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濕地公園站施工測量方案.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5978
2024-09-21
26頁
6.61MB
1、 廈門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土建施工總承包3標段濕地公園站施工測量方案編制: 復核: 審核: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市軌道2號線TJ03-3項目部目 錄一、編制依據1二、工程概況12.1 濕地公園站1三、施工測量組織管理13.1測量人員職責及組織機構13.1.1測量人員職責23.1.2測量人員組織機構23.2 儀器設備2四、技術方案34.1施工控制測量34.1.1地面控制測量34.1.1.1平面控制點復測34.1.1.2高程控制測量復測54.1.1.3接口測量74.1.2 聯系測量74.1.2.1平面聯系測量74.1.3 地下控制測量104.2施工放樣測量104.2.1降水井、立柱樁、抗拔2、樁及地基加固114.2.2鉆孔圍護樁施工114.2.3基坑土方開挖124.2.4車站主體施工124.2.5柱、底梁、側墻結構首次放樣124.2.6預留孔、預埋構件、洞門、盾構環圓心放樣124.2.7站臺板、屏蔽門預埋件、風道板的施工放樣控制124.3竣工測量13五、測量工作的特點、重點、難點以及應對措施135.1測量工作的特點135.2測量工作的重點135.3測量工作的難點135.4應對措施13六、主要技術要求及保證措施14七、測量安全保證措施157.1保證測量儀器精度及設備安全157.2測量人員的安全15八、儀器鑒定證書及主要人員資質16濕地公園站施工測量方案一、編制依據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3、測量規范(GB503082008);2、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3、城市測量規范CJJ8-2011;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2006。5、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 18314-2009。6、廈門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土建3標段【濕地公園站】施工設計圖紙。二、工程概況廈門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土建3標段自中孚花園站(不含)五緣灣站(含),共12站12區間,一出入場線及高林停車場,全長11.98km,車站均為地下站,其中換乘站4座:在蔡塘站與BRT換乘、在嶺兜站與6號線換乘、在高林站與6號線換乘、在五緣灣站與3號線換乘。本項目為3標3工區4、具體從觀音山站(不含)林邊站(包含)金融中心站(包含)高林站(包含)濕地公園站(包含)以及高林停車場(車站結構)、停車場出入線(區間結構),全線總長約3.2km,其中在高林站與6號線換乘,線路最小站間距657m,為林邊站-金融中心站區間。本標段在環島干道東側左轉進入半屏山路并沿半屏山路北側過金鐘路后下穿五通村、仙岳路后進入濕地公園景區。2.1 濕地公園站 濕地公園站位于五緣灣道與規劃路交叉口,沿規劃路設置。五緣灣道紅線寬度為24m,規劃路寬15m,車站西側為坂美公園,南側為低丘,北側和東側為簡易房和老舊住宅,本工程區內地形起伏相對較小,海蝕臺地貌,地面高程5.516.5m。濕地公園站為地下雙層5、島式站臺車站,站臺寬度為12m,有效站臺長118m,主體結構采用雙層三跨鋼筋混凝土A箱型結構,共設8個出入口、三組風亭,車站有效站臺中心里程右DK38+600.496,車站主體結構外包總長380.06m,標準段寬20.9m,車站頂板覆土3.34.3m。三、施工測量組織管理3.1測量人員職責及組織機構3.1.1測量人員職責測量儀器的選擇和調試,儀器的保養和維修工作;負責測量計劃的安排與實施,包括測量斷面選擇、測點埋設、日常測量、資料管理等;測量數據收集、整理和分析;每次測量結束后,及時進行數據計算和分析,當天將測量結果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通知主管工程師,并協助主管工程師制定相應措施。