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乳山制梁場測量施工方案-一-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7652
2024-09-21
30頁
1.26MB
1、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乳山制梁場測量施工方案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萊榮鐵路ZQSG-3標項目部二二年十一月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乳山制梁場測量施工方案編 制 : 審 核 : 批 準 :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萊榮鐵路ZQSG-3標項目部二二年十一月目 錄第一章、編制依據11.1 編制依據1第二章、工程概況12.1 工程概況1第三章、測量的組織和準備23.1 人員配備23.2 測量技術保障措施23.3 測量主要儀器設備配備及使用自檢制度33.3.1 水準儀自檢規程33.3.2 全站儀自檢規程5第四章、平面、高程控制網的建立64.1 平面控制網62、4.2 高程控制網6第五章、分項施工測量65.1 場地土方調配65.2 制梁臺座放樣65.3 存梁臺座放樣75.4 其他結構放樣75.5 箱梁預制75.5.1 模板安裝檢測75.5.2 支座板驗收75.5.3 梁體外觀測量75.6 箱梁徐變85.6.1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總則85.6.2 產生徐變變形的原因85.6.3 預應力混凝土梁梁體變形限值95.6.4 梁體上拱度的施工控制105.7 補救措施115.8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115.8.1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要求125.8.2 變形規定及觀測周期125.8.3 觀測注意事項135.8.4 梁體徐變計算14第六章、沉降變形觀測146.1 工作內容13、46.2 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146.3 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146.4 沉降變形測量控制標準156.5 沉降觀測具體方法156.6 沉降變形觀測點布置166.7 沉降變形測量工作基本要求176.8 沉降觀測的具體步驟和要求186.8.1 制梁臺座186.8.2 存梁臺座186.8.3 沉降超標處理方案19第七章、梁體彈性上拱觀測207.1 技術要求207.2 觀測點的布置207.3 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207.4 觀測精度要求217.5 觀測方法217.6 觀測頻次要求21第八章、測量安全生產管理及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措施218.1 測量安全生產管理218.2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4、防控措施228.2.1 新冠病毒肺炎發病癥狀228.2.2 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228.2.3 傳播途徑228.2.4 新冠病毒肺炎的潛伏期238.2.5 項目疫情防控措施23第九章、質量管理措施23第十章、測繪成果保密制度24IV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工程LRTLSG-3標段乳山制梁場測量施工方案第一章、編制依據1.1 編制依據序號類 別文件名稱編 號1國家規范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 12897-20062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8-20093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4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5行業規范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5、 