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航站樓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196316
2024-09-20
45頁
8.71MB
1、xxx項目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目 錄1編制依據12工程概況13施工安排23.1施工安排說明23.2施工區段劃分23.3施工流向43.4泵管布置與交通組織154施工準備274.1技術準備274.2資源準備295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工藝說明306關鍵施工工藝316.1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316.2大體積混凝土養護336.3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測357相關參數計算387.1混凝土運輸車的要求387.2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計算387.3保溫材料厚度計算408施工進度計劃429保證質量的技術措施4210保證安全的技術措施4211綠色施工措施43441 編制依據序號名稱編號1深圳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T3航站樓一標施工2、總承包工程招標文件2深圳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T3航站樓一標施工總承包工程結構施工圖3深圳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T3航站樓一標施工總承包工程施工組織設計4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xxx5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6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GB50496-20097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xxx8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xxxx9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范GB50119-xxxx10工程測量規范與條文說明GB50026-xxxx11建設工程施工現場供用電安全規范GB50194-xxxx1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10-xxxx13預拌混3、凝土GB14902xxxx14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xxxx1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程JGJ46-200052 工程概況大體積混凝土是指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小尺寸不小于1米的混凝土結構,或預計會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收縮而導致有害裂縫產生的混凝土。根據結構設計總說明,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分布情況如下:構件部位及名稱構件厚度地下二層底板800mm 、900mm地下二層承臺1200mm3800mm地下一層承臺1500mm4200mm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1200mm3 施工安排3.1 施工安排說明3.1.1 施工安排的原則1、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的前提下,再4、從施工技術、資源投入上考慮經濟。2、充分考慮結構設計特點,合理組織安排施工區段劃分及確定施工流向。3、結合現場平面布置情況,合理安排泵管布置及交通組織。3.1.2 施工組織上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對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區域進行分段、分塊,確定分段施工流向、分塊施工流向及各分塊混凝土澆筑時泵管布置。重點對單次混凝土澆筑量大的各構件進行溫度控制。以施工縫及后澆帶為界分塊進行澆筑,保證混凝土連續澆筑,以避免產生冷縫,確保施工質量。3.1.3 施工工藝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一次性澆筑量大,混凝土澆筑采用斜面分層的澆筑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保證了上下層混凝5、土不超過初凝時間,一次性連續澆筑完成。3.2 施工區段劃分3.2.1 地下二層底板及承臺分段根據底板后澆帶分布及高低跨的施工難度,考慮到勞動力安排情況,結合施工部署,將地下二層底板整體分為2個施工段(段內分塊組織平行施工),即16為一施工段, 711為另一施工段,段與段之間組織流水施工。