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人:地**
編號:1211126
2024-09-21
15頁
69.54KB
1、貴州創藝華夏高層綜合樓基坑施工邊坡監測方案一、工程概況1、工程概況:該工程位于貴陽市神奇路與青云路之間,距離神奇路及青云路人行道均為5。0米,東面靠紀念塔大劇院的市政道路,西面緊鄰圣灃酒店。基坑支護由貴州省建筑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擬建建筑規劃用地面積9501。1,總建筑面積57288。28,地下室設計3層,層高從上至下分別為6.0m、4.2m、4.2m。設計0.000標高相當于黃海高程1056。90m,地下室底板標高為1042。50m。基坑開挖后將形成14。4m深的基坑邊坡,北側邊坡AB段長112。0m,西側邊坡AE段長50.0m,東側邊坡BC段長19。7m,南側邊坡CD段長71。6m,D2、E段長60。4m,邊坡總長度為313.70m(邊坡各區段劃分詳見總平面布置圖)。2、邊坡支護設計概況本工程基坑按照各區段與周邊環境位置的不同要求,設計方案分別為:(1)、北側AB、東側BC段基坑深度為14.4m,基坑設計為冠梁+短樁+一排錨桿+巖石錨桿+掛網噴漿的支擋結構。其中AB該段緊鄰神奇路,人行道下1.85米處有電纜、排水及煤氣等管網,該段布置為一排樁徑1.2m的短樁嵌入地面以下深約5.0m、間距為2。5m的短樁. BC段緊鄰大劇院的市政道路,設計布置為一排樁徑1.2m的嵌入地面以下深約7.0m、間距為2.5m的短樁。樁頂均設置高0.5m,寬1。0m的環梁,并在樁頂設置一排全粘結錨桿,樁3、底下為巖石錨桿+掛網噴漿.AB、BC段短樁混凝土強度均為C30,主筋為2028鋼筋,箍筋設置內外箍,內箍為12200,外箍為10150,樁頂上的錨桿為一排228,全粘結,錨固孔為130,入射角為30,樁段下巖石錨桿為128,設置間距為2。52。5m,入射角為25。樁與樁之間的巖石錨桿距樁0.75m,縱向兩排,冠梁主筋為1028,箍筋為8200,掛網為6200200,噴射砂漿為M10。(2)、南側CD段基坑深度為14。4m,該段緊鄰青云路及路邊的排洪管道,排洪管道深約4。4米,該段基坑設計為冠梁+短樁+一排錨桿+巖石錨桿+掛網噴漿的支擋結構,布置一排樁徑1。2m的嵌入地面以下深約6.0m、間距為4、1.0m的短樁,樁頂設置為高0。5m,寬1.0m的環梁,并在樁頂設置一排全粘結錨桿,樁底下為巖石錨桿+掛網噴漿。短樁主筋為2028鋼筋,箍筋設置內外箍,內箍為12150,外箍為12200,樁上的錨桿為一排228,全粘結,錨固孔為130,入射角為30,樁下的巖石錨桿為128,設置間距為2。52。5m,入射角為25。樁與樁之間巖石錨桿距樁0.75m,縱向兩排,冠梁主筋為1028,箍筋為8200,掛網為6200200,噴射砂漿為M10。(3)、南側DE、西側AE段基坑深度為14.4m,基坑設計為冠梁+短樁+兩排錨桿+巖石錨桿+掛網噴漿的支擋結構,其中DE該段緊鄰路邊一直徑為600的排洪管道,排洪管道5、深約4.4米,設計布置一排樁徑1.2m的嵌入地面以下深約6.0m、間距為2。5m的短樁。AE段緊鄰圣灃大酒店的市政道路,距離基坑邊坡約1。0m處有電纜管道,設計布置一排樁徑1。2m的嵌入地面以下深約7.0m、間距為2。5m的短樁。樁頂均設置高0。5m,寬1。0m的環梁,并在樁頂設置兩排全粘結錨桿,樁底下為巖石錨桿+掛網噴漿。DE、AE段短樁混凝土強度均為C30,主筋為2028鋼筋,箍筋設置內外箍,內箍為12200,外箍為10150,樁頂上的錨桿為一排228,全粘結,錨固孔為130,入射角為30,樁段下的巖石錨桿為128,設置間距為2。52.5m,入射角為25。樁與樁之間的巖石錨桿距樁0.75m6、,縱向兩排,冠梁主筋為1028,箍筋為8200,掛網為6200200,噴射砂漿為M10.3、工程環境概況:本工程地下室基坑東側緊鄰紀念塔市政道路,西面距離圣灃酒店31.6m,基坑緊鄰市政道路,距離基坑邊坡約1.0m處有電纜管道,南側緊鄰青云路且緊鄰路邊有一直徑為600的排洪管道,排洪管道深約4。4米,北側AB段緊鄰神奇路,人行道下1。85米處有電纜、排水及煤氣等管網。該擬建建筑物為一級安全等級的臨街高層建筑物,基坑開挖后形成的邊坡穩定性對臨近道路、建筑物、管道、電網安全造成直接的影響。了確保邊坡的穩定性,該基坑由貴州省建筑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負責基坑邊坡設計支護,采用冠梁+短樁+錨桿+噴漿支護設7、計系統進行支護.4、基坑水文地質概況:根據中南勘察設計院貴州分院提供的創藝華夏高層綜合商住樓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區域地質資料顯示,場地地質構造地處貴陽向斜東翼無活動斷裂通過,場地上覆為第四系土層,下伏巖石為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白云巖,層理巖體微裂隙較發育,巖體呈單斜產出,巖層產狀傾向240,傾角17。