10601-20096高速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 10752-20187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 10101-20188鐵路工程衛星定位測量規范TB 10054-20109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201610設計文件萊榮高鐵建設工程設計圖紙文件第二章、工程概況2.1 工程概況新建萊西至榮成鐵路站前工程LRTLSG-3標段乳山制梁場位于山東省威海市境內,線路起自青島萊西市,經煙臺萊陽市、海陽市,威海乳山市、南海新區、文登區至榮成市,正線長度192.8km,設計時速350km/h。公司承建的LRTLSG-3標段制梁場,為DK132+450處的乳山制梁場。乳山制梁場負責DK116+1416、.70DK117+690.54跨銀金大道特大橋、DK118+344.22DK118+486.26跨26縣道大橋、DK119+095.03DK120+309.16楊家村特大橋、DK121+352.75DK124+299.54小孤山特大橋、DK124+909.69DK128+485.95徐家河特大橋、DK129+105.30DK130+065.29四甲村特大橋、DK130+222.39DK131+705.89吳家屯特大橋、DK132+667.70DK136+652.14跨S206省道特大橋、DK137+123.80DK145+233.06黃壘河特大橋范圍預制架設任務。項目部承建的乳山制梁場位于線路7、DK132+500右側乳山市南黃鎮東珠塂村附近,相距206省道1.2公里,制梁場占地面積約271畝,負責共718孔箱梁預制任務。制梁區設置14座制梁臺座(32m制梁臺座13個、32m和24m共用制梁臺座1個),綁扎胎具6個,最大生產能力為2.8榀/天。設有存梁臺座91個。最大存梁能力為182片。第三章、測量的組織和準備3.1 人員配備針對本工程的特點,項目部設有測量部,負責工程施工中所有的施工測量工作。梁場測量主要技術人員配置如表3.1:表3.1 測量部人員配置及工作職責序號姓名崗位人員數量主要職責1張明測量工程師1全面負責項目部測量工作2張朝陽測量工程師1負責梁場施工測量3.2 測量技術保障8、措施為保證工程施工過程中各項測量數據準確、有效,測量結果滿足工程施工設計要求,制訂以下保證措施:1 測量定位系統中各項參數設置,由測量工程師親自完成,并按時檢查。其他人員不經測量工程師同意不得擅自更改。2 測量過程中所有構筑物軸線點的坐標計算必須由兩人分別計算復核。3 專人保管定期檢定保證測量儀器的測量精度,超過期限的測量儀器未及時送檢的,禁止在測量工作中使用。建立儀器檢定臺賬和儀器使用臺賬。3.3 測量主要儀器設備配備及使用自檢制度根據工程需要,項目部測量部所有儀器投入使用前均需通過國家法定計量單位檢定合格,測量軟件滿足相關規定。項目部測量部擬投入的主要測量設備見下表3.3:表3.3 測量儀9、器設備配置序號名稱規格型號精度指標數量(臺/件/套)狀態1多頻GPS接收機三鼎T66PRO實時動態測量:水平10mm+1ppm RMS垂直20mm+1ppm RMS1套檢定合格2全站儀徠卡TZ08-1R5001秒1套檢定合格3電子水準儀徠卡LS100.3毫米1套檢定合格4普通水準儀蘇一光DSZ21.5毫米1套檢定合格3.3.1 水準儀自檢規程1 圓水準器的檢驗和校正轉動腳螺旋使圓水準氣泡居中,將儀器旋轉180度,如氣泡居中,則正常,否則校正。校正方法:首先整平儀器,使圓水準氣泡居中,旋轉180度,調整腳螺旋使氣泡退回到偏離量的一半;松開圓水準器的固定螺旋,用拔針拔動圓水準器的校正螺絲,使氣泡居10、中;重復第二步直到儀器轉到任何位置圓水準氣液始終居中。2 i角的檢驗與校正檢驗方法在平坦地面上選取相距100m的A、B點,水準儀架在中間位置測量兩點高差為H;將水準儀置于距A或B點1m處測其高差H,若H=H,說明儀器的水準管平行于視準軸,無需校正。若HH,則計算i角,如果i角大于15,則需要進行校正(如表3.3.1)。校正方法:將校正的儀器整平置于A,B之間的A端或B端,在A尺上讀出a1;然后讀出B尺,其讀數為a1+H,用撥針撥動校正螺旋使a1+H=a1+H,重復以上步驟,使儀器放任一位置,a1+H=a1+H。3 十字絲的檢驗與校正檢驗方法:整平儀器,將橫絲對準一固定點,轉動水平微動螺旋,如固11、定點始終在橫絲上移幼則正常,否則需校正。