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利民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23784
2024-10-10
35頁
5.47MB
1、利民草案公示征求意見2建水縣利民鄉國土空間規劃建水縣利民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公眾征求意見稿公眾征求意見稿貳零貳肆年玖月貳零貳肆年玖月利民3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建水縣利民鄉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對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州級規劃)、建水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縣級規劃)的落實和深化,是利民鄉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制定2、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規劃是利民鄉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協調性、基礎性和約束性,對下位規劃、相關專項規劃涉及的空間利用具有戰略引領和剛性約束作用,是各類開發保護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范圍為利民鄉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下轄8個行政村。規劃層次包括鄉域一個層次,鄉域為全部行政轄區范圍,側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戰略部署和總體格局。規劃基期年為2021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前言4目錄01 現狀分析與發展機遇1.1 現狀特征現狀特征1.2 底圖底數底圖底數1.3 發展機遇發展機遇02 規劃定位與目標2.1 規劃定位規3、劃定位2.2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2.3基本策略基本策略03 底線約束和規劃分區管控3.1 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3.2 明確國土空間規劃分區明確國土空間規劃分區04 資源保護與利用4.1 強化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強化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2 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4.3 統籌林草濕地保護與利用統籌林草濕地保護與利用4.4 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06 基礎設施支撐體系6.1 優化交通網絡布局優化交通網絡布局6.2 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基礎設施建設6.3 加強災害風險防范加強災害風險防范07 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7.1 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推4、進國土綜合整治7.2 推進礦產資源生態修復推進礦產資源生態修復08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8.1 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8.2 強化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強化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05 鄉村統籌發展5.1 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5.2 優化集鎮空間布局優化集鎮空間布局5.3 提升全鄉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全鄉公共服務水平5.4 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利民現狀分析與發展機遇5011.1現狀特征1.2底圖底數1.3發展機遇利民1.1現狀特征6 高寒山區,立體氣候明顯利民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東部的暮陽山,海拔2296.6米,為建水第二大高峰,最低點是清江河谷,海拔1230米5、。利民鄉是建水縣典型的高寒山區鄉鎮,形成了獨特的立體氣候。境境內山巒疊障,山高谷幽,四季蔥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生態資源良好,山水特色顯著利民鄉北臨曲江,南部有老虎咬馬山森林公園,曲江是建水縣境內主要的水系生態屏障,老虎咬馬山森林公園是省級自然保護地,群山環繞,云霧彌漫。全鄉林地面積占鄉域總面積的60%以上,森林資源豐富,空氣質量好、負氧離子豐富,植物種類有豐富的中草藥和野生可食用菌多種;野生動物有國家一、二保護動物原雞、錦雞、巖羊、水瀨、穿山甲等。文化悠久,民族氣息濃厚利民村主要集聚漢、彝、苗、回、哈尼、傣、蒙古7個民族,擁有1處中國傳統村落,第六批傳統村落調查推薦村2個(干塘子、黑甲)。彝6、族鼓舞是建水縣利民鄉核桃沖村世代傳承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其道具響器為皮鼓和小銅铓。2018年5月彝族鼓舞被紅河州人民府命名為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生態農業基礎好,特色農產品突出建水縣利民鄉立足豐富的氣候資源稟賦,通過企業引領、培育品牌、勞務服務,切實做大做強柑橘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2022年,柑橘產業被省級列為建水縣“一縣一業”主打產業,目前全鄉柑橘種植面積已達7.87萬畝;種植四季豆、菜豌豆等蔬菜0.89萬畝,實現產值3544萬元種植烤煙0.42萬畝,實現產值1807.68萬元;萬壽菊訂單農業,種植面積已達萬畝。利民1.2底圖底數7農用地25180.69公頃,占比98.1%7、;建設用地403.17公頃,占比1.57%;未利用地83.57公頃,占比0.33%。利民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地區發展帶來新機遇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要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會給利民鄉產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完善、提升村莊居住環境、農業農村創新等方面帶來新機遇。綠美云南建設,助力美麗鄉村留住最美鄉愁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綠美云南建設,作出開展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的決策部署,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加以推進。