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縣鶴山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2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183518
2024-09-18
28頁
2.75MB
1、 寧陽縣鶴山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寧陽縣鶴山鎮人民政府 2024年9月 注:本次成果為草案公示稿,最終結果以批復為準I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1 第二章 目標策略.3 第三章 開發保護格局.4 第一節 底線約束.4 第二節 總體格局.6 第四章 全域空間布局.8 第一節 農業空間.8 第二節 生態空間.8 第三節 鎮村空間.9 第五章 地方特色塑造.11 第一節 歷史文化保護.11 第二節 城鄉風貌引導.12 第六章 支撐體系完善.14 第一節 綜合交通系統.14 第二節 公共服務設施.15 第三節 市政基礎設施.15 第四節 安全防災體系.18 第七章 規劃傳導.2、20 1 第一章 總則 編制目的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部署,統籌全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依據 泰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寧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編制寧陽縣鶴山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本規劃”)。地位作用 本規劃是全鎮國土空間發展的指南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鎮域范圍內進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各類建設活動應符合本規劃。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3、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部署,認真落實泰安市委、市政府和寧陽縣委、縣政府工作安排,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2 展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整治、修復,構建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鶴山鎮國土空間格局。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包括全域和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兩個空間層次。全域層次包含鶴山鎮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 98.11 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面積 114.44 公頃。規劃范圍不作為鄉鎮(街道)間勘界和4、管轄的依據,鄰界地區開展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活動時,應做好與相鄰鄉鎮(街道)的協調銜接。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 2021 至 2035 年。規劃基期年為 2020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規劃成果及解釋 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件、數據庫和附件。規劃文本、圖件和數據庫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規劃文本中下劃線部分為強制性內容。本規劃自寧陽縣人民政府批復之日起實施,由鶴山鎮人民政府負責解釋。3 第二章 目標策略 城鎮性質 以農副產品加工和休閑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生態文化特色城鎮。規劃目標 至 2025 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產業鏈、供應鏈水平顯著提升,5、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建成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宜居宜業宜游”活力新鎮。至 2035 年,綠色開放、緊湊高效、富有競爭力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資源環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建成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城鎮。至 2050 年,全面建成全覆蓋、高保障的公共服務體系,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特色鎮6、。4 第三章 開發保護格局 第一節 底線約束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堅持現狀耕地“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將種植條件好、集中連片、有良好水利設施與水土保持條件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至 2035 年,全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8.98 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 8.51 萬畝。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依法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與年度進出平衡管理,切實維護糧食安全。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7、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嚴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和破壞耕作層的種植業設施。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與補劃。