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專題研究報告48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92683
2024-09-20
48頁
10.34MB
1、專題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專題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原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原則 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歷程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護 1)19世紀末起,世界各國陸續立法保護文物建筑。1840法國頒布歷史性建筑法案。2)1933年制定第一個城市規劃綱領性文件雅典憲章,其中一節專門論述“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指出了保護的意義和原則。3)1960年代開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從文物建筑擴大到歷史地段。1964年5月,通過的威尼斯憲章確定了文物建筑的定義和保護,修復與發掘的宗旨與原則,其指導意義延續2、至今。4)1976年11月提出內羅畢建議,重點是歷史地區在立法、行政、技術、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保護措施,并將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為歷史地區的保護的重要工作之一。5)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通過華盛頓憲章明確了歷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圍的歷史城鎮、城區的保護意義和保護原則,并指出城市的保護必須納入城市發展政策與規劃之中。二、中國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二、中國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n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規定,編制城市規劃應注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觀。n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要保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n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泛指城市地域之內地上地下所有3、的有形遺存和無形的文化積累。n1986年提出了“歷史文化保護區”概念三、中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三、中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n文物: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的各類文物n歷史文化保護區:國家級,省級n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級,省級四、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及其意義四、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及其意義n雅典憲章n馬丘比丘憲章n威尼斯憲章n內羅畢建議n華盛頓憲章n保護對象的擴展:文物古跡,歷史地段,歷史城區及其自然與人工環境五、保護原則及目標五、保護原則及目標n馬丘比丘憲章:保護,恢復和重新使用有歷史遺址和古建筑必須同城市建設過程結合起來,以保證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并繼續具有生命力。n華盛頓憲章:保4、護應當體現歷史城鎮和城區真實性的特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組成部分n目標:對構成人類記憶的歷史信息及其文化意義在城市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動與歷史城鎮和城區特征相適應,確保歷史城鎮和城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和諧關系,并適應城市持續發展的需要。第一節第一節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原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與原則第二節第二節 建筑保護建筑保護n文物單位的保護方式n文物單位的利用n其它需要保護的建筑一、保護方式一、保護方式n文物保護單位指國家確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動的文物,以及城市中的歷史遺跡、歷史遺址、古代和近現代杰出任務的紀念地、古木、古橋等構筑物。