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測量專項施工方案終稿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1961
2024-09-20
16頁
3.24MB
1、 2012年 月 日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 測量專項方案目 錄1 工程測量概況12 編制依據13 主要的測量工作14 施測的基本原則25 主要測量儀器的選擇26 平面控制網的建立36.1 一級導線控制網的建立36.2 地上部分二級平面控制網的布置36.3 平面控制網的引測57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引測87.1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87.2 高程控制網的引測88 主要分部、分項工程的測量放線118.1 基礎開挖施工的測量控制118.2 梁、柱施工的測量控制118.3 鋼結構的測量控制119 建筑物及邊坡的沉降監測1310 施工測量管理1410.1 施工測量管理體系1410.2 施2、工測量管理各部門職能及責任1410.3 測量精度控制14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項目經理部 I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 測量專項方案1 工程測量概況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渝北區空港新城同茂大道和秋城大道相交處西北側, 本工程場地為構造剝蝕淺丘溝谷地貌,原地形總體為西高東低,場地中間為東北-西南向緩溝。地面高程約285313m,相對高差近40m,根據地堪報告,擬建場地內地層層序較正常,無滑坡、斷層、危巖、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巖土體總體穩定性較好。本工程可利用市測點有(0D0041,0D0042,IV1005)詳見附頁重慶市勘測院提供的控制成果表。0D0041與另外兩個市測點能通視。3、測量重難點是鋼管柱在安裝過程中,其標高、軸線、垂直度的控制。2 編制依據本工程施工測量方案的編制以下列文件和資料為依據(1)建設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如氣象、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等有關資料。(2)施工現場的實際地形、地質情況。(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及國家現行有關標準。(4)坐標系統:重慶市獨立坐標系。高程系統: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5)本工程設計圖紙。3 主要的測量工作本工程的測量工作主要分為控制網測量、土建施工測量、鋼結構施工測量、機電設備安裝測量、裝飾工程測量、結構施工期間的各種變形監測及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幾個方面。4 施測的基本原則本建筑地上部分總高度1544、.8m,屬超高層建筑。我公司將通過采用科學的測控技術,先進的測量儀器,以及嚴格的復核校正手段,達到本工程的測量精度目標要求。建立兩個等級測量控制網,以高級網控制低級網,局部測量控制網加密的手段,確保各級控制網的整體統一。地下部分施工測量采用“外控法”控制,采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法定位。