具體場地14.4m以內的巖土層分布大致如下:第11層為雜填土.顏色斑雜,夾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松散狀,全場地分布,厚度為0.6m5。7m,平均厚度為2.8m第1-2層為紅粘土。場地內大部分分布為黃、褐色可塑紅粘土,土質較均勻,結構較致密,含鐵錳質,厚0。0m4.7m,平均厚度2.49m。第1-3層為基巖8、層.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白云巖,呈灰、淺灰、黃灰色,薄中厚層狀,層理間巖體微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巖心呈砂狀、塊狀、短柱狀及少量長柱狀.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詳見表1。表1 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巖土分類層號重度(kN/m3)摩擦角()粘聚力C(kPa)壓縮模量Es(MPa)滲透系數Kv(cms)雜填土及素填土1117310紅粘土1217.75.535中風化白云巖132430100二、編制依據1、貴州省建筑工程勘察設計院創藝華夏高層綜合商住樓基坑邊坡支護設計;2、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3、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范(YB925897);4、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9、5、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93);6、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8-97);7、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8、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縮印本三、邊坡監測的目的及內容1、測試目的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只有對基坑支護結構、基坑周圍的土體和相鄰的構筑物進行全面、系統的監測,才能對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反饋,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應急措施,甚至調整施工工藝或修改設計參數。基坑監測的目的如下:1。1、檢驗設計所采取的各種假設和參數的正確性,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1。2、確保四周緊鄰城市建筑、市政道路、電訊、10、管網等在基坑開挖過程中不受影響,確保基坑支護結構和相鄰建筑物的安全及穩定性,不發生任何安全隱患。1。3、積累工程經驗,為提高基坑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的整體水平提供依據。2、測試內容根據本工程的具體情況,依據設計圖紙的規定需要進行地表位移和樁的變形進行監測,結合業主對施工監測工作的要求,對以下方面進行監測:2.1、地表土體水平位移監測:主要是對四周的市政道路人行道的沉降變形觀測,沿著基坑周邊中部、陽角布置監測點,監測距離的不大于20m,每邊監測點的布置不少于3各,共布置17個測點(S1S17); 2.2、地表土體沉降位移監測:布置同水平位移,點位共用。2。3、樁體水平位移監測:在冠梁的轉角點設置觀測11、點,冠梁中間按每20m設置一個監測測點,共布置16個監測點,(CX1CX16);2.4、樁頂沉降位移監測:樁頂沉降布置同水平位移觀測,監測點共用.2.5、錨桿張拉試驗段監測:由有資質的監測單位現場張拉測試及觀測。各測點具體布置位置詳見附后平面布置圖。四、監測原則及儀器的選擇1、監測原則1。1、嚴格按照測量規范及變形測量規范的要求組織監測,確定站點及各監測點并永久保護,隨時監測是否已被人為破壞,防止監測數據不準確。1。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堅持測量監測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1。