校正方法:螺絲刀松開十字環三個管轉動螺旋:轉動十字絲環移動到點位偏移量一半,重復以上操作直到滿足條件為止,其它故障送儀器檢測單位,檢測校正。表3.3.1 水準儀i角檢驗及校正記錄儀器: 方法:AI1BI2 標尺:A B 觀測: 記錄: 日期:儀器距標尺距離 SA m SB m儀器站I1I2觀測順序A尺讀數a1B尺讀數b1A尺讀數a2B尺讀數b21234中數高差(a-b)(mm)計算: 校正: 說明:校正工作應緊接著檢驗工作進行。3.3.2 全站儀自檢規程(1) 照準部水準器的檢驗和校正檢驗方法:1 將儀器置于平坦、堅固地面上,轉動腳螺旋使水準泡居中。2 12、轉動照準部90度調動儀器,使水準氣泡居中。3 將照準部旋轉180度,若氣泡無偏差則無需校正,否則校正。校正方法:1 轉動腳螺旋,使氣泡移動偏離量的一半。2 用校正針轉動水準器校正螺旋,改正偏離的另一半,使氣泡居中;重復1-3步,直到照準部在任一方向上氣泡都居中。(2) 2C值檢驗1 將儀器安置在穩定裝置或三腳架上并精密整平; 2 瞄準平行光管分劃板十字絲或遠處明顯目標,先后進行正鏡和倒鏡觀測;得到正鏡(盤左)讀數HI和倒鏡(盤右)讀數HR;3 計算照準差2C=HI-HR180;如果2C13,則無需調整;如果2C13,則需進行調整(如表3.3.2)。表3.3.2 全站儀2C值檢驗序號觀測目標盤左13、讀數盤右度數2C值備注1A2B3C4A備注四等以上導線,一測回內2C值互差13秒。一級及以下導線,一測回內2C值互差18秒。第四章、平面、高程控制網的建立本工程坐標系統采用CGCS2000橢球參數,其中央子午線為121度51分,高程采用1985國家基準高程。4.1 平面控制網根據已知控制點我梁場采用全站儀導線測量技術。為能保證在采用全站儀測量及放樣時控制點有足夠的密度,在梁場附近安全且不易被破壞的地方選點,采用全站儀導線測量方法對加密點位進行測量。4.2 高程控制網為保證梁場結構物高程精準,需將高程從控制點引至梁場加密點以方便施工控制,測量時采用徠卡LS10從設計指定高等級水準點引測至各加密點14、,組成閉合水準控制環。加密水準點以上級基準點高程為起算依據,按測段距離加權嚴密平差。第五章、分項施工測量平面及高程控制網布設完成后,開始進行梁場各項施工建設。5.1 場地土方調配采用網格法進行場地內土方調配整平,首先將制梁場按25m*41m進行網格劃分,由測量人員用RTK放出網格點,實測出清表后高程,然后根據場地土方調配量,設計出場地高程,最后進行現場土方調配和場地整平。5.2 制梁臺座放樣根據設計圖紙選取制梁臺座的四角坐標和輪廓線坐標,施工時測量人員采用全站儀或RTK進行支墩坐標放樣,高程采用水準儀測出制梁臺座支墩頂部的設計高程,并用紅油漆在模板上標識出,以指導混凝土澆筑施工。5.3 存梁臺15、座放樣根據設計位置計算出存梁臺座的四角坐標和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位置坐標,施工時測量人員采用全站儀或RTK進行支墩坐標放樣和混凝土管樁位置放樣。高程采用水準儀測出支墩頂部的設計高程。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沉樁施工時,用水準儀進行實時高程測量,達到設計高程后即停止施工。5.4 其他結構放樣根據梁場CAD平面布置圖選取結構物坐標,經測量部長復核無誤后進行現場施工放樣。5.5 箱梁預制5.5.1 模板安裝檢測(1) 反拱檢測用水準儀沿著底模及頂模中心線和兩邊對每三米進行檢測,每個斷面分別有2個點,根據反拱值計算出其高程。(2) 尺寸檢測用夾尺鉗夾住標定的鋼卷尺兩端,一端固定在模板邊,另一端用管型拉力計掛住夾尺16、鉗拉到150N,注意尺子水平,檢測模板長度。5.5.2 支座板驗收箱梁預制前由施工人員將支座板安裝好,調平后通知測量人員進行驗收,要求支座位置必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基準面上其不平整度不大于2mm。5.5.3 梁體外觀測量箱梁預制完成后存放至存梁臺座需對梁體尺寸進行測量,主要檢測箱梁的長度、寬度、高度。1 長度測量用夾尺鉗夾住已標定50m鋼卷尺兩端,一端固定在梁端,另一端用管型拉力計掛住夾尺鉗拉到150N,注意尺子水平。兩端讀數相減再加上懸空標定修正值得出梁體全長,再讀兩端支座板縱橋向中線處讀數,相減得出梁體跨度。2 寬度測量測量方法:測量梁體中線,劃分L/4,L/2,3L/4位置,用50m鋼卷尺17、測量三斷面以及梁體端位置。3 高度測量測量方法:用標定的水平靠尺靠緊梁體底板,再用標定的5m鋼卷尺測量頂板中線到底板中線的高度,梁頂面部分用水準儀測量。