實施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以來,全省城鄉人居環境加快提質8、,全民共植、共享、共護的氛圍越發濃厚,“綠美+”經濟活力顯現,綠美云南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快提升,云南正向世界傳遞綠色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深入貫徹落實省、州、縣關于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利民鄉綠美鄉村建設,大力開展鄉、村綠化美化三年行動,推動生態產業發展,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化強國建設為利民鄉的文化旅游發展帶來新機遇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2023年文旅部提出“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建水縣的歷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意義,利民鄉擁有一處中國傳統村落小暮陽村,非物質文化傳承“彝族9、鼓舞”是利民鄉世代傳承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這些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將助推利民鄉鄉村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1.3發展機遇8利民規劃定位與目標9022.1規劃定位2.2規劃目標2.3基本策略利民2.1規劃定位102.2規劃目標2035203520252025利民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逐步優化利民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逐步優化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取得新成就;農業空間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城鄉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較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建水縣北部冷鏈物流基地。利民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建成利民鄉國土空間開發10、保護格局全面建成利民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面建成,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綠色農產品供給達到新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體系基本實現;城鄉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城鄉空間格局更加協調,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鄉全面實現。建水縣北部冷鏈物流基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鄉建水縣北部冷鏈物流基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鄉踐行“兩山”理念,以生態保護、三產融合、農業現代化發展為主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度融入南北、聯動兩江,統籌協調,以柑橘種植為特色,集種植、倉儲、對外貿易、鄉村旅游于一體化的。利民11堅守底線,綠色發展11、保護耕地,節約集約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因地制宜,彰顯特色2.3基本策略文旅融合,完善配套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其他控制線。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科學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效率。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優化空間和資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充分尊重本地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強化風貌管控,因地制宜彰顯12、利民鄉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氣候、生物、民族和歷史文化等特色。整合有效資源,促進文化旅游、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推進公共空間與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共享,提高公共空間利用效率。利民底線約束和規劃分區管控12033.1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3.2明確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利民3.1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13落實建水縣分解下達任務,利民鄉耕地保有量任務為3339.05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為2690.47公頃。嚴格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確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利民3.1嚴格落13、實“三條控制線”14落實建水縣分解下達任務,利民鄉生態保護紅線任務為7149.05公頃。嚴格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對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的監督檢查。生態保護紅線利民3.2明確國土空間規劃分區15根據利民鄉土地利用特點及其主導功能,全鄉規劃分區劃分為5類一級分區3類二級分區,一級分區包括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利民資源保護與利用16044.1強化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4.2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4.3統籌林草濕地保護與利用4.4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 利民4.1強化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17確保完成耕地保護14、任務。