3、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1.4、12、明確為工程服務,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2、準備工作全面了解設計意圖,認真熟悉與審核圖紙。施測人員通過對圖紙和設計說明的學習,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建筑物的位置、坐標、高層之間的相對關系,在了解總圖及設計總說明后認真學習監測規范,及時校對所設置的監測點,查看其相關的監測是否存在矛盾或不符合規范要求,及時整改,使監測的方法及數據均能真是反映邊坡的變化趨勢.3、測量儀器的選用。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根據有關規定,送具有貴陽市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廠家進行校驗,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測量儀器選用詳見表4-1。表-2 現場測量儀器一覽表序號器具名稱型號單位數量13、1全站儀NTS352臺12經緯儀(復核)DJ2臺13水準儀DS3臺14鋼尺50m把14、測量的基本要求測量記錄必須原始真實、數字正確、內容完整、字體工整;測量精度要滿足要求.根據現行測量規范和有關規程進行精度控制。根據工程特點及工程測量規范,此工程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進行施測,每站高差中誤差為0。3mm。閉合誤差為0.6mmn0.5。沉降基準點須埋設在抗滑樁變形壓力傳播范圍以外,監測點埋設在傳播壓力內,同時為了防止沉降基準點受到破壞或其它影響,沉降基準點的埋設須確保穩定性。五、監測方法及精度的控制1、監測方法的基本控制要求1。1、監測方法的選擇根據本施工現場的場地條件、基坑等級和設計要14、求、結合施工經驗和方法的等因素綜合確定,監測方法應合理易行。1.2、所有觀測儀器、設備和監測元件均經過校準和標定,校準記錄和標定資料齊全,隨時保持在規定的校準有效期內,滿足觀測精度和量程的要求,確保監測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靠性.1。3、變形測量點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監測點。由于本基坑通視條件較好,不需要設置工作基點,在基準點上直接測定變形監測點,按規范要求本基坑的基準點在布設時為不少于3各穩固可靠的點作為基準點(其基準點的設置見附圖)。1.4、施工期間應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基準點和監測點的正常使用,并定期檢查工作點的穩定性.加強對監測儀器的維護保養、定期檢查以及測設元件的檢查,并加強監測儀15、標的保護,防止損壞.1。5、基坑監測時確定固定的觀測人員并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使用設備為同一設備,觀測的環境和條件基本相同,確保觀測數據的真實準確。1.6、監測項目的初始值為事前至少連續觀測3次的穩定的平均值作為項目監測的初始值。2、水平位移監測2。1、在基坑水平位移時應確保監測點在施工過程中不受到影響,所有監測點埋植在抗滑樁頂的冠梁上,不應設置在低洼積水處,并按相關測量規范及規程執行。對精密對中的光學儀器裝置,其對中誤差不大于0.5mm.2。2、在位移觀測時采用儀器為全站儀監測,為確保觀測數據的精確度,經全站儀坐標放樣法觀測后,再用經緯儀采用極坐標法進行復測.2。3、具體監測的水平16、位移精度應符合相關規范規程的規定,具體樁頂的水平位移監測中誤差精度要求見下表:表-3 坡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要求一覽表設計控制值(mm)30306060監測點坐標中誤差(mm)1.53.06.03、豎向位移監測3。1、豎向位移采用全站儀坐標測量法監測高程后,再采用水平儀符復核。在采用水準儀復測時各監測點與水準基點或工作基點應形成閉合環路或附和水準路線,確保監測數據的精確度。3。2、本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在水準測量時采用DS3水準儀按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進行監測。3。3、基坑豎向位移監測時其位移值必須控制在設計及規范要求以內,其中誤差精度控制指標見下表:表4 坡頂豎向位移監測精度要求一覽表豎向位17、移設計控制值(mm)20(35)2040(3560)40(60)監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mm)0。