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介紹及成果報告-請勿外傳-僅供內(nèi)部學習.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85834
2024-09-20
39頁
8.90MB
1、 1 成果報告成果報告 2 目目 錄錄 目目 錄錄.2 第一章第一章 工程概況及評估情況工程概況及評估情況.3 1.1 工程概況.3 1.1.1 本項目基坑概況.3 1.1.2 場地周邊情況.3 1.2 地層資料.5 1.3 基坑支護結構形式.6 第二章第二章 基坑施工對地鐵隧道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基坑施工對地鐵隧道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8 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8 1.1.1 幾何模型范圍.8 1.1.2 地層模型.8 1.2 荷載及邊界條件.8 1.3 土層參數(shù)及本構關系.8 1.4 支護結構參數(shù)及本構關系.9 1.5 有限元計算中的模擬步驟.10 1.6 全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11 1.2、7 計算結果.19 1.7.1 土體豎向位移.19 1.7.2 支護樁位移.22 1.7.3 地鐵隧道位移.26 1.7.4 基坑西側淺基礎建筑物位移.29 1.7.5 架空管線位移.35 1.7.6 計算結果匯總.38 3 第一章 工程概況 2.1 工程概況 2.1.1 本項目基坑概況 寧波 XX 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開發(fā)的 XX 項目,位于海曙區(qū)。場地衛(wèi)星照片見圖 1-1所示。本工程總用地面積約 40000 m2,總建筑面積約 200000 m2,主要建(構)筑物包括 1 幢 22 層(6+16)辦公樓、1 幢 20 層(6+14)公寓、2 幢 17 層(15+2)住宅、2 幢33 層(313、+2)住宅及其它 26 層商業(yè)廣場及配套設施組成,整個場地下設 2 層地下車庫。圖 1-1 場地衛(wèi)星圖 本工程基坑開挖面積約 35000m2,支護結構延長米約 796m。本工程0.000 標高暫定為黃海高程 3.000。地下一層底板面標高為-6.000,地下二層底板面標高為-10.000。基坑計算開挖深度為 10.612.7m。2.1.2 場地周邊情況 場地東側場地東側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3.87.8m,紅線外側為馬園路,馬園路對面為住宅小區(qū)麗都名邸。其中,馬園路道路寬度約 2830m,車流量較大。麗都名邸采用樁基礎,小區(qū)設有一層地下車庫。4 場地東場地東南南側側地下室側壁外側是馬園路地4、下通道,通道以東為南站下沉廣場和馬園坊。場地南側場地南側東段東段地下室側壁外側是緊鄰的南站北廣場地下室,目前底板已澆筑完成。地下室頂板面標高為黃海高程 0.290,底板面標高為黃海高程-5.110,底板厚度 1.1m。北在本工程基坑挖土之前完工。場地南側場地南側西段西段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3.510.0m,紅線外側為正在改造的南站西路,南站西路南側南側是規(guī)劃的寧波市軌道交通 4#線,地下室側壁距離軌道交通 4#線管道壁最近距離約 47.67m。其中,南站西路道路寬度約 20m,等南站北廣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本工程土方開挖施工前投入使用),車流量非常大。場地標高暫按黃海高程 2.900 考5、慮;軌道交通軌道交通 4#線線預定于明年開工,與本工程地下室施工工期可能存在交叉,預定于明年開工,與本工程地下室施工工期可能存在交叉,其與本工程相對位置關系詳見圖其與本工程相對位置關系詳見圖 1-2。地下室對應區(qū)間,軌道頂埋深約。地下室對應區(qū)間,軌道頂埋深約 20.0m,軌道直,軌道直徑約徑約 6.2m。場地西側場地西側南段南段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5.5m,紅線外面為婦兒醫(yī)院住院部。婦兒醫(yī)院住院部設有兩層地下室,地下室底板面標高為黃海高程-4.500,工程樁為 750鉆孔灌注樁,樁底標高為黃海高程-54.000-57.000,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14.8m。由于基坑邊離開醫(yī)院道路邊很近,6、該側須嚴格控制基坑開挖施工產(chǎn)生的變形和沉降。場地西側場地西側中段中段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6.5m,紅線外面是 12 層淺基礎房子以及在建的新建兒科綜合樓。其中,淺基礎房子緊貼用地紅線;新建兒科綜合樓設有一層地下室,地下室底板面標高為黃海高程-1.950,工程樁為 650、700 鉆孔灌注樁,樁底標高為黃海高程-45.650-61.650,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11.0m。由于基坑邊離開淺基礎房子很近,該側須嚴格控制基坑開挖施工產(chǎn)生的變形和沉降。場地西側場地西側北段北段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6.5m,紅線外面是婦兒醫(yī)院門診部。