3.2.2 地下一層承臺分段因受護坡樁影響,將地下一層承臺劃分為2個施工段(段內分塊組織平行施工),即15、2935為一個施工段,611、2428為另一施工段,段與段之間組織流水施工。3.2.3 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分段根據外墻后澆帶分布情況,將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分為5個施工段,詳見下6、圖:外墻平面示意圖外墻側立面示意圖3.3 施工流向3.3.1 總體施工流向1、地下二層底板及承臺施工流向2、地下一層承臺施工流向3、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總的施工流向為:1、3、5段與2、4段之間組織流水施工,1、3、5段之間組織平行施工,2、4段之間組織平行施工。(即先施工1、3、5段外墻,再施工2、4段外墻)3.3.2 地下二層底板及承臺分塊施工流向施工部位圖示流向示意說明1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65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900m3。2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8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200m33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810,混7、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300m3。4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67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2600 m35、6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47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5100m37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1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300 m38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5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600 m39 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4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500 m310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6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750 m311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0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2300 m33.3.3 地下一層承臺分塊施工流向施工部位圖示流向示意說明1 本施工段8、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28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900m3。2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24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800m33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18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870m3。4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141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700m35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39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850m36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55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2030m37 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01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800 m38、9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24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000 m310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9、9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000m311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13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140 m324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127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630m3。