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通擁堵現狀車聯網大數據系列報告.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87570
2024-09-20
10頁
1.02M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智慧交通平臺及系統解決方案合集
1、 中 國 交 通 擁 堵 現 狀 車聯網大數據系列報告 DataEye&元征數據中心聯合出品 2016 年 7 月 觀點速遞 交通擁堵現狀 一線城市中上海交通最堵,而深圳地區車主通勤速度最快,平均月車速達到28km/h。面對交通擁堵,駕駛經驗豐富的“大叔們”相對通勤速度較快,平均車速達到 28.7km/h。交通擁堵主要原因及治理建議 對交通擁堵現狀從政策、社會等四個角度出發分析得出交通擁堵原因主要有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不協調、車路矛盾、靜態交通容量不足。面對交通擁堵,現行外國政府的解決方案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美國紐約等城市通過交通信息系統解決擁堵問題,另一方面,法國巴黎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等城市2、通過加大公共交通措施投入,鼓勵綠色出行,緩解交通擁堵問題。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未來趨勢 通過現代化的智能信息技術,構建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智能網絡,不斷采集實時交通路況、傳輸和處理這些數據,并及時將信息傳遞給交通參與者,實現車輛有效分布到合適道路網絡上,進而提高道路與車輛運營效率。城市擁堵嚴重影響各城市通勤車速 一線城市中,上海地區交通擁堵情況最為嚴重,其次是北京和廣州。相對而言,深圳地區在一線城市中擁堵情況較為緩和。從日均駕駛時間上看,廣州駕車時間為 86 分鐘,在一線城市中駕車時間最長。此外上海地區車主平均月車速只 23km/h,而深圳地區車主速度最快,平均月車速達到 28km/h。面對交通3、擁堵,駕駛經驗豐富的“大叔們”應對自如,相對通勤速度較快 男性車主的通勤速度要遠遠快于女性車主,男性在面對交通擁堵上處理得更靈活,駕駛更嫻熟。從年齡上看,隨著年齡增加,駕駛也越發熟練、通勤速度越快。此外面對交通擁堵,駕駛經驗豐富的“大叔們”應對自如,相對通勤速度較快,平均車速達到 28.7km/h。交通擁堵主要原因及治理建議 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不協調 各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很重要因素是城市的各相關部門間沒有做好有效協調,對于城市整體功能定位缺乏一個系統、科學、前瞻性的考慮,導致出現了多數城市功能區高度密集,城市封閉小區過多,道路網結構不合理等結果。引起了部分路4、段交通流比較集中,不能發揮網絡道路的整體功能和各級道路的分流作用。另一方面,城市規劃者尚未確定公共交通在交通系統里的主導地位,隨著小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公共交通日漸受到小汽車交通的挑戰。因此城市規劃者應盡早城市總體規劃,做好城市性質的定位,協調城市各規劃 區域與交通之間的關系,避免造成局部負荷過重,并應盡早制定政策確立軌道、BRT 等公共交通系統主導地位。靜態交通容量不足 停車場違章改建、停車場建設扶持政策缺失等原因,使大城市繁忙路段機動車“無處可停、隨處亂停”的亂象頻發,導致道路變窄引起道路堵塞現象頻發。因此應對停車場地段選址提前做好規劃,并通過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存量及增量停車地合理制定停車5、價格,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停車產業。車路矛盾 盡管國家加快公路建設,但是單位里程承載車輛數從 2012 年的 24 輛/公里到2015 年激增到 39 輛/公里的情況下,車路矛盾大幅提升。因此除了調整好機動車增長量的增長勢頭,按照城市未來發展的需求,及時提高道路供給能力。面對交通擁堵,外國政府現行解決方案 智能系統治理擁堵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設置 18 個路邊監視器,利用射頻識別、激光掃描和自動拍照等技術,實現了對一切車輛的自動識別,借助這些設備,該市在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對進出市中心的車輛收取擁堵稅,從而使交通擁堵水平降低了 25%,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 40%。美6、國紐約市圍繞出行及交通管理、公共交通運營、電子付費服務等出發,通過智能交通系統使城市管理者、運營者以及出行者能進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從而為城市交通做出更為智能化的決策。借助智能交通系統讓每日車流量很大的紐約的擁堵問題得到很大緩解。日本東京采用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該系統包括公交優先系統、交通信息提供系統等。目前日本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普及 ITS,該系統通過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把人、車、路等交通因素加以統一考慮,使日本各城市區道路交通變得更安全、更具有高質量和高效率。韓國首爾通過了智能交通系統效率法來推動 ITS 的發展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目前已經實施了一系列試點項目,其中包括高速公路電子收7、費系統以及智能化全國高速公路項目,同時韓國的建設交通部一直在推動及時交通系統,目的在于整合交通信息,為公眾的出行提供實時的信息服務。加大對公共交通工具投入治理擁堵 法國巴黎從上世紀 70 年代由于私家車急劇發展使城市交通幾近癱瘓。面對城市擁堵問題,法國政府重點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設置了 480 多條全天或部分時間禁止其他車輛使用的公共汽車專用道。此外對于小汽車,巴黎市政府規定,每到空氣流通不暢的無風日,則采用分單雙號車牌形式來限制轎車進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為治理交通擁堵問題,促使市民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軌道交通,規劃設計了市民在家門口 1 公里之內就能使用到軌道交通。此外,1公里路以內修建 8、3 條“自行車高速公路”以及沿途配備修理等服務設施,還為自行車提供射頻識別或全球定位服務,保障出行暢通,鼓勵人們綠色出行。交通擁堵問題最終需要智能技術解決 從上面分析看到交通擁堵問題干擾著城市化發展和影響人們的出行效率,各國政府紛紛通過加大對交通信息系統和公共交通投入來治理交通擁堵問題。但在目前階段多數城市依然采用繁忙時段收取擁堵費、控制小汽車保有量等政策性措施緩解各交通參與者的矛盾。在許多研究表明即使在交通高峰期,部分中心城市道路系統和高速公路系統仍然很暢通,所以實際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車輛有效地分 布在各道路網中,歸根到底關鍵要解決好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的如何更有有效率交流問題。因此為了促進交通參與者間更有效交流,最終需要更加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應包含以下三點特征:一是道路管理智能化,隨著各種交通檢測器、傳感器和感知終端的設置和應用,實時收集動態交通信息成為可能,這也是實現智能交通的核心內容。二是汽車本身更加智能化,如現階段的半無人駕駛,未來的全無人駕駛都促使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互動更加深入,使駕駛更加安全,并能緩解因車輛行駛不一致出現的堵車流。三是出行方式智能化,“互聯網+出行”打破信息不對稱,如打車軟件、網絡專車等新業務出現,使無效交通流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