門診部由一幢 9 層及 4 層建筑組成,無地下室,基礎邊線離開7、用地紅線約 7.0m,臨近基坑側基礎埋深約為黃海高程 2.100,工程樁為 600、700 鉆孔灌注樁,樁底標高為黃海高程-35.600-37.100。場地西側北段和中斷存在架空管道,須嚴格控制其變形。基坑北側基坑北側地下室側壁距離用地紅線約 3.8m,紅線外側為柳汀街。柳汀街道路寬度約 48m,車流量非常大。場地西北角還設有公交車站及人行天橋,天橋離開地下室側壁最近約 11.0m,由于基坑邊離開道路邊較近,該側須嚴格控制基坑開挖施工產(chǎn)生的變形和沉降。基坑西側的婦兒醫(yī)院住院部、兒科門診樓、門診樓、淺基礎房屋和架空管線以及基坑南側的軌交 4#線為本工程基坑施工階段重點保護的對象,也是本次評估的主8、要內(nèi)容。5 圖 1-2 軌道交通 4#線與本工程相對位置示意圖 2.2 地層資料 根據(jù)業(yè)主提供地勘數(shù)據(jù),具體的土層參數(shù)見表 1-1 所示。表 1-1 土層參數(shù) 層號 C(kPa)()重度(kN/m3)滲透 三軸 UU Kv(cm/s)Kh(cm/s)凝聚力Cukpa)摩擦角u()1雜填土 5.0*15.0*20.0*/2黏土 21.0 11.7 18.4 6.4010-8 1.3010-7 29.8 0.3 2a黏土 17.8 11.2 18.2 2.6010-7 5.9410-7 20*0.2*1淤泥質黏土 12.5 8.1 17.4 7.6510-8 1.5710-7 12.9 0.0 29、淤泥質黏土 11.4 7.5 17.0 6.8410-8 1.2410-7 13.7 0.0 粉質黏土夾粉砂 15.0*12.0*19.0 3.1010-7 5.7510-7 20.3 1.1 2.0110-4 2.9810-4 淤泥質黏土 13.9 8.6 17.4 6.4010-8 1.6010-7/粉質黏土 37.6 18.0 19.4/a黏質粉土 11.3 26.8 18.8/1黏土 26.3 13.2 18.4/3粉質黏土 24.2 13.8 18.8/粉質黏土 31.5 14.9 19.6/1中砂 7.9 33.6 20.4/說明:1、標“*”者為經(jīng)驗值。2、三軸 UU 是結合場地10、周邊項目資料綜合提出。6 2.3 基坑支護結構形式(1)平面支護體系 支撐體系采用寧波地區(qū)常見的雙圓環(huán)+輻射桿體系,盡可能減少了支撐覆蓋面積,后期可進行分區(qū)分塊拆撐。針對西側陽角區(qū)域,該體系控制變形能力強。支撐平面布置圖見圖 1-3 所示,其中,方案一(常規(guī)方案)的二道支撐底以下土方進行圖 1-3 所示進行分區(qū)分塊開挖,按 1234 順序進行土方開挖;方案二(加固方案)的二道支撐底以下土方在方案一基礎上對南側土方按照圖 1-4 所示劃分 A、B、C 三塊進行分區(qū)分塊開挖。4112334 4112334ABC 圖 1-3 一、二道支護結構平面圖(方案一)圖 1-4 一、二道支護結構平面圖(方案二11、)(2)豎向支護體系 考慮本工程東南角存在的土壓力不平衡問題,支撐標高須結合馬園路地下通道、北廣場豎向支護結構體系及相應的結構面標高進行設置:冠梁面標高設置在自然地坪以下0.7m(相對標高-1.200);一道圍梁及支撐面標高降到自然地坪以下 1.9m(相對標高-2.400);二道圍梁及支撐面標高降到自然地坪以下 7.1m(相對標高-7.600)。典型支護結構剖面見圖 1-4。7 圖 1-4 典型的支護結構剖面圖 8 第二章 基坑施工對地鐵隧道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 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1 幾何模型范圍 基坑分析范圍邊線距離基坑邊的距離為 3H5H,其中 H 為基坑開挖深度。在上述前12、提下,結合本項目基坑周邊的環(huán)境情況,確定了三維數(shù)值模擬分析的對象是東西向長度 450m、南北向長度 470m 的區(qū)域,標高范圍 2.900m-80.000m(黃海高程)。1.1.2 地層模型 地層模型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由 13 層土(表 1-1)簡化合并為2粘土、2淤泥質黏土、5粉質黏土、1黏土、粉質黏土和1中砂組成。1.2 荷載及邊界條件 計算過程中的主要荷載包括自重和地面超載。模型的四周邊界施加水平方向位移約束,模型底部施加豎直方向位移約束。1.3 土層參數(shù)及本構關系 Midas/GTS 三維有限元分析中,土體及加固土本構關系選擇修正摩爾-庫倫模型。各參數(shù)的選擇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取值。13、修正摩爾-庫倫模型是一種改進了的模擬巖土行為的模型,適用于黏土、砂土等各種土性的土體。本次分析將勘察報告中提供的土層(表 1-1)簡化合并為 6 層土(表 2-1)。具體參見表 2-1。表 2-1 土層信息 土層名稱 直剪快剪 重度(kN/m3)狀態(tài) C(kPa)()12粘土 21.0 11.7 18.4 可塑 2淤泥質黏土 11.4 7.5 17.0 流塑 5 粉質黏土 37.6 18.0 19.4 可塑 1黏土 26.3 13.2 18.4 可塑 9 粉質黏土 31.5 14.9 19.6 可塑 1中砂 7.9 33.6 20.4 密室 1.4 支護結構參數(shù)及本構關系 本次分析的支護結構參14、數(shù)及本構關系如表 2-2 所示。