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工程主體圍護結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94880
2024-09-20
25頁
1.39MB
1、XX地鐵3號線工程老街站基坑工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工程主體圍護結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2006年11月目錄第一節 工程概述2第二節 編制依據2第三節 蓋挖法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分析3第四節 監測項目4第五節 測點布置、測試方法及工程量匯總6第六節 監測頻率及控制標準11第七節 監測儀器設備12第八節 監測組織機構13第九節 超前預報與信息化施工13第十節 監控量測的質保措施14第十一節 報告形式14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深圳研究設計院 1深圳市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支護工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工程主體圍護結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第一節 工程概2、述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采用采用蓋挖逆作法施工,挖深約24米,主體結構設計為800mm厚地下連續墻。在車站東北角設置兩個風亭(北風亭和南風亭),車站北側設置一個通道(E通道),其中北風亭圍護結構采用地下連續墻,鋼支撐作支護體系;南風亭和E通道基坑圍護結構均為鉆孔灌注樁和旋噴樁,支護體系均為鋼支撐。根據深圳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定GJB0298規定,主體基坑變形控制保護等級為一級?;庸こ痰脑O計預測和預估能夠大致描述正常施工條件下,圍護結構與相鄰環境的變形規律和受力范圍,但必須在基坑開挖和支護施筑期間開展嚴密的現場監測,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進行施工監測的主要目的和意義如下:1、為工程施工提供3、及時的反饋信息;2、及時掌握基坑圍護結構和相鄰環境的變形和受力情況,對可能出現的險情和事故提出警報;確?;訃o結構和鄰近建筑(構)物的安全。通過施工監測收集大量的位移、受力數據,并及時將數據加以分析、處理,對施工質量和基坑安全做出綜合判斷,以指導后續施工,真正實現信息化施工。第二節 編制依據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3、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4、XX地鐵3號線老街站主體圍護結構設計圖5、深圳地區建筑深基坑支護技術規范第三節 蓋挖法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分析 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的圍護結構采用地下主體結構作為支撐4、。這種樓板支撐鋼度大,穩定性高,適用于深圳地區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建筑密集的場地。由于地下連續墻深入巖層或深入下臥的相對隔水層,而且在開挖范圍形成封閉布置,基坑開挖對周邊地下水位的影響較小,但是仍需對周邊環境進行監測,以防連續墻節段間等局部缺陷造成地下水流失而對基坑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地下主體結構支護體系屬于剛性支護結構體系,基坑開挖過程中只要支護可靠,墻后土體的變形和坡頂地面的沉陷均可得到有效控制。這種支護結構通常運用在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周邊建筑密集和基坑深度較大的場合。