n文物保護單位是不能被拆除的,5、保護要遵循尊重原物的基本原則,在不得不更換某些構件時,要采用原來的式樣,并要有明確的界線和相應的說明,同時應該保護其周圍的環境。n對文物保護單位應采取保存的方式,即在將保護對象原封不動保護起來的基礎上,作必要的維護性的修繕、加固和恢復性的修復。南閣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南閣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文本)(文本)n6-26-2、保護方法分類、保護方法分類n重點保護區范圍-涉及總戶數:598,用地面積:95161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45874.3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1498.69平方米。根據上述用地和建筑文化遺產的特點,將保護方法分為以下七類:n6-2-16-2-1、保護:保護:n保護-指按6、照文物保護的要求對保護對象實施原地原貌保護,不得改變其現有物質環境。n適用范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具體參見41、42。n操作要求-保留原有建筑的現狀,改善、維護其周邊環境。n6-2-26-2-2、保留:保留:n屬于保留建筑涉及居住戶數:2戶。建筑占地面積:144.8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90.07平方米。n適用范圍-質量良好的現有建筑。本規劃中保護區和傳統風貌協調區中的保留建筑均屬此類范疇。n操作要求-按本規劃6-3條款“傳統街巷與民居保護細則”實施。n6-2-36-2-3、改善:、改善:n屬于改善建筑涉及居住戶數:402戶。建筑占地面積:28637.2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6487、5.23平方米。n改善-建筑格局、風貌和主體結構保存尚好的傳統民居,其中有些建筑質量已經相當破舊,有些建筑設施陳舊,難以適應現代生活需要。這些建筑及其組合構成村落歷史環境的基質,規劃在保持原有格局、結構和風貌的基礎上予以修復,增加水電及衛生等設施,滿足村民現代生活的基本要求。n適用范圍-各類傳統建筑。南閣村大部分傳統民居建筑及環境質量不佳,亟需修復改善。本規劃中重點保護區和傳統風貌協調區中的傳統民居建筑多屬此類范疇。n操作要求-按本規劃6-3條款“傳統街巷與民居保護細則”實施。n6-2-46-2-4、整飭:、整飭:n屬于整飭建筑涉及居住戶數:801戶。建筑占地面積:68350.03平方米??偨?、筑面積:141922.22平方米。n整飭-指對質量較好、難以拆除的新建建筑的處理方式。n適用范圍-建筑質量較好,但風貌與傳統風格有較大距離的新建建筑。主要進行立面整治和改造,并適當降低體量過大建筑的高度。n操作要求-按照本規劃6-3-5條款實施。n6-2-56-2-5、拆除:、拆除:n屬于拆除建筑涉及居住戶數:277戶。建筑占地面積:24456.62平方米??偨ㄖ娣e:46014.70平方米。n拆除-指在重點保護區內與傳統風貌不符且破壞歷史環境和空間形態的建筑。n適用范圍-規劃指定拆除的破壞傳統院落原有格局的建筑或其它與歷史風貌不符的建筑物和構筑物。n操作要求-按照本規劃6-3-4條款實施。n9、6-2-66-2-6、重建:、重建:n適用范圍-保護區內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相應歷史依據、但現有風格與傳統風貌不符的建筑?,F有大禮堂擬予以拆除并依照歷史資料原地重建章氏宗祠?!捌咄恕眰鹘y院落也予以重建。對于一些重要的傳統民居,也可采取遷移重建的方法進行保護。n操作要求-按照本規劃6-3-6條款實施。n6-2-76-2-7、新建:、新建:n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村落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有大量新的建筑出現于村落中。本規劃劃定馬村東馬嶼山南地塊為新村發展用地。n適用范圍-南閣村新村建設部分。n操作要求-嚴格按照新村發展要求進行建設。在新建建筑上,建筑高度以6米為主,局部在10米以內,建筑風格以傳統建筑風貌為主,10、建筑材料盡量采用傳統木石、磚木結構形式。二、二、威尼斯憲章威尼斯憲章提出的修復原則提出的修復原則n修復和補缺的部分要與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一致,條件許可時最好采用同時期的構建進行替換n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須跟原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們能夠認識,以保持文物建筑的歷史可讀性和歷史真實性。n加固和維護盡可能少,而且不應妨礙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三、文物保護單位的利用三、文物保護單位的利用n利用原則:q利用與維護相結合q盡可能延續其原有功能q和恢復與營造文物與其周圍地段的活力相結合q在嚴格控制下合理利用n利用方式:q繼續原有用途q改變原有用途q留做城市的空間標志第二節第二節 建筑保護建筑保護建筑11、保護實例同濟大學文遠樓功能定位-生態建筑實驗基地建筑現狀建筑現狀功能定位-生態建筑實驗基地生態改造的目的生態改造的目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保護建筑歷史面貌-賦予其最新的建筑理念,進行生態化改造建立兩個中心-節能生態研究中心-建筑技術實驗中心人才培養-培養人才,建立隊伍-建立更廣泛的國際合作關系功能定位-生態建筑實驗基地生態改造的意義生態改造的意義教學展示和實驗基地-各項節能技術可調整、可讀取-生態示范和實驗相結合功能定位-生態建筑實驗基地第三節第三節 歷史地段的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n歷史地段應具有一定規模,并具有較完整或可被整治的風貌景觀,能反映某段歷史時期某民族某地區的文化特色。