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工程施工污染防治方案.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4819
2024-09-20
18頁
54.88KB
1、花垣團結鎮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施工污染防治方案湖南艾布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二一六年七月目 錄第1章 項目簡介11.1 項目背景11.2 污染現狀11.3 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3第2章 組織管理42.1 施工污染防治目標42.2施工污染防治指導思想42.3 施工污染防治組織機構52.4 施工污染防治管理職責5第3章 施工期環境污染因素7第4章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84.1施工期環境污染源分析84.1.1 施工期水污染源分析84.1.2 施工期大氣污染源分析84.1.3 施工期噪聲污染分析94.1.4施工期固體廢物污染分析104.1.5 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104.2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104.3 施工2、期大氣污染防治措施114.4 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124.5 施工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124.6 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13第5章 施工期環境風險分析及對策145.1 風險分析及預防措施145.2 風險應急預案145.2.1 應急組織機構155.2.2應急響應155.2.3應急處理152第1章 項目簡介1.1 項目背景龍潭-團結礦山位于花垣縣團結鎮和龍潭鎮,主要以鉛鋅礦為主,2008年以前,花垣縣的鉛鋅礦主要以民采為主,由于沒有規范的設計方案,也未考慮過廢石堆場的選址,大量民采企業根據礦體露出的礦苗開拓巷道,開采過程中采富棄貧,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在大規模的亂采濫挖之后,大量的3、采礦廢石在區域內隨意堆存,無人負責管理。采礦廢石的隨意堆存破壞了礦區內的生態與植被。同時,廢石堆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可能導致區域內遇水則澇,遇旱則災,加劇了區域的水土流失。加上長期以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導致區域內廢石堆存面積廣,堆存量大。而由于產生的廢石來源于以前的民采,當時并無企業或者公司有序開采資源,現存廢石堆全部為民采遺留問題,環保治理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區域內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1.2 污染現狀(1)區域內生態破壞明顯 礦區范圍內多為喬木及灌木林,涉及的植物種類主要有松樹、油茶及各種灌木、茅草等。植被類型的多樣性直接決定了動物物種的多樣性,區域植被的破壞及改變將直接導4、致動物種群及數量的改變。 區域內廢石占壓了大量的林、草地,對植被的破壞非常嚴重,雖然所破壞的植物種類為湖南地區常見的油茶、松樹及灌草植物,不會導致植物種類的消失,但植被的破壞直接改變了區域內動物的棲息環境。(2)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條件與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互相交織作用產生的。不利的自然條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體的性質松軟易蝕,高強度暴雨,地面沒有草木等植被覆蓋;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諸如:毀林毀草,陡坡開荒,草原上過度放牧,開礦、修路等生產建設破壞地表植被后不及時恢復,隨意傾倒廢土棄石等。治理區所在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且暴雨集中,雨季多集中在 47 月份5、,雨滴和徑流對廢石堆及周邊裸露地表形成強烈的浸蝕和沖刷,導致水土流失的產生。 廢石堆放直接壓覆植被,部分廢石場未修建攔石壩,對松散的廢石沒有壓實。在雨季集中的 47 月,廢石隨雨水沖刷滾落,雨水經廢石間的空隙滲漏,使細碎的廢石隨雨水進入農田、土壤。廢石堆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其本身沒有涵養水源的功能,導致區域內遇水則澇,遇旱則災,加劇了區域的水土流失。(3)土地利用及景觀受到影響治理區域內礦山在采過程中未進行過廢石堆場的選址,廢石就近堆放在窿道出口,沿山坡堆放,在地勢較平緩處,廢石成堆堆放,覆蓋了雜草灌木。廢石對土地資源的侵占十分的嚴重。項目治理區域位于吉茶高速的南側,廢石本身呈灰白色,四周山體植6、被茂盛,呈墨綠色,兩個顏色對比度極大,嚴重影響了吉茶高速沿線景觀的連續。(4)采礦廢石堆存量根據花垣縣政府提供的相關資料及區域地形圖,對團結礦區區域內的采礦廢石堆存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現場踏勘,范圍原有廢石堆46處,近年來,經過政府和企業的不斷治理,已對部分廢石堆進行了整合和覆土綠化。