而XX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開挖深度相對大,因此,不論從工程的重要性還是工程的難度上考慮,均應充分估計深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造成破5、壞的可能性。采用內支撐的基坑周邊地面的變形(包括位移和沉降)與支護結構的結構剛度、支撐剛度和所處場地的土層條件有關。基坑開挖對周邊地表的主要影響范圍可參照下式:L=Htg(45-/2)式中 L地表下沉范圍; H基坑支護結構深度; 土體的綜合摩擦角。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而引起的地面位移和沉降范圍約在1.01.5倍基坑開挖深度。該蓋挖深基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地面的沉降,由于基坑支護結構的變形、地下水位下降而引起,主要影響到周邊道路。監測基坑周邊1.01.5倍基坑深度范圍內的地面、道路和重要管線的沉降。在基坑坡頂10米以內有重要建筑物或重要管線的場合,是監測的重點。 2、地下水6、位變化,地下連續墻入巖可以有效截水,但是,基坑部分深度在強透水層開挖,如果地下連續墻存在砼缺陷及連續墻節段間止水效果不良,那么,存在遇破碎帶時發生涌水造成地下水大量流失的可能性,因此,仍有必要在重要的部位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第四節 監測項目根據深圳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定和設計要求,以及基坑圍護結構的特點,并結合我們多年來深基坑工程施工監測的實踐經驗,決定對地鐵3號線老街站主體基坑和附屬基坑開挖進行下述項目的施工監測:4.1、基坑支護結構監測4.1.1、主體基坑監測1、圍護結構及周邊土體側向變形(水平位移)支護結構在基坑挖土后,基坑內外的水土壓力平衡要依靠地連墻和支撐體系。地連墻在基坑外側水土7、壓力作用下,會發生變形,同時土體也會一起變形。要掌握地連墻及土體的側向變形,即在不同深度上各點的水平位移,須通過對其測斜監測來實現。2、樁(墻)頂位移(水平和豎向)監測圍護樁(墻)頂面的水平位移監測,是深基坑開挖施工監測的一項基本內容。通過圍護樁頂面的水平位移監測,可以掌握圍護樁在基坑控土施工過程中,圍護樁(墻)頂面的平面變形情況,用于同設計比較,分析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另外,圍護樁(墻)頂面的水平位移數值可以與測斜孔口的測斜儀測值進行比較。隨著主體結構施工,圍護結構所受豎向荷載也在不斷增大,可能會引起圍護結構的豎向位移,因此需對其豎向位移進行監測。3、圍護結構內力監測對圍護墻的內力監測主要是為8、了防止圍護墻因強度不足而導致支護結構破壞。對圍護墻內力測試值的分析主要是以支護結構設計計算結果為依據,當監測的內力出現異常時,可以分析其是屬于設計原因還是屬于施工原因等,以利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4、墻后土壓力監測墻后土壓力監測可直觀的了解圍護結構所有的側壓力,既主動土壓力,為圍護結構的受力分析和安全評估提供實際依據。5、支護結構凈空變形(收斂)監測支護結構在基坑挖土后,基坑內外的水土壓力平衡要依靠圍護樁和支撐體系。圍護樁在基坑外側水土壓力作用下,會發生變形,進而引起支護體系的變形,因此,在本基坑支護結構體系中,對支護變形進行監測是十分重要的。6、地鐵1號線老街站側墻變形監測基坑在1號線車站北側9、,基坑開挖將打破車站既有結構外側土壓力的平衡,為確保車站既有結構的安全,有必要對老街站圍護結構的側墻進行變形監測。7、圍護墻外孔隙水壓力監測通過對孔隙水壓力的測試,可以監控基坑降水情況及基坑開挖對周圍土體的擾動范圍及程度。同時,可以為正確取定水土壓力的分布規律提供依據,當圍護墻內力及位移出現異常時,墻外孔隙水壓力是其原因分析的一項重要依據之一,以利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8、坑底回彈監測基坑的挖土過程,實際對基坑底下的土體是卸輕何載的過程。隨著基坑內土體的開挖,坑底下層的土壓力隨之減少,引起坑內土體回彈。