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隘口鄉風和村、九井溝村村莊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16500
2024-09-27
33頁
6.34MB
1、 征求公眾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稿 宿松縣隘口鄉人民政府 目錄目錄 COMTENTS 1ONE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 1.1 規劃背景 1.2 規劃原則 1.3 規劃期限與范圍 2TWO 目標戰略目標戰略 2.1 村莊發展定位 2.2 村莊發展目標 2.3 規劃策略 3THREE 構建空間格局構建空間格局 3.1 三類空間構建 3.2 國土空間用途分區及控制線 3.3 產業空間結構規劃 3.4 開展國土整治修復 4FOUR 強化支撐體系強化支撐體系 4.1 產業轉型升級 4.2 道路交通系統 4.3 公共服務體系 4.4 綜合防災規劃 6SIX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 6.1 規劃體系 6.2 實施2、保障 5FIVE 優化生活空間優化生活空間 5.1 風貌引導 5.2 村莊建設指引 5.3 人居環境整治 5.4 重點片區設計 1ONE 規劃總則規劃總則 1.1 規劃背景 1.2 規劃原則 1.3 規劃期限與范圍 1.1 1.1 規劃背景規劃背景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了對新時代生態鄉村建設發展的五大要求,即產業興旺、3、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按照國家和安徽省工作要求,依據宿松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宿松縣隘口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隘口鄉組織編制了宿松縣隘口鄉風和村、九井溝村村莊規劃 (20212035年)(以下簡稱“本規劃”)。本規劃充分落實市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實現村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各項建設項目和村民建房相關目標。通過編制村莊規劃,統籌農業生產、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用地關系,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構建三生融合的美好村莊發展空間,成為村域內土地利用的綱領和指引,形成可實施、善治理的“一張藍圖”。1.24、 1.2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多規合一 堅持多規合一,符合上位規劃堅持多規合一,符合上位規劃要求,與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要求,與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以人為本 生態優先 特色保護 因地制宜 堅持以村民為中心,尊重村民堅持以村民為中心,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訴求,滿足村意愿,反映村民訴求,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節約資源,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節約資源,促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堅持尊重自然、傳承文化,突堅持尊重自然、傳承文化,突出地域特色,防止鄉村建設出地域特色,防止鄉村建設“千村一面”。“千村一面”。堅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務堅持因地5、制宜,有序推進,務實規劃,不面面俱到、貪大求實規劃,不面面俱到、貪大求全。全。1.3 1.3 規劃期限與范圍規劃期限與范圍 本次村莊規劃涵蓋風和村、九井溝村兩個村行政管理范圍,總面積1268.77公頃。規劃期限規劃期限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 20212021-20352035年年 近期:20212021-20252025年;遠期:20262026-20352035年。2TWO 目標戰略目標戰略 2.1 村莊發展定位 2.2 村莊發展目標 2.3 規劃策略 2.1 2.1 村莊發展定位村莊發展定位 依托茶葉依托茶葉、油菜、油菜種植,種植,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結合九井溝6、風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以民宿、農家式,結合九井溝風景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以民宿、農家樂為載體,通過“農業樂為載體,通過“農業+旅游”方式實現產業升級,促進旅游”方式實現產業升級,促進風和村、九井溝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積極維護改善村風和村、九井溝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積極維護改善村莊生態空間格局,將莊生態空間格局,將風和村、九井溝村風和村、九井溝村打造為“宜居、打造為“宜居、宜業、宜游宜業、宜游”:”:安徽省級中心村 宿松生態旅游示范村 隘口鄉產村融合先進村 2.2 2.2 村莊發展目標村莊發展目標 旅 文 居 農 優化農業生產模式 策劃多元生態旅游 挖掘綠色生態故事 營造宜人宜居環境 2.3 2.7、3 規劃規劃策略策略 加強產業發展謀劃和引導,減量提質、探索留白 統籌鄉域發展規劃,摸清村莊現狀產業特色基礎,騰退現狀低效產業用地,合理安排村莊產業用地布局,吸引社會資本,成立村企合作社,共同推進鄉村特色 產業發展。