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縣鳧峰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23787
2024-10-10
25頁
17.16MB
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祁門縣鳧峰鎮鳧峰鎮【草案公示稿草案公示稿】祁門縣鳧峰鎮人民政府祁門縣鳧峰鎮人民政府20242024年年9 9月月目錄1 規劃總則1.1 指導思想1.2 規劃范圍與期限1.3 規劃目標與定位1.4 發展戰略2 構建空間格局2.1 重要控制線劃定2.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3 村莊分類與鎮村體系3 助力地方特色發展3.1 歷史文化保護3.2 特色風貌保護3.3 產業發展布局4 強化支撐體系4.1 道路交通規劃4.2 公共服務配置4.3 基礎設施保障5 鎮政府駐地5.1 優化鎮政府駐地功能結構5.2 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5.3 完善內部交通網絡6 規劃實施保障2、6.1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總則11.1 指導思想1.2 規劃范圍與期限1.3 規劃目標與定位1.4 發展戰略11.1指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指示精神,發揮村莊規劃的管控和引領作用,實現村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各項建設項目和村民建房有據可依的目標。通過編制村莊土地利用規劃,統籌生態保護、農業生產、產業發展和居民生活用地關系,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村莊人居環境,構建三生融合的美麗村莊發展空間,成為村域內土地利用的綱領和指引。1.2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本次規劃編制為兩部分,其中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涉及范圍為鳧峰鎮全域。根據祁門縣實際情況確定近期規劃年限:3、近期2025年,遠期到2035年。21.3 規劃目標與定位目標愿景茶源門戶,五鳧夢居茶源門戶,五鳧夢居形象定位以新安江源頭、生態茶園景觀,祁門東部門戶(高速出入口)、“五鳧”農特產品、徽州傳統村落為特色,以優質生態環境與文化旅居底蘊為核心競爭力,打造:_ _ “長三角”高品質休閑旅居目的地“長三角”高品質休閑旅居目的地_ _新安江源頭生態文明實踐先行示范門戶新安江源頭生態文明實踐先行示范門戶_ _“五鳧”農產特色小鎮“五鳧”農產特色小鎮31.4 發展戰略鳧峰鎮鳧峰鎮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以以五大格局五大格局構建為目標構建為目標形成形成五大空間規劃抓手五大空間規劃抓手422.1 重要控制線劃定4、2.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3 村莊分類與鎮村體系52.1 重要控制線劃定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安全,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一經劃定必須嚴格落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統籌安排農業生產、農村生活、鄉村建設等空間。全鎮劃定永久基本農田624.11公頃。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統籌全鎮自然生態整體與系統性,將自然保護區、重要河流、濕地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全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4794.13公頃。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功能的區域邊界。劃定城鎮開5、發邊界,強調集約高效,框定總量,防止鎮區建設無序蔓延。全鎮劃定城鎮開發邊界6.54公頃。圖圖 例例鎮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62.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兩心,三帶,五區”一核:鎮區綜合發展核心完善鎮區發展結構,打造鎮區發展產業核心兩心:特色農產副中心、文旅服務副中心三帶:S222鄉鎮聯動發展帶、率水-鳧溪風貌發展帶、德上高速景觀帶S222鄉鎮聯動發展帶以S222省道作為發展依托,緊密聯系鳧峰各行政村,加強區域產業要素流通。率水鳧溪風貌發展帶重點圍繞鳧溪河、率水河打造景觀風貌發展帶。