另外,由于基坑內土體的開挖,使坑內外的土體形成一個土壓力差,坑外土體通過圍護樁(墻)底往里涌擠10、,嚴重時會產生坑底隆起現象,使坑外的土體涌入基坑,造成涌土現象,特別在砂性土地區,在動力水頭作用下會出現涌砂,對基坑的安全危害較大。進行基坑回彈監測就是為及早發現問題,采取工程措施。4.1.2、附屬基坑監測附屬基坑包括北風亭、南風亭和E通道基坑監測。1、土體測斜監測2、圍護結構應力監測4.2、基坑周圍環境監測受基坑挖土施工的影響,基坑周圍的地層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本工程處在軟弱復雜的地層,因基坑挖土和地下結構施工而引起的地層變形,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會對周圍環境(城市道路、地下管線等)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進行基坑支護結構監測的同時,還必須對周圍的環境進行監測。監測項目如下:1、地面沉降;2、11、地下管線沉降;3、地下水位;4、周圍建筑物沉降。第五節 測點布置、測試方法及工程量匯總5.1、測點布置及測試方法測點布置以對基坑圍護結構及周圍地表的變形、受力情況要有較全面的了解為原則,同時,突出直接反映支護系統安全的重點項目和重點部位(各項目測點布置詳見測點布置圖)。各項目測點具體布置、測試方法如下:1、圍護結構及土體側向變形(水平位移)、測點布置:在基坑圍護墻內及圍護結構外土體埋設測斜管,其中主體基坑地連墻埋設6個,土體埋設10個;北風亭、南風亭、E通道周邊土體各埋設2個。圍護結構變形測孔共6孔,周邊土體共16個測孔。詳見測點布置圖2、3。、測試方法:采用6000型測斜儀進行監測,一般將測12、斜管的最下的第一個測點作為基準點(即假定連續墻底或樁底不產生位移),然后,間距50cm測讀1次。、測點安裝方法:圍護結構測管埋設時將測斜管綁扎在鋼筋籠上,管長與樁體高度相等,將兩端管口加保護套,在鋼筋籠定位時,測斜管內十字導向滑槽中有一對滑槽與基坑邊線垂直。土體測管埋設時采用鉆機成孔,插入并調整測斜管內十字導向滑槽(有一對滑槽與基坑邊線垂直),然后用沙土回填夯實。詳見測點布置圖9。、數據處理: 繪制每次測斜測試的測斜曲線,把同一編號測斜管的測斜曲線繪在一個圖表中,便于分析圍護結構的變形情況。另外, 根據主要工況繪制測斜曲線。2、 墻頂位移監測、測點布置:沿圍護結構頂設置30個位移測點,具體位置13、詳見測點布置平面圖。詳見測點布置圖2。、測試方法:采用索佳SET22D全站儀進行監測。、數據處理:圍護樁頂面的位移監測數據整理,除每次測試提供測試報表外,還需用圖表進行整理,主要的圖表有: 圍護樁頂面的位移實測曲線,即把某次測試的各測點位移值連起來。把基坑開挖和基礎結構施工過程中幾個有代表性工況的位移實測曲線或把每次測試位移降曲線繪制在同一個圖表里,便于分析掌握。 某測點位移變化速率曲線。在位移監測中,如發現某個測點的位移變化量較大、較快時,應繪制該點位移變化速率曲線,而以測點的位移作為縱座標,以時間作為橫座標。根據速率曲線可以分析該處位移是否穩定。對變化速率較大的測點要加密監測。3、圍護結構14、內力監測、測點布置:要監測圍護墻(樁)的內力(主要是彎矩)情況,應變計布置時,應在圍護墻的內外成對布置,并沿圍護墻豎向在支撐處、基坑底部上下附近進行布置,以使監測的數據能較全面地反映圍護樁彎矩情況。主體基坑選取6個槽段圍護墻進行內力監測,每槽段豎向布置5個測試斷面,每斷面對稱布置2個鋼筋計,共60個測點;北風亭選取3個槽段圍護墻進行內力監測,每個槽段布置每根樁布置5個截面,每截面布置2個鋼筋計,共30個測點;E通道選取1根樁布置3個截面,每截面布置2個鋼筋計,共6個測點。全部共需96個鋼筋計。詳見測點布置圖2、3、5、6。、測試方法:采用鋼筋應變計和YJ-26型靜態應變測試儀進行監測。通過對支15、撐混凝土的應變測試來計算結構內力。(注:后述內力測試均采用此方法)。、測點安裝方法: 直接將應變計綁扎在主筋上;應變計與信號線必須編號,一一對應;應變計全部安裝后,須把信號線整理保護好并引出地面;在基坑開挖前測試三次讀數,當三次讀數差值小于5時,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始值。