5.6 箱梁徐變5.6.1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總則預應力混凝土橋梁修建中,對混凝土梁體上拱度的預計和觀測非常重要,它是正確設置預制梁底座反拱的參數及施工經驗積累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生產預制前對上拱度的精確驗算是重要結構梁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對后期有砟軌道的鋪設提供有效的參考數據。5.6.2 產生徐變變形的原因預應力鋼筋的張拉力對預制梁的反作用力是偏心預壓力,它引起梁體上撓(上拱),根據材料力學,上拱是由于構件在彈性范圍局部壓縮產生,是預制梁被施加預18、應力后產生的初始彈性撓度。預應力施加完成后梁體達到靜力平衡,但在工程實踐中,預制梁的上拱在一定時間內繼續增加。這種現象是混凝土材料本身特性所致。混凝土不是理論上的勻質彈性材料,在結硬過程中會產生收縮變形,在長期受預壓應力會產生徐變變形,即應變隨時間繼續增大。對混凝土的試驗研究指出,終徐變變形量可達到初始變形量的23倍。預制梁上拱的繼續增大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徐變變形引起的。5.6.3 預應力混凝土梁梁體變形限值1 在靜活載作用下,梁體豎向撓度限值:LL/1600。2 在列車橫向搖擺力、離心力、風力和溫度力的作用下,梁體的水平撓度應小于或等于梁體計算跨度的1/4000,無砟軌道橋梁相鄰梁端兩側的鋼軌19、支點橫向相對位移不應大于1mm。3 在活載作用下,梁端豎向轉角不應大于1.5rad。4 以一段3.0m長的線路為基準,ZK活載作用下,一線兩根鋼軌的豎向相對變形量不應大于1.5mm。5 軌道鋪設后,無砟橋面梁的豎向殘余徐變變形不應大于10mm。6 上拱度驗算是為存梁期內觀測梁拱度變化提供依據,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同時為準確設置反拱提供參考值。初始彈性上拱度計算fdy采用材料力學方法計算梁的跨中上拱度,彎矩面積法:fdy=l0(MyMx/EI)dx-1Mx-在跨中作用的單位力在任意截面x處所產生的彎矩值My-傳力錨固時有效預拉在任意截面x處所引起的彎矩值EI-構件截在抗彎剛度,先張法EI=0.8520、EhI。后張法EL=EhIl-梁計算跨度存梁期上拱度計算fy砼梁張拉完成后,在自重、預壓應力等長期持續作用時,因砼的徐變作用,其拱度值將繼續增長變化,其變化量可按計算所需時間處荷載彈性拱度乘以徐變系數(t,)求得:fy=(fdy-fdg)1+(t,)fdy砼梁在加載齡期為時,梁體產生的上拱值(1式中考慮由于混凝土收縮、徐變,管道偏差,摩擦影響引起預應力損失后的上拱值,跨徑25m以上的箱梁,在計算中,不宜采用永存預拉力作為驗算參數)fdg-梁體自重引起的撓度t-砼齡-砼梁加載齡期(t,)-徐變系數5.6.4 梁體上拱度的施工控制預制梁張拉完畢后應對跨中30天的上拱值進行觀測并與驗算值比較,若正負21、差異超過20%,則應采取措施.為保證梁體在允許的拱度之內,應從砼配制、澆筑、養生及存梁環境方面進行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設計和試配選定。提高砼的和易性不宜采用加大砂率和水泥的方法,強度不宜配制過高。混凝土拌和物的塌落度、水灰比應嚴格控制。試配時應做靜抗壓彈性模量試驗,以滿足驗算的參數要求。從實踐經驗看混凝土中不應使用加氣劑。混凝土梁體一般較高,混凝土的方量較大,應采用附著式和插入式振搗器共同進行振搗,特別是張拉的直接受力區混凝土一定要密實,同批梁的混凝土拌和一定要均勻,配合比控制準確,砼運輸時間要相近,振搗要密實、全面。否則會由于梁與梁之間混凝土差異較大,使梁體張拉后上拱值亦差異很大。122、 嚴格按設計規定的方式張拉,同一批梁最好在同一強度時進行預加應力。施工中不能隨意更改梁體張拉次序、批次。2 預應力張拉完畢后應及時壓漿(24h以內),管道壓漿要求密實。當水泥漿結硬時即可傳力,提高構件的抗彎剛度,減少梁體上拱。3 養護期內保證混凝土處于潮濕狀態,減少日照引起的溫度應力彎曲。4 濕潤的環境可以扼制砼徐變變形,因此梁體存放期內要保持75%以上的溫度,避免過份干燥。5.7 補救措施存梁期間應采用可靠儀器觀察主梁變形。當變形增長較快,超過上拱限值時應吊裝或加載預壓5.8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1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標的制作:圖5.8-1 豎直布置沉降觀測標示意2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標的埋設:3 23、采用豎直布置觀測標,外露3cm,埋入115mm。