25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為27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330m326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61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1130m3。27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67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840 m328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50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2900 m329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146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為810 m330本施工段內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420,混凝土澆10、筑方量約為1940 m331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81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690m332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74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360 m333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64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930 m334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54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020 m335本施工段基礎底板建筑面積約2470,混凝土澆筑方量約1750 m33.3.4 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分段施工流向外墻混凝土澆筑方向由各自施工段兩端外墻施工縫向中間推進。根據計劃安排,自下而上分三次施工完成。混凝土澆筑流向示意混凝土澆筑立面示意3.3.5 電梯井大承臺施工流向以最大尺寸11、承臺為例,本工程最大尺寸承臺位于地下一層WEWE軸/89軸及EEEE軸/89軸,承臺尺寸均為16.5m12m4.0m,其施工流向如下圖:3.4 泵管布置與交通組織3.4.1 泵管布置原則1、對于混凝土澆搗施工,為最大可能降低輸送管道的總壓力,在管路設計時盡量減少彎管、錐形管的數量,盡量采用大彎管。2、由于管道壓力較大,泵管應與結構牢固連接。3、為減少水平布管的長度,在輸送泵出口處安裝特制液壓阻斷閥。3.4.2 泵管布置及交通組織根據現場環境,為保證混凝土連續澆筑,路途道路交通情況提前了解,保證道路暢通,如可能與高峰期期交通堵塞時,提前進場混凝土運輸車,并降低澆筑速度,避免底板混凝土出現施工冷縫12、,施工現場合理布置混凝土運輸車停靠區及會車區。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階段,在不同區段底板施工時,混凝土輸送泵位置相應調整。1、地下二層底板施工施工部位泵管布置1 23 45、6 7 89 10112、地下二層WAWE軸/014軸外墻施工施工部位泵管布置1 23 453、地下一層承臺施工施工部位泵管布置1 23456 7 8、910112425262728293031323334354 施工準備4.1 技術準備4.1.1 配合比設計1、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除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范JGJ55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采用混凝土60d強度做指標時,應將其作為混凝土配合比的13、設計依據。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到澆筑工作面的坍落度不宜大于160mm。拌和水用量不宜大于175kg/m3。