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江東和諧廣場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131326430.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89071
2024-09-21
6頁
744.37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超高層建筑住宅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合集
1、書書書第 41 卷 第 10 期2011 年 10 月建筑結構Building StructureVol 41 No 10Oct 2011昆明江東和諧廣場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王緒華,董衛青,李昆,賀云軍,梁佶(云南省設計院,昆明 650032)摘要昆明江東和諧廣場項目 B,D 座超高層建筑為兩棟平面基本對稱的雙子塔,采用帶加強層的框架-核心筒混合結構體系,外圍框架柱采用矩形鋼管混凝土柱。介紹了該工程結構選型、抗震性能目標、各階段抗震設計分析方法以及結構構件設計,重點闡述了核心筒剪力墻、外圍框架和加強層的設計等關鍵問題處理和超限應對措施,并對高烈度區超高層建筑抗震設計進行深入探討。關鍵詞超高層2、建筑;混合結構;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抗震設計中圖分類號:TU97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48X(2011)10-0001-06Seismic design on two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of Jiangdong Hexie Square in KunmingWang Xuhua,Dong Weiqing,Li Kun,He Yunjun,Liang Ji(Yunnan Design Institute,Kunming 650032,China)Abstract:Two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BD)of Jian3、gdong Hexie Square are symmetric twin tower Frame-core wallhybrid structure with outriggers is adopted The frame columns are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e columns Thestructural system selection,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and structural members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designof core 4、wall,frame,story with outriggers and main measures adopted in special out-codes structures were presentedSeismi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region of high earthquake intensity were focused onKeywords:super high-rise building;hybrid structure;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5、teel tube column;seismic design作者簡介:王 緒 華,高 級 工 程 師,一 級 注 冊 結 構 工 程 師,Email:1291162413 qq com。1工程概況昆明江東和諧廣場擬建于昆明市北市區銀河大道西側,主要分為 B,C,D 座及 4 層裙房,其中 B,D座(圖 1,2)為超高層建筑,原設計為地下 3 層,地上60 層,建筑總高度 238.5m,基礎施工完成后,建設方要求加層為地上 66 層,建筑總高度 249.85m,進行重新設計。B,D 座建筑平面長 51.6m,寬 39.7m,加層后高寬比 6.3;C 座為地下 3 層,地上 25 層,總高度 96、9.55m。