現場測量按測量方6、案認真組織實施,并與其它環節緊密配合不得中斷。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報告測量成果。3.1.2測量人員組織機構項目經理部設測量主管一名,負責具體的施工測量工作管理及安排;測量工程師一名,負責現場施工測量放樣及內業資料的整理;測量工三名。整個測量工作實行“測量工對測量工程師負責、測量工程師對測量主管負責、測量主管對項目總工程師負責”的層層負責制。測量人員組織機構:姓名職務職責白繼新項目經理全面負責測量工作管理周興杰項目技術負責人全面負責內業資料的審核趙朋副總工兼工程部部長全面負責內業資料的審核趙忠強測量工程師負責具體的施工測量管理王桂龍高級測工負責施工測量實施及內業處理丁凱高級測工負責施工測量實施及內業7、處理雷玉潤高級測工負責施工測量實施及內業處理3.2 儀器設備主要儀器設備清單:儀器/設備名稱型號規格精度等級數量是否鑒定備注全站儀徠卡TS022(1mm+1.5ppm)1臺是配備反射棱鏡電子水準儀索佳SDL300.3mm/km1臺是條碼銦鋼尺索佳0.3mm/km1臺是四、技術方案技術方案主要分為三步:1.施工控制測量、2.施工放樣、3.竣工測量。4.1施工控制測量施工控制測量流程:地面控制測量聯系測量地下控制測量。4.1.1地面控制測量交接樁完成后,對業主提交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網進行復測。平面控制點復測按精密導線的技術要求進行,采用附合導線。高程控制點,按二等精密水準測量技術要求進行復測。經嚴密8、平差后結果滿足精度要求時;按標準格式報送監理工程師。如果復測成果精度不滿足規范要求時,上報業主重新復測,應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反映。4.1.1.1平面控制點復測1導線測量使用儀器為中海達GPS共5臺,標稱精度為5mm+5ppm,徠卡DNA03電子水準儀一臺,標稱精度為0.3mm/km。以上儀器經測繪儀器計量檢測中心檢定合格。可用于相應等級精度要求的測量工作。2.導線測量主要為地面平面控制點,其中GPS點有15個、四等精密導線點有9個。外業完成后將數據整理復核,復核沒問題后采用科傻GPS平差軟件進行三位網無約束平差、二維約束平差、閉和差、重復基線較差平差計算。平面控制點復測的測量采用靜態模式,同步環9、組成大地四邊形結構,按邊聯式擴展聯測。本次復測按照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要求進行,選擇在衛星數4顆的時候進行觀測,平均重復設站數1.6,每一個點觀測時段長度60分鐘,數據采集間隔15秒,每個點觀測1個時段。現場衛星接收天線采用木質三腳架安置,光學對中誤差不大于1mm(現場檢驗),儀器高使用經過標定的鋼卷尺進行量取(讀數至mm),分別在測量前和測量后進行合計兩次量取,以兩次量取高度平均值做為最終儀器高度,兩次儀器高誤差按照規范要求2mm為合格。現場測量時,觀測時段數GPS接收機重新架設進行觀測并重新對中整平,以降低人為對中整平誤差的影響。全線控制樁及同步環聯測關系見附件GPS控制網圖。G10、PS控制網形圖 3.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規定各級GPS觀測的基本技術要求項目級別BCDE衛星截止高度角()10151515同時有效觀測衛星數4444有效觀測衛星總數20644平均重復設站數321.61.6時段長度23h4h60min40min數據采樣間隔(s)3010305155154.1.1.2高程控制測量復測1.水準測量使用儀器為索佳SDL30電子水準儀及其配套的條碼銦鋼尺,儀器標稱精度:0.3mm/km。2.本次復測采用二等附和水準路線形式進行往返測量。水準觀測前組織人員選擇水準路線確定觀測點、測站點,二等水準進行往返測量。高程測量主要為地面高程控制點,其中水準基點有9個。高程11、控制點復測的施測按二等精密水準測量的技術標準施測,其方法為:往測 奇數站上為:后前前后偶數站上為:前后后前返測 奇數站上為:前后后前偶數站上為:后前前后每一測段的往測與返測,分別在上午、下午進行,也可在夜間觀測。