現還未處理的廢石堆主要有13處。1.3 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本項目建設規模包括:將1#、2#、7#、12#廢石堆(共計5.2萬m3)進行綜合利用,用于公路建設和建筑材料,并對廢石清理后的場地進行生態恢復;對3#、4#、5#、6#、7#、8#、9#、10#、11#和13#廢石堆(共計84.5萬m3)就地安全處置,包括7、放坡平整、修建擋墻和覆土綠化。3第2章 組織管理2.1 施工污染防治目標對廢水、廢氣、噪音等進行控制,做到達標排放;對固體廢棄物進行控制,做到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基本上杜絕相關方投訴。具體目標如下:(1)施工污染控制達標;(2)無村民重大投訴;(3)無因施工控制不善造成的處罰和通報批評;(4)上級部門檢查驗收達標。2.2施工污染防治指導思想遵循綠色施工,尊重基地環境,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做好污染防治,杜絕污染事件,這是本工程施工污染防治的指導思想。為認真貫徹落實政府關于嚴格控制施工污染的有關要求,保證本工程施工工期,進一步加強工地文明施工,依據以下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要求編制本工程施工8、污染防治方案:(1)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標準;(2)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5)減少廢棄物、再利用和循環標準。2.3 施工污染防治組織機構建立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管理體系領導小組,配備必要的環保設施和環保專業人員,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體系。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管理體系領導小組由項目經理擔任組長,相關部門及施工隊負責人參加,作為工地環境保護的領導指揮機構,對施工期間的環境保護負總責,創建良好的施工環境和氛圍。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管理體系領導小組成員列表見附件一。圖2.3-1 環境保護體系2.4 施工污染防治管理職責(1)9、 領導小組擬定落實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管理目標,制訂保證計劃,根據保證計劃的要求, 落實資源配置;(2) 負責環保體系標準和有關規章的貫徹落實,確保環保管理體系有效運行;(3) 組織對下檢查和指導工作,深入基層認真調查和收集環境保護好的做法,并在本工程推廣應用;(4) 定期進行施工環保、水土保持施工檢查,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限期整改;(5) 制定危險源控制預案,并監督實施。5第3章 施工期環境污染因素在建設期間,各項施工活動、運輸將對項目所在地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影響,主要包括廢氣、粉塵、噪聲、固體廢物、廢污水等污染因素對周圍環境的影響。(1)噪聲:施工、生產制造敏感區域的場(廠)界噪聲10、超標排放;(2)廢水:超標外排的施工廢水、生活廢水等;(3)廢氣:交通車輛、施工機械、施工生產中超標排放的廢氣;(4)粉塵:超標排放的施工粉塵;(5)水土流失:因施工方法不當造成邊坡坍塌、水土流失等;(6)生態環境破壞:植被、動物、文物、自然景觀等破壞。6第4章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4.1施工期環境污染源分析4.1.1 施工期水污染源分析本礦山修復工程在施工期產生的廢水主要有三種,一是大量使用的挖掘機械、運輸機械以及其他輔助機械在作業和維護時可能會發生油料外溢、滲漏等現象,在雨水淋溶后產生油污廢水;二是鉛鋅開采廢礦石堆經雨水淋溶浸泡后會產生含重金屬的滲濾液;另外,施工現場的施工人員的生活廢水也會11、增加收納水體的COD,影響水體水質。根據類比工程,施工期產生的廢水水質為:BOD5150200mg/L,COD250300mg/L,SS200300mg/L,氨氮2025mg/L。如果這些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水質沒有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6-1996)中的一級標準,會對當地水體產生污染。4.1.2 施工期大氣污染源分析本礦山修復工程有大量的廢礦石堆需要清理轉運,在開挖、裝卸、運輸以及覆土過程都會產生場地、道路揚塵,如果遇上干旱無雨季節,再加上大風,施工揚塵將更嚴重。 據有關調查顯示,施工場地的揚塵主要是由運輸車輛的行駛產生,約占揚塵總量的60%。在完全干燥情況下,揚塵量可按下列經驗12、公式計算: 式中:Q汽車行駛的揚塵,kg/km輛; V汽車速度,km/h; W汽車載重量,t; P道路表面粉塵量,kg/m2塵粒在空氣中的傳播擴散情況與風速等氣象條件有關,也與塵粒本身的沉降速度有關。根據現場施工季節的氣候情況不同,其影響范圍和方向也有所不同。施工期間應特別注意施工揚塵的防治問題,須制定必要的防止措施,以減少施工揚塵對周圍環境的影響。4.1.3 施工期噪聲污染分析施工期的噪聲主要來源于機械噪聲、施工作業噪聲和運輸車輛噪聲。機械噪聲主要由施工機械所產生,一般為點聲源;施工作業噪聲主要是指一些零星的敲打聲、撞擊聲吆喝聲等,多為瞬間噪聲;運輸車輛噪聲屬于交通噪聲,為線聲源。