粉煤灰摻量不宜超過膠凝材料用量的40%;礦渣粉的摻量不宜超過膠凝材料用量的5%;粉煤灰和礦渣摻合料的總量不宜大于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用量的30%。水膠比不宜大于0.4,膠凝材料用量為340kg/m450 kg/m。砂率宜為35%42%。2、在混凝土配備前,應進行常規配合比試驗,并應進行水化熱、泌水率、可泵性等對大體積混凝土控制裂縫所需要的技術參數的試驗;必要時其配合比設計應當通過試泵送。3、在確定混凝土配合比時,應根據混凝土的絕熱升溫、溫控施工方案的要求等,提出混凝土制備時水泥、粗細骨料和拌14、和用水及入模溫度控制的技術措施如下:水泥配制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應符合國家標準;為降低混凝土水化熱,宜采用礦渣水泥配制大體積混凝土,不宜采用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嚴禁采用早強水泥;配制大體積混凝土所用水泥應進行水化熱測定,水泥水化熱測定按現行國家標準進行,其7天的水化熱不大于250KJ/kg。粗骨料粗骨料選用540mm連續級配石子,含泥量1%,泥塊含量0.5%,針狀、片狀顆粒含量10%,粗骨料的空隙率小于40%;必要時應進行人工級配優化,控制空隙率小于40%,壓碎指標不大于7%,吸水率不大于2%,針、片狀顆粒含量應小于5%;粗骨料粒徑宜為20mm左右,不宜超過25mm,且不應超過保護層厚度的2/3,15、根據結構不同部位具體調整。粗骨料應滿足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3-92)。細骨料選用級配良好的中砂,含泥量控制在1%1.5%,細度模數宜為2.8,平均粒徑宜為0.38mm,同時應滿足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52-92)。拌制水拌制混凝土的水,其質量應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63-89),并應嚴格控制水中的氯離子含量。入模溫度為了防止混凝土內部溫度過高產生溫度裂縫,對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必須嚴格控制。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原料溫度,混凝土中石子比熱較小,但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石子所占重量最大,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降低石子溫度。16、4、經試配,初步確定本工程底板、承臺、地梁配合比設計如下:配合比設計表名稱水水泥砂1砂21.石2.石1.摻合料2.摻合料1.外加劑2.外加劑水灰比備注材料用量145248723792340135674.2750.33泵送(P8)比例0.581.002.923.191.370.54440.27020.01724.1.2 進場檢驗試驗1、交貨檢驗混凝土試樣的采取及坍落度試驗應在混凝土運到交貨地點時開始算起15min內完成,試件的制作應在40min內完成。坍落度檢驗試樣的取樣頻率應與混凝土強度檢驗的取樣頻率一致。2、交貨檢驗的試樣應隨機從同一運輸車中抽取,混凝土試樣應在卸料過程中卸料量的1/4至3/17、4之間采取。3、每個試樣量應滿足混凝土質量檢驗項目所需用量的1.5倍,且不宜少于0.02m3。4、預拌混凝土交貨驗收后,在工程監理、建設單位的見證下,按規范要求在混凝土澆注的工程部位隨機取樣并制作試塊,由各方簽字認可,按規范要求對試塊進行標準養護和同條件下養護。試塊應在監理單位見證下,由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送至有見證取樣檢測試驗資格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5、混凝土強度檢驗試樣的取樣頻率,應按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7.4.1條規定留置標準養護試件和一定數量的同條件養護試件作為評定混凝土結構強度的依據。對有抗滲要求的混凝土進行抗滲檢驗的試樣,留置組數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18、,但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于1次。6、外加引氣劑的預拌混凝土的含氣量每班應至少測定2次含氣量,其測定值的允許偏差為0.5%。4.2 資源準備4.2.1 勞動力準備根據勞務隊伍安排情況,每個勞務隊均成立1個混凝土施工班組,要求能夠組織2班作業,明確人員分工,各行其責,每個班組人員組織如下序號人員人數1交通指揮42砼振搗643砼放料124磨壓、攤平187臨水48臨電49試驗員24.2.2 物質準備1、混凝土攪拌站選擇不少于2個,兩個攪拌站所用的水泥、外加劑必須使用同一廠家、同一品牌、型號的材料,使用相同的配合比,粗細骨料使用前必須檢驗,除常規檢查外,必須檢查堿骨料、氯離子等的含量,19、使用級配良好的骨料。攪拌站儲備的原材料充足,滿足澆筑要求。攪拌站設備提前檢查,所使用的混凝土運輸車、混凝土泵車都有備用設施,不能與其他混凝土混合攪拌。2、混凝土覆蓋用的塑料薄膜(3.5萬m2)及麻袋(2萬m2)提前購置,放場區倉庫保存。4.2.3 機械設備準備序號機械名稱臺數1混凝土輸送泵52混凝土運輸車203混凝土振動棒244混凝土面磨光機85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工藝說明1、采用斜面分層施工工藝,分層厚度為500mm,不得大于振動棒長的1.2倍。