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深基坑圍護結構控制測量與監測施工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95856
2024-09-20
19頁
3.72MB
1、第五章 控制測量與施工監測第一節 控制測量1. 概述測量是確保施工與設計一致的基本保證,在xx站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開始,都應進行測量放樣,對完成的工序內容進行檢查復核,同時為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提供依據。地鐵工程的測量分為施工控制測量、細部放樣測量、竣工測量和其它測量等作業。測量依據:地下鐵道、輕軌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503081999)、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99)的有關規定,以及設計圖紙的有關說明、xx市地下鐵道工程施工測量管理規定。測量人員:測量工程師2名、測量技師4名;儀器設備:所使用的測量儀器見下表6-5-1。測量儀器配備表 表6-5-1儀器/設備名稱型號規格精度等級數量備2、 注全站儀DTM-530E1,1mm+1ppm1臺配光學對中覘板三套精密水準儀DIS3-1m=0.7mm/km1臺 鋼水準尺2把,鑒定鋼尺2把經緯儀J2-21臺水準儀DSZ31臺銦鋼尺3m1把2. 施工測量程序本標段工程主要為xx車站,施工測量程序見圖6-5-1車站施工測量程序圖。主體結構施工測量車站圍護工程施工測量報監理、業主審核附屬結構施工測量竣工測量報請業主監理審核定期進行三級復核項目部、隊、班三級復核報監理、業主審核項目部、隊、班三級復核接收控制點控制網復測及加密項目部、隊、班三級復核報監理、業主審核圖6-5-1 車站施工測量程序圖3. 施工控制測量3.1平面控制測量本標段全線高級控制3、點(GPS點)由業主提供,在開工前十天我們將對其進行檢測,并提交檢測報告。根據施工布置情況,充分利用沿線部分地段良好的通視性和線路附近山體及建筑物,我們擬將分別進行車站和隧道的加密測量,形成全線地面施工控制網,其中平面控制網為導線網,用全站儀測量,測角6測回,測邊往返觀測各兩測回,每測回數據進行嚴密平差。其中各測量參數應滿足:Ms6mm,測距相對中誤差1/60000,M2.5,M5,全長點位相對中誤差1/35000,相臨點點位中誤差8mm。地面高程控制網點的布設應滿足既方便施工測量,又牢固穩定的條件,不受施工過程或其他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導致沉降變化。水準網的測量(加密)均采用三等精密水準測量方法4、,各項精度指標均應符合三等精密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車站結構基邊定向測量,就是將地面控制網的方位、坐標、高程系統傳遞到地下。利用我單位加密并經監理工程師復核后的導線網,與業主提供的已知導線點相結合,組成一個良好的覆蓋全面的附和導線網。采用直接聯系測量、投點儀投點進行坐標方位角的傳遞,布置測量平面控制網(導線網)和高程控制網(水準網)。3.2高程控制測量高程貫通要比平面貫通容易達到,其貫通精度還受到其測量精度的影響。根據xx地鐵貫通區間長度,地面高程控制測量采用加密網布成環線網,等級為等或等水準路線。車站建立高程控制點并與相鄰標段進行聯測,必須遵循設2個以上高程控制點的原則,以滿足控制精度要求。采5、用DIS3-1精密水準儀、DSZ自動安平水準儀,配備精密銦鋼尺,能滿足地下高程貫通測量精度15mm,總貫通測量精度25mm。4. 施工放樣本標段施工放樣主要是明挖法基坑開挖、結構定位等測量作業。根據復核后的導線網進行結構物的平面定位,確定主控制軸線及外輪廓線。按要求埋設混凝土軸線護樁,設在地面的混凝土樁,埋深要大于0.8m,樁位要嚴加保護,避免移位。且由導線網上根據水準基點標高,采用附和水準路線的方法將水準點引至施工場地內。 0.000以下施工放樣0.000以下的標高投測采用水準儀直接投測法,先將引入場地的控制水準點校核,待基槽挖至接近槽底,測量人員及時抄平,確保標高準確,允許誤差5mm。