4 前3片梁每片都設置觀測標,以后每100孔選擇1孔設置觀測標,當實測彈性上拱度大于設計值的梁,前后未觀測的梁應補充觀測標,逐孔進行觀測。圖5.8-2 平面布置示意圖5.8-3 立面布置示意注:總共6個點,3個斷面,分別在梁端550mm處和跨中處,距梁中心線為4450mm。5.8.1 梁體徐變變形觀測要求1 觀測精度要求:觀測精度要求1mm,讀數取位至0.01mm。2 觀測方法:按照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形成閉合水準路線,其中1,2,3,4構成第一個閉合環,測點3,4,5,6構成第二個閉合環。5.8.2 變形規定及觀測周期1 終張拉完成時,梁體跨中24、彈性變形不易大于設計值的1.10倍;扣除各項彈性變形、終張拉60天后,L50m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實測值不應大于7mm,不能滿足上述要求時,應根據梁體變形的結果,確定梁體的實際彈性變形及徐變系數,重新估算無砟軌道的鋪設時間。2 對原材料變化不大、預制工藝穩定、批量生產的預應力砼預制梁,每30孔選擇一孔設置觀測標,當實測彈性上拱度大于設計值的梁,前后未觀測的梁應補充觀測標,逐孔進行觀測。(變形限值)3 觀測頻次表5.8.2 梁體測量間隔觀測階段觀測周期預應力終張拉張拉前后各一次預應力張拉完成無砟軌道鋪設前張拉完成后第一天張拉完成后第二天張拉完成后第三天張拉完成后第五天終張拉完成后13月,每7天為一25、測量周期橋梁附屬設施安裝1次/周,要求安裝前、后必須各有一次無砟軌道鋪設期間1次/周無砟軌道鋪設完成后第03個月,每一個月為一測量周期第424個月,每三個月為一測量周期5.8.3 觀測注意事項1 觀測人員要明確職責,指定專人做好連續觀測,觀測員請假前應做好觀測交接工作。2 觀測人員作好觀測記錄,填好觀測記錄表格,觀測日期等齊全。3 實行“五固定”即“固定水準基點、工作基點、固定人、固定測量儀器、固定監測環境條件、固定測量路線和方法”,以提高觀測數據的準確性。4 觀測人員將簽字齊全的觀測數據記錄表整理存檔。5 觀測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5.8.4 梁體徐變計算對于梁體的徐變變形觀測,每孔梁支26、點之間的梁體徐變變形應以兩支點的連線為基準線進行觀測計算,由于下部結構沉降變形的影響,該基準線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梁體觀測點至該基準線的垂直距離利用幾何方法計算取得,垂直距離差值就是梁體徐變變形量。由于在對梁體徐變觀測時采用了兩個觀測環線,其中2、5號點為兩個環線的公共點,在計算徐變時須利用2、5號點將兩個環線的觀測數據歸化到一個平面進行計算。第六章、沉降變形觀測6.1 工作內容乳山制梁場沉降變形觀測工作以制梁臺座、存梁臺座的沉降觀測。6.2 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觀測標:選擇20mm不銹鋼,頂部磨圓,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設表面3mm。圖6.2 觀測標示意6.3 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27、制梁場沉降觀測按沉降變形等級三等的要求(國家二等水準測量)施測,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規定執行:表6.3 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沉降變形測量等級沉降位移測量沉降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mm)相鄰沉降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mm)三等1.00.56.4 沉降變形測量控制標準1 制梁臺座箱梁制作時底模四角點,特別是支座位置必須保持在同一水平面基準面上其不平整度不大于2mm,所以在箱梁預制時制梁臺座的沉降直接影響箱梁制作的外觀尺寸是否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2 存梁臺座箱梁存放要求四個支點平整度不大于2mm。