2、輸送泵遵循“同步澆搗,同時后退,分層堆積,逐步到頂,循序漸進”的布送工藝。3、每一層混凝土振搗在自然形成的坡面上進行,振搗移動距離不得大于振動半徑20、的1.5倍。4、加深部位分兩至三次澆搗,避免漏振而影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5、混凝土澆筑時,宜從低處開始,沿長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進行,分層澆筑層間的間隔時間應盡量縮短,層間最長時間間隔應不大于混凝土初凝時間。6、振搗時,重點控制兩頭,即混凝土流淌的最近點和最遠點,振動點振動定時,不能漏振,盡可能采用兩次振搗工藝,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7、除了鋼筋稠密處采用斜向振搗外,其他部位均采用垂直振搗,振搗點的間距為400mm左右,插點距離板底200mm。高頻振動棒要垂直插入,快插慢拔,插點交錯均勻布置。8、在澆筑和振搗過程中,上浮的泌水和浮漿順混凝土面流到坑底,隨混凝土向前推進,由集水坑處抽排。9、在振搗21、上一層混凝土時,應插入下一層5cm左右,以消除兩層間的接縫,同時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10、振動器在每一插點上的振搗延續時間,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現水泥漿及不再出現氣泡、不再明顯沉落為度。11、混凝土表面處理,應做到“三壓三平”,振搗完成后,用長刮尺刮平,最后在終凝前用磨光機打磨,以防混凝土表面裂縫出現。底板及承臺分層澆筑外墻分層澆筑6 關鍵施工工藝6.1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6.1.1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原因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中,由于結構截面大,水泥用量多,水泥水化所釋放的水化熱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化和收縮作用,由此形成的溫度收縮應力是導致鋼筋混凝土產生裂縫的主要原22、因。這種裂縫有表面裂縫和貫通裂縫兩種。1、在混凝土升溫階段易產生表面裂縫大體積混凝土在硬化期間的水泥水化過程,會釋放大量的水化熱,使混凝土中心及基礎塊中部區域產生很高的溫度(基礎塊厚度越大,溫度越高),而混凝土表面和邊界受氣溫影響,溫度較低,這樣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當溫差超過一定的限度,其所產生的溫度應力極易使新澆筑混凝土產生裂縫,根據規范和圖紙要求,要求溫差控制在25以內。2、在混凝土降溫階段易產生貫穿裂縫當混凝土降溫時,混凝土由于逐漸散熱而產生收縮,再加上混凝土硬化過程中,由于混凝土內部拌合水的水化和蒸發,以及膠質體的膠凝等作用,促進了混凝土的收縮。23、這兩種收縮在進行時由于受到基底及結構本身的約束,以致產生較大的收縮應力(拉應力),當這種收縮應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其所產生的溫度應力就會在新澆筑混凝土基礎中產生收縮裂縫這種收縮裂縫有時會貫穿混凝土基礎全斷面,成為結構性裂縫。6.1.2大體積混凝土控制溫度和收縮裂縫的技術措施為了有效地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和發展,必須從控制混凝土的水化升溫、延緩降溫速率、減小混凝土收縮、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改善約束條件和設計構造等方面全面考慮,結合實際采取措施。1、降低水泥水化熱和變形選用低水化熱或中水化熱的水泥品種配制混凝土,如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水泥、復合水泥等。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24、度,減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根據試驗每增減10kg水泥,其水化熱將使混凝土的溫度相應升降1。使用粗骨料,盡量選用粒徑較大、級配良好的粗細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摻加粉煤灰等摻合料或摻加相應的減水劑、緩凝劑,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達到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的目的。在拌合混凝土時,還可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補償收縮,減少混凝土的溫度應力。改善配筋。為了保證每個澆筑層上下均有溫度筋,可建議設計人員將分布筋做適當調整。溫度筋宜分布細密,一般用8鋼筋,雙向配筋,間距15cm。這樣可以增強抵抗溫度應力的能力。上層鋼筋的綁扎,應在澆筑完下層混凝土之后進行。設置后澆縫。當大體積混25、凝土平面尺寸過大時,可以適當設置后澆縫,以減小外應力和溫度應力;同時也有利于散熱,降低混凝土的內部溫度。2、降低混凝土溫度差選擇較適宜的氣溫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盡量避開炎熱天氣澆筑混凝土。