軸線6、定位時,先校核各控制軸線,然后將經緯儀依次架設在各主控制軸線樁線點向基底投測,確定基礎主軸線,待澆完墊層后用墨線彈出各細部線。基礎放線允許誤差:短向為5mm,長向為10mm。0.000以上施工放樣豎向投測:本項目采用經緯儀與錘球掛吊方法實現投測。標高豎向傳遞:標高的傳遞采用鋼尺直接量測或用水準儀進行測量。分別在結構四個角設四個標高引測點BM1、BM2、BM3、BM4,確定+1.000m控制線,在控制點處用鋼尺沿豎向量至施工層,允許誤差為3mm。施工抄平之前應校核傳遞的標高點。本工程軸線豎向投測每層允=3mm,總允=12mm。細部放線:主控制軸線經校核閉合后,沿建筑物四周依次拉尺放出各細部線,彈7、上墨線,然后據此測出墻、門窗洞口等軸線或位置線。本工程細部放線允許誤差:主軸線:L30m,允=5mm; 30mL60M,允=10mm;細部軸線:允=2mm;墻板門窗洞口線:允=3mm。5. 竣工測量(1)平面測量,采用坐標法從兩端測定貫通點坐標,并歸算到待測結構的斷面和軸線上,求得橫向誤差和縱向誤差進行評定。(2)高程貫通測量,用水準儀測定結構物測點的高程并進行閉合,其高差即為高程貫通誤差。(3)按導線點平差后的坐標值調整線路中線點,調整后再進行中線點的檢測,高程應用平差后的成果。6. 測量工作質量保證措施6.1 三級復核制度班組(1級)隊測量組(2級)項目部測量組(3)級)(1)班組測量技術8、人員對測量內外業資料進行復核;(2)隊測量技術人員對各種內業計算測量資料進行復核;(3)項目部測量技術人員對各種內業計算測量資料、上報業主的測量資料進行審核;對主要的外業工作進行檢查。6.2 業主監理審核制度各內外業測量接受并配合業主監理的檢查復核;重要的測量技術方案、放樣資料按照規定上報業主監理審核批準。6.3 注意事項(1)工程竣工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為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層樓,及時編寫工程測量技術總結報告。(2)測量過程中,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操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并認真查找原因,制定糾改措施。(3)當天測量工作完成后及時完成內業整理,預先安排次日測量工作。(4)進入施工區9、域必須遵守有關安全規定,戴安全帽、穿膠鞋,防止砸傷、觸電。(5)夜間作業應穿熒光服,設置警示標志。白天在地面作業應在儀器周圍設置路樁。第二節 監控量測1. 監測目的檢驗設計所采取的各種假設和參數的正確性,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確保支護結構的安全,積累經驗,為提高基坑開挖支護工程的設計施工的整體水平提供依據。施工監控量測是及時了解和掌握施工對地面、地下管線、地表建筑物、地下水位等的影響,施工過程中地質、結構應力變化及規律等情況的重要手段,是施工管理與決策的信息來源,對指導施工意義重大。2. 施工監測程序根據招標文件要求以及本標段工程的具體情況,對車站明挖圍護結構和周圍影響的地面環境等進行10、安全監測。監測項目以位移監測為主,同時輔以應力監測,各種監測數據應相互印證,確保監測結果的可靠性。成立專門的施工監測組,選派有地鐵施工監測經驗與測量經驗的工程師擔任監測組長,全面負責監測工作的實施,及時將監測信息反饋給總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和業主。監測作業施工見圖6-5-2。YESNO現場施工監控量測監測設計資料調研量測結果的微機信息處理系統量測結果的綜合處理及反分析監測結果的綜合評價報送設計、監理單位量測結果的形象化、具體化經 驗 類 比理 論 分 析甲方、規范要求等支護結構安全穩定性判斷地層、支護結構動態及現狀分析說明、提交修正設計、施工建議反饋設計施工是否改變設計、施工方法調整設計參數、改11、變施工方法或輔助施工措施新設計施工方法圖6-5-2 監測作業施工流程3. 監測內容根據本標段的工程特點,監控量測主要包括車站明挖圍護結構,其監測項目見表6-5-2。