3 梁部終張拉完成時,梁體跨中彈性變形不應大于設計值的1.10倍;扣除各項彈性形變、終張拉60天后28、,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實測值不應大于限值的70%。6.5 沉降觀測具體方法1 水準網的觀測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施測,采用單路線往返觀測。每次觀測均形成閉合檢驗條件。2 采用Leica LS10型電子水準儀,儀器及配套水準尺均在有效合格檢定期內。水準儀與水準尺在使用前及使用過程中,經常規檢校合格,儀器各種設置正確。3 外業測量使用同一類型儀器,沿同一路線進行。觀測成果的重測和取舍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有關要求執行。觀測時,視線長度50m,前后視距差1.5m;視線高度0.55m;測站限差:兩次讀數差0.4mm,兩次所測高差之差0.6mm;觀測讀數和記錄的數字取位:使用29、Leica LS10型儀器級儀器,讀記至0.01mm。4 觀測順序方法采用奇偶站交替:觀測順序按如下進行: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 偶數站為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前 偶數站為后前前后表6.5 沉降觀測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每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檢測已測高差較差 (mm)使用儀器、觀測方法的要求二等1.00.34L6L徠卡LS10型儀器,按暫行規定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實測 數據處理時,閉合差、中誤差等均滿足要求后進行平差計算,主水準路線要進行嚴密平差,選用經鑒定合格的軟件進行。6.6 沉降變形觀測點布置制梁場為了滿足變形觀測的需要30、在制梁臺座兩端各設置3個觀測標;觀測點設在臺座外端條形基礎上,每臺座布設6個點,觀測點距地梁高度在10cm左右,外漏3cm。在存梁臺座承臺兩側端頭各設置2個觀測點;觀測點設在存梁承臺靠支座墊石橫向外側20cm,每孔存梁臺座布設4個點。在簡支箱梁的每孔梁徐變設置觀測標6個。分別位于兩側支點及跨中;連續梁上的觀測標根據不同跨度,分別在支點、中跨跨中及邊跨1/4跨中附近設置。圖6.6 制梁、存梁臺座觀測標示意6.7 沉降變形測量工作基本要求 水準基點使用時應作穩定性檢驗,并以穩定或相對穩定的點作為沉降變形的參考點,并應有一定數量穩固可靠的點以資校核。 每次觀測前,對所使用的儀器和設備應進行檢驗校正,31、并保留檢驗記錄。 通過沉降的觀測,驗證和校核設計理論、設計計算方法,并根據沉降資料的分析預測總沉降和工后沉降量,進而確定箱梁工后變形是否滿足鋪設軌道要求。 根據沉降資料分析,對沉降量可能超標的臺座研究對策,提出改進措施,并對出現非正常沉降位移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觀測期內,沉降變形實測值超過設計值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并根據實測結果調整計算參數,對設計預測沉降變形進行修正或采取控制措施。6.8 沉降觀測的具體步驟和要求6.8.1 制梁臺座制梁臺座沉降的首次觀測在首片梁澆筑前進行,以獲得初始值。澆筑第一片箱梁時,砼澆注前后各觀測1次,在預應力預張拉和初張拉后各觀測1次,移梁后觀測1次。按以上頻次連32、續觀測3片,當沉降量趨于穩定,沉降值小于0.5mm時,可延長觀測周期1次/周,在制梁臺座預制10片箱梁后,數據仍趨于穩定且小于0.5mm,可延長觀測周期至1次/月,觀測期間出現異常沉降現象,應增加觀測頻次。表6.8.1 制梁臺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測周期砼澆筑期間砼澆筑前觀測1次砼澆筑后觀測1次預應力張拉期間梁預張拉前觀測1次梁初張拉后觀測1次移梁期間移梁后觀測1次6.8.2 存梁臺座存梁臺座沉降的首次觀測在首片梁存放前進行,以獲得初始值。存放后當天1次,第二天測1次,第三天測1次,之后每周觀測1次,若連續觀測12個月沉降均勻穩定,沉降值小于0.5mm時,可延長觀測周期至每月1次, 觀測期間出33、現異常沉降現象,應增加觀測頻次。