、數據處理:數據整理除提供本次及累計應力報表外,還需繪制圍護結構的實測應力曲線,并與設計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4、土壓力監測、測點布置:在內力測試的地連墻后布置土壓力傳感器,每曹段布置5個截面。共計30個土壓力傳感器。位置詳見測點布置示意圖2、3。、測試方法:采用振弦式應變讀數儀采集數據。、測點安裝方法: 采用掛布法安裝。5、支護16、結構凈空變形(收斂)監測、測點布置:在主體基坑選取3個橫斷面和1個縱斷面布置收斂測點。共計144條基線。詳見測點布置圖4。、測試方法:采用收斂計采集數據。、測點安裝方法:在基坑地下主體結構的側墻同一水平位置鉆孔安裝拉鉤。6、地鐵1號線老街站側墻變形監測、測點布置:在老街站既有圍護結構布置位移測點,選取5個斷面,每斷面每側7個位移測點,共70個測點。具體位置詳見測點布置圖2、3。、測試方法:采用索佳SET22D全站儀進行監測。、數據處理:同圍護結構頂面的水平位移監測。7、圍護墻(樁)外孔隙水壓力、測點布置:沿基坑圍護墻外側布置孔隙水壓側管即透水直立管,布置6個孔隙水壓力測孔,每孔設置5個測點,共17、30個測點。詳見測點布置圖2。、測試方法:采用鋼弦式孔隙水壓力計進行監測。、測點安裝方法:采用鉆孔埋設鋼弦式孔隙水壓力計,可以是每一孔埋設1只傳感器,孔與孔距離間隔1m;如孔深較深,傳感器之間埋深相差較大,也可一孔埋設23個傳感器,但需做到同一孔內不同深度處的傳感器要互相間有效封閉,不能互相串孔??紫端畨毫τ嬙诼裨O安裝前,先在選定的位置鉆孔到所測試的深度,再將用砂網、中砂裹好的孔隙水壓力計放到測點位置,然后在孔里注入中砂,以高出孔隙水壓力計300mm左右為宜,再在中砂上填入膨潤土泥丸,把孔封堵好,信號線引出地面妥善保護。詳見測點布置圖10。、數據處理:結合墻體的測斜變形和支撐內力等一起分析。818、基坑回彈監測、測點布置:在基坑內8個測點。測點布置詳見圖2。、測試方法:采用電磁式沉降儀進行沉降監測。、測點安裝方法:在測點部位,采用鉆機成孔,孔徑為200mm,孔深約30米,成孔后,逐節放入80mm鋼管,并插入25或28mm鋼筋,采用礫石回填。詳見圖11。、數據處理:本次和累計回彈量;回彈速率曲線。9、周邊地面、建筑物沉降監測、測點布置:在主體基坑周圍地面間隔10米左右布置測點,建筑物沉降測點布置在結構柱上,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測點共計91個;附屬基坑周邊地面間隔約20米布置沉降測點,共布置16個地面沉降點。全部共107個測點。具體布置詳見圖2(可根據現場條件調整)。、測試方法:采用拓普康DL19、111C電子水準儀進行監測。 、測點安裝方法:在地面或路面上打入18的鋼筋(避開行車的位置),以防止行車或行人對沉降點的破壞。詳見圖7、8。、數據處理:每次量測提供各測點本次沉降和累計沉降報表,并結合工況繪制沉降時程曲線,必要時對沉降變化量大而快的測點繪制沉降速率曲線。10、建筑物傾斜監測、測點布置:基坑周邊的建筑物只有XX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距基坑最近,所以只監測該建筑物的傾斜。在該建筑物上靠基坑側選取3個測試斷面,每斷面在樓頂和一樓結構柱各布置1個位移測點,共6個測點。、測點安裝方法: 在樓頂安裝固定棱鏡,一樓結構柱鉆孔并植入鋼筋作為水平位移測點。、測試方法:采用全站儀測試樓頂和樁帽迎基坑20、方向的位移,同時測試各測點的高程。在同一豎直面內的兩點位移差和高差比值即為建筑物傾斜斜率值。、數據處理:計算每次量測的建筑物傾斜斜率,并根據工況繪制傾斜斜率變化曲線,觀察其發展趨勢。11、地下管線監測、測點布置:地下管道根據其材料和接頭構造可分為剛性管道和柔性管道。距基坑10米以內的剛性壓力管道,是監測重點,但電力電纜和重要的通訊電纜也不可忽視。測點將根據工程現場探測情況進行布設,一般沿管線1015米布置一個測點。具體將根據現場探測及改遷情況而定。、測點安裝方法:埋設方式分為直接測點和間接測點,直接測點是用抱箍把測點做在管本身上;間接測點是將測點埋設在管線軸線相對應的地表,直接測點,具有能真實21、反映管線沉降和位移的優點,但這種測點埋設施工較因難,特別在城市干道下的管線難做直接測點。因此,本監測方案決定采取兩種測點相結合的辦法,即利用管線在地面的露頭作直接測點,再布一些間接測點。直接測點安裝見圖12。、測試方法和數據處理同地面沉降監測一致。11、地下水位監測、測點布置:沿基坑四周布設,其中主體基坑周邊布置10孔水位觀測井,附屬基坑周邊布設6孔,全部共16孔水位觀測井。