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根標尺必須互換位置。精密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偶然中誤差:2mm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全中誤差:4mm觀測次數:往返測各一次平坦地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和差:視距:60m前后視距差: 2.0m 前后視距累計差: 4.0m。高程成果的取值,二等水準應精確至0.1mm。高程控制點加密點間的距離在工業廠區、城鎮建筑區宜小于1km,但一個測區及周圍至少應12、有2個高程控制點。3.精密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指標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mm)附和水準路線平均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mm)偶然中誤差M全中誤差MW與已知點聯測附和或環線平坦地山地2424DS1因瓦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8L4n4出發前,對測量儀器水準尺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滿足規定;測量所需設備是否帶齊。5觀測前30分鐘,將儀器至于露天陰影處,使儀器與外界氣溫趨于一致;觀測時應用測傘遮蔽陽光,遷站時儀器應關機罩以儀器罩。6儀器距前后尺應大致相等,其差不能超出限制。7同一測站上觀測時,不得兩次調焦。8在兩相鄰測站上,按奇偶數測站的觀測程序進行觀測。9連續在13、各測站上安置水準儀時,應是其中兩腳螺旋與水準線路方向平行,而第三腳螺旋輪換置于線路方向的左側與右側。10每一測段的往測與返測,其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往測轉為返測時,兩水準尺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平儀器。11一個測段的水準測量路線的往測和返測應在不同的氣象條件下進行。12水準測量的觀測工作間歇時,要結束在固定的水準點上。13觀測時在水準儀視場角1不允許有障礙物。14本次水準測量閉合線路是以IIGDS39為起點經過IIGDS40、IIGDS41、IIGDS42、IIGDS43、IIGDS35、IIGDS36、IIGDS37、IIGDS38最后閉合到IIGDS39。(如下圖):水準線路示意圖4.1.1.14、3接口測量為保證施工的順利連接和接口的幾何尺寸的準確,施工前與鄰近區間的控制網進行復核測量,施工中對這些位置軸線、高程復核,并與有關部門進行確認,如發現誤差超過容許的范圍,及時與監理工程師聯系,會同監理工程師制定處理措施,保證接口正確連接。4.1.2 聯系測量聯系測量主要分為:平面聯系測量、高程聯系測量。4.1.2.1平面聯系測量 1.近井點測量為便于進行聯系測量,一般在豎井口附近設置近井點。測定近井點的位置,可采用極坐標法或導線測量等方法。1)極坐標法測定近井點當車站附近的精密導線點能夠直接測定近井點時,應利用精密導線點采用極坐標法直接測定近井點位置;同時利用檢查邊進行復核。為保證測量成果的15、可靠,此時應進行雙極坐標測量,即獨立進行兩次極坐標測量。近井點的點位中誤差應控制在10mm以內。2)導線測量方法測定近井點采用導線測量方法測定近井點時,應以精密導線點為起算依據,在其間應加密近井點并形成附合路線,近井點要納入近井導線中。近井導線測量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中精密導線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最短邊長不應小于50m,同樣近井點的點位中誤差應在10mm以內。近井點位置處在施工影響的變形區內,經常會發生變化,因此每次進行聯系測量時都要重新對近井點進行測量。 