n歷史地段是城市12、整體機能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內建設行為應受到嚴格限制。一、歷史地段的保護內容一、歷史地段的保護內容n建筑的保護n街道格局n空間系統即景觀界面的保持二、歷史地段的整治與更新二、歷史地段的整治與更新n建筑物內部的改造n建筑景觀環境的整合n基礎設施的改造n建筑環境的改善n地段功能的定位和土地使用的調整n交通地段的重組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一條廢棄的高架鐵路線,如今被紐約市改造成一處空中公園,成為附近市民散步、聊天或看街景的好地方。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這條高速路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建成,作為一條高架道路使用,一直使用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之后的十幾年內13、,這條高架道路一直閑置,并沒有再投入使用。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紐約市高架鐵路線改造設計公園第一段改造完畢,長約半英里(約0.8公里),正式開放迎客。其余部分的改造將在2010年結束。公園由混凝土和綠化景觀帶組成,改造時留下了生長繁茂的野花野草,還在某些區域保留著原先縱橫交錯的鐵軌。蜿蜒曲折的高架橋通過時髦的曼哈頓西城區街道,空中公園結合哈德遜河美景及野生植被,引發市民對紐約工業發展史的難忘回憶。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Benny Farm位于Montreal西部的一個居住區.該基地占地面積約7.3公頃 1940年代Benny Farm基地規劃圖 1947年,加拿大貸款和住房公司(CMHC,國14、營公司)購買了這個物業,并且用來安置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戰后興建的現代風格的住宅已經老化 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n在2002年10月間,通過一系列會議,CLC(加拿大土地公司)為Benny Farm的改造和在開發提出了10條指導原則:a.Integrated community:強調新的建設要和基地原有的和周圍的環境相協調;b.Social Balance:強調社區的多元化c.Inclusive communty:強調照顧當地在尋找住房方面有特殊困難的人群(比如,低收入,少數民族,老年人,等等)d.Adequate housing diversity:住宅品種的多樣性e.Service15、s that meet residents'needs:必要的社區服務設施f.Building quality:建筑的設計和建設要滿足居民的使用功能,同時要對整個社區空間環境作出積極的貢獻g.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強調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的質量h.The site's symbolic value:保護基地的歷史文化意義i.The impact of the redevelopment on the neighbourhood:減少交通,停車,安全等方面可能的不利影響j.Project feasibility:經濟,技術,和環境方面的可行性,并且16、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根據Task Force所制定的這些原則,CLC邀請了四家設計公司提出設計概念.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n政府批準實施的規劃包含大約530個住宅單元.其中2/3供出租,1/3供出售.這個比例,反應了該地區住房市場在出租和出售方面的需求狀況.而住宅的目標市場為中低收入家庭(無論是出租還是出售).其中200個出租單元,主要提供社區中最需要的人群:老年人,年輕家庭,單親家庭,和缺乏機動能力的個人;剩下的出租單元,則面向不同的客戶;大約200個供出售的單元,主要客戶為中等收入的年輕家庭.總體上,大約1/3的居住單元,都被設計為能夠滿足特殊機動需要的人群.圖中17、不同的顏色住宅,代表不同的住宅類型 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n圖中4-是市場價格的出租單元(又CLC自己開發,總共237個單元);5是91個政府資助的出租單元;7是46個合作開發,供家庭的出租單元;9是24個合作開發供不同客戶的單元;10是29個政府資助的出租,面向年輕家庭,并且提供支持服務的單元;11是24個出租單元面向單身母親準備繼續求學的家庭;以上已經全部完工.6和8,是總共74個供出售的單元,正在施工舊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實例 雖然這個項目不是一個豪華社區開發項目,但是,在城市設計方面,卻相當的細心.