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加強耕地動態監測和管理。統籌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落實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確需占用耕地的經批準后,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補充與占用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的耕地。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對確不適宜耕種的撂荒地,可按有關政策規定和規劃要求用于設施農業用地等。綜合考慮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條件,穩步推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充分挖掘耕地后備資源利民4.2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18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總體思路,嚴格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落實水15、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明確水資源利用上限構建以水系連通工程為主軸線、以水庫工程為支撐、以節水工程為先導的水資源安全保障網格局。規劃建設一批以保障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為主的供水工程,包括新建小龍樹水庫、清江水庫、老熊箐水庫、麥塘水庫、滾馬箐水庫、鉛廠水庫、岔箐水庫、百達水庫等水庫蓄水工程。增強資源保障,推進水資源保障利用工程建設優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布局,建立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名錄,依法依規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管理與保護工作,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健全利民鄉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實施城鄉供水“一張網”機制,加快人畜飲水工程、調水工程、提水工程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16、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飲水安全利民4.3統籌林草濕地保護與利用19規劃實施期間,位于生態紅線、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瀘江河及磨依河淹沒區范圍、土層厚度30cm且基巖為難風化巖石且無客土土源的草地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規劃實施期間予以保護,穩步提升區域綜合植被蓋度,嚴禁開墾為耕地。合理安排草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對林地現狀進行系統評價定級,劃定為級、級、級和級4個保護等級。大力推行節約集約利用林地,充分發揮林地的功能與效益。以植被恢復和生態修復為重點,安排綠化造林空間。在宜林區域科學劃定林地后備資源補充空間。推進林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規劃實施期間,嚴格按照云南省濕地保護管理條例相關要求17、對現有各類濕地進行特殊保護。加大對河流、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水庫及坑塘的正常蓄水位與最大洪水位間的灘地的促淤力度。強化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嚴格落實縣級確定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利民鄉涉及自然保護地主要為云南建水老虎咬馬山省級森林公園,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執行保護。落實自然保護地建設要求利民4.4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20利民鄉域內涉及現狀采礦權3個,主要開采鉛礦、鐵礦、錳礦。現狀探礦權5個,勘查礦種為錳礦、鉛礦、鈦礦、鐵礦等。銜接上位礦產資源規劃,利民鄉涉及規劃重點開采區1個,主要勘查礦種為鉛礦、鋅礦;設置重點勘查區1個,主要勘查礦種為鉛礦、鋅礦18、;設置開采規劃區塊1個,主要礦種為建筑用砂。加強非煤礦山管控,提高礦山準入門檻,促進砂石產業有序發展。優化開發利用結構,積極推進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全面落實礦產資源有償取得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礦產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政府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配置。利民鄉村統籌發展21055.1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5.2優化集鎮空間布局5.3提升全鄉公共服務水平5.4塑造城鄉特色風貌利民5.1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22規劃形成“集鎮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集鎮為鄉政府駐地利民村;中心村為暮陽村、清江村和清泉村;一般村是清溪村、新華村、新建村和竹雞河村4個行政村。結合自然地理、資源19、賦存條件、產業基礎,明確各村職能分工,引導鄉域各行政村協調發展。鎮村體系表XXX 利民鄉2035年鎮村職能引導鎮村等級行政村名稱職能定位集鎮利民村綜合服務型中心村暮陽村文化旅游型清江村商貿流通型清泉村農牧發展型一般村清溪村農牧發展型新華村農牧發展型新建村農牧發展型竹雞河村農牧發展型利民5.1優化鎮村體系與村莊布局23規劃自然村為單元,將村莊類型共分為特色保護類、集聚發展類、整治提升類、搬遷撤并類等四類,引導全鄉村莊規劃。特色保護類村莊:包括1個行政村,1個自然村。集聚發展類村莊:包括2個行政村,10個自然村。整治提升類村莊:包括5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搬遷撤并類村莊:不涉及行政村,僅包含1個20、自然村。優化村莊布局利民5.2優化集鎮空間布局24規劃利民鄉的集鎮范圍為鄉政府所在地集中連片的村莊建設邊界范圍,面積21.63公頃。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應通過開展國土空間整治,盤活集鎮內一戶多宅、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閑置烤棚、零散養殖圈舍等用地空間,提高農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優化村內住宅用地布局。