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2993
2024-10-09
7頁
33.01KB
1、武漢市城市公共交通專項規劃第一章 總 則1.1 為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導地位,構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交通系統,以支持武漢經濟發展、構建和諧交通、改善人居環境、滿足出行需求,促進城市交通體系的現代化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特編制本規劃。1.2 本規劃是武漢市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在規劃范圍內從事各有關規劃、建設的一切單位和個人,應執行本規劃。1.3 規劃年限和范圍近期規劃年限為2012年遠期規劃年限為2020年規劃范圍包括武漢市七城區及東西湖吳家山、金銀湖、武漢經濟開發區、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面積900余平方公里,同時兼顧與遠城區、武漢城市圈、對外客運交通的一體化銜接。1.4 規劃2、主要依據l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l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國標GB 5022095】l 城市公共交通站、場、廠設計規范【建設部標準CJJ1587】l 城市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996)298號】l 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報審稿)l 武漢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網絡規劃(2002)l 武漢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2004)l 建設部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建城(2004)38號】l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見【國辦發(2005)46號】l 武漢市城市交通發展戰略l 武漢市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l 武漢市城市道路客運交通一體化規3、劃l 武漢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調查數據l 武漢市歷年有關的社會經濟統計數據l 武漢市居民出行調查 (2004)l 武漢市公共交通隨車調查 (2004)l 武漢市客運出租汽車調查 (2004)l 城市公共交通規劃相關的其它輔助調查第二章 規劃指導思想及原則2.1 指導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保持與城市土地利用和綜合交通系統相協調。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優化、優勢互補、設施先進、服務一流的武漢市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滿足居民出行需求,改善人居環境,保證交通通暢、安全、快速、舒適和便捷。2.2 原則2.2.1 一致性:公共交通的發展戰略目標4、必須與武漢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相一致,與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緊密銜接并相互作用,滿足公共交通可持續發展要求。2.2.2 科學性: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吸納城市交通規劃領域的最新理念、成果和技術方法,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進行公共交通規劃編制。2.2.3 前瞻性:站在“中部崛起”戰略高度,充分考慮武漢市在中部地區乃至在中國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運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武漢城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對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2.2.4 可操作性:充分考慮武漢城市個性,正確處理繼承與革新關系,將城市交通需求與客觀現實條件緊密結合起來,以近期規劃為重點,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第三章 規劃目標3.1 確立5、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地位。城市公共交通為社會提供公益性產品,以為乘客提供通暢、安全、快速、舒適和便捷的交通服務為宗旨。公共交通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和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性,確立了其優先發展地位。通過規劃優先、投入優先、財稅政策優先、道路交通管理優先,保證公共交通用地需求、資金投入、高效運營和換乘方便,增強公共交通方式的吸引力度。3.2 構建分層次公共交通網絡。打造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與城市建設重點區域相匹配、與發展軸向相一致的快速公共交通客運走廊。加快構筑以大運量客運交通為骨干、常規公共交通為主體、其它公交方式協調發展、與遠城區和對外交通緊密銜接的多層次、集約型、一體化公共交通網絡,提高城市公6、共交通資源的配置效益和運輸效率。3.3 提升公共交通科技含量。實施“科技興交”戰略,實現觀念、技術、組織和管理的全面創新;全面改造傳統產業,包括計劃、組織、裝備、經營和調度指揮的電子化、自動化和一體化改造;全力推進新技術開發、應用和信息化進程。3.4 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以公共交通換乘樞紐為依托,優化公共交通線網,增強出行機動性、可達性和可選擇性,改善換乘設施條件和銜接水平,縮短出行時間。促進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環境保護和能源節約,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和交通事故,改善空氣質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第四章 近期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實施重點與目標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協調發展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政7、策扶持、有序競爭、優先發展的原則,確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體地位,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以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與4號線的建設為重點,以城市交通樞紐建設為依托,優化常規公交線網。基本形成大運量快速公共交通網絡骨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交通換乘樞紐體系。充分注重公交方式與對外交通的銜接、與城鄉客運的銜接。充分注重各種公交方式之間的換乘銜接。4.1 加快交通樞紐和公交場站建設城市公共交通樞紐體系對合理布局公交線路,引導客流走向、方便乘客換乘、提高運營效率意義重大。至2012年,圍繞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4號線及武漢新火車站等對外客運中心的建設,配套建設與之緊密銜接的城市交通樞8、紐站;完成包括世行貸款項目在內的公交首末站、停保場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不同規模的出租車營業站點。4.2 全面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結構和布局4.2.1 確保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統規劃的實施。至2012年,建成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一期工程及4號線一期工程,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達到73公里,形成連接武漢市兩大對外交通樞紐、橫跨長江的“工”字型軌道交通客運骨架。同時,加強對快速公交系統BRT可行性研究,充分發揮快速公交系統建設維護成本低、建設周期短、安全性和開放性高的優勢,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BRT線路試運行。4.2.2 不斷優化調整道路公交線網以武漢市中心城區大型換乘樞紐站和區域性樞紐站為依托,以內環線、江漢一9、二橋環形線、區域性環形線為主骨架,以區域性放射線為紐帶,形成布局合理、換乘方便、運行經濟的環形加放射網絡格局。大型換乘樞紐站之間,由便捷的公交線路銜接,對外交通在中環線附近與市內公交接駁。通過調整中心城區的重復線路走向,降低線路重復系數,提高內外環之間的線網密度。4.3 努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信息化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現有道路交通及交通管理系統,從而達到大幅度提高路網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的目的。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公交調度技術和管理水平,引導和促進公交企業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推動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近期規劃建設的公交計算機管理系統包括:面向公交市場監管者的管理網絡、面向企業的業務管10、理網絡和面向廣大乘客的信息服務網絡。遠期規劃建設實時公共交通請求、應答及調度一體化系統,以滿足綜合性、一體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需要。4.4 完善路網設施,實行公交優先至2012年,規劃在武珞路、徐東路等9條道路上設置公交專用道,利用部分支路作為公共交通專用路。在部分交叉路口將公交專用道停車線前移,并設置優先放行公交車相位。在無條件實施公交優先措施的路段,可采用限制部分道路非公交車輛停靠、改善道路標志標線、和改進公交停靠站等便利公交車輛運營的措施。4.5 加強環境保護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控制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尾氣排放和噪聲對環境的污染,強制執行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大力推廣使用低踏板、寬間隔、智能化公共電汽車的使用,新建城市公共交通設施必須達到環保要求,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已建公共交通設施分期進行改造,于2012年前全部達標。4.6 公交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部頒標準l 公共交通分擔比達到30%以上l 依托軌道交通,城區兩點間乘車出行可達時間基本上不超過50分鐘l 常規公共交通車輛平均運送車速達到18公里/小時以上l 公交站點300米半徑覆蓋率中心城區達到70%,建成區達到50%l 公交車輛夜間入場停車率達到90%l 主城區公共交通線網密度達到3.2公里/平方公里l 空調車比例達到50%l 公交車輛和設施達到節能環保要求 l 線路重復系數低于4.5l 換乘系數不超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