本工程總建筑面積 40.37 萬 m2,其中 B,D 座主樓每個單體 13.5 萬 m2(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主要為車庫,層 1 4 為商場;B,D 座主樓層 5,19,33,47 和 61 為避難及設備層,層 6 18,20 32,34 46,48 60,62 65 為星級酒店或酒店式公寓,層 66 為空中休閑會所或觀光層。B,D 座除裙房部分略有差異外,層 5 以上均對稱相同。文中主要介紹 B,D 座結構抗震設計。B,D 座主樓建筑安全等級二級,設計使用年限50 年,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建筑場地類別類,建筑抗震設防烈度為 8 度,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2g,設 計 地 震 分7、 組 為 第 二 組。基 本 風 壓 為0.35kN/m2(100 年一遇),地面粗糙度為 B 類。2結構布置及結構體系本工程處于高烈度區的昆明市,經過方案比選,原設計 B,D 座超高層建筑采用帶加強層的框架-核圖 1B,D 座建筑效果圖圖 2剖面圖心筒結構,外圍框架采用矩形鋼管混凝土柱、鋼梁混合框架,核心筒采用鋼骨混凝土;核心筒尺寸 15.6m 27.5m,核心筒高寬比 15.2,加層后變為 16.1。本建筑要求同時滿足酒店、寫字樓和公寓三種不同功能的要求。當層高滿足酒店和公寓時,作為建筑結構2011 年寫字樓要考慮大空間的可能,要求結構梁高盡量小,使建筑在不增加層高的基礎上滿足寫字樓凈高的8、要求,從而取得更高利用率和更好的經濟性。根據建筑平面布置要求,在外圍框架柱與核心筒間有條件設置一排內框架柱,同時外圍框架柱可采用間距約 4.5m 的較密柱網布置方案。詳細方案比選結果表明,層高相同時設置內柱和不設置內柱方案總用鋼量基本相同,而設置內柱時梁高可以較小,該布置方案提高了結構的側向剛度和抗扭剛度,并提高了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剪力,且內柱與外柱形成了完整的框架,即使在第 1 道抗震防線核心筒失效時,框架仍是完整抗側力結構,可以承擔豎向荷載并具有一定抗震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確保大震不倒;而無內柱方案要求增加層高,在總高相同時層數減少 3 4 層,結構受力方面,在核心筒失效時,框架將無法保持9、完整,其第 2 道抗震防線是有缺陷的。綜合兩種方案利弊,并根據甲方意見,最終采用了比較獨特的有內柱的框架-核心筒結構(圖 3)。圖 3B,D 座標準層結構平面圖按建設單位要求加層為 66 層后,為控制地基及基礎承載力能夠滿足要求,要求控制加層后基礎荷載不大于加層前,設計時把層 49 66 改為鋼框架-支撐結構,框架柱除層 49,50 過渡層采用矩形鋼管混凝土柱外,層 51 以上各層均采用箱形柱,層 48 以下保持原有體系不變。為控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層間位移,在層19,33,47 避難層設置伸臂鋼桁架加強層,在層 61避難層設置伸臂桁架和周邊桁架。核心筒在四角及與框架梁相交處均設置型鋼,核心筒10、周邊墻厚底部1 000mm,從下至上逐漸收至 500mm,核心筒混凝土強度等級為 C60 C40;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截面尺寸1 100 1 100 700 700。C,B,D 座建筑之間的裙房在 0.00m 以上均設置防震縫與主樓脫開,使塔樓在地面以上形成獨立結構單元。3結構超限情況情況及性能目標B,D 座塔樓平面及豎向均較為規則,各項計算指標均較好地滿足規范要求,結構高度超過混合框架-鋼骨混凝土核心筒結構 160m 的限值,為含有加強層且高度超限的超限高層建筑,層 49 以上存在結構體系變化,其余指標均不超限。因結構超限較多,為使結構滿足規范三水準的抗震設防目標要求,結構設計采用性能化設計方法11、,合理設定結構抗震設計性能目標,對重要和關鍵構件提出更嚴的要求:1)在多遇地震(小震)作用下,結構計算指標滿足規范要求,各構件均保持彈性工作狀態;2)在設防地震(中震)作用下,對底部加強區(層 1 5)的剪力墻及框架柱,要求抗剪滿足中震彈性,抗彎滿足中震不屈服;加強層桁架及上下層框架柱抗彎滿足中震不屈服,加強層及相鄰層剪力墻抗彎滿足中震不屈服,抗剪滿足中震彈性要求;3)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剪力墻底部加強區(層 1 5)主要墻肢滿足大震下抗剪截面控制條件 VGK+5.625VEK 0.15fckbh0的要求;4)超高層建筑要求充分考慮樓梯抗震性能,主要疏散樓梯構件梯梁滿足中震彈性、梯板滿足中12、震不屈服。4結構分析和設計結構按 8 度(0.2g)第二組進行抗震設防,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小震 0.16,中震 0.45,大震0.90。