地上施工測量采用“內控法”控制,采用激光垂準儀將平面控制網整體同步傳遞,每隔30 米左右基準點上移一次,高程用全站儀架設在激光控制點上垂直向上引測。施工過程中測量放線堅持:(1)遵守先整體后局部、先控制后碎步,以高精度控制低精度、以大線控制小線的原則。(2)嚴格審核測量起始數據的正確性,每一步數據都要經過計算和復算5、。(3)定位放線工作必須經自檢、互檢。(4)測量方法要簡潔有效。5 主要測量儀器的選擇根據本工程的特點和工程放線精度要求,主要測量儀器配備如下:序號儀器名稱型號數量精度備注1全站儀SET230RK15Km,精度(2+2ppmD)mm平面控制網的測設、高程傳遞、樓層軸線測量等2自動安平水準儀蘇光DSZ21 1.5mm標高測量3激光垂準儀DZJ211/20萬控制點的豎向傳遞4鋼尺50m1已檢定水平及豎向距離量測、驗線6 平面控制網的建立6.1 一級導線控制網的建立工程開工前首先復測業主給的市測點(0D0041,0D0042,IV1005)辦理書面交接手續。針對本工程的具體情況,結合工程平面布置,在6、基坑周邊加密控制點(K1、K2、K3、K4要求達到通視條件好、點位穩固不受后期施工影響等條件)與市測點構成閉合導線網,通過導線測量及平差后形成一級導線控制網,上報監理工程師復測合格后使用。由于一級導線控制點位都設在基坑周邊可能發生沉降變形,所以在施工階段,要定期復測導線網。地下室及基礎施工直接利用一級導線控制網實施測量放線。市測點及加密控制點位置如下圖所示:市測點及加密控制點位置示意圖6.2 地上部分二級平面控制網的布置待施工至0.000m后布置塔樓及裙樓施工測量內控點形成內控網并與一級導線控制網之間能夠進行閉合校驗及平差,形成統一的測量控制體系,上報監理工程師復測合格后使用。本工程1號塔樓采7、用內控點形成二級控制網直接使用至結構封頂。在首層樓板澆筑時,在1號塔樓首層核心筒外四角樓面上分別布置K5、K6 、K7、K8四點(布點原則為避免與結構的梁沖突)。一號塔樓內控點布置示意圖如下:1#塔樓內控點布置示意圖裙樓共設置 K9、K10、K11、K12四個內控點(布點原則為避免與結構的梁沖突)形成裙樓的二級控制網,以滿足裙樓的施工。裙樓內控點布置示意圖如下:裙樓內控點布置示意圖首層內控點的做法:首層結構地面澆筑混凝土之前,利用一級導線網放出內控點的設計位置,埋設6mm200mm200mm的 預埋鐵件,待混凝土終凝穩定后精確測定點位并用鋼畫針刻上十字標記。預埋鐵件如下圖所示:預埋鐵件平面圖 8、預埋鐵件立面圖6.3 平面控制網的引測6.3.1 地下室及基礎施工直接利用一級導線控制網實施測量放線。6.3.2 地上部分平面控制網的引測引測方法當混凝土結構施工至0.000m 后,在預埋鐵件上放出設計控制點的正確位置,并利用全站儀聯測無誤后作為內控點構成二級控制網供地上部分測量施工使用。之后各層使用激光鉛垂儀直接架設在首層內控點上向上部樓層投測。為避免誤差累計保證投點位置的精確,每隔60m 左右對塔樓控制網進行上移,并用GPS 復測。即在15 層、28 層施工完成后,將下部的控制網轉移至該層樓面,在其他樓層留設200200mm 的投測孔洞。測量時,架設鉛直儀于控制點上,向作業樓層投測,在每一9、點鉛直儀要旋轉0、90、180、270四個方向投點,繪出“十”字線,交點即為投測點,投測完成后,用全站儀檢查各投測點之間的間距、對角線長度是否相等,全站儀應進行溫度和氣壓改正;若間距、對角線、角度超限,則重新投測。所有投測點經全站儀聯測無誤后,作為各層的平面控制點。具體實施措施1)制作激光接受靶制作激光捕捉輔助工具提高點位捕捉的精度,減少分階段引測誤差積累。示意如下: 透明塑料薄片,中間空洞便 第一次接收激光點 蒙上薄片使環形刻度于點位標示。雕刻環形刻度 與光斑吻合 通過塑料薄片中間空洞 旋轉鉛直儀,分別在 取四個激光點的幾捕捉第一個激光點在接 00、90、180、270 何中心即為本次投收靶10、上到四個激光點 四個位置捕捉 測的點位取中位置2)控制點做法及保護0.000m 層由于人員走動較頻繁,激光點測放到樓面后需進行特殊的保護,激光點穿過樓層時,需在組合樓板上預留200x200 的孔洞,澆筑砼后將點位引線測放在各樓層上。