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5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非農業建設不得“未批先建”。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經依法批準,應在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基礎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原則,在可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實永久基本農田補劃任務。生態保護紅線 以8、生態功能為基礎,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潛在重要生態價值、有必要實施嚴格保護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保證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態廊道連通性。至 2035 年,全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 527.84 公頃。生態保護紅線內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內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依照法律法規執行。確需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國家重大項目,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辦理用地審批。城鎮開發邊界 統籌安全與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資源環境底線約束的基礎上,堅持節約集約、緊湊發展,9、防止城鎮無序蔓延,避免城鎮開發邊界碎片化,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至 2035 年,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 114.44 公頃。6 引導城鎮建設用地向城鎮開發邊界內集中,促進城鎮集約集聚建設,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用途管制方式,科學安排建設時序,并加強與洪澇風險控制線、工業用地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城市“四線”等控制線的協同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外不得進行城鎮集中建設,不得規劃建設各類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不得規劃城鎮居住用地。城鎮開發邊界外規劃布局有特定選址要求的零星城鎮建設用地,應符合有關國土空間規劃和城鎮建設用地用途管制要求。洪澇風險控制線 將大10、汶河、小汶河等主干河湖的洪澇水行泄、調蓄的自然空間納入洪澇風險控制線。城鎮規劃建設應避讓洪澇風險控制線,必要工程的建設應依法依規報地方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履行涉河建設項目許可手續;妨礙行洪、影響河勢穩定、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現狀地物,應依法有序退出。洪澇風險控制線將依據水利部門對洪澇水行泄、調蓄范圍的界定及相關管控標準相應調整。第二節 總體格局 主體功能區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寧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明確鶴山鎮主體功能定位為農產品主7 產區(附加歷史文化富集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規劃構建“一心、一帶、兩軸、三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心”指鎮政府駐地的綜11、合服務中心。“一帶”:指大汶河生態帶,加強流域水生態治理,打造綠色生態廊道。“兩軸”指沿中小路(縣道 035)、鶴堽路城鄉發展軸,沿線布局城鄉主要服務設施。“三區”指北部鄉村旅游集聚區、東部特色農業示范區和西南部綠色循環產業區。8 第四章 全域空間布局 第一節 農業空間 優化農業生產格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落實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農業種植主要以小麥、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為主,同時整合資源要素,打造特色農業基地。規劃形成“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布局。“三區”是指北部產業融合發展區、東部特色農業示范區和西南部農產品加工區。“多點”是指多處12、田園綜合體、林果種植基地、養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發展特色農業片區,建設高標準示范基地,打造品牌效應和產業集群效應。第二節 生態空間 生態保護格局 規劃以生態保護紅線、水源保護地和重要山體林地、河流水系、濕地等為重點,統籌全域生態要素。規劃打造“一心一帶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一心”是指鶴山地方級地質自然公園生態核心。“一帶”是指大汶河生態廊道。強化河湖岸線管控,實9 施河道生態修復,形成水生生物遷徙廊道,打造沿河生態景觀廊道。“多廊”是指瓦日鐵路生態廊道、董梁高速生態廊道及小汶河河流生態廊道。第三節 鎮村空間 鎮村體系 規劃形成“鎮駐地-中心村-自然村”的鎮村體系層級。發揮鎮駐地核心帶動作13、用,強化中心村服務能力,推動鄉村振興。構建鄉村社區生活圈 以集聚提升類村莊為中心,構建半徑 2 千米左右、服務10003000 人規模的鄉村社區生活圈。合理確定社區生活圈中心位置,引導村莊向城鎮、社區生活圈中心集聚,統籌配置產業要素,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優化鄉村社區生活圈空間布局。規劃構建“城鎮社區鄉村社區”兩級生活圈,提高治理效率,促進鄉村發展,打造“1+6”社區生活圈格局,1 個城鎮社區為鎮駐地社區,6 個鄉村社區分別為泗皋社區生活圈、皋山社區生活圈、劉樓社區生活圈、山前社區生活圈、王卞社區生活圈和羅山社區生活圈。村莊建設邊界 10 落實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劃定村莊建設邊界。