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城市棚戶區糧食直庫改造工程施工方案深基坑開挖.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4185
2024-09-20
18頁
110.22KB
1、 銅仁市城市棚戶區(糧食直庫)改造工程目 錄一、 工程概況及特點.11.1、工程概況.11.2、地質條件及工程特點.1二、 方案編制依據.2三、 施工準備工作.2四、 深基坑開挖施工方法.3五、 地基局部處理.45.1、坑(填土,淤泥,墓穴)的處理.45.2、局部軟硬(高差)地基的處理.45.3、局部無放坡條件的地方的開挖支護處理.4六、 排水措施.5七、 運輸路線.5八、 安全防護及質量保證措施.58.1、安全防護措施.5 8.2、質量保證措施.6 九、 局部地方垮塌的處理方案.6十、 項目管理組織機構.7十一、 施工部署及進度安排.711.1、施工準備工作.711.2、施工組織及進度安排.2、811.3、保證施工進度計劃的措施.8十二、 應急救援預案.912.1、應急措施.912.2、應急救緩藥品的準備.1012.3、應急救援措施.10深基坑開挖專項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況及特點 (一)、工程概況: 工程名稱:銅仁市城市棚戶區(糧食直庫)改造1-1地塊深基坑開挖工程 工程地點:銅仁市陸軍地糧食直庫 建設項目法人:銅仁市國有資產投資 設計單位: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勘單位:銅仁市建筑規劃勘察設計院監理單位:重慶建新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本工程原設計1-1地塊建筑面積約24000平方米,由于設計標高1-1、1-3、1-7地塊底標高相同,現建設單位要求將三塊地合并為1-1地塊,經我3、公司現場測量發現建設單位交我施工單位的圖紙為房屋的邊線圖,該邊線圖未考慮施工時的工作面和放坡系數,圖示建筑面積為33679.02平方米。根據現場實際需要我公司在開挖過程中將工作面和放坡系數(地勘報告要求放坡系數為1:1)考慮進去,故最后的開挖方量應根據實際產生的工程量進行現場收方計量。擬建項目平面呈南北走向的不規則展布,各擬建物為先平場再進行建設。長度約415m,最大寬度約255m,最小寬度約105m。 (二)、地質條件及工程特點: 場地內巖土構成:雜填土(地層編號1):雜色,結構松散,稍濕,以粘土為主,含有少量的建筑垃圾,場地內局部存在分布,厚度小于1.5米。紅粘土該土層場內均有分布,按其含4、水量不同,將其分為硬塑、可塑紅粘土兩張土質單元。硬塑紅粘土(地層編號2):褐黃色,稍濕,中密,節理面局部的鐵質侵染現象,厚度小于4.3米,場地范圍內分布較少。可塑紅粘土(地層編號3):黃色,稍濕,中密,厚度小于3米,場地范圍內分布較少。白云巖(基巖)該場地內的下伏基巖為寒武系()白云巖,在擬建場地內均有分布,巖體按其風化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強風化白云巖及中風化白云巖兩種巖質單元。 強風化白云巖(地層編號4):灰白色,巖蕊破碎,呈粉末狀、砂狀、顆粒狀、少量呈短柱狀,節理裂隙發育,鉆探深度內的厚度為1.310.3米,場地范圍內均有分布。 中風化白云巖(地層編號5):灰白色,巖蕊較破碎,呈碎塊狀、短5、柱狀、少量呈長柱狀,節理裂隙較發育,局部存在鐵質侵染與微溶蝕現象,含有少量的方解石脈,鉆探深度內的厚度不小于14米,場地范圍內均有分布此次勘察未揭穿該層。結合建筑物的荷載以及對地基條件的要求,擬建建筑物的持力層考慮為中風化白云巖,因其巖層分布連續、巖層穩定、承載力高。建筑場地地勢開闊,無對抗震不利的不良地形,場地范圍內無斷層通過。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A的劃分,銅仁市碧江區處于6度的基本烈度區。 根據現場及結合已有的地勘資料,擬建區域平場后基本已開挖至基巖層(即強風化白云巖)。 本項目工程開挖最深處為6.3米,距相鄰最近的建筑物直線距離約50米,通過平場后的現場情6、況比較土石比約為1:9(土石比以最終監理、建設及我公司現場負責人現場確定的為準),在施工過程中難度比較大。 