施工擬監測項目表 表6-5-2序號監測項目測點布置原則檢測目的與要求量測頻率1地表水平位移及沉降,地下管線水平位移及沉降在基坑四周地表上設置縱向測點監測基坑開挖引起的地表及地下管線水平位移沉降及確保安全圍護結構施工1次/天開挖過程2次/天主體施工1次/周2圍護結構水平位移及沉降監測在圍護結構內有代表性區埋設測點監測基坑開挖引起的圍護結構變位情況開挖過程2次/天3周圍土體水平及豎向位移監測在基坑四周土體埋設測點,與圍護結構水平位移測點12、相對應監測基坑開挖引起的周圍土體變位情況圍護結構施工1次/天開挖過程2次/天主體施工1次/周4錨索軸力監測選擇一典型斷面埋設一組測點監測錨索的受力情況,確保安全按設計要求施工,經常檢查錨桿工作情況。5鋼管支撐軸力監測選擇一典型斷面埋設一組測點。監測鋼支撐的受力情況,確保安全開挖過程1次/天受力穩定1次/周6地下水位監測在基坑四周地表設水位監測孔監測水位變化確保臨近構筑物的安全圍護結構施工1次/2-3天開挖過程1次/天主體施工1次/2-3天7結構頂板沉降觀測選擇典型頂板處埋設點檢測主體結構的穩定性,確保結構安全定期觀察8結構側墻、立柱間水平收斂選擇結構最惡劣受力處埋設幾組監測主體結構的穩定性,確13、保結構安全定期觀察9石方爆破震速監測離爆源較近處主體結構埋設傳感器檢測主體結構的穩定性,確保結構安全,檢測鄰近建筑物的安全每次爆破時監測4. 測點布置4.1 測點布置原則測點的布置必須有利觀測,且能準確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根據各施工節段的施工方法、支護方式、地質條件及周圍環境的調查確定位置。4.2 測點布置及實施 (1)車站監測點布置:沙河站監測點布置見圖6-5-3。(2)基準點及沉降觀測點的觀測方法及精度要求基準點按國家二等水準的技術要求進行測量,與相鄰標段進行聯測,相鄰點高差中誤0.5mm。每站高程中誤差1.0 mm,往返較差或環線閉合差0.6mm,(n為測站數)每次沉降觀測時對工作用點必14、須進行檢核,基準網應定期檢測,每隔3個月檢測一次。嚴格按照設計圖紙要求進行基準點的布設。沉降觀測點線路沿線一般的多層建筑物,地表沉降,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作業,高程中誤差2.0 mm,相鄰點高差中誤差1.0 mm,往返較差,附合線環線閉合差1.4mm。監測精度值沉降觀測點的觀測周期a、地面沉降觀測點圍護結構施工期間及基坑開挖期間每2天觀測一次,穩定后主體結構施工期間每周觀察2次。每次觀測點應與上一次觀測點部分重合,以做比較,范圍之外的檢測點每周觀測一次,直至穩定。當沉降或隆起超過規定限差(-30 mm /+10 mm)或變化異常時,應加大監測頻率和檢測范圍,并將信息及時傳遞給有關部門,采15、取相應措施。監控量測控制精度表 表6-5-3序號監測項目精 度1圍護結構水平位移1.02圍護結構變形1.03地面沉降監測1.04土體側向變形1.05孔隙水壓力1Pa6圍護結構側土壓力1/100(Fs)7地下水位監測5.08支撐軸力1/100(Fs)9對采取臨時懸吊的管線1.010車站圍護結構邊管線1.011基坑邊高壓電塔監測1.012支撐立柱沉降觀測1.013建筑物沉降傾斜0.2b、地面建筑物沉降觀測點根據建筑物情況及重要程度,對建筑物進行沉降監測,每2天觀察一次。當沉降或者隆起值超過規定限差(-30 mm /+10 mm)以及相臨點沉降差超過規定限差0.002L時,應及時通知有關部門,并加大16、監測頻率。對于重要建筑物將采取自動記錄儀和報警裝置。5. 監測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標準本標段車站基坑為明挖法施工,監測項目的基本要求見表6-5-4。明挖施工監測要求表 表6-5-4監測對象監測項目檢測方法量測精度量測頻率測點布置基坑圍護結構的穩定性樁體水平、垂直位移、收斂值精密光學測量滑動傾斜儀1mm開挖過程中2次/天各個槽段至少1組支撐穩定性橫撐軸力軸力計電阻應變儀1t開挖過程2次/天受力穩定后1次/周考慮地質選擇有代表性的支撐,同時滿足1組/施工段地表變形地面水平位移及沉降,地下管線、構筑物水平位移及沉降精密光學測量收斂儀1mm圍護結構施工中1次/天開挖過程2次/天主體施工2次/周組/15-217、0m毗鄰建筑基礎不均勻、沉降、水平位移、傾斜精密光學測量傾角計0.2mm圍護結構施工中1次/天開挖過程2次/天主體施工2次/周柱、樁、地面均需設點地下水位變化水位標高,孔隙水壓水位孔測量孔隙水壓計10mm圍護結構施工1次/2-3天開挖過程1次/天主體施工1次/2-3天15-20米設1孔爆破爆破震速傳感器距爆源較近處主體結構隨爆隨測施工中根據具體情況,會同設計院、監理及有關專家設定變形值、內力值及變化速率警戒值,當發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報告主管工程師和監理工程師。