夏季可采用低溫水或冰水攪拌混凝土,可對骨料噴冷水霧或冷氣進行預冷,或對骨料進行覆蓋或設置遮陽裝置避免日光直曬,運輸工具如具備條件也應搭設避陽設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溫度。摻加相應的緩凝型減水劑,如木質素磺酸鈣等。在混凝土入模時,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模內的通風,加速模內熱量的散發。3、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在混凝土澆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溫保濕養護,緩緩降溫,充分發揮徐變特性,減低溫度應力,夏季應注意避免曝曬,26、注意保濕,冬期應采取措施保溫覆蓋,以免發生急劇的溫度梯度發生。采取長時間的養護,規定合理的拆模時間,延緩降溫時間和速度,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效應”。加強測溫和溫度監測與管理,實行信息化控制,隨時控制混凝土內的溫度變化,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基面溫差和基底面溫差均控制在20以內,及時調整保溫及養護措施,使混凝土的溫度梯度和濕度不至過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縫的出現。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均勻上升,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堆積過大高差。在結構完成后及時回填土,避免其側面長期暴露。4、改善約束條件,削減溫度應力采取分層或分塊澆筑大體積混凝土,合理設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縫,或在適當的位置設置27、施工后澆帶,以放松約束程度,減少每次澆筑長度的蓄熱量,防止水化熱的積聚,減少溫度應力。5、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選擇良好級配的粗骨料,嚴格控制其含泥量,加強混凝土的振搗,提高混凝土密實度和抗拉強度,減小收縮變形,保證施工質量。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搗法,澆筑后及時排除表面積水,加強早期養護,提高混凝土早期或相應齡期的抗拉強度和彈性模量。在大體積混凝土基礎內設置必要的溫度配筋,在截面突變和轉折處,底、頂板與墻轉折處,孔洞轉角及周邊,增加斜向構造配筋,以改善應力集中,防止裂縫的出現。6.2 大體積混凝土養護6.2.1 養護方式養護是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項十分關鍵的工作,主要是通過控制混凝土內外28、溫差和溫度陡降來防止混凝土發生溫度裂縫。為保證養護質量,本工程大體積混凝土養護采取保溫養護。保溫層采用塑料薄膜+麻袋的組合方式。6.2.2 保溫養護目的1、通過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從而降低大體積的混凝土澆筑體的例外溫差值,降低混凝土澆筑體的自約束應力。2、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的降溫速率,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混凝土強度的潛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利用混您的土的抗拉強度,以提高混凝土承受外約束應力時的抗裂能力,達到防止或控制溫度裂縫的目的。3、在養護過程中,保持良好溫度和防風條件,使混凝土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下養護。6.2.3 混凝土養護1、安排專人負責保溫養護工作。2、混凝土終凝后立即覆蓋29、塑料膜和澆水養護,當混凝土實測內部溫差或內外溫差超過20再覆蓋保溫層。3、養護期內(含撤除保溫層后)混凝土表面應始終保持溫熱潮濕狀態(塑料膜內應有凝結水),對摻有膨脹劑的混凝土尤應富水養護。4、混凝土養護期間需進行其他作業時,應掀開保溫層盡快完成隨即恢復保溫層。5、保溫覆蓋層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行,在混凝土的表面溫度與環境最大溫差小于20時,可全部拆除。6、混凝土的養護時間自混凝土澆筑開始計算,保濕養護的持續時間不得少于14d,應經常檢查塑料薄膜的完整情況,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7、現場實際施工時將根據公式0.5hx(T2Tq)Kb/(TmaxT2)進行混凝土所需保溫隔熱材料厚度的計算,確定保溫材30、料的厚度。保溫層是否需要增加或撤除由測溫結果決定。8、大體積混凝土養護覆蓋厚度應在是混凝土施工時根據其施工時的氣候條件、混凝土配合比重新復核計算確定。底板及外墻保溫養護承臺保溫養護6.3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監測6.3.1 測溫原理說明大體積混凝土便攜式測溫系統系統的組成電子測溫儀、數據傳輸線、傳感器等。系統工作流程6.3.2 測溫點布置1、承臺測溫點布置在地下二層大承臺及地下一層電梯基坑大承臺上,針對厚度相同的大承臺,取其中一個承臺作測溫點布置。2、底板測溫點布置:在900mm厚的底板上任取1m2作測溫點布置。