二、方案編制依據1、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工程施工圖設計3、施工采用規范、規程及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2-2002)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0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99)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 18-2003)建筑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統一標準 (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范 (DBJ01-21-95)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 (JGJ33-2001)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技術規范 (J7、GJ46-2005)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92)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 (JGJ46-200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50330-2002)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 (CECS-22:2005)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GB500862001)其他有關的規范、規程及圖集 三、 施工準備工作基坑開挖的施工準備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查勘現場,摸清工程實地情況。2按設計或施工要求標高整平場地。3做好防水排水工作。4設置測量控制網。5設置就緒基坑施工用的臨時設施。 四、深基坑開挖施工方法 1施工工藝 本工程采取機械開挖施工,機械開挖的工藝流程:測量放線、切線分層開挖、8、排降水、修坡、整坪、留足預留土層等。相鄰基坑開挖時,應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的施工程序。挖土自上而下水平分段分層進行,邊挖邊檢查坑底寬度,不夠時及時修整,每1m左右修邊一次,至設計基底標高,再統一進行一次修坡清底,檢查坑底寬度和標高。在已有建筑物側挖基坑應間隔分段進行,每段不超過2m,相鄰段開挖應待已挖好的槽段基礎完成并回填夯實后進行。2放坡系數為確?;娱_挖施工安全,基坑開挖采取分層臺階式放坡開挖,放坡系數為1:11.2。 3、深基坑土石方開挖,均采用機械開挖,深度大于5m以上土石方采用反鏟挖土機分層接力開挖,土石方采載重汽車運輸到業主方指定棄土場,運距約10KM。4為防止超挖和保持邊坡坡度9、正確,開挖坡度采用1:1放坡,機械開挖至接近設計坑底標高或邊坡邊界,應預留2030cm厚土層,采用人工開挖和修坡,如果基地為巖石采用鑿巖機進行修整。5如開挖的基坑(槽)深于鄰近建筑基礎時,開挖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坡度,在不具備放坡開挖條件處,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以免在施工時影響鄰近建筑基礎的穩定。如不能滿足要求,應采取在坡腳設擋墻或支撐進行加固處理。6挖土時注意檢查基坑底是否有洞穴,暗溝或裂隙、斷層(對巖石地基)存在,如發現跡象,應及時匯報,并進行探查處理。7棄土應及時運出,如需要臨時堆土,或留作回填土,堆土坡角至坑邊距離應按挖坑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類別確定,干燥密實土不小于3m,松軟土不小于510、m。8基坑挖好后,對坑底進行抄平,修整。如挖坑時有小部分超挖,可用素土、灰土或礫石回填夯實至與地基土基本相同的密實度。9 為防止坑底擾動,基坑挖好后應盡量減少暴露時間,及時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不能立即進行下一工序時,應預留1530cm厚覆蓋土層,待基礎施工時再挖除。10 石方的爆破詳見專項施工方案。 五、地基局部處理對于基坑開挖過程中或開挖后遇到特殊地基問題要進行地基局部處理,以下是特殊地基的局部處理方法。(一)、 坑(填土,淤泥,墓穴)的處理1 若松土坑在基槽中,且較小時, 將坑中軟弱虛土挖除,使坑底見天然土或設計地層為止,然后采用與坑底的天然土壓塑性相近的土抖回填或砂石換填,當天然土為11、砂土時,用砂或級配砂回填。2 若松土境較大且超過基槽邊沿時,因各種條件限制,坑(槽)壁挖不到天然土層時,可將該范圍內的基槽適當加寬,用砂碎石或砂石換填,基坑寬度按放坡要求進行開挖,同時根據換填深度加寬基坑(超深1為,基坑加寬1米,超深2為,基坑加寬2米。)