做法如下圖所示:首層及15層、28層 樓面點位做法(圖一)說明:在預埋鋼板上用鋼畫針刻畫出點位。穿過樓層做法(圖二)說明:澆筑砼后木盒不拆除以防樓面垃圾物堵塞孔洞。對點時用麻線繃緊在小鐵釘上以便找準中心點,用完后將麻線拆除,以免堵塞激光孔。3)校核各控制點在點位接收完畢后并布置好發射棱鏡后,架設全站儀于接收點處,然后多角度后視各個反射棱鏡,檢查各投測點之間的間距、對11、角線長度是否相等,校核無誤后建立起臨時坐標控制網。7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及引測7.1 高程控制網的建立本工程設置高程測量控制網,首級高程控制網與以及導線控制網合二為一,加密控制點高程引測采用往返或閉合水準測量的方法平差后得到控制點0D0041,0D0042,IV1005,K1,K2,K3,K4高程,作為施工現場測量標高的基準點使用。由于受場地限制,高程控制點可能發生沉降,因此要定期檢測高程點的高程修正值,以及時進行修正。7.2 高程控制網的引測用水準儀將標高引測到基坑周邊后作為基礎施工的高程控制點。隨著地下室施工部位的變化,標高及時向上引測。施工至首層時再利用一級控制網點的標高抄測出建筑1.0012、0M 線。地上部分基準標高采用全站儀分階段垂直引測,每個階段大約50m 左右,階段內引測的基準標高通過懸掛鋼尺(對鋼尺讀數進行溫度、尺長和拉力改正)順核芯筒外墻面往上引測至每一層,從3處分別向上引測,用水準儀校核標高,較差3mm取平均值作為施工層的標高基準,較差3mm時重新引測。距離0.000m 50m左右的樓層引測標高時,在0.000m 層砼樓面架設全站儀,通過氣溫氣壓計所測得的大氣值對全站儀進行氣象改正設置,后視墻面+1.000m 處標高基準線,測得儀器高度值,對儀器內Z 向坐標重新進行設置,包括反射棱鏡的常數值也一并進行設置。在測量平臺上布置反射裝置,以便全站儀進行高程測量, 架設水準儀13、后視接收裝置處所測得的標高值,計算水準儀儀器高程值,在該樓層的剪力墻墻面上測設+1.000m 線并彈出墨線標識。標高垂直向上傳遞全站儀測距示意圖此引測方法克服了沉降變形在施工過程中對建筑整體高度的影響。同時在施工過程的不同階段,應根據結構沉降變形分析的結果對樓層標高予以調整,進行變形補償,滿足標高復測調整需要。8 主要分部、分項工程的測量放線各分部分項工程的測量放線按照(定位、放線)程序經自檢、互檢合格后請質檢員、測量監理工程師驗線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8.1 基礎開挖施工的測量控制本工程基礎開挖的定位方法采用軸線定位法:開挖前首先定位基礎的軸線位置,根據設計圖紙定出開挖邊線,同時放出高程定位14、點。開挖過程中定期檢查軸線位置,精確控制基礎開挖的位置、尺寸、標高。基礎成型后在每個基坑壁上標識出軸線位置及相對0.000m的標高,以便基礎驗收。8.2 梁、柱施工的測量控制梁、柱施工前利用控制點放出軸線位置,根據圖紙尺寸彈出梁、柱邊線。模板安裝后用錘球吊梁柱模板垂直度,如有偏差進行模板校正。澆筑混凝土前抄測標高。8.3 鋼結構的測量控制8.3.1 預埋螺栓的定位在基礎底部鋼筋綁扎前放出鋼管柱中心線(十字線),搭設定位架并在其上抄測出錨板標高。按照放線位置及抄測的標高將M36預埋螺栓精確定位固定于定位架體上。將基礎螺栓的定位鋼板安放在支撐架體上部,反復測量通過調整螺栓來調整鋼板標高較差控制在315、mm以內,復核預埋螺栓的位置和尺寸無誤后將螺栓與鋼板、鋼板與固定架焊接定位,抄測混凝土澆筑頂面標高。在基礎底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監測預埋螺栓的變形情況,發現偏位及時校正。混凝土終凝后在定位鋼板上放出鋼管柱中心軸線做好鋼管柱落位的標志。8.3.2 鋼管柱安裝過程中的測量鋼管柱吊裝前在鋼管柱上彈出其縱橫軸線。分別在通過鋼管柱中心相交的兩條建筑軸線上架設全站儀,將全站儀(或經緯儀)架設在通過鋼管柱中心的軸線上。