3、外墻測溫點布置:在區段1內的外墻豎向方向上每2m布置1組測溫點。2、測溫儀器選用電31、子測溫儀及其相匹配的埋入測溫元件。3、每組點沿承臺混凝土厚度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均勻布置3個測點,上測點距表面、下測點距底面均為100mm,并對保溫層和大氣層中的溫度進行監測。4、測溫元件按不同測定的深度定位,將其引出線綁扎在一起,固定在板(承臺)中上下層鋼筋綁在一起的豎向鋼筋上,測溫線的插頭露出混凝土表面300500mm用塑料布包扎保護好。5、測溫點平面布置位置見下圖:1200mm厚外墻測溫點布置6.3.3 測溫記錄測溫時間從混凝土入模開始到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值基本穩定,并繼續檢測一周后,確保表面保溫保濕覆蓋層拆除不會導致內外溫差值急聚上升時停止。測溫頻率養護時間測溫頻率17d2小時/次828d32、4小時/次28d以上12小時(14:00,2:00各測一次)內外溫差小于規范要求并趨于穩定后停止測溫,如發現溫差超過規范要求,及時增加覆蓋保溫,并繼續加強溫度觀測。在每次測溫時須記錄所有監測數據,每測18次對數據進行整理,并繪制成測溫曲線,對測溫曲線進行成果分析,以預測溫度發展的趨勢。混凝土硬化期的實測溫度應符合下列規定: 混凝土內部溫差(中心與表面下100或50mm 處)不大于20; 混凝土表面溫度(表面以下100或50mm)與混凝土表面外50mm 處的溫度差不大于25; 混凝土降溫速度不大于1.5/d ;撤除保溫層時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大于20。當實測溫度不符合上述規定時,應及時調整保溫33、層使其滿足溫度及溫差的規定。7 相關參數計算7.1 混凝土運輸車的要求以0軸-3軸/WA軸-WE軸標高-17.79m的地下二層基礎底板為例,該區間混凝土澆筑總量約4500m3,澆筑時采用4臺HBT60C混凝土輸送泵同時工作,分4個縱向澆筑段。現場選用HBT60C混凝土輸送泵,理論輸送量為50m3/h,考慮作業效率因素影響,實際輸出量為25m3/h。攪拌罐車由攪拌站至工地每20+15+20=55分鐘(完成一個運輸澆筑流程,每車每趟運送8m3混凝土)。混凝土供應量:現場所需混凝土供應量為254=100m3/h。所需罐車數量為:100/8(55/60)=14輛考慮到實際運輸過程中會遇到交通阻塞等情況34、,故配置20輛車以滿足混凝土運輸量要求。另外攪拌站內需備數輛罐車應急,在施工過程中根據當時周邊交通狀況及不可預見因素影響,隨時增減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數量。區間澆筑用時:預計該區間混凝土連續澆筑所用時間為:4500/100=45h。7.2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計算7.2.1 最大絕熱溫升齡期3d的絕熱升溫:ThmcQ(1e-mt)/c =252.275314(1-e-0.3843)/(0.972400)=23.27齡期7d的絕熱升溫:ThmcQ(1e-mt)/c =252.275354(1-e-0.3847)/0.972400=35.75 齡期28d的絕熱升溫:ThmcQ(1e-mt)/c =252.35、275375(1-e-0.38428)/0.972400=40.64式中 Th混凝土最大絕熱溫升();mc混凝土中水泥(包括膨脹劑)用量(kg/m3);由攪拌站提供混凝土的配合比。 248+4.275=252.275Q水泥28d水化熱(kJ/kg)查表;不同品種、強度等級水泥的水化熱水泥品種水泥強度等級水化熱Q(kJ/kg)3d7d28d硅酸鹽水泥42.531435437532.5250271334礦渣水泥32.5180256334c混凝土比熱、取0.97kJ/(kgK);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e為常數,取2.718;t混凝土的齡期(d);m系數、隨澆筑溫度改變。查表取澆筑溫度36、為25系數m澆筑溫度()51015202530m(l/d)0.2950.3180.3400.3620.3840.4067.2.2 混凝土中心計算溫度齡期3d:T1(3)TjTh(3) =25+23.270.74=42.22齡期7d:T1(7)TjTh(7) =25+35.750.73=51.10齡期28d:T1(28)TjTh(28) =25+40.640.25=35.16所以,混凝土中心最高計算溫度Tmax=51.10式中 :T1(t)t齡期混凝土中心計算溫度();Tj混凝土澆筑溫度();取25;(t)t齡期降溫系數、查表。降溫系數澆筑層厚度(m)齡期t(d)369121518212427337、01.00.360.290.170.090.050.030.011.250.420.310.190.110.070.040.031.500.490.460.380.290.210.150.120.080.050.042.500.650.620.570.480.380.290.230.190.160.153.000.680.670.630.570.450.360.300.250.210.194.000.740.730.720.650.550.460.370.300.250.247.3 保溫材料厚度計算混凝土澆筑體表面保溫層厚度:0.5hx(T2Tq)Kb/(TmaxT2)式中:保溫材料厚度(m)38、;h混凝土實際厚度(m);底板厚900mm,承臺厚4200mm,地下室外墻厚1200mm。