完善公共設施,構建鄉村社區生活服務圈 鄉村社區具有生產生活一體化、服務群體分散、差異化巨大等特征,須遵循多元、靈活、均衡的配套原則,更加注重鄉村社區在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有機融合。多方參與,搭建鄉村規劃建設共同體 以“共謀、共建、共治、共享”方式,由村民、村委會、地方政府、設計師、社會力量五方聯動,搭建鄉村規劃建設共同體。3THREE 構建空間格局構建空間格局 3.8、1 三類空間構建 3.2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3.3 產業空間結構規劃 3.4 開展國土整治修復 3.5 近期工程 3.1 3.1 三類空間構建三類空間構建 本次村莊規劃與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進行銜接,涉及本次村莊規劃與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進行銜接,涉及生態保護紅生態保護紅線線12.0212.02公頃;與公頃;與核實處置后永農相銜接,永核實處置后永農相銜接,永久基本農田總規模久基本農田總規模為為38.7738.77公頃公頃;此與最新城鎮開發邊界;此與最新城鎮開發邊界相銜接相銜接,不涉及城鎮開發邊界。,不涉及城鎮開發邊界。綜合考慮生產、生活、生態相對平衡,農村環境更宜居等因素,統籌劃定村莊建設邊界線“三9、線”村莊建設邊界線“三線”,規劃按導則要求增加宅基地建設范圍。宅基地建設范圍。3.2 3.2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規劃期內在國土空間上進行的各類活動應依據以下規則進行,確需改變用途的,應按照國家和安徽省相關規定,對規劃進行調整或修改。涉及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有關控制線的,按照國家和安徽省有關要求進行管控。耕地:耕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園地:園地:主要用于種植以采集果、葉、根、莖、汁等為主的集約經營的多年生作物,防止非農建設。林地:林地:主要用于生長喬木、竹類、灌木。禁止非農建設,限制改變用途。草地:草地:主要用于生長草本植10、物,禁止非農建設。濕地:濕地:主要是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于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且處于自然狀態的土地。農業農業設施建設用設施建設用地:地:主要用于建設為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服務的鄉村道路用地以及種植設施、畜含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設施,禁止非農建設。居住用地:居住用地:主要用于農村住宅及其居住生活配套的社區服務設施建設。3.2 3.2 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公共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設施用地:主要用于機關團體、文化、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機構和設施建設。商業商業服務業用服務業用地:地:主要用于商業及娛樂康體等設施建設。工業用地:工業用地:主要用于工業設11、施建設。倉儲用地:倉儲用地:主要用于物流倉儲。交通交通運輸用運輸用地:地:主要用于鐵路、公路、各種道路等交通運輸設施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公用公用設施用設施用地:地:主要用于城鄉和區域基礎設施的供水、排水、通信、水工等設施建設。綠地綠地與開敞空間用與開敞空間用地:地:主要用于村莊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廣場等公共開敞空間建設。特殊用地:特殊用地:主要用于宗教、殯葬等具有特殊性質的土地。陸地水域:陸地水域:主要為陸域內的河流、湖泊等天然陸地水域,以及坑塘水面、溝渠等人工陸地水域。河流、湖泊禁止改變用途,坑塘水面、溝渠禁止非農建設。3.3 3.3 產業空間結構規劃產業空間結構規劃 通過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發揮農12、業優勢和豐富旅游資源通過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發揮農業優勢和豐富旅游資源,規劃形規劃形成成“一軸兩核三區”的產業空間格局“一軸兩核三區”的產業空間格局 “一軸”“一軸”:即鄉村發展軸,為風和村、九井溝村主干道發展軸,是對外主要通道。“兩核”“兩核”:即風和村、九井溝村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屬于村級服務站,提供技術指引,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三區”“三區”:包括生態休閑旅游區、特色農業發展區和綠色農業發展區。等綠色農業。