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箱涵頂進施工.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3330
2024-09-20
2頁
34KB
1、鋼筋混凝土箱涵頂進施工太原市迎澤大街地下鋼筋混凝土箱涵采用長30m、寬5.4m、高2.7m的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從迎澤大街底橫穿頂進過街。箱涵頂面距大街路面約3.2m,地下水位在箱涵底面以下約2.3m。此項目在太原市今集中供熱一期工程的關鍵地段,必須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施工。第1章 施工方案選擇根據該工程所處位置擬定了2種方案,為多節分次頂進(即把箱涵分成若干段,分段頂進,接縫用鋼板焊接)和單節一次頂進。經多方論證和計算,最后確定采用單節一次頂進施工方法,其優點是:1. 整體預制可保證施工進度;分段預制混凝土養護次數增多,工期會相應延長。2. 設備安裝和施工工藝環節簡化。3. 消除接縫,增加剛2、度,有利于控制頂進方向,可避免多節頂進接縫的薄弱環節引起的彎曲或蛇形彎度使整個箱涵錯位。4. 節約造價20%30%。這種作法的缺點是傳力柱加長,用量增加,工作坑也要相應加長。第2章 施工順序開挖工作坑打后背鋼板柱滑板、導向墩、后背制作預制箱涵安裝刃角和工作平臺設備安裝起動頂進。箱涵的縱向布置如圖5-24-1所示。第3章 千斤頂選用該工程選用TDW200500臥式千斤頂(型號KD30),每個千斤頂作用力2000kN,頂端直徑400mm,最大行程500mm。經測算箱涵起動、就位時最大力為l1000kN,因此6臺千斤頂可滿足要求。6臺千斤頂均勻布置于箱涵底部,間距800mm,千斤頂與混凝土間加入203、mm厚、400mm5400mm鋼板。第4章 后背及后背土的處理根據后背土的地質情況及承載能力,后背做現澆鋼筋混凝土支承分配梁,并用20槽鋼密靠單排打入土中,使力均勻傳到后背土中。該工程后背寬8m(斷面見圖5-24-2),鋼板樁要求深11m,后背土30m范圍內不準擾動。第5章 滑板及導向墩構造滑板既是制作箱涵的支撐面又對箱涵啟動起決定作用,要求光滑平整,有足夠的強度,箱涵前進時不得同步移動。該工程采用C25混凝土370mm作為滑板基層,下設7道斷面為1000mm500mm的鋼筋混凝土梁作為滑板同地基的摩擦梁,滑板與后背澆筑成一體,滑板與后背交接處埋l8150鋼筋網3m,滑板表面抹灰厚30mm;機4、油石蠟厚3mm,鋪2層塑料膜做為滑板與箱涵的隔離層。滑板兩側各設7個混凝土導向墩,作為頂進過程中的方向觀察控制墩。第6章 刃角構造為減少箱涵正面入土阻力,箱涵前設一刃角。箱涵啟動后刃角先插入土中,而后采用人工挖掘刃角下土,箱涵再次起動入土,如此循環,直至箱涵就位。刃角須尖銳并有足夠的剛度以承受周圍土的壓力。該工程采用鋼制刃角,箱涵預制時在箱涵的前端預埋22300螺絲,刃角用10mm厚鋼板及100mm10mm角鋼焊接而成,其斷面見圖5-24-3。鋼刃角的長度與土質有關,土質良好刃角可稍短,土質松散刃角應較長。安裝刃角必須牢固穩定,刃角外尺寸須與箱涵一致。第7章 挖土施工箱涵內挖掘土在箱涵頂進過程5、中起關鍵作用,挖土的速度決定頂進速度,規定挖土不得超過刃角,挖土人員應隨時觀察土質變化情況,以便調整頂進行程和挖掘土深度。第8章 傳力系統由于千斤頂最大行程為500mm,箱涵前進30m,它與后背間須設立一系列傳力系統來保證力的傳遞。箱涵就位時傳力系統平面布置見圖5-24-4,前橫梁采用400mm5400mm20mm鋼板1塊;頂鐵用4根43kg/m鋼軌焊接,端部用10mm厚鋼板焊牢,每塊頂鐵長400mm;傳力柱用2根I30工字鋼,端部上下用10厚鋼板焊成一體,每個傳力柱長2000mm;中橫梁由3根50kg/m鋼軌和2塊10mm厚鋼板焊接組成,每根梁長6000mm;后橫梁由3根I30工字鋼與2塊10厚鋼板焊接組成(長7000mm)。制作時每個接觸面必須平整,外形尺寸一致,以免運行過程中箱涵發生偏差。傳力系統隨箱涵與后背距離的變化及時組裝。施工時可把箱涵中挖出的土覆蓋在上面,以增加其穩定性。第9章 注意事項箱涵及后背位置必須準確,混凝土須達到設計強度的100%,箱涵表面必須平整光滑,外形尺寸準確。箱涵出口處土方必須預留l020m長,以免箱涵就位時摩擦力大于土的自然固結力而帶動上部土,引起上部土開裂塌方。必須保證滑板同箱涵的隔離層,以免箱涵與滑板焊接一體。箱涵頂進過程中,滑板會出現局部拉裂,但對箱涵整體不會造成影響。頂進挖土必須控制在刃角內,不準超挖。隨時測量觀察,及時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