至2035年,集鎮規劃建設用地21.63公頃,其中新增建設用地4.54公頃。集鎮范圍與規模 規劃用地布局利民5.2優化集鎮空間布局25規劃保留建水縣第十二中學,利民鄉中心小學。結合集鎮更新及低效用地騰退,拓展補充公園綠地,規劃新增1處小公園,保留現狀小廣場,完善開放空間體系,推21、進健康步道建設。結合規劃的小公園配置體育健身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劃依托原有的給水管網,通過新建和改造,逐步完善管網系統,提供供水可靠性。規劃完善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集鎮的排水管網的改造,逐步實現集鎮雨、污分流制排水。規劃對現有 10kV 架空線應逐步改造為電纜敷設。持續推進生活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推廣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基礎設施規劃利民5.3提升全鄉公共服務水平26構建“鄉級設施-社區/村級設施”兩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體系。集鎮配置鄉級公共服務設施,提供輻射鄉域的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集鎮社區與各村居民點配置服務基層社區和村莊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村結合村莊發展單元可22、增設品質提升型和產業服務型設施,自然村/組級配置日常保障型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優化鄉村學校資源配置,以集中辦學為方向,規劃擴建集鎮中小學;規劃新建4所幼兒園,分別在新建村、暮陽村、竹雞河村、新華村4個行政村,保留其余現狀的小學和幼兒園。教育設施完善鄉村文化設施資源配置,規劃保留現狀集鎮1處綜合文化站。規劃保留現狀各行政村文化活動中心,規劃在新建村新建文化活動中心。文化設施優化整合村衛生室,相鄰村莊可聯合設置,距離集鎮較近村莊可與集鎮設施共享,規劃提升位于集鎮的利民鄉衛生院服務能力。衛生設施規劃各行政村配置老年活動中心,可結合村民活動中心設置。規劃在集鎮新建居家養老活動中心。福利設施完善鄉村體育設23、施資源配置,各行政村配建健身廣場,并鼓勵各村就近使用就近的學校體育場地,實現設施共享。體育設施利民5.4塑造城鄉特色風貌27梳理利民鄉特色魅力要素類型特征與空間分布,整合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凝練魅力形象,彰顯“山青田美橘香利民”的風貌特色,重點塑造“兩區”鄉村風貌魅力空間,融合村莊田園風光,凸顯自然和人文資源富集區的特色,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涉及小暮陽村傳統村落,彰顯文化遺存豐富的歷史聚落風貌、富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在建設中要充分尊重田園、梯田、水系等要素;圍繞村莊的民俗、民族、民風特征,推動村莊風貌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中國傳統村落魅力區涉及黑甲、干塘子,樹林茂密、田地環繞,村內民居24、庭院、街坊和諧一體,庭院景觀化、開敞化,公共活動場所鄉土化,強化林村遮掩的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相互滲透和有機聯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高原特色村寨魅力區利民基礎設施支撐體系28066.1優化交通網絡布局6.2保障基礎設施建設6.3加強災害風險防范利民6.1優化交通網絡布局29落實上級交通規劃,協調保障華寧至開遠至個舊高速公路的建設空間需求,推進與高速出入口連接道路的建設,促進利民鄉與華寧縣和開遠市的聯系。對外交通網絡完善內部網絡,加強鎮村、產業節點之間道路連通。規劃推進華水線、高大-八寶線等三級公路建設,同時強化三級公路以下的道路建設。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完善鄉域內鎮村聯系通道。完善城鄉交25、通設施建設利民6.2保障基礎設施建設30燃氣工程通信設施環衛系統排水工程供水工程電力工程規劃全鄉生活用氣氣源以液化石油氣為主要氣源,供應全鄉生活用氣。遠期積極謀劃布局燃氣管網,實現集鎮及周邊村莊管道供氣,燃氣管網未覆蓋的鄉村采用罐裝液化石油氣供給。從接入網到城域網全面實現光纖互聯,建設覆蓋全域的、集“IP化、寬帶化、融合化”為一體的城鄉全光網。加快推進IPv6規模化部署,構建高速率、廣普及、全覆蓋、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聯網。推廣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分類,實現向綜合處理、回收利用的轉變。促進垃圾收運密閉化,道路清掃機械化,垃圾、糞便處理無害化,使廢物治理達到減量化、資源化。推進集鎮地區采用雨污分流制,26、鄉村地區原則宜采用雨污分流制。規劃新建利民鄉污水處理廠,規劃各行政村設置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100%。完善集鎮雨水排放系統,集鎮現狀合流制逐步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新建地區嚴格按分流制建設排水系統。完善利民鄉城鄉給水設施配置,規劃新建利民鄉水廠,逐步擴大集鎮集中供水設施的服務范圍,推動實現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鼓勵集鎮管網向鄰近村莊延伸,逐步實現村莊地區集中供水。規劃逐步完善110kV及以下配電網架,預留高壓走廊通道,高壓走廊主要沿防護綠地及城區外圍生態綠化帶敷設,走廊寬度按規范標準進行預控。利民6.3加強災害風險防范31完善應急救援設施體系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能力形成國土空間27、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應對體系:包括應急救援設施體系、地質災害防治、抗震能力、防洪排澇、消防安全等。增強抗震能力建設完善防洪排澇體系提升消防救援能力規劃在集鎮設立1處鄉級綜合防災減災指揮中心,指揮鄉域的防災減災等相關工作。構建“固定緊急”兩級分布式應急避難疏散體系。加強應急通道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登記,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在高風險區已建設施需評價風險性并進行加固,未建設設施應盡量避讓。利民鄉以基本烈度8度為抗震設防標準。學校、醫院、指揮中心、行政辦公、文化娛樂設施、商場、人員密集型建筑以及城市生命線系統中重要設施、干管網絡等,其設防標準按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執行。利民28、鄉集鎮河洪防洪標準為20-50年一遇,農村地區防洪標準采用10 年一遇標準設防。集鎮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按10-20年一遇設防,鄉村居民點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按5-10年一遇設防。消防站責任區劃分必須滿足“消防隊接到報警5 分鐘內到達責任區邊緣”的要求,規劃在集鎮結合鄉政府布局1處鄉級消防站,村莊地區布局微型消防站,形成鄉域內消防管理與防控體系。