而且,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可持續環保設計方面.比如,小區的道路格局,延續了該地區傳統的特色;建18、筑高度得到控制,主要新建筑的高度為3層,少數6層建筑,則布置在外圍.老年住宅和退伍軍人住宅被布置在相對比較安靜的區域;保留現有的社區花園,保護現有的成熟的大樹,創建比較好的公共和私人空間的過渡等等.小區不是全部新建.而保留了相當多的原有現代主義風格的公寓做改造-提高舒適性,并且改進保暖,通風性能等等.新的建筑,使用了被拆除的建筑中使用的磚塊,一方面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建設對建筑材料的消耗,另外一方面,通過使用舊的建筑材料,也是歷史獲得延續.新建和改建的建筑中很多使用了地熱資源,以減少能源消耗.而且屋頂的設計,都考慮今后可以安裝屋頂花園(Green roof).另外,小區的雨水和污水系統,也19、從可持續設計的角度,考慮了循環使用.該小區在能源和環保方面的設計,獲得North American Holcim Awards金獎.并且入圍全球15個最佳項目之一.閬中古城區文廟復建項目設計方案閬中古城區文廟復建項目設計方案第三篇 規劃設計理念3.1、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導的原則 3.2、堅持“以人為本”人性化設計的原則 3.3、堅持孔廟基本模式和稱謂與閬中本土特色相結合設計原則 3.4、堅持繼承發掦古城文化和不斷提升文化品位的原則 第四篇 建筑總體規劃設計安排 4 1、按照中國孔廟的普遍規制,結合閬中文廟的原有風貌特色,采取庭院式、串珠式的廊廡建20、筑組合形式的布局安排 第五篇 景觀設計規劃方案 5.3.1、修舊復原依據 n、建設設計委托部門實地測繪的現狀圖和經古保辦及相關部門批準的維修建筑意見。n、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及現行有關技術規范規程。第六篇 配套設施及技術方案設計 n6.3、配套設施要求 n配套設施主要包括衛生與環境、水電通訊線路、給排水設計、電氣設計、建筑物防雷、安全等方面。第四節第四節 城市整體環境的保護城市整體環境的保護n城市空間格局的保護n城市布局的調整n城市外圍環境的控制n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概念:保護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掌握原則:1.不但要看城市的歷史21、,還要著重看當前是否保存有較為豐富、完好的文物古跡和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2.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是有區別的 3.文物古跡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區或郊區,保護和合理使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對該城市的性質、布局和建設方針有重要影響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一)(一)規劃范圍規劃范圍(二)主要規劃依據(二)主要規劃依據 n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 n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02年 n3、上海市城市規劃條例,2003年 n4、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2003年 n5、上海市浦東新區及郊區歷史文化風貌區范圍,2005年(三)(三)風貌特征風22、貌特征(四)(四)功能定位功能定位 n本風貌區確定以商業服務為主體功能,突出傳統城鎮中心地區的功能地位,保護以江南水鄉及上海傳統地域文化為特色的風貌特征。n保護規劃著重于全面提升本風貌區整體環境品質,強化旅游及商業服務功能,充實文化休閑功能。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五)(五)主要規劃控制指標:主要規劃控制指標:1 1、建筑保護與更新規劃控制、建筑保護與更新規劃控制 n本次規劃將風貌區內的建筑按保護與更新類別確定為五大類,分別為:保護建筑、保留歷史建筑、一般歷史建筑(1975年以前建造)、必須拆除的建筑、其他建筑(1975 年以后建造)。n一般歷史建筑根據其風貌特點分為兩類:甲等一般23、歷史建筑和乙等一般歷史建筑。其他建筑在本風貌區內大致可分三種情況進行規劃引導:保留引導,整治引導,拆除引導。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2 2、建筑高度的規劃控制規定、建筑高度的規劃控制規定 n本規劃的高度控制指標是僅針對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新建、改建、擴建等建設行為的規劃高度控制要求。n本風貌區建筑高度控制包括“沿街(河)建筑高度一般控制規定”、“非沿街(河)建筑高度一般控制規定”、“相鄰建筑高度一般控制規定”。對具體地塊內和路段上建筑物的高度控制要求通過“建筑高度控制規劃圖”和“街坊規劃控制圖則”作出的具體規定。確因特殊情況確需要調整的,應當經過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管理特別論證。