采用挖掘機分層碾壓夯實。3 對地下水位較高的松土坑,將坑(槽)中軟弱的松土挖去后,再用砂土或混凝土回填。(二)、 局部軟硬(高差)地基的處理若基坑開挖至設計高程后,基礎下局部遇基巖、舊墻基、老灰土、大塊石或構筑物時,盡可能挖除,以防建筑物由于局部落于較硬物上造成不均勻沉降而建筑物開裂,或按設計要求超挖100cm深,再回填土砂碎石混合物分層夯實12、。 (三)、局部無放坡條件的地方的開挖支護處理對局部擋墻基礎開挖無放坡條件的部位,采取分層分級開挖。開挖支護采取錨噴施工,其支護方案詳見專項施工方案 六、排水措施 1、基坑頂地面排水:在基坑開挖頂面離坡口線周圍2-3m沿自然地面設置11m排水溝連接原排水管網,對地面雨水進行截排,以確保基坑邊坡及基坑的施工安全。2、基坑排水:采用基坑內排水和集中排水。在基坑底據坡腳0.5-1米處設置排水溝,每隔30米設一個集水井,這樣自然降水和土層中的滲水由排水溝排至集水井,再由潛水泵抽排至基坑頂排水溝排至原排水管網 七、運輸路線運輸線路根據開挖工作面的不同其運輸線路也不同,選擇由15#、22#及29#號樓入口13、處進入開挖現場;開挖運輸線路即從各作業點場內道路場外道路業主要求的棄土場(運距約10KM)。 八、安全防護及質量保證措施(一)、安全防護措施為確保作業安全,基坑作業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基坑周邊按照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在基坑上口周邊設置48鋼管護欄,高度1200,刷成斑馬色,距基坑邊距離不小于1.0m,并懸掛雙層安全密目網。 2、基坑四周3.0m范圍內,嚴禁堆放材料和土方,車輛進出場設專人指揮,按規定路線行駛。 3、基坑內作業的安全保護 、挖土必須嚴格按照施工組織設計規定的程序進行,每層挖土前認真檢查坑壁和支撐的可靠性,并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隨時進行測試和檢查。 、基坑夜間連續14、施工,夜間施工照明在高處安裝照明投射整個施工現場,坑邊夜間設紅燈警示,專人值班負責安全。(二)、質量保證措施 1、施工前,技術負責人組織工長、施工作業人員、質安員等認真學習和閱讀施工圖紙及有關規程規范,了解和掌握設計意圖,并編制施工方案報業主及監理單位認可后施工。 、針對本工程的技術重點和施工難點,組織調研和討論,編制詳細的施工工藝流程卡,嚴格按卡組織施工,確保工程質量。認真貫徹各級質量責任制,嚴格執行質量跟蹤檢查制,工序控制和層層把關。 3、嚴格技術復核和技術交底制度。軸線、標高在專職測量員施測后,由責任工長、質檢員復核無誤后,作明標記。隱蔽工程應由業主、監理工程師、地堪共同檢查合格并簽字后15、,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項目技術負責人向工長、質監員、安全員、試驗、測量、材料等人員作綜合技術交底;各分項工程的施工,由專業工長向班組長作詳細的作業技術交底。 4、內業主辦及工長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按有關規定收集和整理好有關技術資料、質保資料、自檢資料等,分類編號成冊,保證軟件資料整齊完善,隨時備查。技術負責人要經常檢查各種資料、報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5、認真做好施工記錄、地基驗槽記錄等,及時辦理各種驗收簽證手續,保證資料的收集、整理、審核與工程同步進行。6、配備完整的檢測器具,加強計量管理。認真做好測量放線工作,嚴格控制好軸線和標高。九、土方支護及局部地方垮塌的處理方案 土石方開挖遵循“分16、層、分段、對稱、平衡”的原則進行挖土施工,當單體工程存在地下室時,采取1:1放坡系數放坡,打錨桿(錨桿直徑為20三級鋼),加強筋采用直徑為12的三級鋼間距為2000mm*2000m并掛直徑為6200mm*200mm鋼筋網片,噴100厚C30細石混凝土(采用商品砼加早強劑),以防止雨水沖刷導致土方滑坡和塌方。為確?;娱_挖施工安全,對局部垮塌處采用人工編織袋裝土堆碼或采用干砌毛石堆碼支護施工,其堆砌高度根據現場實際而定。 十、項目管理組織機構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我公司擬配備如下數量人員組織該工程的施工:項目經理 1人 項目總工程師 1人 技術人員 6人安全員 2人 質檢員 3人 十一、施工部署及進17、度安排(一)、施工準備工作 1、施工人員、技術準備 施工前,項目經理部準備整個工程施工工作計劃,該計劃主要反映開工前、施工中必須做的有關工作,內容如下: .