在這些噪聲13、中,對聲環境影響最大的是機械噪聲,但往往是施工作業噪聲比較容易造成糾紛,特別是在夜間,這主要是由于在項目區聲環境質量標準高,且夜間對噪聲的控制要求嚴格,因此,施工單位一定要注意各種工作的合理安排,嚴禁夜間使用高噪設備。另外,現場施工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環境意識不強,在作業中往往忽視已是夜深人靜仍然大聲吆喝,而這類噪聲有瞬時音量高、夜間傳播遠的特點,很容易造成周圍居民不滿,引起糾紛。4.1.4施工期固體廢物污染分析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來源于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挖運礦石堆時灑落的礦渣等。本項目施工歷時兩年,前后必然要有大量的施工人員工作和生活在施工現場,其日常生活將產生一定數量的生活垃圾,如不進行集中14、收集外運填埋處理,勢必會對施工現場造成環境污染。4.1.5 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分析本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在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期征用土地、臨時用地、取棄土占地及機械碾壓、施工人員踐踏破壞施工場地內的植被,并破壞和影響施工作業區周圍環境的植被覆蓋率和數量分布。修復過程所進行的場地平整、土地開挖、取土、堆土等,會改變土層結構,原有土壤結構、理化性質將會發生明顯改變,不利于植被生長,且可能在雨季造成短期、局部水土流失,間接又對水環境造成影響,降低原有自然系統生產力。4.2 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項目施工期間可以采取如下水污染防治措施:(1)現場道路和材料堆放場地周邊設截水溝,在施工場地較低洼處15、修建臨時雨水收集池,雨水經沉淀后作為場地降塵用水。(2)員工生活區的廁所、浴室應設置簡易的化糞池,工人產生的生活污水經下水管收集至化糞池,由專人定期清運至附近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3)施工現場臨時食堂,要設置簡易有效的隔油池,產生的污水經下水管道排放要經過隔油池,并加強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4)施工現場要設置專用的油料庫,油料庫內嚴禁放置其它物資,庫房地面和墻面要做防滲漏的特殊處理,儲存、使用和保管要專人負責,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污染水體。另外,要根據當地的氣候選擇好工期,盡量在旱季或少雨季節施工,避免人為擾動后的污染場地被雨水沖刷而使得污染物被帶入周圍環境。4.3 施工期大氣污染16、防治措施本項目施工期對大氣的污染主要是揚塵,為此,可以采取如下一些防塵措施:(1)施工過程中,在大型作業場地設置圍擋,以減少揚塵擴散。(2)在晴天安排員工定期對作業場地灑水,以減少揚塵,灑水次數根據天氣情況而定,若遇到大風或干燥天氣是應適當增加灑水次數。(3)對運輸廢石渣、覆土的車輛應加蓋篷布,以減少灑落。且車輛進出場地時應用高壓水槍將輪胎沖洗干凈。(4)對棄土棄渣應及時處理、清運,以減少占地,防治揚塵產生。另外,施工人員應遵守施工規則,佩戴防塵罩,做好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減少粉塵對施工人員的健康影響。4.4 施工期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為減少和防治施工期間的噪聲污染,消除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可17、以采取以下相應的措施:(1)合理選用施工機械,盡量選用節能、低噪的施工機械,并做好潤滑工作,從聲源上加以控制。(2)加強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禁止夜間進行高噪作業。(3)對施工設備和人員較多的施工場地,在其周圍有敏感點的方位設立臨時聲屏障,以減輕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4)施工場地的運輸車輛的出入點應盡量遠離敏感點,車輛出入時應減速、禁鳴。4.5 施工期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來源于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程礦渣。對于生活垃圾,應在各施工區適當部位設置垃圾桶進行集中收集,并由當地環衛人員及時清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置,施工人員不得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生活18、垃圾;對于含有重金屬離子的礦渣,屬于危險固廢,應運至安全填埋場進行填埋。按照“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對于可回收利用的固體廢物應盡量進行回收再利用。4.6 施工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期間由于開挖及施工人員的踩踏等原因,會對施工現場的植被和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農作物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1)做好施工組計劃,明確工程可能擾動和破壞的范圍,應做到少占地。