3.4 3.4 開展國土整治修復開展國土整治修復 通過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分別對村域內各個居民點進行整治修復,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實現優化鄉村空間形態13、格局、改善村莊人居環境質量、拓寬產業興旺通道,搭建鄉村振興平臺、建立農村土地管理機制等目標。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田設施建設 農用地整理 生產空間 綜合整治 農村建設用地整理 閑置農房盤活 建設用地 整理 生活空間 綜合整治 國土綠化 小流域治理 生態保護 修復 生態空間 綜合整治 造林綠化 高標建設 增減掛鉤 3.5 3.5 近期工程近期工程 密切結合上位規劃、產業發展要求,合理安排近期建設規劃內容,并協調近期規劃的有序銜接 4FOUR 強化支撐體系強化支撐體系 4.1 產業轉型升級 4.2 道路交通系統 4.3 公共服務體系 4.4 綜合防災規劃 4.1 4.1 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 統籌14、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高品質農產品 深入挖掘和保護鄉土文化鄉土文化的內涵,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如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品牌。文化賦能 依托九井溝風景區旅游資源,發展游玩、休閑于一體旅游業,同時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并以主打體驗為中心脈絡,形成規模化、體系化的高端體驗價值鏈 休閑旅游觀光 鄉土文化品牌 4.2 4.2 道路交通系統道路交通系統 依托現狀路網及上位規劃道路交通安排,形成過境道路、對外交通道路、主次要道路的村莊道路系統。過境道路 新建S248連15、接線,從風和村東北向南穿過九井溝村。新建X202風千線。新建Y009,由西北向東南方向貫穿九井溝村。村莊內部道路 確保風和村、九井溝村各組內部入戶道路全硬化。停車設施 在風和村規劃新建公交站點1個,結合村部現有停車場改造提升。在九井溝村規劃新建公交站點1個,結合村部現有停車場改造提升,新建停車場一處。4.3 4.3 公共公共服務服務體系體系 基于基于服務人口規模、服務半徑和村莊定位,結合設施服務人口規模、服務半徑和村莊定位,結合設施現狀和居民點分類,按照“量”的充分和“質”的均衡要現狀和居民點分類,按照“量”的充分和“質”的均衡要求,合理確定健康管理、為老服務、終生教育、文化活動、求,合理確定16、健康管理、為老服務、終生教育、文化活動、體育健身、商業服務、行政管理、就業引導、日常出行等體育健身、商業服務、行政管理、就業引導、日常出行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和規模。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和規模。4.3 4.3 公共公共服務服務體系體系 機關團體:規劃保留現狀村部2處,九井溝村村部、風和村村部教育設施:規劃保留現有風河小學,位于風和村。體育設施:規劃新建健身廣場2處,分別位于九井溝村村部、風和村村部。環衛設施:規劃保留現有公共廁所,位于九井溝村上河組。通信設施:規劃保留現有通信電塔一處,位于風和村叫嶺組。衛生設施:規劃新建衛生所一處,位于九井溝村村部。社會福利設施:規劃保留提升敬老院一處,位于九井17、溝村村部。4.4 4.4 綜合防災規劃綜合防災規劃 預防為主,預防為主,防、抗、避、救防、抗、避、救相結合相結合 消防規劃 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積極預防火災發生,并做好滅火準備,對現有不能通車的道路,要結合村莊改造,根據具體情況逐步改善路網,使之符合消防通道要求。抗震規劃 宿松縣按6度抗震標準設防。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應按現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2014有關規定執行。完善雨水排除機制的同時,完善污水管網的鋪設與溝渠的開挖,疏通河道,提高排澇能力。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5FIVE 優化生活空間優化生活空間 5.1 總體風貌引導 5.2 村莊建設指引 5.3 人居環境整治18、 5.4 重點片區設計 5.1 5.1 總體風貌引導總體風貌引導 風和村、九井溝村村莊風貌主要由“田、林、水、路、村”等要素構成。“田、林、水、路”四大風貌要素是村莊生態和生產功能的重要載體,構筑了鄉村生態基底,形成共生一體的生態風貌。“村”是承載村民生活和文化記憶的核心場所,也是鄉愁延續的空間載體。5.2 5.2 村莊建設指引村莊建設指引 村莊主要道路沿線綠化:村莊主干道路寬度不宜小于6米,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提倡人性化的農村交通環境設計。村內次要道路沿線綠化:規劃在道路兩側增加人行道以及間斷布置景觀樹池,提升道路綠化覆蓋率和景觀效果。同時,增加亮化設施,修補破損路面。巷道沿線綠化:通過不同19、的路面鋪裝、鄉土特色的柵欄及本土觀賞性樹木花草,分類打造不同巷道特色景觀。道路建設 公共空間 村民活動廣場:修建集中的活動場所,承載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動,豐富鄉村村民文化生活。景觀小品:結合村莊文化、景觀風貌、產業特征等,對村莊宣傳欄、標識牌、路燈、公共座椅、公交站牌等環境設施進行特色設計和合理布局。