優化14、鄉村用地結構,引導零散分布的鄉村存量低效用地逐步騰退,提升村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水平。新增村莊建設項目需在村莊建設邊界內開展,優先保障農民住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公益事業、鄉村振興產業等各類建設用地需求。在不突破約束性指標和管控底線的前提下,村莊規劃可適當調整村莊建設邊界。村莊建設邊界外建設用地利用和管控方式參照國家相關政策執行。11 第五章 地方特色塑造 第一節 歷史文化保護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鶴山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為顏子廟和顏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 處,分別為沈西皋遺址(黃西皋遺址)、三圣堂文昌閣、琵琶山石塔造像、大佛寺石造像、老虎洞造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處,分別為15、春城故城址、兩王墳、畢津墓(察判畢公墓)、武進父子墓。落實保護范圍并嚴格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鎮域內歷史文化資源以原有規模形式為基礎,經主管部門批準后可以加以修繕,由有關部門統一管理(詳見附表 6)。歷史文化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保持文物古跡的原真性。建立動態維護的保護對象增補機制,定期開展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建立保護對象預備名錄,制定搶救性保護機制,創新更新活化的政策機制。歷史文化保護線 落實劃定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等在內的歷史文化保護線。12 劃定的歷史文化保護線嚴格按照中華人民16、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管控。嚴格保護和管控歷史文化保護線內各類歷史文化遺存本體及其相關的空間環境,并將其作為實施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的重要依據。對于納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暫不具備歷史文化保護線劃定基礎的,加強部門協同,及時落實動態補劃。第二節 城鄉風貌引導 城鄉風貌引導 加強自然景觀風貌引導,打造田、水、林有機融合的生態景觀風貌。強化農業基底景觀提升,形成整潔美觀的農田風貌;依托大汶河、小汶河構建水綠生態廊道,保護濱河植物群落,形成疏密有致的濱水植物景觀帶;豐富林地景觀,推進公路林帶建設,加強林地與其他生態用地復合建設,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發17、揮自然生態景觀價值、彰顯歷史人文價值,凸顯鶴山鎮融于自然、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精神氣質。加強城鎮景觀風貌引導,打造和諧、宜居、繁榮的城鎮景觀風貌。引導鎮區建筑天際線,控制鎮區公共空間界面,促進城鎮空間秩序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強化建筑組群、高度和體量的控制,提升鎮區建筑空間環境品質。加強鄉村景觀風貌引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景觀風貌。位于城鎮周邊的村莊宜加快村容村貌整治,注重13 宅院風貌與城鎮風貌相協調,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共建共享;具有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等特色資源的村莊應充分保護歷史形態和原生風貌,在田園風貌、建筑風格等方面加強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其他村莊應注重強化18、農業景觀肌理的維護與提升,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形成生態、生產、生活協調共生的鄉村風貌。14 第六章 支撐體系完善 第一節 綜合交通系統 交通發展目標 規劃建成由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等組成的功能完備、集約高效、外暢內達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促進區域交通協調發展,有效支持鶴山鎮經濟和社會健康繁榮發展。道路交通體系 1.全域道路交通體系 高速公路。董梁高速從鎮域中南部東西向穿過,規劃濟微高速從鎮域東部南北向穿過。縣鄉道。中小路、鶴堽路、辛周路、汶河大道為鎮域內部聯系的主要道路。2.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道路交通布局 鎮區道路系統。規劃道路分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城鎮主干路紅線寬度為 319、0-40 米,次干路紅線寬度為 20-30 米,支路紅線寬度為 15-20 米。城鎮公共交通。加強鶴山鎮與寧陽中心城區的公共交通聯系,推動以公共交通出行代替社會車輛出行,緩解交通壓力,促進低碳交通發展。停車設施布局。建立以配建停車為主體,以路外公共停15 車為輔助,以路邊停車為補充的城鎮停車系統。充分考慮新能源汽車發展,結合停車設施建設,配建充電樁。第二節 公共服務設施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堅持以人為本,以城鎮、鄉村社區生活圈作為組織城鎮與鄉村生活的基本單元按照“鎮級社區級基層村級”城鄉居民點體系分級統籌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供給。鎮級公共服務設施。主要服務鎮域,具20、備服務 13 萬人口的綜合性服務能力。鎮級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教育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等。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以中心村為配置單元,滿足約10003000 人的居民日常生活、生產需求。主要包括基礎教育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等。在中心村核心地段集中布置公共服務設施,并結合公共綠地形成公共服務中心。基層村公共服務設施。服務人口約 3001000 人,滿足村莊基本服務需求。