上海七寶24、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3 3、對建筑容量的規劃控制規定、對建筑容量的規劃控制規定 n(1).建設控制范圍內規劃各地塊建筑面積的確定依據街坊空間尺度保護及建筑高度控制的要求,除“需要整體規劃的范圍”外,各地塊的規劃建筑面積(地上部分)不得超過本地塊現狀建筑面積(地上部分)。n(2).現狀建筑面積按已批準的規劃設計條件、已頒發的房產證、或以實測的建筑面積為準。n(3).規劃平均容積率控制在1.2以內,各地塊的規劃建筑面積根據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在“街坊規劃控制圖則”中分別予以確定。n(4).確需調整規劃建筑面積指標的,需經過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管理特別論證制度。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4 25、4、對建筑密度的規劃控制規定、對建筑密度的規劃控制規定 n(1).本風貌區規劃建筑密度允許根據街坊空間尺度及其景觀特征保護的需要進行控制,各街坊的規劃建筑密度不得超過本街坊的現狀建筑密度?,F狀建筑密度按已批準的規劃設計條件、或以實測的建筑密度為準。n(2).具體地塊的規劃建筑密度按照本規劃“街坊規劃控制圖則”中的要求進行控制。n(3)、確需調整建筑密度指標的,需經過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管理特別論證制度。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5 5、對綠地率的規劃控制規定、對綠地率的規劃控制規定 n(1).各街坊和各地塊內的綠地率不得低于現狀綠地率。n(2).綠地率在新建、改建的辦公地塊內不得低于1026、%,住宅地塊內不得低于8%。n(3).“需要種植綠化的范圍”的綠地率不得低于50%。n(4).保留地塊中的平臺綠化和屋頂綠化面積允許按相關法規計入綠地率指標。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6 6、綠化與公共空間規劃控制、綠化與公共空間規劃控制 6.16.1對綠化的規劃控制規定對綠化的規劃控制規定 n(1).除臨時綠地和規劃道路紅線內的綠地外,保留所有現有的公共綠地。n(2).保留所有現有的道路行道樹。n(3).保護現有30年以上樹齡的樹木。n(4).在規劃新增的集中公共綠地內,除文保單位及優秀歷史建筑和保留歷史建筑外,應當拆除建筑、其他建筑和一般歷史建筑應當實施拆除。除小品建筑物和構筑外,27、不得新建其他建筑物。n(5).“需要種植綠化的范圍”包括街坊內部需要設置集中綠地的范圍和沿街或街頭地段需要增加綠化種植的范圍。規劃確定“需要種植綠化的范圍”,并與規劃集中公共綠地和步行系統建構有機的聯系。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6.2 6.2 對公共空間的規劃控制規定對公共空間的規劃控制規定 n(1).保留現有的城市公共空間。n(2).保留街坊內的主要巷弄和開放空間。n(3).保護現有的河道及其兩側的開放空間。n(4).保護歷史形成的主要開放空間的建筑界面。n(5).確定“公共步行通道”,與現有的公共空間與步行系統建構有機的聯系。上海七寶古鎮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6.36.3對河道的28、規劃控制規定對河道的規劃控制規定 n本風貌區內河道為浦匯塘和橫瀝港。n(1).保持河道現有的走向、寬度,保持現有的風貌特色及空間尺度。n(2).河道的走向與寬度通過河道藍線進行控制。河道藍線的劃定應嚴格遵照現狀保留的駁岸、埠頭等的分布和邊界進行劃定。n(3)對本規劃確定的風貌保護河道的走向與寬度應嚴格按照本規劃劃定的河道藍線控制,新建或改建建筑可貼街巷控制線建造。n(4).保護河道沿岸的古樹以及歷史駁岸、埠頭等河道設施,對現狀已遭到改變的駁岸、埠頭應按照傳統式樣、用傳統材料進行修復。不得因建設濱河綠地拆除河道兩側的歷史建筑。n(5).保護構成河道景觀界面的建筑群,保護及修繕其原有的外墻以及沿河29、的歷史駁岸、埠頭等,n(6).河道兩側除現有已確定保護的歷史建筑及其它建筑之外,應控制為連續性的公共空間,不得封閉。n(7).保護河道水體環境,維護或改善水體質量,不得向河道內排放污水及廢棄物。7 7、對社會服務設施的規劃控制規定、對社會服務設施的規劃控制規定 n(1).以滿足風貌保護要求為前提,確定社會服務設施的布局及其用地指標。n(2).社會服務設施分市級、地區級、社區級設施。其中市級設施根據全市專業規劃確定,地區級設施根據行政區人口規模和有關標準在行政區范圍內統籌考慮,社區級社會服務設施根據規劃常住人口規模和有關技術規定的標準配置,并可結合周邊地區的設施統籌考慮。n(3).本規劃確定地區30、級公共服務設施中文化設施的配置和布局,以及社區級社會服務設施中文化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福利設施、行政設施和治安設施的配置、布局和用地指標。