時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時程曲線最大值:小震 70cm/s2,大震 400cm/s2。抗震等級:B,D 座框架和核心筒在地上部分及地下層 1 為特一級,地下層 2 為二級,地下層 3 為三級。結構阻尼比整體計算采用 0.04,層 49 以上鋼結構按 0.03 計算;分別考慮偶然偏心和雙向地震作用。結構設計主要采用SATWE(2008 版)及 ETABS(V9.2)軟件進行小震和中震對比分析,采用 Perform-3D 進行大震彈塑性動力分析。4.1 基本13、假定節點連接方式:鋼梁與混凝土核心筒連接為鉸接;鋼梁與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的連接為剛接;伸臂桁架的下弦桿與柱、核心筒剪力墻的連接采用剛接并貫通核心筒剪力墻,腹桿與弦桿的連接采用鉸接,鋼結構中心支撐與柱的連接采用剛接。樓板計算假定:加強層上下層采用彈性膜假定,2第 41 卷 第 10 期王緒華,等 昆明江東和諧廣場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并合理考慮其參與整體計算的有效板厚,其余層均按剛性板考慮。結構以地下室頂板作為嵌固端。4.2 小震彈性分析(1)結構動力特性動力特性計算結果見表 1。SATWE 和 ETABS第 1 扭轉周期與第 1 平動周期之比分別為 0.661,0.615,滿足規范要求。結構動力14、特性分析結果表 1振型SATWEETABS周期/s平動系數XY扭轉系數周期/s質量參與系數/%XYRZ14.986 41.000.000.005.374 6 67.790.240.0024.732 50.001.000.005.290 80.27 61.320.0133.456 70.000.001.003.514 60.070.0069.46(2)底部剪力底部剪力計算結果見表 2。可見,底部剪力均滿足建 筑 抗 震 設 計 規 范(GB500112001)第5.2.5 條要求。底部剪力與剪重比計算結果表 2方向SATWEETABSXYXY底部地震剪力/kN44 32742 92042 92015、41 170剪重比/%2.412.542.402.40圖 4地震作用下層間位移角(3)層間位移角地震作用下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見圖 4。最大層間位移角: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SATWE 為:X 向1/507(層 46),Y 向 1/647(層 32);ETABS 為:X 向1/502(層 46),Y 向 1/501(層 32);層 49 以上鋼結構:SATWE 為:X 向 1/581(層 52),Y 向 1/645(層53);ETABS 為:X 向 1/647(層 51),Y 向 1/672(層51)。SATWE 及 ETABS 計算結果均滿足規范按高度線性插值 1/501 的要求。在風荷載作16、用下,最大層間位移角:SATWE 為:X 向 1/1 243(層 52),Y 向圖 5樓層側移剛度1/1 886(層 52);ETABS 為:X 向 1/1 429(層 52),Y向 1/1 832(層 52),風荷載不起控制作用。考慮偶然偏心的樓層最大位移與平均位移比:在裙房以上均小于 1.2,滿足規范要求,在裙房部分樓層超過 1.2,小于 1.4。(4)側移剛度由圖 5 可以看出,SATWE 與 ETABS 計算的樓層側移剛度基本相同,各層側移剛度基本均勻,剛度無突變,變化較大的在層 5 和加強層上下層,各樓層本層側移剛度與上層側移剛度之比最小為 0.87(層32),均滿足規范不小于 7017、%和本層側移剛度與上 3層側移剛度平均值之比不小于 80%的要求。在層 49 框架核心筒結構變為鋼結構體系后,層49 與層 48 剛度比為 X 向 0.81,Y 向 0.80,剛度變化基本均勻。(5)軸壓比剪力墻最大軸壓比為 0.28 0.38,受力較均勻,滿足規范限值 0.4 的要求。主樓下方鋼管混凝土柱最大軸壓比為 0.41 0.51,軸壓比較小,受力均勻。4.3 小震彈性動力時程分析小震地震波選用 S840-1,2(人工波)和 US202,203,436,437(天然波),進行了單向和雙向地震波輸入計算。在單向地震波作用下,樓層最大層間位移角如表 3 所示(表中僅列出 3 條波作用下的結18、果)。各條地震波底部地震剪力均大于 CQC 法的65%,各條波底部地震剪力平均值大于 CQC 法的80%,滿足規范要求。3 條波平均底部剪力與 CQC法接近,層間位移角均滿足規范限值 1/500 的要求。4.4 中震分析根據抗震設防性能目標,分別按中震彈性或中震不屈服對核心筒底部加強區、底部框架柱、加強層伸臂桁架、加強層及上下層核心筒進行計算復核。根據計算結果,此部分構件基本均為中震控制。