并將情況通報給業主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控制措施。施工監控標準及報警值見表6-5-5。 監控量測控制標準及報警值表 表6-5-5 序號量測18、項目控制標準報警值備注1圍護結構水平位移25mm17mm圍護結構變形25mm17mm2地面沉降監測30mm21mm3支撐軸力2000KN14004地下水位基坑開挖引起坑外水位下降不得超過1m,每天發展不超過0.5m。6. 主要項目的監測方法6.1 車站基坑監測根據本標段的招標文件、初步設計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及“穗建科辦函200539號”的規定和要求,對本車站基坑按監測項目頻率進行監測,監測項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減。6.1.1圍護結構頂部的水平、垂直位移測點的埋設及布置:監測點設在圍護結構上端部,縱向每隔1015米設一點。埋設測點時用經緯儀控制,使同一條邊測點應盡量埋設在同一條直線上。監測19、方法:監測儀器為精密經緯儀和全站儀。圍護結構頂部垂直位移(沉降)監測用幾何水準法,儀器為精密水準儀。首次觀測時,應按同一水準線路同時觀測兩次,每隔一定時間繪制出時間沉降曲線。為確保測量精度,在遠離工作面的地方設置四個穩定可靠的基準點,并定期檢查穩定性。監測頻率:基坑開挖及回筑過程中,每天定時測量2次,異常情況2小時測量一次。6.1.2周邊土體變形測斜管的埋設與布置:水平位移采用測斜儀進行量測。測斜管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鋼筋籠上,一起澆筑入孔中。由于泥漿的浮力作用可能使測斜管發生上浮或移動,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測斜管必須綁扎牢固,并且注意避免測斜管自身的軸向旋轉,以保證測出的數據真正反映出結構在20、邊緣平面內的撓曲。在進行測斜管管段連接時,必須將上下管段的滑槽對準,使測斜管的探頭在管內平滑移動。為了防止泥漿進入管內,對接頭密封處理。監測方法:將測斜探頭放入測斜管底部,提升電纜使測斜探頭沿測斜管導槽滑動,自上而下每隔一定距離逐點量測每個測點相對于鉛垂線的偏斜。測點間距一般就是探頭本身長度,因而可以認為量測結果沿整個測斜孔是連續的,這樣,同一量測點任何兩次量測結果之差,即表示量測時間間隔內圍護結構在該點的角變位。根據這個角變位,可以把它們換算成每個測點相對于測斜管基準點水平位移。由此,可以提供圍護結構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隨時間變化曲線。6.1.3鋼支撐軸力及變形本工程應用軸力計來量測鋼支撐的軸21、力,軸力計通過安裝架來固定在鋼支撐的端頭。鋼支撐和軸力計安裝后,即可確定支撐的軸向荷載和偏心荷載。鋼支撐變形主要體現在鋼支撐的位移上,量測時用視準線法即可。量測頻率:支撐架設后,下層土開挖完,下道支撐安裝后,及挖至基底后,直到底板混凝土澆筑,每天測一次,異常情況加密量測并采取措施。6.1.4圍護結構土壓力對于測量土中土壓力的情況,土壓力盒宜采用鉆孔埋設。成孔時,將土壓力盒按不同設計標高固定在鋼筋支架上。等到鉆孔完畢,立即放入帶鋼筋支架的壓力盒,注意壓力膜與所測土壓力的方向對應。隨后孔內回填細砂。對于埋置在結構表面的土壓力盒宜選用掛布法。即在設計位置縫制口袋,裝入土壓力盒,使壓力膜向外。然后將布22、簾平鋪在鋼筋籠外側并進行固定,布簾隨鋼筋籠一起吊入孔中并澆筑混凝土。由于混凝土在布簾內側,因而能利用側壓力將布簾擠向槽壁,使得土壓力盒與孔壁貼緊。施工中,應注意土壓力盒、布簾、導線不受破壞。在埋設土壓力盒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斷面,在墻身迎土面一側每斷面平均布置6個土壓力盒,工作井側每斷面平均布置3個土壓力盒。這樣,即可測量出墻內外土體的壓力狀態、大小及變化情況,檢驗設計計算的準確程度,判斷墻體的位移情況。