表 2-2 支護結構參數(shù)及本構關系 結構名稱 截面尺寸(mm)(支撐截面:寬度高度)材料 本構關系 備注 鉆孔樁 8001050 C2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厚度 615mm 8501100 C2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厚度 655mm 9001100 C2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厚度 705mm 一道圍梁 1200700 C30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二道圍梁 14007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一道圓環(huán)支撐 2200800 C30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二道圓環(huán)支撐 24008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一道主支撐 800700 C315、0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二道主支撐 8008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梁單元 火車站南廣場地下室結構 地下室頂板 4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底板 11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外墻 6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婦兒醫(yī)院住院部地下室結構 地下室頂板 4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樓板 3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底板 6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外墻 6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婦兒醫(yī)院兒科門診地下室頂板 4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10 結構名稱 截面尺寸(mm)(支撐截面:寬度高16、度)材料 本構關系 備注 樓 地下室底板 6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地下室外墻 500 C35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物 樓板 200 C30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外墻側壁 240 C30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架空管道 直徑 300,壁厚 20 Q235 鋼 彈性 板單元 區(qū)間隧道 管片厚度 350 C50 混凝土 彈性 板單元 1.5 有限元計算中的模擬步驟 常規(guī)方案分析共分為十二個工況,即十二個施工步,具體如表 2-3 所示。加固方案實際施工步驟和常規(guī)方案類似,區(qū)別在于基坑南側進行了分區(qū)分塊開挖,為方便比較,加固方案模型分析時采取和常規(guī)方案一樣的施工步驟。17、表 2-3 施工工況表 編號 工 況 簡 述(標高為自然地坪一下深度)1 初始應力場計算 本工況是巖土工程分析的第一步,在整個分析模型內(nèi)只有巖、土體。2 周邊建(構)筑物及地鐵隧道施工計算 本工況不再考慮周邊建構(筑)物及隧道的多步開挖的施工過程,一次性開挖周邊所有地下室土體并施工周邊所有地上地下結構及整條隧道并施工所有襯砌。3 支護樁施工 施工基坑周圈鉆孔樁、及坑內(nèi)加固攪拌樁、旋噴樁 4 第一次土方開挖 基坑開挖至冠梁底標高,并施工冠梁 5 第二次土方開挖 基坑開挖至一道支撐底標高,并施工第一道混凝土支撐 6 第三次土方開挖 基坑開挖至二道支撐底標高,并施工第二道混凝土支撐 7 1區(qū)第四次土18、方開挖 基坑1區(qū)開挖至坑底,并施工1區(qū)底板墊層 11 編號 工 況 簡 述(標高為自然地坪一下深度)8 2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基坑2區(qū)開挖至坑底,并施工2區(qū)底板墊層 9 3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基坑3區(qū)開挖至坑底,并施工3區(qū)底板墊層 10 4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基坑4區(qū)開挖至坑底,并施工4區(qū)底板墊層 11 拆除第二道支撐 拆除第二道支撐,并施工地下室 B1 樓板及換撐帶 12 拆除第一道支撐 拆除第一道支撐,并施工地下室 B0 樓板及換撐帶 1.6 全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 常規(guī)方案整體有限元網(wǎng)格如圖 2-2 所示。整體模型共有 95567 個單元,17227 個節(jié)點。