詳見測點布置圖2。、測點安裝方法:在測點部位,采用鉆機成孔,孔徑為110,孔深約15米;測管采用PVC管,在水位管透水部位用手槍鉆眼,外綁鋁網或塑料濾網。逐節放入PVC管,回填黃砂至透水頭以上1m,再用膨潤土泥丸封孔至孔口22、,水位管成孔垂直度要求小于5/1000。埋設完成后,進行降水試驗,檢驗成孔的質量。、測試方法:采用電子水位計進行監測。、數據處理:提供每次測試的地下水位高程本次和累計變化量成果表,繪制地下水位變化量曲線圖。5.2.2、監測工程量匯總老街站基坑施工監測工程量匯總 表1序號監測項目單位測點數量主體工程附屬工程合計1圍護結構變形測點孔662土體測斜孔106163圍護結構頂位移點30304圍護結構內力測點 (應變計)點6036965土壓力測點點30306孔隙水壓力測點點30307基坑回彈監測點888地下管線位移點待定9建筑物及地面沉降點911610710地下水位孔1061611收斂基線條144144123、2老街站側墻變形測點點707013建筑物傾斜組33第六節 監測頻率及控制標準各項目的監控量測頻率及控制標準見表2所示。 老街站基坑控制范圍及監控頻率設計表 表2序號監測項目安全值警戒值控制值量測頻率1圍護結構變形測點0.1%開挖深度0.15%之開挖深度0.2%之開挖深度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2土體測斜0.1%開挖深度0.15%之開挖深度0.2%之開挖深度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3圍護結構頂位移0.1%開挖深度0.2%之開挖深度0.25%之開挖深度土方開挖過程1次/1天4圍護結構內力測點 (應變計)70%之指定承受內力值80%之指定承受內力值100%之指定承受內力值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7基坑回彈24、監測20mm25mm30mm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8地下管線位移煤氣管水平小于10mm豎向小于2mm/d水平10mm豎向2mm/d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土方開挖過程1次/1天水管水平小于30mm豎向小于5mm/d水平30mm豎向5mm/d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9建筑物傾斜0.1%0.15%0.2%土方開挖過程1次/1天10地下水位降水不大于0.5m降水不大于0.8m降水不大于1m土方開挖過程1次/1天11收斂基線土方開挖過程1次/2天12老街站側墻變形測點2.5mm4mm土方開挖過程2次/ 周說明:1、上述表列監測頻率為正常施工情況下的頻率,出現工程事故或不明因素造成監測25、項目的變化速率加大,應增加監測次數; 2、當監測項目的累計變化值接近或超過報警值(80%的控制值)時,也加密監測;3、在基坑抽水實驗期間,對水位、地面沉降進行加密監測,及時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并匯報有關各方; 4、及時處理監測數據,繪制時態曲線,當時態曲線趨于平衡時,及時進行回歸分析,并推算最終值; 5、當時態曲線趨于平衡時,即可判斷變化趨于穩定,此時可以減少或停止相應項目的監測工作; 6、轉換監測頻率時,須得到有關部門批準。7、管線沉降控制標準:水管、鋼筋砼水管兩個接頭之間的局部傾斜值不應大于0.0025,采用焊接接頭的水管兩個接頭之間的局部傾斜值不應大于0.006,絕對沉降不應大于30mm。26、如管線主管部門有要求,按其要求執行。第七節 監測儀器設備儀器設備的選擇是測量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器設備的精度、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是測量項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方案各項目的儀器設備見表3所示。