許可不能亂動。尤其是單機試車更應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確保人身及設備安全。2調試人員在現場工作,一定要遵守現場有關安全文明施工、防盜防火規定,處處防范。3調試工作中,風量的測量調整較為繁重,而且送回風管道多設 在技術夾層及頂棚內,測定時更應小心,以防高空墜落。(1)測試人員應衣帽整齊,防止行動時東扯西掛。(2)個人工具隨身帶好,免得在頂棚內工作時丟三忘四而貽誤工作。(3)愛護設備,上下搬運時防止損壞:在頂棚內行走應小心謹慎,防止踏壞頂棚和發生人身事故。(4)頂棚內外和機房的測試人員應經常保持聯系,互通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特別是人員進入風道作業時,19、通訊更不得中斷,防止機房內誤操作而造成不良后果。五、成品保護五、成品保護 1每一臺機組系統調試合格后,要根據總包單位成品保護方案,及時安排有關人員巡視、檢查。2對機房孔洞封堵、裝門上鎖建立出入登記制度。3再次進入機房施工時,根據施工內容進行專項保護,經過驗收后,方可進行施工。附錄 1:空調系統調試程序表 準備工作 系統電氣設備及其主回路的檢查與測試 空調設備試運轉 自動調節與檢測系統線路檢查 風機性能測定 檢測儀表檢驗 系統風量測定與調整 自動控制系統聯動運行 資料整理與分析 附錄 2:調試儀器配置 序號序號 名稱名稱 型號型號 數量數量 1 手持風速儀 EDK-lA 4 臺 2 皮托管 4 20、套 3 傾斜式微壓計 Y95-200B 2 臺 4 補償式微壓計 WY-250 2 臺 5 數字轉速表 FG-631 2 塊 6 數字萬用表 DT-930 5 塊 7 鉗形數字電流表 DM7015A 4 塊 8 濕度計 EJ2 1 臺 9 噪聲計 TES 1 臺 10 表面溫度計 WSP-211 2 只 11 標準水銀溫度計 2 套 12 U 型壓力計 2 只 13 計算器 1 只 14 對講機 2 副 15 鋼卷尺 2 只 16 鉆孔器 1 只 17 人字梯 2 架 附錄 3:調試人員安排 1 配合人員組成 電工:4 名 管工:6 名 鉗工:4 名 通風工:6 名 2 調試人員組成 姓名 學歷 職稱*大學本科 高級工程師*大學本科 高級工程師*大學專科 工程師*大學專科 助理工程師*大學專科 助理工程師 *大學本科 高級工程師 *大學專科 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