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碗扣式腳手架技術交底.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08021
2024-09-21
7頁
24.89KB
1、最新整理碗扣式腳手架技術交底碗扣式腳手架搭設技術交底一、材料要求1、碗扣式腳手架用鋼管應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直縫電焊鋼管(GB/Txxx93-92)或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GB/T3092)中的Q235A級普通鋼管,其材質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的規定。2、碗扣架用鋼管規格為Φ48×3.5mm,鋼管壁厚不得小于3.5-0.025mm。3、上碗扣、可調底座及可調托撐螺母應采用可鍛鑄鐵或鑄鋼制造,其材料機械性能應符合GB9440中KTH330-08及GB1xxx2中ZG270-500的規定。4、下碗扣、橫桿接頭、斜桿接頭應采用碳素鑄鋼制造,其材料機械2、性能應符合GB1xxx2中ZG230-450的規定。名稱型號規格(mm)市場重量(kg)設計重量(kg)專用斜桿ZXG-091248×3.5×1270 5.89ZXG-121248×3.5×xxxx0 6.76ZXG-121848×3.5×1920 8.73十字撐XZC-091230×2.5×xxx0 4.72XZC-121230×2.5×xxx0 5.31XZC-121830×2.5×2060 7TL-30寬度300 1.68 1.53TL-60寬度3、600 9.30 8.60LLX12 0.18KTZ-45可調范圍≤300 5.82KTZ-60可調范圍≤450 7.12KTZ-75可調范圍≤600 8.5KTC-45可調范圍≤300 7.01KTC-60可調范圍≤450 8.31KTC-75可調范圍≤600 9.69JB-120 1200x270 12.8JB-xxxx xxxx0x270 15JB-180 1800x270 17.9JT-255 2546×530 34.75、采用鋼板熱沖壓整體成形的下碗扣,鋼板應符合GB700標準中Q235A級鋼的要求,板材厚度不得小于6mm。并經60064、50·C的時效處理。嚴禁利用廢舊銹蝕鋼板改制。6、立桿連接外套管壁厚不得小于3.5-0.025mm,內徑不大于50 mm,外套管長度不得小于160mm,外伸長度不小于110mm。7、桿件的焊接應在專用工裝上進行,各焊接部位應牢固可靠,焊縫高度不小于3.5mm。8、立桿上的上碗扣應能上下串動和靈活轉動,不得有卡滯現象;桿件最上端應有防止上碗扣脫落的措施。9、立桿與立桿連接的連接孔處應能插入Φ12mm連接銷。10、在碗扣節點上同時安裝1-4個橫桿,上碗扣均應能鎖緊。11、構配件外觀質量要求: 鋼管應無裂紋、凹陷、銹蝕,不得采用接長鋼管; 鑄造件表面應光整,不得有砂眼、縮孔、裂5、紋、澆冒口殘余等缺陷,表面粘砂應清除干凈。 沖壓件不得有毛刺、裂紋、氧化皮等缺陷; 各焊縫應飽滿,焊藥清除干凈,不得有未焊透、夾砂、咬肉、裂紋等缺陷; 構配件防銹漆涂層均勻、牢固; 主要構、配件上的生產廠標識應清晰。12、可調底座及可調托撐絲桿與螺母捏合長度不得少于4-5扣,插入立桿內的長度不得小于xxxxmm。二、雙排腳手架根據使用條件及荷載要求選擇結構設計尺寸,梁下橫桿步距選用0.6m,立桿縱橫向間距均為0.6米;板下橫桿步距選用1.2m,立桿縱橫向間距均為0.91.2米。腳手架底部必須設掃地桿,離地面高度不應大于20厘米。1、雙排外腳手架拐角為直角時,采用橫桿直接組架;拐角為非直角時,采6、用鋼管扣件組架。2、腳手架首層立桿應采用不同的長度交錯布置,底部橫桿(掃地桿)嚴禁拆除,立桿應配置可調底座。3、腳手架專用斜桿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斜桿應設置在有縱向及廊道橫桿的碗扣節點上;腳手架拐角處及端部必須設置豎向通高斜桿;腳手架高度≤20m時,每隔4跨設置一組豎向通高斜桿,另在腳手架外圍從底到頂設置斜桿剪刀撐;腳手架高度大于20m時,每隔3跨設置一組豎向通高斜桿;斜桿必須對稱設置;斜桿臨時拆除時,應調整斜桿位置,并嚴格控制同時拆除的根數。4、當采用鋼管扣件做斜桿時應符合下列規定:斜桿應每步與立桿扣接,扣接點距碗扣節點的距離宜≤xxxxmm;當出現不能與立桿扣接的情況時亦可采取7、與橫桿扣接,扣接點應牢固;斜桿宜設置成八字形,斜桿水平傾角宜在45°60°之間,縱向斜桿間距可間隔12跨;腳手架高度超過20m時,斜桿應在內外排對稱設置。人行梯架應設置在尺寸為1.8×1.8m的腳手架框架內,梯子寬度為廊道寬度的,梯架可在一個框架高度內折線上升。梯架拐彎處應設置腳手板及扶手人行梯架設置示意圖三、搭設與拆除1、施工準備腳手架施工前必須制定施工設計或專項方案,保證其技術可靠和使用安全。經技術審查批準后方可實施。腳手架搭設前工程技術負責人應按腳手架施工設計或專項方案的要求對搭設和使用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對進入現場的腳手架構配件,使用前應對其質量進行復檢。構配8、件應按品種、規格分類放置在堆料區內或碼放在專用架上,清點好數量備用。腳手架堆放場地排水應暢通,不得有積水。腳手架搭設場地必須平整、堅實、排水措施得當。