雙層梁存放時,當天觀測1次,第二天觀測1次,第三天觀測1次,之后每周1次,若連續觀測12個月沉降均勻穩定,沉降值小于0.5mm時,可延長觀測周期每月觀測1次,觀測期間出現異常沉降現象,應增加觀測頻次。表6.8.2 存梁臺座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測周期首片梁存放前觀測1次首片梁存放后存梁當天觀測1次存梁后第二天觀測1次存梁后第三天觀測1次存梁后沉降穩定后每星期觀測1次存梁后1-2個月沉降穩定每月觀測1次第二片梁存放后存梁當天觀測1次存梁后第二天觀測1次存梁后第三天觀測1次存梁后沉降穩定后每星期觀測1次存梁后1-2個月沉降穩定每月觀測1次6.8.3 沉降超標處理方案34、1、制梁臺座當基礎發生不均勻沉降時,應增加觀測頻次,若沉降量趨于穩定時,可在底模和制梁臺座間加墊鋼板,保證底模的平整度及預設反拱。若下沉仍然再繼續,則不應在此制梁臺座上預制梁,組織技術人員查找原因。2、存梁臺座當臺座相對高差超過2mm時,應立即使用移梁機將梁體同步升起后,在沉降臺座的頂面加墊鋼板,使4臺座頂面相對高差調整在同一平面內,偏差不超過2mm。同時加強監測頻次,嚴密監控基礎變化情況。如果下沉和變形仍再繼續,應迅速將存放的箱梁移到其他的存梁臺座上。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仔細查找原因。第七章、梁體彈性上拱觀測7.1 技術要求1、終張拉完成時,梁體彈性變形不得大于設計值的1.10倍。2、除去各35、項彈性變形,終張拉60天后,梁體跨中徐變上拱度實測值不應大于7mm。3、終張拉/放張后30d,梁體上拱度不得大于L/3000(嚴禁超張拉)。7.2 觀測點的布置簡支箱梁每孔梁觀測點6處,分別位于梁頂面支點處及跨中位置(綠色為觀測標位置)。圖7.2-1 BIM梁部測點橫向布置圖7.2-2 簡支箱梁彈性變形觀測表布置7.3 觀測元件與埋設技術要求同5.8。7.4 觀測精度要求梁體彈性上拱變形的觀測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01mm。7.5 觀測方法同5.8.1。7.6 觀測頻次要求 預應力簡支箱梁梁體彈性變形觀測在預張拉前及終張后各一次。第八章、測量安全生產管理及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措施8.36、1 測量安全生產管理梁場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和安全保障及應急救援預案,強化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確保安全生產。測量人員安全管理如下:1 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2 轉移儀器時,應雙手托住儀器的基座和下盤,不準用手提儀器。搬運儀器必須裝箱上鎖,并檢查提環、背帶背架及運輸工具是否牢固,確實牢固后方能搬運。搬運安在三腳架上的儀器時,嚴禁平扛橫抱,行走要慎重,嚴防儀器碰撞腳手架、鋼絲繩以及建、構筑物等。3 儀器設備須有專人管理,并進行定期檢查,維護和保養,禁止37、儀器帶故障運行。4 使用梯子時,必須先檢查梯子是否穩固,是否符合安全要求。5 作業人員應熟悉操作規程,作業前要認真檢查要操作的儀器設備是否處于安全狀態。8.2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措施8.2.1 新冠病毒肺炎發病癥狀根據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顯示,新型肺炎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癥狀少見。具體如下:1 一般癥狀:發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癥狀輕微,可無發熱。2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3 多數患者為中輕癥,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8.2.2 普通感冒和新型38、肺炎的區別根據國家防疫站專家李蘭娟的電視采訪資料,目前二者早期的癥狀是非常相似的,有的發燒、有的干咳,有的呼吸道癥狀,發燒以后乏力,甚至有的還有點消化道的癥狀。醫學鑒別需要咽拭子取個樣,做病毒檢測然后區分甲流、乙流還是新冠病毒。