將全站儀(或經緯儀)鏡頭從下到上掃視鋼管柱上彈出的軸線,重復調整鋼管柱使之兩個方向上的軸線分別與與之對應的全站儀視線重合,這樣就保證了鋼管柱吊裝時的垂直度。為了防止柱內混凝土澆筑振搗時使鋼管柱產16、生偏位,在每一樓層每個沿柱的四周埋設四個拉固預埋件,預埋件距柱中心距離與每層安裝的柱高相等,利用14圓鋼加花籃螺栓做成長度可調的攬風繩,既可以在鋼管柱在混凝土澆筑振搗時起拉固作用減小鋼管柱偏位又可以用來調整鋼管柱的垂直度。在柱內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用上述架設全站儀觀測垂直度的方法進行跟蹤觀測發現偏移隨時調整,直到混凝土澆筑完畢。鋼構件在安裝過程中,因日照溫差、焊接會使細長桿件在長度方向會有顯著伸縮變形。從而影響結構的安裝精度。因此,在上一安裝單元安裝結束后,通過觀測其變形規律,結合具體變形條件,總結其變形量和變形方向,在下一構件定位測控時,對其定位軸線實施反向預偏,即點定位實施反變形,以消除安裝17、誤差的累積。9 建筑物及邊坡的沉降監測本工程為超高層建筑,施工過程中將會引起建筑物的沉降。為了保證建筑物的安全,將對本工程進行沉降監測,建筑物沉降觀測,應由建設單位委托專業隊伍進行測量,本項目部僅做自控沉降觀測沉降觀測方法:沉降觀測水準點埋設距基坑 50M 外埋設2 個通視良好,牢固的水準基點,作為沉降觀測后視,保證不受建筑物沉降影響。沉降觀測點的布設:建筑物主要墻角及沿外墻每15米布置一處;沉降縫、伸縮縫兩側;基礎底板的四角及中部;塔樓鋼管柱及核心筒周邊。沉降觀測網布設成閉合線路。觀測時必須做到“四固定”:即固定人員、固定儀器、固定觀測線路、固定觀測時間。地下室施工完畢后,在首層相應部位設置18、沉降觀測點,沉降觀測標志穩固埋設,高度高于0.000m,0.20.5m. 在基礎底板施工完成后開始觀測,施工期間每增加兩層觀測一次。施工至0.000m時,將地下部分的累計沉降量累計到地上部分的沉降觀測值中,繼續進行觀測。在觀測過程中,如有基礎周圍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及地下水位有較大變化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每次沉降觀測后,及時整理分析觀測數據,填寫沉降觀測記錄表(5)建筑物四周深基坑邊坡的沉降觀測由于基坑的平均深度達到了18米左右,又有雨季施工為防止邊坡的垮塌帶來的安全隱患,在各級邊坡的坡頂布置觀測點,定期進行沉降觀測,填寫沉降觀測記錄表,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分析觀測數據,發現隱患及時19、采取措施排除隱患。10 施工測量管理10.1 施工測量管理體系本工程測量管理體系分兩級:測量控制檢查組、各專業測量小組。測量管理的組織結構圖如下:項目技術管理部測量控制檢查組土建測量小組裝飾測量小組沉降觀測小組安裝測量小組鋼構測量小組10.2 施工測量管理各部門職能及責任(1)測量控制檢查組負責現場測量控制網的建立,各種關鍵平面和高程控制點的交接工作。并對各專業測量小組的測量成果復核驗收,向監理單位提出測量驗線。負責對現場所有測量工作的協調管理,向相關部門提供測量成果及有關數據。對同一區段多個施工班組作業時,指定可供使用的測量點、線,辦好交接手續,并對提供結果的正確性負責。(2)各專業測量小組按照測量控制檢查組提供的控制網(點),負責本專業工程的軸線定位、測量細部放線的實施工作。對自身專業工程測量放線的結果負責,并負責本專業范圍內資料的整理、上報工作。10.3 測量精度控制本工程測量精度嚴格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及國家現行有關標準實施。重慶新聞傳媒中心一期工程項目經理部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