施工前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對各施工部位地段進行詳細的了解。 .會同工程技術人員熟悉工程圖紙,并和有關方進行圖紙會審。 .施工前,應從甲方處接收軸線基準點、高程測量控制點,并進行復核簽證。軸線的定位點及水準點,應設置在施工場區附近不受施工影響,并在施工現場布設測量控制網。 .開工前會同甲方、設計部門、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圖紙會審,填寫會審紀要;在項目部內部召開技術交底會,將技術要求及時傳達到各施工班組。 .根據有關施工標準、驗收規范、質檢部門及檔案18、部門的要求,按技術管理資料、質量保證資料及驗收評定資料三類資料編制或購買各種專用表格,施工前各種表格應備齊,工地辦公室應張掛樁位圖、大樣圖、施工進度表,施工記錄匯總表及施工場區平面布置圖等。 .施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完畢后,項目經理應填寫開工通知單、報送監理工程師、甲方批準。 2、施工現場準備工作: 我單位進場后立即進行施工現場的平整;臨時道路、臨時供水、供電等管線的敷設;臨時設施的搭設;現場照明設備的安裝;材料堆放和儲放;消防保安設施的設置;場地圍擋的設置等。 3、施工場地準備: 為確保護施工順利進行,進場前應作好充分準備。對施工場地作出必要的規劃,臨時用水、用電作出周密的安排。 (二)、施工組19、織及進度安排 根據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及具體要求,我公司在場地具備施工條件后立即組織機械設備進行基礎開挖施工,確保在計劃工期內完成全部工程的施工,為后期擋墻施工創造條件。具體組織施工順序為先進行土方開挖,隨即進行局部地質不良段(垂直開挖地段)的支護工作。 (三)、保證施工進度計劃的措施 1、為確保45天完成,我公司將把該工程作為重點工程,在技術、人員、機具、資金上重點保證,并根據工程需要,隨時增足施工力量。 2、組織強有力的項目管理班子,強化項目管理,實行項目法施工,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項目經理對施工全過程統一組織、協調和負責,確保進度計劃的實施。 3、加快施工準備工作,項目管理人員及施工人員在中20、標后第二天立即進駐現場,并著手搞好臨設、物資、機具進場、定位放線、技術交底與復核、方案編制等各項準備工作,為保證工程按時開工創造條件。 4、利用施工場地寬敞的特點,組織土方挖運、邊坡支護等工序分段流水作業和分班次倒班24小時作業的方法進行施工(不擾民的分項工程),以縮短工期。 5、利用進度控制表,強調生產調度的作用,組織協調各工種之間的交叉作業,保證各工序和各工種的工作始終處于受控狀態。 6、加強同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監理單位等單位的協調協作,高效協調各工序的生產關系,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 7、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發揮本企業的技術優勢,利用科學的施工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施工速度21、。 8、建立和執行例會、報表和行政管理制度,促進、監督和保證工期目標的實現。 9、按照總進度要求,確定工序控制點,分解工程施工過程,通過調整與優化,使得目標實現。 十二、應急救援預案 在深基坑區域內施工極可能發生物體打擊、機械傷害、高處墜落、坍塌、觸電等重大傷亡事故。本預案為針對可能發生的物體打擊、機械傷害、高處墜落、坍塌、觸電等緊急情況的應急準備和響應。 (一)、應急措施 1、基坑的開挖與支護堅持信息化施工的指導原則,針對現場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置措施。 2、施工過程中若基坑變形觀測值出現異常,或基坑坡頂出現異常裂縫等預示基坑有失穩趨勢時,應立即停止施工、及時采用水泥砂漿或瀝青將坡頂裂縫抹平22、以防雨水下滲,并及時通知業主、監理和設計等相關單位,分析原因制定詳細的處理方案。 3、實踐證明,坡頂挖土卸載和坡腳堆填砂包反壓是基坑支護施工過程中進行應急處理的較為有效和較為迅速的方法,應優先考慮采用。另外,也可以根據現場條件采取增設土釘或支撐等措施。 4、在基坑支護過程中,挖土機操作人員應保證隨叫隨到,挖機設備應保證不少于2臺位于現場,以備不時之需。 