2.投點定向是以幾何定向法來完成,既聯系三角形定向,定向原理見圖4-3,定向示意見圖4-4。用聯系三角形定向將地面坐標及方向傳遞到始16、發井基底中。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坐標傳遞三次。定向測量的地下定向邊不少于2條。 每次聯系三角形定向均獨立進行三次,取三次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定向成果。井上、井下聯系三角形滿足下列要求: 兩懸吊鋼絲間距在中間風井處不小于5m。 定向角應小于1。 a/c及a/c的比值小于1.5倍。測量儀器為全站儀+反射片,聯系三角形邊長測量,每次獨立測量三測回,每測回往返三次讀數,各測回較差在地上小于0.5mm,在地下小于1mm。地上與地下測量同一邊的較差小于2mm。角度觀測用全圓測回法觀測六測回,測角中誤差在4之內。各測回測定的地下起始邊方位角較差不大于12,方位角平均值中誤差應在6之內。聯系三角形一次定向獨立進行三17、次,每次測量完后,變動二個吊錘位置重新進行定向測量,共有三套不同的完整觀測數據。4.1.2.2高程聯系測量傳遞高程測量采用鋼尺導入法示意圖見圖4-5。用鑒定后的鋼尺,掛重錘(重量與鋼尺檢定時的拉力相等),用兩臺水準儀在井上下同步觀測,將高程傳至井下固定點。整個區間施工中,高程傳遞至少三次。傳遞高程的地下近井點不少于2個,并對地下高程點間的幾何關系進行檢核。測定近井水準點的高程的地面趨近水準測量路線應附合在地面相鄰精密水準點上。趨近水準測量執行精密水準測量的有關技術要求。采用在豎井內懸吊鋼尺的方法進行高程傳遞時,地上和地下安置的兩臺水準儀應同時讀數,每次獨立觀測三測回,每測回變動儀器高度,三測回18、得到地上、地下水準點的高差較差應小于3mm,并在鋼尺上懸吊與鋼尺檢定時相同質量的重錘。三測回測定的高差進行溫度、尺長修正。圖4-5 高程傳遞示意圖4.1.3 地下控制測量 4.1.3.1導線點的布置 1.在施工完第一塊底板后、至整個車站長度的1/2處及車站底板結構完工時左右線底板均埋設導線點及水準點。在車站左右線各設立3個水準點及3個導線點,各點為200mmx100mmx10mm大小的鋼板,鑲直徑2mm、深為6mm的銅絲標志。如圖4-6。圖4-6 地下導線點、水準點標志示意圖 2. 地下控制測量采用附合導線法,導線測量采用全站儀施測,左、右角各測三個測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較差小于4,19、邊長往返觀測各兩個測回,往返觀測平均值較差小于3mm,每次延伸施工控制導線測量前,對首級控制導線點進行檢測,檢測點如變動,選擇另外穩定的控制導線點進行施工控制導線延伸測量。3.所有控制導線點和在每次測量施測完成后報監理、業主確認后,加以妥善保護。4. 樁位必須用砼保護,并用紅油漆作好測量標記。5.如果施工中無法直接將平面坐標系統引入底板,將采取聯系測量的方法進行投點。6.控制點定期檢核:為確保施工測量質量,對場區內布設的平面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應定期進行檢測,在工程進度進行到第一塊底板施工完成、底板施工至整個車站長度1/4、1/2、3/4處及車站底板結構完工時應進行底面加密控制點、地下導線及水準20、檢測;在施工期間,每兩個月應對地面控制網進行復測,各次檢測的方法和精度均要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并報駐地監理工程師復核后報業主。4.2施工放樣測量施工放樣控制重點主要包括:基坑開挖高程放樣;柱、底梁、側墻結構放樣;預留孔、預埋構件、門洞位置及洞門鋼環中心放樣;站臺板、屏蔽門預埋件、風道板、吊梁的放樣。施工測量流程:降水井、立柱樁、抗拔樁及地基加固鉆孔維護樁施工基坑土方開挖車站主體施工柱、底梁、側墻結構首次放樣預留孔、預埋構件、洞門、盾構環圓心放樣站臺板、屏蔽門預埋件、風道板的施工放樣控制。在施工放樣前,必須對與測量相關的施工圖紙進行全面復核,確保計算時所采用的設計數據正確無誤。施21、工放樣按“三級復核制” 的原則進行施測,確定成果無誤后方可進行下步工序的施工。