6.2 地表沉降監測(1)監測方法:采用精密水準儀進行幾何水準測量,先將監測點組成閉合水準路線,然后附合在已知的基準點上,方法與圍護結構頂部沉降監測類似。(2)測點埋設:沿基坑縱向每組152023、m布置。設置在地表的沉降標,其埋設方法是采用20以上,長0.5m左右的鋼筋打入地下,地面用混凝土加固。(3)量測精度:1mm(4)采取措施:如果由于施工原因和地質條件的變化,造成局部沉降偏大,進行注漿處理,以控制地面沉降量的發展。6.3 周圍建筑物沉降監測(1)監測方法:主要監測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傾斜狀況及建筑物裂縫。用精密水準儀和全站儀進行量測。根據測量結果判斷建筑物的變形和沉降情況,對其進行安全性能分析指導施工,同時安裝自動記錄儀和警報裝置確保安全。使用精密水準儀,平行光板測微器,銦鋼尺進行沉降觀測;使用全站儀進行傾斜、位移觀測。觀測頻率同地表沉降觀測。(2)調查情況:在建筑物業主在現場24、情況下,記錄員按照建筑物記錄號(方便記錄)根據建筑物調查表逐項填寫,建筑物現有情況;攝像員拍攝主要結構裂縫、開裂和磨損的砼、外漏或銹蝕的鋼筋等。(3)測點布置原則:根據沿線地面建筑物的詳細調查資料、建筑物與基坑及隧道的相對位置、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及基礎類型、圍巖條件、施工方法等情況進行測點布置。建筑物墻角、柱子、門邊、地面等處每隔15米左右布設。每個建筑物觀測點數量不少于6個;每幢建筑物上面至少每個角設置一個觀測點或沿外墻布設,建筑沉降縫的兩側,以測量其位移、傾斜等。(4)量測精度:0.2mm。(5)相應措施:當建筑物的變形超過允許值時,加快監測頻率,及時采取調整掘進參數、加固地層措施,必要時,25、對既有建筑物的基礎采取加固措施。6.4 地下管線變形監測(1)監測方法:針對施工影響范圍內的管線及受保護的管線,監測管線的水平位移和沉降。使用精密水準儀、平行光板測微器及銦鋼尺測量。(2)調查情況:根據設計圖紙,詳細調查位于施工影響范圍內的各類管線(供水和排污系統、供電設施、通訊設施、煤氣系統、交通信號等)的種類、位置、形狀和尺寸、材料以及某些管道試驗結果;必要時拍攝影像資料,將調查結果上報監理工程師存檔。(3)測點布置:在地下管線所在處覆土正上方挖孔布置測點,沿管線方向每5米布設一個監測點,并向兩段各延長50米。煤氣管道、上水管道、電力管道、通訊管道單獨布置監測點。(4)量測精度:1mm。(26、5)相應措施:首先在監理工程師的主持下,我單位同地下管線主管部門討論確定需要進行的保護措施。當地下管線的位移超過警界值時,立即會同有關部門對管線采取加固措施。6.5 孔隙水壓力及地下水位監測(1)監測方法:孔隙水壓力采用孔隙水壓計測定,采用鉆孔法埋設壓力計,鉆孔法時盡量不用泥漿護壁工藝成孔,必須保證封口質量,避免水壓力貫通,并在初始水壓力未發生變化前進行埋設。采用水位觀測儀進行水位觀測,測量出孔口高程,通過水位計測讀出孔內水位的高程,對此觀測后就可以測出水位的變化。根據水位變化值繪制(水位時間變化曲線),以及水位隨施工的變化曲線圖,為施工提供可靠的參數。(2)測點布置: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測量斷面27、,水位測孔采用地質鉆機鉆孔,地下水位監測點應布置在基坑周邊,水位孔的深度應在最低設計水位之下。測孔直徑及深度根據要求確定。(3)量測精度:1kpa。第三節 數據處理與信息反饋1. 數據處理對監測數據及時進行處理和反饋,利用計算機或其他儀器對其進行仔細分析,得出設計、施工的合理性和不同觀點。提供作為施工方法的依據,確認和評價施工方法對構造物的影響以及地下水位對施工的影響,從而評價施工方法的合理性,總結經驗優化施工方法;預測結構的穩定性,提出施工工序的調整意見。確保工程的順利施工。對所有的監測項目收集的數據,詳細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并且形成報表形式,以周報和月報形式上報監理工程師。各項監測數據收集后28、及時整理、繪制位移-時間曲線、應變應力等隨施工作業面的推進時間變化規律曲線。即時態散點圖6-5-4。