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路拱橋0橋承臺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上.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1505
2024-09-20
13頁
139.50KB
1、表 B.0.1 6號路拱橋0#橋承臺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報審表工程名稱: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 編號: 致:貴州正業工程技術投資有限公司 我方已完成 6號路拱橋0#橋承臺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 專項施工方案的編制和審批,請予以審查。附件:施工組織設計 專項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 施工項目經理部(蓋章) 項目經理(簽字) 年 月 日 審查意見: 專業監理工程師(簽字) 年 月 日 審核意見: 項目監理機構(蓋章) 總監理工程師(簽字、加蓋執業印章) 年 月 日審批意見:(僅對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專項施工方案) 建設單位(蓋章) 建設單位代表(簽字 ) 年 月 日注:本表一式三2、份,項目監理機構、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各一份。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項目6號路拱橋工程0#橋承臺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 編制單位:浙江泓恩市政景觀工程有限公司編 制 人: 審 核 人: 審 批 人: 編制日期: 2016 年08月 1日6號路拱橋0#橋承臺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一、編制及驗收依據1. 標準規范GB 50870-2013 建筑施工安全技術統一規范GB 50656-2011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規范JGJ162-2014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300-2013建筑施工臨時支撐結構技術規范JGJ46-2015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 CJJ2-2008城市橋梁工程施工與質3、量驗收規范 JGJ 120-201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 2. 5、6號路電瓶車道橋 施工圖設計3. 5、6號路電瓶車道橋地質勘察情況報告二、工程概況2.1、工程概述項目名稱: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建設地點:貴陽市南明區水壩村四組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工程造價:概算300萬本工程為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景觀工程。6號電瓶路拱圈橋0#承臺基坑施工方案。 單體工程基本情況: 6號橋位于6號路全長36米,橋梁為上承式結構,橋整體寬度5米,下構采用實體墩臺配樁基礎,鉆孔灌注樁8根,樁徑1.6米,樁基嵌入弱風化巖層不小于4m。共設有2個橋臺身,上構采用單孔25m一跨,失跨比為14、/6,拱軸系數1.988,拱圈采用矩形斷面,厚度為0.7m。建成以后主要通過小型電瓶游覽車、行人,河道橋體橋面設計為濕地公園可漫水橋。橋跨中心橋面標高相對橋梁起點橋面標高抬高了4.1米,設計荷載4.5kpa 樁基C30混凝土,橋臺C30混凝土,拱圈梁采用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C50,側墻為花崗巖鑲面條石和花崗巖漿砌塊石。2.2、五方責任主體建設單位:貴陽市雙龍航空港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勘查單位: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單位: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監理單位:貴州正業工程技術投資有限公司施工單位:浙江泓恩市政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橋梁立面布置圖橋梁平面布置圖3.工程地理與自然環境3.15、 地層及地質構造條件 橋梁修建在河道上,原始地貌為:河寬17米,橋梁與河道正交,現有水面標高常水位為1064.2,現有水位約為1063.7,50年洪水水位1065.4,樁施工現場場地小、且地下巖層破碎發育,溶洞較發育,地質巖層較多泥質夾層,需要防止泡水造成松軟,施工現場經調查環境無地下管線、電纜、高壓線,但有一處市政截污管道離承臺較近,施工時注意加固和監測。3.2 巖土構成條件 據區域地質資料和收集相鄰場地鉆探資料分析,擬建場地巖土主要由第四系松散沉積層及下伏基巖組成。通過踏勘、收集資料及附近露頭觀察、鑒別,擬建工程區出露的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層、人工填土等,出露的地層為三疊系。沿線地層及6、巖性按地層新老順序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覆蓋層(Q)耕植土(Qpd):褐黑色,分布于自然山體斜坡地段,厚度不大,結構松散,僅0.31m。人工填土(Qml):雜填土:雜色,為砼、磚塊、碎石、粘土、生活垃圾、醫療廢物等構成。主要分布于現狀存在生活區及現狀道路路面范圍內及附近地段,厚度多為03m。紅粘土(Qel+dl):褐黃色、淺灰色,土質均勻,節理發育,按狀態可分為呈硬塑、可塑狀紅粘土,厚約012.0m不等。分布于耕土下部,局部出露地表。b、可塑紅粘土,主要分布于大部分路基段,呈似層狀、透鏡狀分布,土體結構以塊狀為主,埋藏于硬塑紅粘土之下及溶槽(溝)、溶洞裂隙之中,厚度約05.0m。