30.51。5 注:表中括號內的數字為對應的地表及立柱的豎向位移報警值六、監測工期與監測頻率在基坑開挖前埋設好所需的監測設備及儀器,并取得原始數據以及做好周圍各環境監測點的設置并取得原始數據,地下室施工至0.000時結束現場監測工作。1、在基坑邊坡監測中應貫穿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全過程,從基坑開挖前開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為止.由于本基坑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四周均為市政道路及建筑物,監測工作應根據需要延續至變形趨于穩定后才能結束.因此按設計要求其觀測周期在施工期間,每周觀測一次,直至施工完后每三個月18、一次,一直觀測兩年。2、周圍環境監測應貫穿于地下室施工全過程,在地下室施工前對周圍環境作一次全面的監測,記錄好最初的原始觀測數據,以便與基坑工程中監測結果進行比較。基坑施工時一周觀測一次,在土方開挖期間每3天觀測一次,其余間隔5天1次.3、基坑邊坡的監測點均設置在抗滑樁的冠梁上,在基坑土石方開挖期間每周觀測一次,當測試項目的數據到達警戒值附近或數據波動起伏較大時,則加密觀測次數,必要時進行不間斷的連續觀測。4、當基坑施工過程中出現監測數據達到報警值、監測數據變化量較大或者速率加快、存在勘察過程未發現的不良地質條件、基坑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道出現泄露、基坑后邊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增大19、周邊地面出現突然大沉降或開裂、基坑底部或坡體出現管涌或流沙等現象、臨近建筑物或構筑物突然出現較大沉降或不均勻沉降等現象時應加強監測,提高監測頻率,并及時向委托方或相關單位報告監測結果。七、監測資料整理與成果分析及信息反饋1、監測資料整理與成果分析1.1、監測分析人員實行專人負責,具有巖土工程與結構工程施工的綜合知識,具有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能做出正確判斷、準確表達并及時提供真實的綜合分析報告. 1.2、現場監測人員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負責,檢測分析人員對分析報告的可靠性負責。監測數據記錄、監測當日報表及階段性和總結性報告提供的數據、圖標要客觀、真實、準確和及時。1.3、當觀測熟路出現異常時,應20、及時分析原因,根據原因確定是否重新復測。當進行監測數據分析時,應結合自然環境和施工狀況和以往數據,分析其發展趨勢并及時做出預報。1。4、對豎向位移檢測時應重點對基坑邊坡及周圍環境監測點的沉降和沉降速率進行監測和分析并提供分析報告;對抗滑樁頂各測點重點對水平位移和水平位移速率進行監測分析;對最大水平位移、位移速率及最大水平位移深度時,當位移速率超過報警值時,及時提供水平位移與深度關系曲線、水平位移時程曲線.1。5、現場監測資料均采用統一規范的記錄表格,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工況描述,對監測數據的變化發展趨勢及時進行分析評述。所有監測數據分析成果用表格和變化曲線或圖形反映.2、信息反饋和提交監測報告221、。1、觀測數據測量當天填入規定的記錄表格,并提供即時報告給業主、設計、監理及施工單位。2。2、基坑挖土施工開始后,每一周提供基坑開挖一周監測階段總結報告,具體內容包括一周時間內所有監測項目各監測點的本次位移值、單次變化值、變化速率以及累計值等,并根據觀測值的發展情況,變形最大值以及最大值位位移值等繪制有關曲線圖。監測過程中如測量值大于控制值時,應及時通知建設、監理、設計等單位以便采取應急補救措施。2.3、基坑監測結束后提交監測報告,其內容包括工程概況、工程地質條件、遵循的標準文件及技術要求、測試目的與內容、測試儀器及測試方法、資料整理及成果分析、結論及建議等。 2.4、監測報告應注明工程名稱、22、監測單位、監測所包含的項目、監測日期和報表編號,并有監測單位蓋章,監測人員、審核人員及項目負責人簽字完善。八、質量保證和控制措施1、質量保證措施1。1、在基坑開挖監測工程中嚴格遵守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等有關規范標準的要求,測量作業的各項技術按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程進行。確保監測質量的真實性和可靠性.1.2、派熟悉儀器使用方法和性能的測試人員監測,并嚴格按相應的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堅持測量人員全部持證上崗。