4.2.1降水井、立柱樁、抗拔樁及地基加固當地面控制網加密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利用施工控制點進行降水井、立柱樁、抗拔樁及地基加固的施工。此時主要有三個步驟工作:1、 根據設計藍圖繪制類似于圍護結構施工控制一樣的坐標圖,在圖中標清楚每一個降水井、或者立柱樁等的點號,該圖使用帶有坐標的結構圖底圖繪制,因此,每個點可以直接量取坐標,將需要放樣點坐標量取后,匯總制作一張表格,便于隨后的放樣及資料報驗工作。2、 利用控制點及放樣坐標在現場進行放樣控制,在施工過程中還要對鉆機的垂直度等進行測量監控。3、 由于現場施工的影響,不可能22、一次將所有點放好,而且,放樣好的點一旦開始施工就會破壞,過程檢查時又需要重新放樣,增加了施工放樣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施工控制點難度,鑒于此點,在實際的測量放樣控制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在現場合適位置放樣偏移一定距離的控制線,具體施工某一個點時使用鋼卷尺量取支距的方法進行。尤其是鉆孔灌注樁,中心點放樣好之后,在埋設護筒之前要拉好十字交叉線。4.2.2鉆孔圍護樁施工鉆孔圍護樁是地下車站結構施工的第一個關鍵環節,施工時,應確保鉆孔樁的位置準確。放樣時以施工加密控制點為基準,首先在鉆孔樁中線的延長線上測設兩個控制點,控制點經過檢查滿足精度要求以后,在控制點上架設儀器,按照每1020根樁測定一個點,然后在兩23、點之間拉一根直線,用鋼尺進行放樣,將每個鉆孔樁的中心位置標定出來(為保證鉆孔樁不侵限,保證主體結構尺寸,鉆孔樁中心線可考慮外放10cm)。鉆孔樁樁體縱向允許偏差應控制在100mm以內,平面位置(相對于地鐵線路中線)應控制在+50mm0以內,垂直度控制在3以內。鉆孔時用水準儀測出護筒高,給出設計孔深和吊環尺寸,以控制樁頂高程。樁位放樣后,還需復核樁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確保放樣無誤。樁成孔后可采用測斜儀等測量鉆孔垂直偏差。4.2.3基坑土方開挖基坑開挖接近基底200mm時,采用人工開挖。將地面加密高程點采用吊尺法將高程引至基底,可在圍護樁上植入鋼筋頭作為高程控制點,邊開挖邊進行觀測,并每隔5m打入24、一個鋼筋樁頭,控制基底高程。基坑底墊層高程的控制,必須有兩次引測、復核,高程校差在規定范圍內的高程控制點,作為基點施測。首次放樣采用兩次不同方法施測校核。開挖底高程通過將設計開挖底標高平行上移(1m內)放至連續墻壁上做為基準線進行控制。4.2.4車站主體施工底板及側墻的施工:底板采用分段施工,在墊層混凝土澆注、防水層鋪設完成并澆注完細石混凝土保護層后,進行底板及側墻施工放樣。在放樣時,用全站儀放出側墻、底縱梁、集水井、立柱等結構與車站底板相交的結構線,并用墨斗彈上墨線。立柱與中板施工:在綁扎底板鋼筋前,在底板墊層上放出立柱結構線,并彈上墨線,立柱鋼筋和底板鋼筋一同綁扎。立柱模板固定后,需對立柱25、模板的垂直度進行檢查,要求模板安裝垂直度小于1%。中模板全部安裝好后,用水準儀對模板高程進行精確測量,調整模板的上下位置,以滿足車站凈空的要求。4.2.5柱、底梁、側墻結構首次放樣施工主體結構的柱、地梁、側墻放樣,采用結構輪廓線放樣及校核點放樣:柱位放樣,采用軸線量測與極坐標放點校核相結合,長度大于10m的大梁在梁徑長的中心點加測放樣點,點間距D7.500m。每道工序放樣,力求將放樣標點保留,至下道工序開始放樣時,不應兩道工序同時使用同一次的放樣點,這樣可以多一次校核程序。如必須使用同一次的放樣點,則必須經兩次以上的復測。側墻的放樣控制線,選擇在底板上放出留足裕量的施工控制線。既將施工凈空斷面26、的誤差控制在正差范圍內。4.2.6預留孔、預埋構件、洞門、盾構環圓心放樣預留孔洞、預埋構件、洞門位置放樣嚴格依照施工設計圖進行測量,精度以滿足規范各項要求進行控制。方法為由控制軸線定位后,將幾何圖形用墨線、紅漆彈畫于底模上。盾構環圓心放樣通過將預制支架固定在東西側內襯墻處(圓心附近),將圓心三維坐標投放至支架活動鐵板處做為盾構環放樣的基準點。4.2.7站臺板、屏蔽門預埋件、風道板的施工放樣控制車站站臺板、屏蔽門預埋件、風道板的施工,應使用已調整后的線路中線點和水準點及已通過業主測量隊復核過的底板控制點,或選用已與兩端區間聯測誤差小于允許值的導線控制點進行放樣。