合理安排施工期,大面積的破土應盡量避開雨季,以減少水土流失量。(2)取土場選址應盡量避開公路和村莊的可視范圍,避開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地段,可以選擇植被稀疏的丘崗荒地,盡量減少臨時施工道路長度19、和取土運距。(3)若取土場布置在山坡,應在取土場開采邊坡坡頂以上3m以外布置截水溝,在開采坡面平臺以及坡腳布置排水溝,雨天水流匯入山坡坡腳排水溝沉淀后外排,防止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4)根據臨時占地盡量按原地貌恢復的原則,在取土、覆土完成后選用當地優勢生長植被進行植被綠化,以恢復生態。此外,要加強開采砂石施工期間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知識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人為因素對植被的破壞。11第5章 施工期環境風險分析及對策5.1 風險分析及預防措施(1)廢石堆發生滑坡、坍塌。項目區部分廢石堆堆存量大,堆體較高,且尚未修建擋石墻。因此在雨季可能被密集的雨水沖刷而向下滑20、落進入河道、農田。如遇山洪暴發,還可能隨著山洪傾泄而出,威脅到下游的居民的生命安全。(2)大面積取土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清運、平整后的廢石堆體必須進行土壤覆蓋,團結鎮礦區礦山需要覆土總面積為13.12萬m2,需客土總量約為6.56萬m3。由于封場覆蓋時所需土量大,因此需要從合適的取土場進行大面積取土。這勢必會破壞取土場原有的地質結構和土壤力學性質,當遇上暴雨時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5.2 風險應急預案為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項目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預防和減少各類事21、故災害的發生,使因事故需要救援或撤離的人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援助,將事故造成的人員傷害、財產損失減至最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法律法規,特制定本應急預案。本應急預案適用于本項目施工期間所有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理。5.2.1 應急組織機構項目部成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指揮部,由項目經理、項目技術負責人、施工班組長組成,并成立搶險組、污染補救組、安全保障組以及事故調查組等小組。指揮部應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安排各小組協同作戰,各司其職。一旦發現發生環境污染事件,應按照先控制后處理的原則果斷提出處置措施22、,防止污染擴大,盡量減小污染范圍,同時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必要時可以請求社會力量的支援。5.2.2應急響應當發生廢石堆失穩滑坡、有毒滲濾液泄露、山體滑坡、擋石墻崩塌等災害事故時,現場施工人員應在第一時間向施工班組長報告,班組長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并按項目應急預案的要求組織人員進行初期搶救,同時疏散現場其他無關人員,當事故擴大,威脅到搶救人員的人身安全時,現場指揮人員應立即命令其撤退。在緊急撤離時,指揮人員必須維持好秩序,不斷向疏散人員進行喊話,穩定期情緒,避免出現恐慌,防治亂沖亂撞、相互踩踏等情況發生。5.2.3應急處理(1)一旦發生環境污染事件或生產安全事故,崗位人23、員應立即報告應急領導小組,發現人員受傷,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急救單位進入現場救護時應配備好自身護具,并根據報警情況,選擇好救護路線。(2)各級應急指揮領導、成員接到報告后,立即趕赴現場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和應急處理程序進行處理。 處理期間根據事態的發展,應急領導小組現場對事故險情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是否需要上級主管部門的協助救援。(3)由環境管理機構和應急領導小組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指揮事故單位劃定警戒區域,并用警戒繩圈定,并安排人員負責把守,警戒人員必須佩帶安全防護用具。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同時通知公安保衛處禁止無關人員及車輛進入危險區域。(4)事故發生后應在24h內將事故概況(包括發生事故的單位、時間、地點、事故可能原因、對環境的影響、災情損失及人員傷亡情況)迅速上報環保、勞動、衛生等相關部門。(5)突發事件結束后,應妥善處理傷員的善后安撫工作,及時組織恢復施工,并做好恢復生產的各項措施;(6)及時編寫環境事故發生及應急處理報告書,并研究防止類似環境事故再發生的對策。14附件一: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防治管理體系領導小組成員列表小組職責姓名電話備注組長項目經理副組長組員組員組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