村莊標識設計,應力求形式簡潔、色彩和諧、易于識別。植物配置:植物補植應與現狀植物相呼應;植物配置應結合功能,體現分區特色;選擇觀賞性較高的植物進行補植,營造具有較高生態穩定性、景觀多樣性和變化豐富的植物景觀。環境設施 5.3 5.3 人居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整治 綠化工程:村莊周邊綠化、路邊綠化、宅邊綠20、化、水邊綠化 美化工程:重點節點建設、公共環境整治、農房風貌整治、標識標志塑造 優化提升建設 生活垃圾治理:垃圾無害化處理 改廁改水工程:改廁工程、公廁建設、改水工程 硬化工程:村莊道路、停車設施、附屬設施 亮化工程:道路照明、景觀照明 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通過對建筑、道路、水體、公共服務設施、廁所、綠化、照明等人居環境的綜合整治,提升村莊整體人居環境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環境升級,促使村民回歸,豐產創收,全面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以田園、村莊、村民為核心點,將村莊建設成整潔美觀的鄉村風貌。5.4 5.4 重點片區設計重點片區設計 6SIX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 1.規劃體系 2.實施保障 6.21、1 6.1 規劃體系規劃體系 以生態文明為前提,強化底線安全意識,以國土空以生態文明為前提,強化底線安全意識,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基礎,以國家發展規劃為統領形成五級間規劃體系為基礎,以國家發展規劃為統領形成五級(國家、省、市、縣、鎮(國家、省、市、縣、鎮/鄉)三類(國土空間總體規鄉)三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規劃體系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規劃體系 規劃要簡化、管用和以問題為導向 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村莊建設規劃重點 根據村莊現狀條件和發展需求,科學編制不同類型村莊的建設規劃 6.2 6.2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 組織保障 成立以隘口鄉人民政府、風和村、九井溝村村委會、村民22、理事會組成的實施領導小組,組織熱心有文化的地方知名人士、三農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等為規劃實施提供專項指導和技術咨詢。按照省級中心村村莊規劃要求,結合項目安排,做好工作分工,明確工作責任,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健全以村黨組織為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組織保障 充分利用現有的增減掛鉤項目、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國土綜合整治等項目的相關政策,解決農村發展用地瓶頸,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用地,保障產業發展、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嚴格落實“一戶一宅”制度,完善宅基地、集體土地管理制度及土地流轉制度,鼓勵村民、集體自主經營、合作經營、委托經營盤活利用閑置用地,探索“三變”政策23、,推進土地流轉,同時配套土地流轉相應的保障措施,確保老百姓在土地流轉中的權益得到保障。資金保障 強化省級中心村建設資金保障,設立省級中心村建設專項資金賬號,嚴禁將省級中心村建設資金挪作他用。省級中心村建設資金重點用于開展生活垃圾治理、改廁治污、供水保障、庭院環境整治提升、道路暢通河溝渠塘疏浚清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公共環境整治提升、產業發展、長效管護機制等方面。嚴禁用于修建堂館所、發放員工資等經常性支出。6.2 6.2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 信息化保障 規劃批準后,形成“一張圖”,成果匯入上級空間規劃成果庫統一管理,幫助空間規劃部門全面摸清村莊現狀、推進規劃編制、有效進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劃監測24、評估預警、面向公眾提供共享服務,從而探索城鄉統籌的新模式,助力提高村莊治理水平,上位規劃調整的,村莊規劃相應調整,并同步更新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組織保障 培養新一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等人才投身鄉村建設。監督保障 加強政府對規劃實施的監管力度。對于占永久基本農田和公益林地以及不符合建設管控要求的建設,予以禁止并合理引導。嚴格按照規劃空間、指標管控和工程建設等要求,建立完善村莊規劃實施項目的全程監管機制和制度,確保規劃各項目標的順利實現。完善規劃公眾參與制度、規劃公示制度、規劃管理公開制度、規劃調整聽證制度,接受廣大村民、社會監督。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5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8-14
1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