利民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32077.1推進國土綜合整治7.2加強生態修復與治理利民7.1推進國土綜合整治33國土綜合整治目標大力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確保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補充任務,整合城鄉廢棄、低效用地,穩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提升土地29、利用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土地整治在保護生態、拓寬空間上的積極功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用地模式,促進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不斷優化,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農村土地全域整治以土地整治和環境治理為切入點,推進低小散企業騰退和廢棄礦山綜合利用,挖掘土地的復合價值,全面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田園、美麗庭院、美麗村莊,促進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復蘇,留住了鄉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提升和改造;實施工程、生物、農藝等措施,提高耕地質量,建成一批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30、代化農業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加快優質耕地規模化和集聚化,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發展現代化農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重點推進優質耕地規模化和集聚化,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地建設。加強閑置、低效建設用地盤活嚴格落實宅基地管理政策,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盤活村莊閑置、低效用地,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商業、辦公等復合利用以及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強村莊產業用地整理,鼓勵高消耗、低產出的工業企業“退二進三”、“退散進集”,利用騰退出的用地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的激勵辦法和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利民7.2加強生態修復與治理31、34結合建水縣生態功能和生態脆弱區域分布特點,將利民鄉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主要分為5個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林地生態保護功能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水土流失生態修復功能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加強森林、濕地功能修復與生態治理。在濕地、林地等生態系統類型比較豐富的地區,采取植被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實施濕地、退化林地的修復治理工程,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系統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堅持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對水土流失地區開展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合理配置工程、生物、農耕等措施,形成綜合治理體系,維護和增強區域水土保持功能。加32、快建設江河湖(庫)水生態監測體系。充分利用并擴充現有的監測站,在有條件和必要的地點建設固定的水生態監測站點,構建與調查指標相匹配的水生態信息庫,為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基礎。落實生態修復措施加大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力度,重點是開展礦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工程治理,加強閉坑和廢棄礦山的恢復與治理,對部分礦山周邊采空塌陷區及露天采區要因地制宜,加強擋土固沙、土地復墾、綠化等生態重建工作。推進礦產資源生態修復利民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35088.1加強黨的領導8.2強化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利民8.1加強黨的領導36加強領導干部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培訓,規劃執行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規劃約束性指33、標考核評估監督問責機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實行黨政同責、終身追責。落實規劃管理主體責任8.2強化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在縣級規劃和本規劃底線約束和指標管控下開展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包括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及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等類型。深化詳細規劃傳導嚴格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高用途管制效能和服務水平。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等重要控制線的用途管制要求。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管理,統籌增量和存量,完善規劃實施的時序管控。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提出推進鄉鎮規劃的實施措施。經依法批準后的國土空間規劃必須嚴格執行,嚴禁任何部門和個人隨意修改、違規變更。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對違反規劃管控要求的行為進行及時預警。強化規劃實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