設施配置與村莊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結合村莊分類,對不同類型的村莊實施差異化供給策略,主要包括文體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等。第三節 市政基礎設施 16 給水工程規劃 構建多水源體系。積極21、開發新水源,合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統籌配置、聯合調度、綜合開發,最大限度地減少地下水的開采。嚴格監管自備水源,封停違法自備水源井及其取水設備。加強供水水質監測工作,確保城鄉生活飲用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 100%,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排水工程規劃 統籌推進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農村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就近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系統,或單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在規劃期內建立合理、完善的排水體系,提高污水處理廠(站)的運營管理能力,建設健全的城鄉排水系統。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排水體制采用分流制,提高管網覆蓋率和污水收集處理率。規劃至 2035 年,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加強污水再生利用。22、再生水主要用于道路養護、綠化澆灑、工業用水等。電力工程規劃 鎮域形成以常規能源為主,各類清潔能源為補充的多元化電力供應保障體系。優化電力設施布局,加強鄉村地區配電網建設,保障城鄉生活和工業生產電力供應。通信工程規劃 規劃建設和擴容移動通信設施,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17 信 5G 基站和設施建設,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 5G 基站全覆蓋。以現狀電信、移動和聯通的機房為信息匯接中心,配套光接入交換點,形成以管道主干光纜為主通道,光交接、光接入為主要組網方式的傳輸系統。結合市政道路建設通信管線,對整個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進行通信資源建設,實現電信線纜全部入地,沿道路設置電信排管或纜溝。農村地區沿鄉鎮主要道23、路和村村通道路設置電線管線。熱力工程規劃 合理布置熱源,推進清潔供熱工程建設。至 2035 年,鎮域實現 100%清潔能源采暖。遵循“宜電則電、宜氣則氣”的原則,積極推廣熱泵、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供熱方式,實現城鄉供熱統籌發展。燃氣工程規劃 推行燃氣“鎮鎮通”“村村通”工程,開展燃氣下鄉,推動天然氣管網向農村地區延伸,實現農村地區燃氣管網全覆蓋。環衛設施規劃 建立合理有序、節能環保的全過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構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城鄉垃圾處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無害化處置18 和資源化利用。第四節 安全防災體系 消防規劃 健全消防安全保障體系,生產24、儲存、經營、運輸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的場所、設施、管線必須符合消防安全布局,保證足夠的安全防護距離;提高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單位和高層等火災高危單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人防規劃 城鎮建設應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結合行政辦公、廣場、交通樞紐、商業文化中心等,規劃地下綜合人防工程,平戰結合、綜合利用、合理布局、分期實施。對新建居住及公共建筑應當嚴格按照標準建設地下掩蔽工程。依托城市對外交通路網構筑對外緊急救災道路,依托主干道、次干路建設內部緊急避難道路。各級疏散通道應建成相互貫通的網絡狀,形成完善的疏散通道系統,保證救援疏散需要。防洪規劃 統籌實施河道治理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補齊防洪減災短板25、,強化洪澇風險管控,構建以河道、水庫、堤防和坑塘為架構的水旱災害防御工程體系,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逐步形成“上攔、中疏、下排”的流域防洪減災總19 體布局。抗震規劃 對于學校、醫院、生命線系統等關鍵設施以及綜合防災指揮中心、緊急避難場所等特殊設防類和重點設防類建設工程提高一檔設防。已建設的建筑物、構筑物,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抗震性能鑒定,必要情況下須進行抗震加固改造,滿足抗震設防標準要求。20 第七章 規劃傳導 村莊規劃引導 以鄉村社區生活圈為基礎,劃定 7 個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編制單元,按照底線約束、規模引導、品質提升 3 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傳導要求。重點將耕地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村莊建設邊界等重要控制線向村莊規劃傳導。明確單元內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置引導要求。詳細規劃引導 綜合考慮道路、河流、行政區、社區生活圈單元等因素,將城鎮開發邊界劃分為 3 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分層細化總體規劃向詳細規劃的傳導內容。每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應嚴格落實總體規劃確定的剛性指標和強制性要求。21 主要圖紙 01 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 02 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圖 03 綜合交通規劃圖 04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 05 城鎮(村)體系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