8.2.3 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口腔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包括手污染導致的自我接種)、結膜傳染以及空氣傳播。1 飛沫可以通過一定的距離(一般是1米)進入易感的粘膜表面。由于飛沫顆粒較大(大于5um),不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日常面對面說話、咳嗽、打噴嚏都可能造成飛沫傳播。如果周圍有疑似新冠病毒患者,記得戴口罩并盡量保持1米的距離。口罩使用后應當正確丟棄,與患者接觸后應該用肥39、皂和流動水等徹底清洗雙手。2 可通過空氣傳播的顆粒,一般直徑小于5um,能長時間遠距離散播后仍有傳染性的顆粒。通過空氣傳播的病原體也可以經過接觸傳播。3 接觸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粘膜或者皮膚的直接接觸傳播。病毒可以通過血液或者帶血的體液經過粘膜或破損的皮膚進入人體。8.2.4 新冠病毒肺炎的潛伏期新冠病毒肺炎的潛伏期平均在7天左右,短的在23天,長的1012天。將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期定為14天,并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醫學觀察。通過以上分析,該傳染病隱蔽期長,發病癥狀和普通感冒有共同處,不易鑒別,癥狀變化因人而異,需要14天的觀察和醫學檢測,綜合判定風險較大。8.2.5 項目疫情防控措施1 測量辦40、公區防控措施保持辦公區環境清潔,每日通風不少于3次,每次2030分鐘,通風時注意保暖。辦公時人與人之間保持1米以上距離,辦公時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飲水,堅持在進食前、如廁后嚴格洗手。每日須對門廳、樓道、會議室、電梯、樓梯、衛生間等公共部位進行消毒,盡量使用噴霧消毒。每個區域使用的保潔用具要分開,避免混用。2 文件傳閱及儀器使用要求優先采用電子文件傳閱,如確需紙質文件,傳遞紙質文件前后均需洗手,傳閱文件時佩戴口罩。充分利用網絡、視頻會議等形式溝通,不可避免的,采取一對一面談。測量儀器每次進行施工使用之后進行消毒。第九章、質量管理措施質量管理的具體措施上做到“三個到位”:1 責任到位作業前41、由測量部長組織相關人員對已有資料進行認真分析,明確要求和責任。測量過程中外業觀測與內業處理,都須嚴格按有關規范要求進行。2 檢查到位嚴格成果質量檢驗與檢查。每天對觀測數據進行處理,確保成果準確可靠。3 管理到位對測量的各個環節進行過程管理。并隨時接受業主及本工程監理的監督與指導。第十章、測繪成果保密制度1、本標段認真貫徹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誰上網、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把保密工作責任制落實到個人。2、設計院下發的測繪成果由保密責任人專人保管,不得擅自復制、轉讓或者轉借。確需復制、轉讓或者轉借的,必須經保密責任人批準;設計院下發的測繪成果的復制品按照原密級管理。3、傳遞地形圖、涉密數據等涉密42、載體,禁止通過普通郵政渠道傳遞。4、禁止使用電話、傳真、INTER網(專線除外)傳輸涉密測繪成果。5、保存有涉密測繪成果的計算機和局域網必須與INTER網物理隔離。6、保存有涉密測繪成果的光盤、磁帶、硬盤、便攜式計算機等載體一律不允許私自帶出辦公區。7、涉密測繪成果數據須由專人嚴格管理。8、銷毀超過保存期限的涉密載體,必須登記、造冊,經過鑒定和領導審批后到指定地點進行銷毀,并有監銷人員在場,銷毀清冊存檔保存。 9、輸入輸出設備由工程部門統一管理,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輸入輸出設備,除經許可使用設備的人以外,其他人員不得使用設備。 10、保存有涉密測繪成果的筆記本電腦禁用無線網卡。11、確因工作需要筆記本電腦攜帶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須由使用人申請。12、如發現涉密測繪成果泄密,失密事件,應及時報告單位主管領導和上級保密管理部門,及時查清事件發生的原因及責任,將事件調查處理到位。25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1
2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