2、地基與基礎處理腳手架地基基礎處理:先用壓路機及小型打夯機具碾壓密實,再用510厘米的C20混凝土硬化,最后在鋼管立柱下墊5厘米厚木板或12厘米×12厘米底座板,采用底座板時從地面向上可調節高度不大于5厘米。地基高低差較大時,可利用立桿0.6m節點位差調節。土壤地基上的立桿必須采用可調底座。腳手架基礎經驗收合格后,應按施工專項方案的要求放線定位。3、腳手架搭設底座和墊板應準確地放置在定位線上;墊板宜采用長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9、mm的木墊板;底座的軸心線應與地面垂直。腳手架搭設應按立桿、橫桿、斜桿的順序逐層搭設,每次上升高度不大于3m。底層水平框架的縱向直線度應≤L/200;橫桿間水平度應≤L/400。腳手架的搭設應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撂底高度一般為6m,搭設后必須經檢查驗收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腳手架的搭設應與建筑物的施工同步上升,每次搭設高度必須高于即將施工樓層1.5m。腳手架全高的垂直度應小于L/500;最大允許偏差應小于100mm。腳手架內外側加挑梁時,挑梁范圍內只允許承受人行荷載,嚴禁堆放物料。作業層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必須滿鋪腳手板,外側應設擋腳板及護身欄桿;2護身欄桿可用橫桿在立桿的0.610、m和1.2m的碗扣接頭處搭設兩道;3作業層下的水平安全wang應按安全技術規范規定設置。采用鋼管扣件作加固件、連墻件、斜撐時應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xxx-20xx)的有關規定。腳手架搭設到頂時,應組織技術、安全、施工人員對整個架體結構進行全面的檢查和驗收,及時解決存在的結構缺陷。4、腳手架拆除應全面檢查腳手架的連接、支撐體系等是否符合構造要求,經按技術管理程序批準后方可實施拆除作業。腳手架拆除前現場工程技術人員應對在崗操作工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交底。腳手架拆除時必須劃出安全區,設置警戒標志,派專人看管。拆除前應清理腳手架上的器具及多余的材料和雜物。拆除作業應從頂11、層開始,逐層向下進行,嚴禁上下層同時拆除。拆除的構配件應成捆用起重設備吊運或人工傳遞到地面,嚴禁拋擲。腳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時,必須事先確定分界處的技術處理方案。拆除的構配件應分類堆放,以便于運輸、維護和保管。5、模板支撐架的搭設與拆除模板支撐架搭設應與模板施工相配合,利用可調底座或可調托撐調整底模標高。按施工方案彈線定位,放置可調底座后分別按先立桿后橫桿再斜桿的搭設順序進行。建筑樓板多層連續施工時,應保證上下層支撐立桿在同一軸線上。搭設在結構的樓板、挑臺上時,應對樓板或挑臺等結構承載力進行驗算。模板支撐架拆除應符合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xx)中混凝土強度的有12、關規定。架體拆除時應按施工方案設計的拆除順序進行。6、檢查與驗收構配件進場質量檢查的重點:鋼管管壁厚度;焊接質量;外觀質量;可調底座和可調托撐絲桿直徑、與螺母配合間隙及材質。腳手架搭設質量應按階段進行檢驗:a首段以高度為6m進行第一階段(撂底階段)的檢查與驗收;b架體應隨施工進度定期進行檢查;達到設計高度后進行全面的檢查與驗收;c遇6級以上大風、大雨、大雪后特殊情況的檢查;d停工超過一個月恢復使用前。對整體腳手架應重點檢查以下內容:a保證架體幾何不變性的斜桿、連墻件、十字撐等設置是否完善;b基礎是否有不均勻沉降,立桿底座與基礎面的接觸有無松動或懸空情況;c立桿上碗扣是否可靠鎖緊;d立桿連接銷是13、否安裝、斜桿扣接點是否符合要求、扣件擰緊程度;搭設高度在20m以下(含20m)的腳手架,應項目負責人組織技術、安全及監理人員進行驗收。腳手架驗收時,應具備下列技術文件a施工組織設計及變更文件;b高度超過20m的腳手架的專項施工設計方案;c周轉使用的腳手架構配件使用前的復驗合格記錄;d搭設的施工記錄和質量檢查記錄;高度大于8m的模板支撐架的檢查與驗收要求與腳手架相同。7、安全管理與維護作業層上的施工荷載應符合設計要求,不得超載,不得在腳手架上集中堆放模板、鋼筋等物料。混凝土輸送管、布料桿及塔架拉結纜風繩不得固定在腳手架上。大模板不得直接堆放在腳手架上。遇6級及以上大風、雨雪、大霧天氣時應停止腳手架的搭設與拆除作業。腳手架使用期間,嚴禁擅自拆除架體結構桿件,如需拆除必須報請技術主管同意,確定補救措施后放可實施。嚴禁在腳手架基礎及鄰近處進行挖掘作業。腳手架應與架空輸電線路保持安全距離,工地臨時用電線路架設及腳手架接地防雷措施等應按現行行業標準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1)的有關規定執行。使用后的腳手架構配件應清除表面粘結的灰渣,校正桿件變形,表面作防銹處理后待用。滿堂腳手架在使用過程中,必須設專人監護施工,當出現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施工,并應迅速撤離作業面上人員,應在采取確保安全的措施后,查明原因,做出判斷和處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