x所選保溫材料導熱系數W/(mK)查表;幾種保溫材料導熱系數材料名稱密度(kg/m3)導熱系數W/(mK)材料名稱密度(kg/m3)導熱系數W/(mK)建筑鋼材780058礦棉、巖棉1102000.0310.06鋼筋混凝土24002.33瀝青礦棉氈1001600.0330.052水0.58泡沫塑料20500.0350.047木模板5007000.23膨脹珍珠巖403000.0190.065木屑0.17油氈0.05草袋1500.14膨脹聚苯板15250.042瀝青蛭石板3504000.0810.105空氣039、.03膨脹蛭石802000.0470.07泡沫混凝土0.10T2混凝土表面溫度();取28。Tq施工期大氣平均溫度();按20考慮。混凝土導熱系數,取2.33W/(mK);Tmax計算得混凝土最高溫度();計算時可取T2Tq28-20=8;TmaxT2=51.10-28=21.10Kb傳熱系數修正值,取1.32.0。傳熱系數修正值保溫層種類K1K21純粹由容易透風的材料組成(如:草袋、稻草板、鋸末、砂子)2.63.02由易透風材料組成,但在混凝土面層上再鋪一層不透風材料2.02.33在易透風保溫材料上鋪一層不易透風材料1.61.94在易透風保溫材料上下各鋪一層不易透風材料1.31.55純粹由不40、易透風材料組成(如:油布、帆布、棉麻氈、膠合板)1.31.5注:K1值為一般刮風情況(風速4m/s,結構位置25m);K2值為刮大風情況。由上式得:承臺保溫層厚度1=0.06m=60mm底板保溫層厚度2=0.015m=14mm外墻保溫層厚度3=0.020m=20mm故承臺可采用1層薄膜+2層麻袋進行覆蓋養護;底板及外墻可采用1層薄膜+2層麻袋進行覆蓋養護。8 施工進度計劃本工程地下二層施工進度計劃見附件。9 保證質量的技術措施1、混凝土澆筑采用自然流淌分層澆筑,分層厚度為500mm。在上層混凝土澆筑前,使其盡可能多的熱量散發,降低混凝土的溫升值,縮小混凝土內外溫差及溫度應力。2、混凝土澆筑形成41、的坡度控制在1:6左右,針對此坡度,每道澆筑帶前后布置三道振搗棒,前道振搗棒布置在底排鋼筋處和混凝土坡腳處,確保下部混凝土密實,后道振搗棒布置在混凝土卸料點,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搗實。3、澆筑高度超過2m時混凝土用串筒下落,保證混凝土不發生離析現場,串筒間距不大于3m,梅花型布置。4、為使上下層不產生冷縫,上層混凝土振搗時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振搗棒下插5cm。振搗要采取快插慢拔的原則并略微上下抽動,使混凝土振搗密實。振搗時間一般控制在表面出浮漿且不再下沉為止,并且在2030min后對其進行二次振搗。5、施工中采用水準儀,塔尺測量,在每一根柱及墻體的豎向鋼筋上測設若干個比樓板面高500 mm42、的水平標高,用水準儀將標高抄于短鋼筋上,用紅油漆標明,并用麻線拉通線,來控制混凝土的平整度。6、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漿較厚,澆筑后須在混凝土初凝前用刮尺抹面和磨光機打磨,可使上部骨料均勻沉降,以提高表面密實度,減少塑性收縮變形,控制混凝土表面龜裂,也可減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閉合收水裂縫,促進混凝土養護。7、及時對混凝土進行養護,通過溫度監測結果選擇合適的保溫覆蓋措施,使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10 保證安全的技術措施1、混凝土施工前,對工人進行安全技術交底。2、振搗手在操作時必須戴絕緣手套,穿好絕緣膠鞋且不得站立在泵管前。使用的混凝土振動器要在3m內設帶有漏電保護的開43、關箱。移動振搗器時,禁止硬拉硬扯,注意不要弄破橡皮電源線,濕手不斷接觸電源開關。振搗器不用時,應切斷電源開關,防止發生觸電事故。3、使用振動棒前要檢查接線是否正確,試運轉正常后方可振搗。振動棒應單設電源線和電源箱,箱內要有漏電保護器,電機外殼做好接零保護,工作時兩人操作,一人持棒,一人看電機,隨時挪動,不得拖拉,防止發生觸電事故。4、泵送混凝土時,輸送管道接頭應緊密可靠,不漏漿,安全閥必須完好,管道支架要牢固。正式輸送前先試送,檢修前必須卸壓,防止機械傷人。5、澆筑混凝土用串筒或溜槽,要連接牢固,操作平臺周邊設防護欄桿,防止高處墜落。6、對于大承臺澆筑混凝土時,承臺四周應設置隔離帶防止高處墜落44、。7、夜間施工要有足夠照明,保證施工安全。11 綠色施工措施1、節能方面建立健全節能管理制度,項目開工前認真編制用電計劃,專人負責用電、控電、節電管理。施工照明應合理搭配聚光光源和漫射光源燈具,優先選擇高效、低能耗型光源燈具,并盡量采用自然采光。要加強機械設備管理,禁止機械設備超時、超負荷運轉,減少設備空載運行。要加強用電管理,定期采集用電量,做好記錄,并定期進行分析,對重點工序用電進行有效控制。2、節水方面施工現場設置沉淀池和蓄水池,實現雨水和廢水的回收和再次循環使用;砼的養護利用封閉塑料薄膜、麻袋等低成本材料,避免長流水養護。3、節地方面推廣使用新材料,地下室承臺、地梁及底板側模均采用采用灰砂磚,保護土地資源。4、節材方面本工程混凝土輸送泵棚、配電箱護欄、臨邊防護等須采用工具化、標準化設施,節約人工、鋼材、木材及其它材料。5、環保方面制定防治揚塵、噪聲、固體廢物和廢水等污染環境的有效措施,并在施工作業中認真組織實施,使施工現場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最小化。混凝土輸送泵及運輸車輛清洗處應當設置沉淀池,廢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經二次沉淀后循環使用或用于灑水降塵。施工現場的混凝土輸送泵應搭設封閉式機棚,以減少噪聲污染。禁止混凝土罐車高速運行,停車待卸料時應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