3建筑結構2011 年小震彈性動力時程分析樓層最大層間位移角表 3樓層位置SATWEETABSXYXYS840-1US202US436平均值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1/8471/1 0311/9661/942層19、 49 以上鋼結構1/7941/7271/6631/743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1/7011/8251/6271/639層 49 以上鋼結構1/4911/5181/5291/621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1/5131/6351/6261/649層 49 以上鋼結構1/4091/4561/4371/543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1/6821/8451/7091/719層 49 以上鋼結構1/5051/5451/5271/625注:地 震 波 的 峰 值 加 速 度、持 續 時 間 分 別 為:S840-1:210.82cm/s2,45s;US202:80.5cm/s2,60s;US436:107.620、cm/s2,37.2s。時間間隔均為 0.02s。中震彈性計算時,建筑四角的框架柱底部出現拉力,最大拉力標準值為 4 160kN,鋼柱最大拉應力為 31.9N/mm2;核心筒在邊角也出現拉應力,根據試算結果,核心筒整體性、伸臂桁架剛度對核心筒底部拉應力影響較大,設計時通過調整核心筒結構布置、伸臂桁架剛度等措施,有效減小墻肢拉應力,中震彈性計算時墻肢拉力 均 考慮 由 核 心 筒 內 型 鋼承擔。4.5 大震作用下結構動力彈塑性分析大震動力彈塑性分析采用三維結構非線性分析與性能評估軟件 Perform-3D,梁柱力學行為采用塑性鉸模型進行模擬,剪力墻采用 P-M 耦合的非線性纖維模型及非線性剪切21、材料進行模擬。地震波選用US169,US196,L845-1,相應的峰值加速度、持續時間、時 間 間 隔 分 別 為:US169:153.5cm/s2,41.2s,0.02s;US196:103.8cm/s2,41.07s,0.01s;L845-1:398.44cm/s2,45s,0.02s。主要計算結果見表 4。結果表明,各條波計算的大震彈塑性位移角在層 48 以下混合結構均滿足規范 1/100 的要求,在層49 以上滿足 1/50 的要求;結構在 3 條地震激勵下,核心筒剪力墻未出現大范圍的塑性損傷,底部和加強層上下經按中震設計加強后性能良好;框架梁的屈服主要在外邊框架,矩形鋼管混凝土柱基22、本處于彈性狀態,說明第 2 道抗震防線具有一定的安全儲備。彈塑性時程分析結果表明,該結構體系抗震防線明確,滿足“強柱弱梁”的要求,能滿足“大震不倒”的設防水準要求。Perform-3D 底部剪力及彈塑性位移角表 4地震波L845-1US169US196XYXYXY最大彈塑性位移角層 48 以下1/1251/2041/1331/1271/2611/397層 49 以上1/911/1071/831/741/1151/156底部剪力/kN213 740156 160213 110162 570 216 430 130 1304.6 風荷載作用下結構舒適性分析順風向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為 0.017 123、m/s2,橫風向頂點的最大加速度為 0.161m/s2。根據高層建筑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程(CECS230:2008)1,對于住宅公寓,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限值為 0.15m/s2,根據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對于公寓結構頂點最大加速度限值為 0.20m/s2。因工程結構頂部 17 層為全鋼結構,限值取兩者中間值,可滿足要求。5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處理和超限應對措施5.1 核心筒剪力墻設計(1)大震下抗剪截面控制條件驗算根據性能目標,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剪力墻底部加強區主要墻肢要求滿足大震下抗剪截面控制條件 VGK+5.625VEK 0.15fckbh0。經過對核心24、筒布置、墻厚和混凝土強度等級的調整,并適當考慮型鋼柱的作用后,各主要墻肢截面可滿足要求。(2)核心筒型鋼柱和暗鋼梁的設置由于超限較多,核心筒采用鋼骨混凝土核心筒,設計時在核心筒外墻四角及端部、與框架梁連接處設置型鋼柱(圖 6),其中角部采用十字交叉雙 H 型鋼,其余采用單 H 型鋼,端部暗柱鋼骨最小含鋼率不小于 4%,且滿足中震彈性計算時底部拉力全部由型鋼承擔的要求,墻內型鋼參與剪力墻的正截面和斜截面計算。