當位移-時間曲線趨于平緩時,對初期時態曲線進行回歸分析以預測可能出現的最大變形值、應力值和掌握位移變化規律,還應視散點的數據分布狀況選擇合適的函數,回歸分析時在下列函數中選用:沉降(收斂)對數函數U=alg(1+t)U=a+b/(lg1+t)指數函數U=ae-b/tU=a(1-e-bt)雙曲函數 圖6-5-4 時態散點示意圖U=t/(a+bt)U=a1-1/(1+bt)式中a、b回歸系數,t初讀數后的時間(d),U位移值。 2. 監測反饋現場位移監測數 據 處 理數據反分析及其檢驗有限元或邊界元29、分析及預測預測結果輸出預測變形曲線結構穩定性評判支護安全度評價工程決策及措施實踐及監測對預測結果的驗證本標段地面建筑物較少,對監測結果采用反分析法和正分析法進行預測和評價,以預測該結構或地面可能出現的最大位移或沉降值,見圖6-5-5 監測-預報反饋系統框圖,進行位移、數率綜合分析判斷,預測結構及建筑物的安全狀況,指導施工。圖6-5-5監測-預報反饋系統框圖在施工監測中,對量測結果及時進行分析及反饋,當監測結果超出上述控制標準時,暫停施工,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加強措施;當監測結果達到預警值時,立即停止施工,采取相應措施,加強觀測頻率,及時分析原因,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待穩定后方可恢復施工。第四節 監控30、量測管理1. 量測的組織由于監測工作重要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在本標段的監測工程中,成立項目經理領導的監測小組,選3位具有豐富施工經驗及監測經驗并有受力計算、分析能力的技術人員擔任監控量測的工作,并聘請專家與顧問,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對監測組內部進行詳細分工,使其各負其責,組織機構如圖6-5-6所示,檢測小組成員職責如圖6-5-7。項 目 經 理項目總工程師監 測 負 責 人監測小組對方案及監測結果作決定監測方案進行審核、對數據進行分析評價制定監測方案,負責數據處理負責測點的布置、監測 組長:1人負責監控量測工作的組織計劃、外協以及監測資料的質量審核,對監測工作負總責。組員:2人具體負責工程31、各項監測項目量測的原始數據積累。1) 負責監控量測的圖表繪制2) 負責各項報表的編制,按安全判別標準對施工狀態進行判別并及時上報3) 負責監測資料的管理和歸檔圖6-5-6 監測小組組織機構圖6-5-7 監測組織成員及主要職責2. 量測的管理為確保監測結果準確、加快反饋速度,全部監測數據均由計算機管理。根據時態曲線回歸結果,建立監控量測管理等級,見表6-5-6、圖6-5-8,并將監測結果以日報表的形式及時上報,定期向監理工程師、設計單位提交監測周(月)報,并附相應測點沉降或收斂時態曲線圖,對當周(月)的施工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施工建議。監控量測管理等級 表6-5-6 管理等級管理位移施工狀態UU032、/3正常施工U0/3U2U0/3加強觀察支護U2U0/3采取特殊措施注:U(實測變形量);U0(允許變形量)監測結果沉降(收斂)是否超過級管理沉降(收斂)是否超過II級管理沉降(收斂)是否超過I級管理繼續施工綜合判斷暫停施工采取特殊措 施圖6-5-8 監控量測管理等級框圖3. 監控量測工作要點及質量保證措施(1)監測前編制詳細周密的實施性監測計劃,抱監理審批;報告的內容包括施測程序、方法、使用儀器、監測精度、監測點布置、監測的頻率和周期、監測人員的情況和安排,監測質量保證措施等;(2)監測前對現場做好施工前周圍建筑物、地表和地下管線等構筑物的調查,地質情況和地下水等內容的觀察和記錄。對周圍重點建筑進行細部錄像記錄;(3)水準基點、地表沉降點應在施工前完成并讀取初始值,其他項目設好后立即讀取初始值,各項觀測保證觀測頻率;(4)地面埋設的觀測點、樁嚴加保護,必要時應加保護蓋,防止人為破壞,中斷量測;(5)監測所用各種儀器狀況優良,并按制度派有監測經驗的人員監測;(6)設計布設不少于三個水準基點,并定期檢查以保證其穩定可靠;(7)每個項目的監測,必須有完整清晰的監測數據記錄、圖表(包括曲線)和監測文字報告,并及時報監理審查; (8)如監測數據超出設計安全值,則應及時報監理,會同有關單位及時調整設計與施工方案;(9)嚴格遵守規范要求保證觀測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