第五節第五節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n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n歷史地段的保護范圍n城市外圍環境控制區第六節第六節 中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中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n全國性的法律、法規n地方性法規及規章第七節第七節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n城市更新的目標:針對解決城市中影響甚至阻礙城市發展的城市問題n城市更新的調查分析:q建筑物;q土地使用;q人口;q交通;q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設施;q市政設施和環境衛生;q社區關31、系和空間場所n城市更新的方式q重建或再開發q整建q維護n城市更新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第八節第八節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n定義: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n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村莊。n2003年 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村)。n與歷史文化名城的差異:q聚落類別q聚落規模q聚落形態q文化景觀q建筑形態q背景發展區域q歷史沿革q產業結構涉及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內涵與概念的國際憲章、建議涉及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內涵與概念的國32、際憲章、建議憲章建議名稱憲章建議名稱涉及歷史小城鎮、村落保護的相關內容涉及歷史小城鎮、村落保護的相關內容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年)文化遺產內容: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價值的文物、建筑群、遺址文化遺產的選定標準:特別強調再設計、材料或環境方面符合真實性標準關于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1975年)面臨的威脅:經濟活力不足、人口外遷、古鎮風貌破壞;保護的政策措施:國家立法、地方政策、保護規劃保護成功的條件:當地居民的自豪感、責任感和參與程度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1976年)保護觀點:歷史地區是不可移動的世界性遺產,政府和公民都有責任;保護內涵:歷史地區及其環境33、的鑒定、保護、保存、修復、更新、再生;保護措施:法律、行政、技術、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關于小聚落再生的特拉斯卡拉宣言(1982年)認為鄉村聚落和小城鎮的建筑遺產及環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建議小聚落保護要注重地方材料和傳統工藝的使用涉及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內涵與概念的國際憲章、建議涉及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內涵與概念的國際憲章、建議憲章建議名稱憲章建議名稱涉及歷史小城鎮、村落保護的相關內容涉及歷史小城鎮、村落保護的相關內容關于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1987年)保護的定義:意味著城鎮和城區的保護、保存和修復及其發展并和諧的適應現代生活所需的各種步驟;保護的內容:歷史城鎮保護應保護歷史特征、物質和精神財富,及以下34、五個方面: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建筑物和綠化、開放空間之間的關系;歷史建筑內外面貌,包括體量、形式、風格、材料、色彩及裝飾等;城鎮或城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環境的關系,城鎮或城區在歷史上的功能與作用;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1999年)認為鄉土性的保護要通過維持和報訊有點腥特征的建筑群、村落來實現;認為鄉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的保護應尊重文化價值和傳統特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格、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保護的定義: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遺產各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言、承傳和振興。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對象內容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對象內容保護的對象內容物質文化遺產鄉土建筑文物古跡街巷空間村落形態田園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文化本地居民鄰里關系村鎮特性行為景觀傳統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