核心筒周邊墻體的底部加強區樓層、加強層及相鄰層、普通樓層每 3 層樓層處均構造設置暗鋼梁。圖 6核心筒剪力墻型鋼柱和暗鋼梁布置示意(3)設計計算及構造核心筒為結構主要抗側力構件,根據性能目標25、要求,除滿足小震彈性設計外,在設防地震(中震)作用下,對底部加強區(層 1 5)和加強層及其上下層要求抗剪滿足中震彈性、抗彎滿足中震不屈服。小震和中震計算對比顯示,此部分核心筒剪力墻抗剪和抗(拉、壓)彎強度基本均為中震控制,設計時按小震設計,并按中震彈性或中震不屈服調整墻體4第 41 卷 第 10 期王緒華,等 昆明江東和諧廣場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配筋和型鋼柱,使其同時滿足小震彈性設計及中震彈性或中震不屈服要求。核心筒約束邊緣構件設置位置除滿足規范要求外,向上延伸至軸壓比不大于 0.25 的樓層(層 21);核心筒結構的核心筒角部邊緣構件底部加強部位約束邊緣構件沿墻肢的長度取墻肢截面高度的 26、1/4,約束邊緣構件范圍內應全部采用箍筋;其底部加強部位以上角部均設置約束邊緣構件。剪力墻水平分布筋和豎向分布筋面積配筋率不小于 0.35%,底部加強區水平分布筋面積配筋率不小于 0.4%,間距不大于 100mm。核心筒抗震等級均為特一級,結構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構造措施均按 9 度抗震要求設計,剪力墻軸壓比按不大于 0.4 控制。(4)連梁設計(圖 7,8)縱向通道上的 4 根連梁采用型鋼混凝土連梁,其兩端與墻內鋼骨柱剛接;門洞間無鋼骨的連梁配置交叉暗撐,從而提高墻體和連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達到提高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目的。圖 7核心筒暗鋼梁大樣圖 8核心筒型鋼連梁大樣5.2 外圍混合框架設計27、(1)框架承擔的樓層地震剪力調整根據專家論證意見,對框架部分承擔剪力按不小于 0.2Q0和 1.5Vf,max的較大值進行調整(其中 Q0為結構底部總剪力,Vf,max為各層框架承擔的地震總剪力中的最大值),使結構具有多道抗側力體系。由于加強層對框架承擔的樓層地震剪力的影響,各層調整系數均有較大變化,在底部和加強層相鄰幾層,調整系數相對較大,設計時對梁柱截面進行調整,對底部框架部分承擔剪力較小的樓層增強框架剛度,并使各層梁柱滿足調整后承載力的要求。(2)矩形鋼管混凝土柱設計矩形鋼管混凝土柱按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CECS159:2004)2進行設計,控制柱有足夠的含鋼率,使構件中混凝土的28、工作承擔系數滿足該規程的要求。根據性能目標要求,在設防地震(中震)作用下,對底部加強區(層 1 5)及加強層上下層的框架柱,要求抗剪滿足中震彈性,抗彎滿足中震不屈服。根據計算結果,全樓按小震設計的梁柱的抗彎強度大部分均可滿足中震不屈服要求,僅加強層上下層不能滿足,需作調整;柱的剪力考慮全部由鋼管承擔,按小震設計的柱截面抗剪承載力均可滿足中震不屈服要求。構造要求上,框架柱軸壓比應不大于 0.6,并按規范進行強柱弱梁調整,以滿足強柱弱梁的要求。(3)節點設計為使框架柱與基礎可靠連接,并有效傳遞柱腳的彎矩、拉力和剪力,框架柱柱腳與基礎的連接采用埋入式柱腳。外圍框架梁與核心筒的連接處在核心筒內均設置了29、鋼管柱,連接節點采用在墻內鋼骨上焊接短牛腿,外圍鋼梁腹板與之焊接連接。梁柱連接節點采用犬骨式抗震優化加強型節點1,如圖 9 所示,并按規范進行抗震驗算。該節點能有效控制梁屈服位置,但加工較為復雜,經過與鋼結構加工單位協商,解決了相關技術難點,從而使該節點在本工程得以全面使用。圖 9鋼梁與矩形鋼管混凝土柱犬骨式連接節點5.3 加強層設計加強層伸臂桁架采用鋼結構,上下弦與核心筒剪力墻連接按剛接考慮,整個桁架伸入并貫通核心筒剪力墻(圖 10)。伸臂桁架內力按樓板零剛度假定計算,并考慮施工加載順序和桁架安裝后結構后期豎向沉降差產生的內力影響。考慮伸臂桁架不同安裝順序的結構施工模擬采用 ETABS 軟件30、進行分析,并考慮恒載、活載、風荷載及地震、溫度等作用,根據其結果進行伸臂桁架設計,加強層伸臂桁架按中震不屈服設計。圖 10伸臂桁架示意圖根據結構整體計算結果,當伸臂桁架安裝與樓層鋼結構同時施工時,核心筒與周邊框架柱豎向變5建筑結構2011 年形差較大,伸臂桁架弦桿和腹桿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產生了較大內力,此時伸臂桁架所需材料強度和截面尺寸要求較高,難以設計。為避免伸臂桁架承受過大的豎向變形差產生的內力,設計時要求伸臂桁架在樓層鋼結構安裝時,腹桿僅作臨時固定,弦桿與核心筒墻體連接采用銷釘連接,使節點能夠滑動,待主體結構施工完成結構豎向變形差基本消除后最終固定形成剛接節點。