5、相關聯系方式:項目經理電話:13638108168 代經理項目副經理電話:18508569789 王經理 (二)、應急救緩藥品的準備 1、外用藥品:雙氧水、雷佛奴爾水、紅藥水、碘酒、消毒的棉簽、藥棉、紗布、膠布、繃帶、創可貼、跌打萬花油、眼23、水、眼膏、磺胺結晶、燙火膏、清涼油或驅風油、三角巾、急救包。 2、服藥品:人丹、十滴水、保濟丸或藿香正氣丸、一般退燒藥品。 (三)、應急救援措施 1、物體打擊急救措施當發生物體打擊事故后,搶救的重點放在對顱腦損傷、胸部骨折和出血上進行處理。 發生物體打擊事故,應馬上組織搶救傷者脫離危險現場,以免再發生損傷。 在移動昏迷的顱腦損傷傷員時,應保持頭、頸、胸在一直線上,不能任意旋曲。若伴頸椎骨折,更應避免頭頸的擺動,以防引起頸部血管神經及脊髓的附加損傷。 觀察傷者的受傷情況、受傷部位、傷害性質,如傷員發生休克,應先處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處于休克狀態的傷員要讓24、其安靜、保暖、平臥、少動,并將下肢抬高約20,盡快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 出現顱腦損傷,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昏迷者應平臥,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或分泌物、嘔吐物吸人,發生喉阻塞。有骨折者,應初步固定后再搬運。遇有凹陷骨折、嚴重的顱底骨折及嚴重的腦損傷癥狀出現,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繃帶或布條包扎后,及時送就近有條件的醫院治療。 防止傷口污染。在現場,相對清潔的傷口,可用浸有雙氧水的敷料包扎;污染較重的傷口,可簡單清除傷口表面異物,剪除傷口周圍的毛發,但切勿拔出創口內的毛發及異物、凝血塊或碎骨片等,再用浸有雙氧水或抗生素的敷料覆蓋包扎創口。 在運送傷員到醫院就醫時,昏迷傷員應25、側臥位或仰臥偏頭,以防止嘔吐后誤吸。對煩躁不安者可因地置宜地予以手足約束,以防傷及開放傷口。脊柱有骨折者應用硬板擔架運送,勿使脊柱扭曲,以防途中顛簸使脊柱骨折或脫位加重,造成或加重脊髓損傷。 2、機械傷害急救措施 發生機械傷害事故,最早發現受傷者,應大聲呼叫電工迅速拉閘斷電,立即向項目經理及有關人員報告,同時撥打120。 將觸電者抬到平整的場地,現場傷員營救人員按照有關救護知識立即進行救護,如發現傷者有斷指斷腿等,應立即找到,用醫用紗布將其包好,隨傷員一起送醫院救治。 3、高處墜落急救措施當發生高處墜落事故后,搶救的重點放在對休克、骨折和出血上進行處理。 (1)發生高處墜落事故,應馬上組織搶救26、傷者,首先觀察傷者的受傷情況、部位、傷害性質,如傷員發生休克,應先處理休克,去除傷員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遇呼吸、心跳停止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處于休克狀態的傷員要讓其安靜、保暖、平臥、少動,并將下肢抬高約20,盡快送醫院進行搶救治療。在搬運和轉送過程中,頸部和軀干不能前屈或扭轉,而應使脊柱伸直,絕對禁止一個抬肩一個抬腿的搬法,以免發生或加重截癱。 (2)出現顱腦損傷,必須維持呼吸道通暢?;杳哉邞脚P,面部轉向一側,以防舌根下墜或分泌物、嘔吐物吸入,發生喉阻塞。有骨折者,應初步固定后再搬運。遇有凹陷骨折、嚴重的顱底骨折及嚴重的腦損傷癥狀出現,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27、傷口,用繃帶或布條包扎后,及時送就近有條件的醫院治療。 (3)頜面部傷員首先應保持呼吸道暢通,摘除義齒,清除移位的組織碎片、血凝塊、口腔分泌物等,同時松解傷員的頸、胸部鈕扣。若舌已后墜或口腔內異物無法清除時,可用12號粗針穿刺環甲膜,維持呼吸,盡可能早作氣管切開。 (4)發現脊椎受傷者,創傷處用消毒的紗布或清潔布等覆蓋傷口,用繃帶或布條包扎。搬運時,將傷者平臥放在帆布擔架或硬板上,以免受傷的脊椎移位、斷裂造成截癱,招致死亡。搶救脊椎受傷者,搬運過程嚴禁只抬傷者的兩肩與兩腿或單肩背運。 (5)發現傷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動傷者。應在骨折部位用夾板把受傷位置臨時固定,使斷端不再移位或刺傷肌肉、神經28、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處上下關節為原則,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片等。 (6)復合傷要求平仰臥位,保持呼吸道暢通,解開衣領扣。 (7)周圍血管傷,壓迫傷部以上動脈干至骨骼。