站臺板邊沿線、屏蔽門預埋件中心、吊27、梁邊線與車道中心線的間距誤差應控制05mm范圍內。站臺板底模高程控制宜控制在-50mm范圍內,并綜合考慮下沉余量。4.3竣工測量1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根據業主關于竣工測量的要求,利用與相鄰工程貫通后且消除了貫通誤差的導線點和高程點,及時進行竣工斷面測量。2以線路中線為基準線,將所測斷面的所有測點及斷面里程在側墻上用紅油漆十字標示出來。3沿里程增大方向,明挖法的直線段每隔6m、曲線段每隔5m測量一個斷面。聯絡通道、防淹門門框兩端、車站屏蔽門兩端點、折返線范圍內的中隔墻和立柱等斷面突變處須加測斷面。4竣工測量完成后,提交竣工測量成果表、竣工圖和竣工測量報告。五、測量工作的特點、重點、難點以及應對措28、施5.1測量工作的特點 車站附近控制點大部分布設在馬路上,測量工作干擾大;車站附近控制點較為稀少,測量工作量大;5.2測量工作的重點車站主體結構的橫向定位和高程定位,是測量工作的重點之一;隧道洞門測設,是礦山區間能否順利進行和準確貫通的關鍵,是測量工作的重點之二。5.3測量工作的難點交接點位受車流量和樹木影響,通視條件差,點位易動;控制網受五緣灣道改道、房屋拆遷、車站施工、基坑開挖、區間隧道掘進等因素影響,位置易發生變化。5.4應對措施加大人員、儀器設備投入,采用多種方式測量進行復核,堅持測量雙檢制。與作業班組加強溝通,提前規劃,加強測量工作前瞻性,減少施工干擾。對于重點部位測量控制,首先應分29、析其可能的偏差和產生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減少,達到施工控制的要求,必要時可提高施工測量的等級和精度。加強控制點的保護和復測,嚴格按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要求,對控制點進行定期的復測和聯測,在重要工序如:基坑降水穩定后、基坑開挖過程中進行必要的復測,重點部位開工前均進行控制點的復測和聯測。六、主要技術要求及保證措施1.測量人員和儀器必須有絕對的保證和相對的穩定。所有參加測量的人員都必須持證上崗,并且建立各測量人員的崗位負責制。測量儀器必須定期校檢和控制在使用有效期內。同時加強對測量儀器的管理;2.堅持測量工作雙檢制,利用已知點進行引測、加點和施工放樣前,必須采用先檢測后利用的原則,確定已30、知點檢測無誤后方可使用。凡接樁復測、施工放線放樣、竣工測量等每次都必須進行雙檢復核;無論從測量監理接樁、精測隊交接樁、還是施工放樣及施工過程測量交接樁,都必須辦理書面記錄、雙方簽字,重要樁點需有圖示說明。3.所有結構施工放樣測量數據資料必須事先在專用本上計算、復核完畢,并畫出放樣示意圖,標注尺寸、標高和采用的控制樁位置、里程、坐標等必要的所有數據。用于測量的圖紙、資料,應認真研究核對,確認無誤無疑后方可使用。4.原始記錄,必須在現場同步進行,嚴禁事后補記補繪,測量資料不允許涂改,不合格時立即進行補測或重測。5.測量過程必須有可追溯的詳細文字記錄,內容包括測量儀器編號及名稱、人員分工、測量讀數、31、計算公式、過程、結果,控制樁使用情況,氣候、日期、主測人、復核人等。6.放樣保護交底措施測量放樣完畢后,應及時將放樣點位移交給工程部和質檢部門、在下一道放樣程序完成前。應對放樣點位進行保護,以便校核。如在結構砼面放樣用墨線、紅漆彈畫的結構輪廓線,需在引出線上錘入鋼釘,或水泥包點并以紅漆標記,以便于施工隊伍施工和保護,也便于項目部質檢人員和監理對結構尺寸的檢查和驗收。測量放樣點保護交底流程示意圖七、測量安全保證措施 7.1保證測量儀器精度及設備安全測量操作過程中有專人對測量儀器進行看護以免交通機械及非測量人員對儀器的損壞;儀器的運輸過程中安排專人對測量儀器進行看護避免車輛的顛簸對儀器的損壞,保證測量儀器的精度穩定;按規定對測量儀器的進行鑒定及自檢,保證測量儀器的操作精度。7.2測量人員的安全1.在交通繁忙地段進行測量時人員必須穿戴反光背心,安排專職人員進行交通疏導;2.在建筑物下測量時人員必須配戴安全帽及注意高空落物;3.在高壓線下測量時注意塔尺的伸縮空間避免觸電;4.在地形復雜的地段測量時注意地面的孔洞及危險物品保證測量人員的安全。八、 儀器鑒定證書及主要人員資質第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