加強層上下層樓板板厚 18031、mm,并進行地震作用下的應力分析,除雙層雙向配筋加強外,對伸臂桁架上下弦桿處和應力集中處根據應力分析結果進行加強處理。5.4 上部鋼框架-支撐結構及過渡層設計層 49 以上采用鋼框架-支撐結構,為防止從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過渡為鋼結構產生過大的剛度突變,層 49,50 框架柱仍采用矩形鋼骨混凝土柱,并采取加大鋼骨壁厚和框架梁截面等措施,使結構剛度變化均勻。為保證上部鋼結構柱在核心筒內的錨固,核心筒范圍上部新加的框架柱均變為雙 H 型鋼柱伸入下部核心筒墻內一層與伸臂桁架可靠連接,并在層48 核心筒墻內設置鋼骨斜撐,以對過渡層核心筒進行加強,保證上部柱在墻內的錨固。過渡層樓板加厚為 180m32、m,雙層雙向配筋并作加強,保證結構體系改變處水平力的傳遞。層 46 48 也是加強層上下層,按性能目標要求按中震彈性或中震不屈服設計,并對墻體、框架梁柱、樓板采取相應加強措施。上部鋼框架-支撐結構相對較柔,層間位移相對較大,為控制結構變形,使結構有更好的舒適度,設計時除在層 61 加設周邊桁架和伸臂桁架外,適當加強框架柱、框架梁和支撐,以增強結構剛度。上部鋼結構梁柱連接節點仍采用犬骨式抗震加強型節點,使結構有較好的抗震能力。5.5 樓梯設計樓梯是地震時的逃生通道,其安全性至關重要,因此設計時按規范要求參與整體抗震計算,并采取措施提高樓梯構件及樓梯間非結構構件抗震性能。對于超高層建筑內主要疏散樓33、梯,均位于核心筒內,四面均為剪力墻,設計時要求其梯梁滿足中震彈性、梯板滿足中震不屈服的要求,確保地震時樓梯可正常使用。6結語目前在國內抗震設防烈度 8 度以上地區的已建高度在 200m 以上的建筑數量不多。高烈度區地震作用比較大,地震力在設計中基本為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結構體系適用高度相對較低,超高層往往比規范超限較多,設計時各項指標較難控制。針對昆明江東和諧廣場 B,D 座超高層雙子塔超高層建筑,進行了 各 種 結 構 體 系 方 案 比 選,通 過 SATWE 及ETABS 軟件等多模型對比分析,對結構進行小震、中震彈性及大震彈塑性各階段的詳細分析研究。計算結果顯示,結構可滿足規范要求和預定34、性能目標,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由于實際地震作用的不確定性,工程可能遭遇大震或更強烈度的地震,因此高烈度區的超高層建筑,抗震設計不應局限于小震設計,概念設計和性能控制很重要。通過結構體系和結構布置優化,采取針對性加強措施,并控制結構破壞模式,提高結構延性和耗能能力,使結構在遭遇大震或更強烈度的地震時能夠保持不倒,或強震時至少保證建筑內部人員有足夠撤離時間。參考文獻 1 CECS230:2008 高層建筑鋼-混凝土混合結構設計規程S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2 CECS159:2004 矩形鋼管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4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2012 年征訂通知建筑35、科學與工程學報 是國家教育部主管,長安大學與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主要報道建筑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建筑結構、地下建筑與基礎工程、防災減災、橋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學、市政工程、力學等專業及相關領域的科研、設計、施工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工程實踐總結。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的主要讀者對象為:建筑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及管理決策人員。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為季刊,大 16 開本,128 頁,每期定價 10.00 元(含郵寄費),全年共 40.00 元,國內外公開發行,郵發代號:52-140,訂閱時也可直接匯款至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 編輯部,歡迎國內外讀者訂閱!地址:西安市南二環路中段長安大學內郵編:710064電話:(029)82334397E-mail:jzxb chd edu c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