直接在傷口上放置厚敷料,繃帶加壓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響肢體血循環為宜,常有效。當上述方法無效時可慎用止血帶,原則上盡量縮短使用時間,一般以不超過1h為宜,做好標記,注明上止血帶時間。 遇有創傷性出血的傷員,應迅速包扎止血,使傷員保持在頭低腳高的臥位,并注意保暖。正確的現場止血處理措施是:創傷局部妥善包扎,但對疑顱底骨折和腦脊液漏患者切忌作填塞,以免導致顱內感染。 一般傷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鹽水(0.9Nacl溶液)沖洗傷29、口,涂上紅汞,然后蓋上消毒紗布,用繃帶較緊地包扎。加壓包扎止血法:用紗布、棉花等做成軟墊,放在傷口上再加包扎,來增強壓力而達到止血。 止血帶止血法:選擇彈性好的橡皮管、橡皮帶或三角巾、毛巾、帶狀布條等,上肢出血結扎在上臂以上12處(靠近心臟位置),下肢出血結扎在大腿上13處(靠近心臟位置)。結扎時,在止血帶與皮膚之間墊上消毒紗布棉墊。每隔25-40min放松一次,每次放松0.5-1min。 動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時把傷者送往鄰近醫院搶救,運送途中應盡量減少顛簸。同時,密切注意傷者的呼吸、脈搏、血壓及傷口的情況。 4、坍塌事故急救措施 (1)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負責應急搶救工作的統一領導和30、組織實施,指揮現場搶險隊伍,迅速組建、調集搶險及救護隊伍。 (2)發現事故預兆后,立即停止作業,迅速組織人員撤離作業場所。應急救援組應根據情況迅速制定有效的搶救、搶險措施后,以最快的速度實施搶險。同時要密切監測事故周圍建筑、道路、地下水等的發展情況,以便根據情況調整和實施新的搶救措施,并迅速疏散影響范圍內的所有人員。 (3)分析事故坍塌的影響范圍,迅速組織疏散無關人員撤離事故現場,并組織人員建立警戒區域,不讓無關人員進入事故影響范圍。 (4)當發生坍塌事故后,最早發現者或目擊者應立即大聲呼救,并根據情況可立即采取正確方法施救,向項目部有關人員報告或報警。 (5)項目部應急小組應迅速判斷事故發展31、狀態和現場情況,采取正確方法施救,判斷清楚被掩埋人員位置后,立即組織人員全力挖掘。 (6)在救護過程中要防止二次坍塌傷人,擴大傷害范圍,必要時要先對危險的地方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7)急救人員按照有關救護知識,立即搶救出來的傷員,在等待醫生救治或送往醫院搶救過程中,不要停止和放棄施救,如采用人工呼吸,清洗包扎或輸氧急救等。 (8)當現場不具備搶救條件時,應立即向社會求救。 5、觸電事故急救措施 (1)當事故發生后現場有關人員首先要盡快使觸電者脫離電源,并應防止觸電者二次觸電或搶救者觸電。 (2)隔離電源方法: 斷開電源開頭; 使用絕緣物(如干燥的竹枝、木枝)隔離或挑開電源或帶電體; 用導電體32、使電源接地或短路,迫使漏電保護器和短路保護器跳閘而斷開電路。 (3)搶救方法: 口對口、口對鼻人工呼吸法(停止呼吸者): 使觸電者頭部盡量后仰,鼻孔朝天。解開領口和衣服,仰臥在比較堅實(如木板、干燥的泥地等)的地方。一只手捏緊鼻孔,另一只手掰開嘴巴(如果掰不開嘴巴,可用口對鼻人工呼吸法貼鼻吹氣)。 深吸氣后,緊貼嘴巴或鼻孔吹氣,一般吹二秒,放松三秒。 救護人換氣時放松觸電者的嘴和鼻,讓其自然呼吸。 胸外心臟擠壓法(心臟跳動停止者): 解開觸電者的衣服,讓其仰臥在地上或硬板上。 救護人員騎跪在其腰部兩側,兩手相送,手掌根部放在心口稍高一點的地方,即放在胸骨下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處。 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擠壓,壓出心臟里面的血液。對成人應壓陷3-4cm,以每分鐘擠壓60次為宜 擠壓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讓其胸部自動復原,血又充滿心臟,放松時掌根不必完全離開胸膛。 如果觸電者心臟停止跳動和呼吸都停止了,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擠壓法要同時交替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法要堅持不斷,切不可輕率中止。如果觸電者身上出現身體僵冷或尸斑,經醫生作出無法救治的診斷后方可停止搶救。貴州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項目經理:二0一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