1.3、進場的測量儀器設備,必須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標識保存完好。進場前做好儀器設備的標定工作,各監測項目在基坑開挖前應測得初始值,且初始值的測試不得少于兩次。所有監測樁點,必須經過校算校測合格23、才能作為測量依據。基坑開挖施工前提供以下資料給各有關單位:1。3。1、監測項目各測試點的平面布置圖及剖面布置圖;1。3。2、各監測項目所采用的各測試儀器的型號、規格及各測試儀器和元件的標定資料;1.3。3、各監測項目的初始數據.1。4、監測人員接甲方通知二天內進場,并服從工程總進度需要.所有測量作業完后,測量作業人員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后,報質量總監和責任工程師核驗,最后向監理報驗。監測人員必須對數據的準確性負責,測試完畢后應簽字備查。1。5、滯后施工的測量成果應與超前施工的測量成果進行聯測,并對聯測結果進行記錄。所有監測數據應及時校核,如有異常應查找原因,及時采取措施。 1。6、加強現場內24、的監測樁點的保護,所有樁點均明確標識,防止用錯和破壞。2、質量控制措施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9)的規定,結合本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在現場監測時參照規范要求,嚴格按下列控制標準進行控制:1.1、基坑周邊豎向位移監測:測點允許沉降值按設計要求確定值進行控制。累計沉降絕對報警值為35mm,豎向位移速率3mm/天。1。2、抗滑灌注樁水平位移監測:累計沉降絕對預警值:水平位移30mm,相對基坑深度控制值0.3%,水平位移變化速率5mm/天。1。3、抗滑灌注樁豎向位移監測:累計沉降絕對預警值:沉降量30mm,相對基坑深度控制值0。2%,豎向位移變化速率3mm/天.1。4、周25、邊建筑構筑物的最大沉降累計值60mm,其它監測項目控制數值不得出現急劇變化。1.5、在施工期間,若上述控制標準中有一項標準未達到滿足,應立即通知業主及監理公司,并密切配合業主、監理公司及設計,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措施,以保證工程安全順利施工.九、業主與施工單位的配合要求1、工地現場必須做到三通一平;在監測時協調環境監測點的保護和抗滑樁頂冠梁上沉降測點的保護.2、由于該工程處于城市中心,建設單位負責基坑開挖前及時提供場地內地下管網布置圖,并及時提供相關地質勘察資料及相關圖紙。協調配合工地內的地下管網、電纜及文物等相關的保護工作。3、在抗滑樁成孔時配合施工放樣的坐標點及水準高程點的移交,積極配合對放樣26、成果資料的意見簽署及成孔、綁扎鋼筋籠及澆灌混凝土的相關工作。每一工序自檢合格后及時通知建設單位,建設單位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復查并簽署相關意見;4、當施工單位進行試驗或監測前,及時通知建設單位并積極配合相關的監督工作。十、監測安全及儀器管理措施1、測量人員持證上崗,嚴格遵守儀器測量操作規程作業。在基坑邊投方監測點或邊坡監測時,確保架設的儀器穩定性。2、施測人員在施測中應堅守崗位,雨天或強烈陽光下應打傘。儀器架設好,須有專人看護,不得顧及其他事情,忘記儀器不管。當監測人員需要臨時離開時要有人監視儀器,防止移動已調試平衡精準的儀器或被其它偶然因素破壞儀器。監測過程中,要隨時注意旁邊的模板或鋼管、鋼筋27、搬運等,以免儀器碰撞或傾倒。3、在基坑內操作儀器時,同一垂直面上其他工作要注意盡量避開。4、儀器使用完畢后需立即入箱上鎖,由專人負責保管,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5、監測基準點與觀測點的距離不宜太遠,以保證觀測精度.十一、文明生產與安全施工從安全教育、安全防范、安全措施、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有關規定,認真做好文明施工,做到“文明生產”與“安全施工”.1、對參與施工及監測的所有人員進行安全教育,選派專職安全員專門負責安全指導工作;2、堅持持證上崗,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上崗前不喝酒,進入施工現場穿戴必須符合安全要求,認真做好安全防范;3、施工現場必須保持通視良好,若采用照明時,電路按有關規定設置,并在使用前檢查性能是否完好,同時注意用電安全;4、合理進行場地布置,確保監測點與各種材料堆放保持一定距離,進出道路暢通,保持場內整潔;場內的安全標志醒目;6、作好施工現場的衛生工作;遵守城市環保、綠化、衛生、治安、市政等有關方面的規定,不對施工現場周邊產生環境污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