測量儀器、設備型號表 表3序號監測項目儀器名稱儀器型號產地儀器監測精度1測斜測斜儀6000型北京0.2mm2水平位移監測全站儀索佳SET22D日本23沉降監測電子水準儀拓普康DL111C日本0.3mm/km4基坑回彈電磁式沉降儀CF-1南京0.1mm5內力測試鋼筋應變計CYL(MF)-YB-1B型上海1%F.S6地下水位電子水位計WLTO1-B型武漢2mm7孔隙水壓力水壓力計27、KYJ-30型宜興2%F.S8土壓力土壓力傳感器11227.5MM(2型)天津0.2%F.S9收斂收斂計XJG-21型丹東1mm第八節 監測組織機構我項目部成立監測專業小組,負責對工程的測點布置、數據收集、分析處理。后續監測安全評價數據分析量測施工否措施與對策主要監測人員 表4姓 名職 位責 任資 歷王國慶經理負責工作協調工程師黃磊總工程師負責技術工作工程師鄧安雄監測工程師負責監測工作副研究員、碩士熊賢君技術員現場監測大專王慶軍技術員現場監測大專周升偉技術員現場監測中專趙艷彬技術員現場監測中專盧伶峰技術員現場監測中專第九節 超前預報與信息化施工監測工作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對監測數據的分析處理,28、作出超前預報,實現信息化施工,為決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監測的信息化施工及監測數據及分析結果(周報、月報和年報方式,特殊情況下采用日報方式)傳遞途徑如下圖1表示: 施工工序I建筑物和路面沉降周圍地下水位 基坑回彈 監測 調整施工方案圍護結構的變形和內力 是否超限 是 技術措施 I=I+1 否 施工工序I+1 圖1 信息化施工簡圖第十節 監控量測的質保措施1、基坑變形觀測所用的基準點、觀測點在基坑開挖前設定。所有變形觀測和水位觀測均在基坑開挖前讀數初始值。變形觀測在基坑開挖前開始實施。2、監測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對監測儀器及傳感器,做到及時檢查校正,加強圍護保養、定期檢修,保證其在施工監測過程中29、的精度和可靠性。3、在整個監測過程中,實行定人員、定儀器的原則。4、所有在現場使用的測量儀器精度滿足要求,且經專業計量部門檢定合格。儀器保管、使用由專人負責,保證儀器處于正常使用狀態;5、監測監控期間及時整理所測數據,數據處理一般當天完成,特殊原因不超過兩天?,F場監控人員與設計單位、監理、施工單位及時溝通,共同分析影響測點數據及線形控制的各種因素;6、監測數據出現異常時,及時分析數據異常原因,如確是施工中出現的問題,立即會同各方研究,共同提出可行的處理方案。第十一節 報告形式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監測結果應逐次整理,以周報或日報的形式送達有關各方;工程結束時,提交完整的監測總報告。周報或日報的內容30、包括:、監測項目、測點布置;、施工進度及工況;、監測值的時程變化曲線;、指出達到或超過報警值的測點位置,并初步分析及原因。在遇到沉降或其它觀測值變化速率加快,或者遇到自然災害如暴雨、臺風、地震等情況,隨時向有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監測總報告內容包括:、工程概況、監測目的;、監測項目、測點布置;、采用的儀器型號、規格和標定資料;、監測資料的分析處理;、監測值全時程變化曲線;、監測結果評述。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 19圖2老街站基坑監測測點布置總平面圖圖3老街站基坑主斷面測點布置示意圖圖4老街站基坑主體圍護凈空變形監測測點剖面圖圖5老街站附屬結構基坑圍護結構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深圳市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支護工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圖6護結構北風亭剖面圖上海市基礎工程公司 20深圳市地鐵3號線老街站基坑支護工程施工監測實施方案圖7地面沉降測點安裝圖圖8建筑物沉降監測點安裝圖圖9土體測斜管安裝圖圖10孔隙水壓力測管安裝圖圖11 回彈測點安裝圖圖12 模擬式地下管線監測儀細節圖上海市基礎工程公司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