圖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單元組,如基坑周19、圍建(構)筑物和支護結構單元組(見圖 2-3)、軌道交通隧道單元組(見圖 2-4)、婦兒醫(yī)院架空管線單元組(見圖 2-5)和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物單元組(見圖 2-6)。圖 2-2 模型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 12 圖 2-3 支護結構和周邊建(構)筑物放大圖 圖 2-4 軌道交通 4#線區(qū)間隧道平面圖 圖 2-5 婦兒醫(yī)院架空管線平面圖 13 圖 2-6 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平面圖 下圖 2-7 顯示了常規(guī)方案各工況下的有限元網(wǎng)格,加固方案各工況下的有限元網(wǎng)格與常規(guī)方案類似,區(qū)別點在于對基坑南側支護樁進行了適當加強,同時增加了南側坑底加固。工況 1:初始自重應力分析 14 工況 2:周邊建(構)筑物施工20、 工況 3:施工基坑周圈支護樁及坑內(nèi)攪拌樁 15 工況 4:第一次土方開挖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16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工況 7:1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17 工況 8:2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工況 9:3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18 工況 10:4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19 工況 12:拆除第一道支撐 圖 2-7 工況 1工況 12 三維有限元網(wǎng)格 1.7 計算結果 分析工況按照寧波柳汀街地鐵上蓋項目基坑支護結構設計方案的施工流程,基坑開挖從工況 4 開始至工況 12 結束。工況 4 從地表開挖至冠梁底,深度僅 0.7m,工況 4 對支護結構變形及對周邊建(構)筑物的21、影響均較小,因此本分析報告中主要分析工況 5工況 12 的計算結果。以下圖表分別列出常規(guī)方案和加固方案的計算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1.7.1 土體豎向位移 在土體豎向位移計算結果中,土體向上的位移為正,土體向下的位移為負。變形云圖中對正向最大位移和負向最大位移的數(shù)值和位置分別進行了標注。(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20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7:1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8:2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21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9:3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22、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0:4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22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2:拆除第一道支撐 圖 2-7 工況 5工況土體豎向位移云圖 表 2-4 土體豎向位移計算結果匯總表 施工步驟 常規(guī)方案土體豎向位移 加固方案土體豎向位移 最大值(mm)(坑底回彈)最小值(mm)(坑外沉降)最大值(mm)(坑底回彈)最小值(mm)(坑外沉降)工況 5 56.66 10.19 56.51 10.07 工況 6 144.20 26.21 144.40 25.94 工況 7 153.10 26.25 150.60 26.23、02 工況 8 153.20 26.18 150.60 25.95 工況 9 156.80 26.27 156.50 26.03 工況 10 158.40 26.88 158.20 26.56 工況 11 158.40 27.08 158.30 26.72 工況 12 158.50 27.01 158.30 26.65 根據(jù)各工況土體豎向位移云圖(圖 2-7),整理出土體豎向位移計算結果匯總表如表2-4 所示。常規(guī)方案和加固方案坑外的沉降最大值均位于基坑東側;工況 6(由一道支撐底開挖至二道支撐底的工況)土體豎向位移變化最大。加固方案和常規(guī)方案相比,應力云圖較為類似,差異較大位置發(fā)生在基坑南側24、。1.7.2 支護樁位移 在支護樁位移計算結果中,采取矢量總位移,變形云圖中矢量最大位移的數(shù)值和位置進行了標注。