淤泥質7、粘土(Qh):黑色,主要分布在小溪、河流及水庫地段、附近地勢相對的低凹的農田及魚塘地段,以軟塑、流塑為主。厚度多為0.55.0m。(2)基巖魚梁河(T2g)一段:為淺灰、灰色中厚層中-粗晶白云巖夾泥巖;白云巖巖體中節理很發育,節理密度為20200mm,節理面為主要結構面,由于擬建場地斷層發育,頻見層間錯動和中小型褶曲、褶皺。節理裂隙一般被方解石脈填充,結合一般,巖芯呈塊狀及短柱狀,屬較破碎巖體。巖芯采取率約070%,RQD約040%。巖體單軸飽和極限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6.0Mpa,為較軟巖巖體,巖體基本質量級別為級。泥巖巖體中節理很發育,節理密度為20200mm,節理面為主要結構面,由于擬建場8、地斷層發育,頻見層間錯動和中小型褶曲、褶皺。節理裂隙一般被方解石脈填充,結合一般,巖芯呈塊狀及短柱狀,屬較破碎巖體。巖芯采取率約070%,RQD約040%。巖體單軸飽和極限抗壓強度標準值為10.5Mpa,為較軟巖體,巖體基本質量級別為級。3.3 水文地質條件(1)地表水擬建6號橋位于魚梁河支流,河面寬約817m,水深一般2.53.5m,至南向北流向。(2)地下水根據場區地層巖性組合及地下水的賦存特征,結合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場地內地下水主要可分為孔隙水和巖溶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含水層孔隙水:含水層分布于溝谷底部和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堆積層,水位、水量具明顯的季節性特征,豐枯季差異大。多為季節性含9、水,干旱季節一般不含水,總體富水性弱。現在為豐水季。碳酸鹽巖巖溶水含水層為中厚層中-粗晶白云巖、泥晶白云巖及泥質白云巖,主要為河道通過巖溶漏斗、溶蝕裂隙滲入補給,屬潛水,多以巖溶裂隙賦存運移,向小溪、溝渠及地勢低洼地帶遷流排泄。富水性中強,地下水埋藏淺,沿線路地勢較低的溝谷地段埋深為110m,臨近河谷地段與河水位相近。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場地土層孔隙度相對較高,下伏基巖中發育的溶孔、晶洞及裂隙,使土層及基巖賦存地下水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據區域水文地質條件資料,場地屬濕潤、半濕潤類環境地區。4.開挖施工方案4.1 施工準備(1)技術準備熟悉、會審圖紙,了解設計內容及設計意圖,明確工程所采用的設備,明10、確圖紙所提出的施工要求。熟悉和工程有關的其他技術資料,如施工及驗收規范、技術規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根據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的要求,結合施工現場具體情況,安排施工進度計劃和編制施工組織計劃,做到合理有序的進行施工。技術負責人向所有參加的施工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交底,必須使每個操作者對施工的要求和步驟清楚明了,明確開挖邊線位置、開挖深度。(2)現場準備建立測量控制網點。按照施工總平面圖要求布置測量點,設置永久性的導線點及高程點組成測量控制網。開挖操作面各布置2個照明燈,保證夜間施工照明,在危險地段設置明顯標志。確定指揮人員,按開挖順序開挖。測量人員隨時撒線,保證開挖線各部尺寸與標高。經現場勘查,11、橋位處無燃氣、供水、供電、電信線路等各種管線,可直接開挖。4.2 開挖流程及施工工藝施工放樣按照開挖坡度撒出開挖輪廓灰線基坑開挖基坑坡面防護、臨邊防護邊坡整理,觀察邊坡穩定性坑內集水井排水 0#承臺基坑開挖流程(1)施工放樣 基坑開挖施工前,先進行0#承臺的定位放樣工作。由于0#承臺左側靠魚梁河改移河道較近,不具備大開挖條件,且要保證一定的擋水。按照左半部小放坡,右半部1:1放坡來調整,放出基坑開挖輪廓線。(2)基坑開挖 基坑內靠河道,左側基坑,放1米寬工作面,1:0.3坡放鋼板樁,外側堆砂袋,內側堆袋裝水泥(具體見圖和(5)基坑坡面防護說明),基坑內靠山體,右側基坑,放2米寬工作面基坑內設排12、水溝集水井,放坡1:1。基坑范圍內土層用挖掘機挖除,土層下方的中風化石灰巖層采用破碎錘鑿除。基坑開挖遵循自上而下、分層開挖的原則,確保基坑安全。開挖出的土石方及時用自卸車外運,不得將土石方堆放在基坑坡頂,以免坑壁受壓而坍塌。在基坑開挖期間,測量人員密切配合,隨時施測基坑邊線及基底標高,確保不超挖。0#橋臺基坑橫斷面圖0#橋臺基坑平面圖(3)地基檢驗當基坑開挖至設計高程時,進行地基檢驗,地基的檢驗應包括下列內容:基底的平面位置、尺寸和基底高程;基底的地質情況和承載力是否與設計資料相符;基底處理和排水情況是否符合規范要求;施工記錄及有關試驗資料等。根據設計要求,基底持力層為中風化泥巖或強風化石灰巖13、。如實際基底與設計不符,及時與建設單位、地質勘察單位、監理單位、質檢部門及設計單位取得聯系,采取適當措施進行處理序。在各方驗槽合格后,迅速澆筑10cm厚C15素混凝土找平墊層。(4)基坑排水基坑內采取明溝排水,集水井集水,潛水泵排出基坑外,以防地下水和雨水浸泡。沿基坑內開挖3030cm的排水溝,坡頂距離坡口80cm處設置4040cm集水井,配置潛水泵抽水,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內。開挖水溝必須拉線進行,確保橫平豎直、整齊美觀。在整個基礎施工期間,設專人負責抽水,抽出的泥漿水經沉淀后排入河道。(5)基坑坡面防護河道靠基坑內側堆雙排約0.8米寬2.3米高,約鋪設22米。置靠河道坡面采用打鋼板樁形式防護14、,打入風化巖2米,使用6m板樁,U型鋼板樁FSP500寬,約打16米長。基坑內靠河道,左側基坑,放1米寬工作面,堆置袋裝水泥0.8厚、2米高,基坑內靠山體,右側基坑,放2米寬工作面基坑內設排水溝集水井,堆置砂袋0.8厚、2.8米高。4.3 基坑開挖注意事項及要求(1)開挖前注意天氣,避免降雨天開挖或者基坑長期暴露在雨中導致的邊坡穩定性隱患。(2)靜載(棄土及材料堆放)距坑緣不小于1m,動載(機械及機車通道)距坑緣不小于2m;堆置棄土的高度不得超過1.5m。(3)棄土及時處理,避免長時間堆放。(4)注意控制,避免超挖,防止挖機擾動基底持力層。5.基坑開挖危險源分析及控制措施詳見基坑開挖施工風險辨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