23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7:1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24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8:2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9:3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0:4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25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2:拆除第一25、道支撐 圖 2-8 工況 5工況 12 支護樁位移云圖 表 2-5 支護樁位移計算結果匯總表 施工步驟 常規(guī)方案支護樁位移(mm)加固方案支護樁位移(mm)工況 5 12.99 12.87 工況 6 33.53 33.73 工況 7 33.64 33.85 工況 8 33.60 33.83 工況 9 36.21 36.21 工況 10 36.19 36.18 工況 11 36.24 36.24 工況 12 36.25 36.26 根據(jù)各工況支護樁水平位移云圖(圖 2-8),整理出支護樁位移計算結果匯總表如表 26 2-5 所示。常規(guī)方案和加固方案支護樁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基坑北側,工況 6(由一道26、支撐底開挖至二道支撐底的工況)地連墻位移變化最大。加固方案和常規(guī)方案相比,應力云圖較為類似,差異較大位置在基坑南側,加固方案在基坑南側支護樁進行了適當加強,計算結果反映出該側位移減小較為明顯。1.7.3 地鐵隧道位移 在位移計算結果中,位移以矢量方式顯示總位移。地鐵隧道位移以增量的形式顯示,即只顯示由于本項目基坑施工引起的位移量。(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27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7:1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8:2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27、案 工況 9:3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0:4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28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2:拆除第一道支撐 圖 2-9 工況 5工況 12 地鐵隧道位移云圖 表 2-5 地鐵隧道計算結果匯總表 施工步驟 常規(guī)方案地鐵隧道位移(mm)加固方案地鐵隧道位移(mm)工況 5 4.20 2.63 工況 6 10.20 6.50 工況 7 12.47 6.72 工況 8 13.02 6.70 工況 9 13.30 6.89 工況 10 14.50 7.12 工況 11 14.50 7.13 28、工況 12 14.61 7.18 根據(jù)各工況地鐵隧道位移云圖(圖 2-9),整理出地鐵隧道計算結果匯總表如表 2-5 29 所示。基坑施工引起地鐵隧道產(chǎn)生向基坑方向的水平位移及沉降,以水平位移為主。地鐵隧道水平位移和沉降的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基坑開挖至坑底時并在之后趨于穩(wěn)定,常規(guī)方案和加固方案基坑開挖引起的隧道變形最大值分別為 14.61mm 和 7.18mm,加固方案控制隧道變形效果較好。此結果計算的是由基坑開挖引起的位移量,不包括軌道交通地鐵隧道結構物在自身受力作用下引起的位移量、其他工程活動引起的位移量以及土體長期固結蠕變引起的位移量。為進一步優(yōu)化方案,減少基坑施工對地鐵隧道的影響,在基坑土方29、開挖施工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時空效應理論”,按照設計要求分區(qū)分塊進行。1.7.4 基坑西側淺基礎建筑物位移 在位移計算結果中,位移以矢量方式顯示總位移。淺基礎建筑物位移以增量的形式顯示,即只顯示由于本項目基坑施工引起的位移量。(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30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31 30、(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7:1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8:2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32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9:3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33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10:4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31、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34 (a)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b)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1 (c)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d)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12:拆除第一道支撐 圖 2-10 工況 5工況 12 淺基礎建筑物位移云圖 表 2-6 淺基礎建筑物計算結果匯總表 施工步驟 常規(guī)方案淺基礎建筑物位移(mm)加固方案淺基礎建筑物位移(mm)最大值 最小值 不均勻變形差 最大值 最小值 不均勻變形差 工況 5 建筑物 1 16.62 13.69 2.93 16.92 14.05 2.32、87 建筑物 2 9.22 5.99 3.23 9.41 6.14 3.27 工況 6 建筑物 1 33.39 26.81 6.58 34.94 28.92 6.02 建筑物 2 15.87 12.04 3.83 16.89 13.27 3.62 工況 7 建筑物 1 33.57 26.91 6.66 35.21 29.16 6.05 建筑物 2 15.99 12.16 3.83 17.06 13.44 3.62 工況 8 建筑物 1 33.58 26.88 6.7 35.22 29.13 6.09 建筑物 2 16.03 12.05 3.98 17.07 13.31 3.76 工況 9 建筑33、物 1 34.84 27.86 6.98 36.50 31.11 5.39 建筑物 2 16.63 12.59 4.04 17.65 13.83 3.82 35 工況10 建筑物 1 34.95 27.88 7.07 36.65 30.22 6.43 建筑物 2 16.62 12.79 3.83 17.67 14.02 3.65 工況11 建筑物 1 35.40 28.35 7.05 37.06 30.51 6.55 建筑物 2 16.87 12.84 4.03 17.88 14.07 3.81 工況12 建筑物 1 36.02 29.05 6.97 37.66 31.17 6.49 建筑物 34、2 17.33 13.15 4.18 18.33 14.34 3.99 根據(jù)各工況淺基礎建筑物位移云圖(圖 2-10),整理出淺基礎建筑物 1 和淺基礎建筑物 2 的計算結果匯總表如表 2-6 所示。根據(jù)計算結果,淺基礎建筑物 1 絕對位移較大,常規(guī)方案計算結果達到 36.02mm,但對建筑物影響較大的不均勻變形差較小,最大位移差為 6.97mm;建筑物 1 和建筑物 2 均以豎向位移為主,其中建筑物 1 水平位移占總位移的比例大于建筑物 2。1.7.5 架空管線位移 在位移計算結果中,位移以矢量方式顯示總位移。架空管線位移以增量的形式顯示,即只顯示由于本項目基坑施工引起的位移量。(a)常規(guī)方35、案(b)加固方案 工況 5:第二次土方開挖 36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6:第三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7:1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8:2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9:3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37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0:4 區(qū)第四次土方開挖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1:拆除第二道支撐 (a)常規(guī)方案(b)加固方案 工況 12:拆除第一道支撐 圖 2-11 工況 5工況 12 架空管線位移云圖 38 表 2-7 架空管線計算結果匯總表 施工步驟 常規(guī)方案地鐵隧道位36、移(mm)加固方案地鐵隧道位移(mm)工況 5 9.44 9.48 工況 6 25.81 25.96 工況 7 25.86 26.06 工況 8 25.91 26.01 工況 9 27.77 27.81 工況 10 27.68 27.76 工況 11 27.61 27.85 工況 12 27.64 27.78 根據(jù)各工況架空管線位移云圖(圖 2-11),整理出皆空管線計算結果匯總表如表 2-7所示。常規(guī)方案中架空管線絕對位移最大為 27.77mm,發(fā)生在基坑中部對應位置。架空管線位移計算結果常規(guī)方案和加固方案相比差別較小。1.7.6 計算結果匯總 上述計算結果匯總如表 2-8 所示,表中所列土體豎向位移最大值為坑外沉降最大值,方向豎直向下,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物的位移最大值為不均勻變形的位移最大值,其余支護結構及坑邊建(構)筑物位移最大值為矢量方向總位移。表 2-8 各工況計算結果匯總 項目 工況 位移最大值(mm)常規(guī)方案 加固方案 土體豎向位移 工況 12 27.01 26.65 周圈支護結構 工況 12 36.25 36.26 隧道結構 工況 12 14.61 7.18 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物 1 工況 12 6.97 6.49 婦兒醫(yī)院淺基礎建筑物 2 工況 12 4.18 3.99 婦兒醫(yī)院架空管道 工況 12 27.64 27.78 39
地產(chǎn)商業(yè)
上傳時間:2022-06-09
9份
物業(yè)資料
上傳時間:2021-02-04
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