德上高速景觀帶結合德上高速,打造空間走廊五區:茶山林海生態區、山居古韻農產區、農林生態種養區、水濱文旅生態區、6、產業融合發展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72.3 村莊分類與鎮村體系村莊分類鄉鎮行政村總數特色發展類文化保護類數量行政村數量行政村鳧峰鎮64鳧源村、余源村、李源村、峰聯村2鳧坑村、恒峰村鎮村等級體系規劃鳧峰鎮鎮村體系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宗旨,鎮村等級劃分為3級:鎮政府駐地(政府駐地)、中心村(村委會駐地)自然村(基層居民點)鎮村規模結構規劃鎮村等級鎮村名稱數量鎮政府駐地政府駐地1中心村鳧源村(牌聯)、余源村(余坑)、鳧坑村(同意)、恒峰村(中亭)、峰聯村(章村)、李源村(李新)6自然村全鎮分布55特色發展類文化保護類鎮域行政村分類圖833.1 歷史文化保護3.2 特色風貌保護3.3 產業發展布局助力7、地方特色發展93.1 歷史文化保護鳧峰歷史文化保護控制 初步劃定鳧峰鎮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控制區,將鳧峰鎮歷史文化進行適度開發利用,重點突出三大文物,在遵循控制地帶的要求基礎上,圍繞文物單位構建特色名片。序號文保單位名稱類別時代公布日期級別詳細地點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1中土坑遺址古遺址新石器時代2004.01省級土坑村中土坑村民組境內東、南、西、北各50米保護范圍外,周邊1.5萬平方米區域2東皋塔古建筑明代/市級赤橋村內本體建筑外東、南、西、北各8米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50米3赤橋民主小學古建筑清代2000.9縣級赤橋村內以塔為中心,半徑100米保護范圍外,半徑50米103.2 特色風貌保護。8、“一核,四帶,三區,多點”“一核”:鳧峰鎮文化展示核心“四帶”:S222鄉鎮聯動風貌帶、X704林山鄉居風貌帶、率水河水濱鄉居風貌帶、恒峰-峰聯山居古韻風貌帶。“三區”:林海茶山生態風貌區、水光山色生態風貌區、農林協作生態風貌區。“多點”:余源村山林鄉居文化風貌體驗節點、鳧坑村濱水鄉居文化風貌體驗節點、李源村生態農居文化風貌體驗節點、恒峰村山居古韻文化風貌體驗節點、峰聯村生態農居文化風貌體驗節點;鳧坑村土坑組、恒峰村赤橋村、中土坑遺址、東皋塔、赤橋民主小學等多個歷史文化展示節點。圖圖 例例鎮域歷史文化保護與特色風貌規劃圖113.3 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發展結構 鳧坑、李源、余源-鳧綠:依托天之紅9、莊園成功發展模式,探索鳧綠莊園建設模式,整合茶園及村莊閑置宅基地,重塑“鳧綠”輝煌,形成“種、產、旅”三位一體的鳧綠發展模式。鳧源-鳧菌:充分利用冬閑田,不斷提升糧食生產功能區的生產水平,鳧峰鎮創新提出“水稻+黑木耳”輪種項目,利用“農戶+合作社”模式,進行黑木耳輪種。余源、鳧坑-鳧果:現階段鳧果種植以8733號水果西紅柿麒麟王西瓜為主,并在此基礎上開始楊梅、橘子種植。峰聯、恒峰-鳧糧:強化育種、耕地提升、加工等環節,以“原生態”稻米概念為核心做強品牌效應。鳧坑-鳧蔬:鳧峰鎮圍繞新品種辣椒、茄子已形成一定基礎的“鳧蔬”產業,在滿足一季糧食種植的基礎上,完善稻米-蔬菜的種植模式,拓展定制化農業,10、實現“私人定制”類田園發展模式。1244.1 道路交通規劃4.2 公共服務配置4.3 基礎設施保障134.1 道路交通規劃村莊道路提升鎮域停車系統構建緊抓高速口建設契機,整合村道網絡,拓寬8.75km村道,硬化5.34km村道,建設停車場15個,實現全域交通能力提升。結合村莊分布情況及人口集中情況,規劃新增停車場15處,其中服務旅游業停車場2處(赤橋、熱光),生活性停車場13處。重點規劃項目:鳧峰陽臺鳧坑村中土坑熱點項目新安源旅游風景道景觀提升項目村莊內部交通條件提升道路硬化拓寬,會車路段、停車設施增補等爭取實施項目:難點路段打通鳧坑村河二組至休寧汪村道路鳧坑村熱光組至根溪組道路恒峰村明星組峰11、聯村黃村組道路恒峰村充風組李源村外港組道路圖圖 例例鎮域交通規劃圖14圖圖 例例現狀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健身廣場健現狀村務室務現狀小學小現狀文化活動室活現狀醫院醫現狀初中初規劃游客服務中心服現狀衛生服務站十現狀養老院養現狀公共服務中心公規劃圖書館圖規劃菜市場規劃鄉鎮文化活動中心規劃鄉鎮體育中心規劃幼兒園規劃村級幸福院規劃金融電信服務點規劃公共服務中心規劃文化活動室規劃游客服務點菜文體幼幸信公活點規劃村衛生室衛規劃特色民俗活動點規劃便民農家店俗便4.2 公共服務配置以人為本的鎮村生活圈“山水旅居,歸鄉圓夢”,補齊城市居民旅居所需的配套設施短板,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長三角旅居目的地。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設施12、類型數量備注教育設施2個1所中學(鳧峰中學),1所小學(李源中心小學)其余5所小學、9處教學點均僅近期保留(余坑小學、鳧溪口小學、牌聯小學.赤橋小學、峰聯小學)醫療衛生設施9個鳧峰人民醫院、祁門縣李源醫院、余源余坑衛生室、鳧源查坑衛生室、李源新洲衛生室、鳧坑熱光衛生室、鳧坑長村衛生室、恒峰赤橋衛生室、峰聯黃村衛生室;文體設施27個鎮區內建設圖書館、文化活動室、鄉鎮體育中心,圍繞鳧源村(八房、查坑)、余源村(春光景光)、鳧坑村(熱光)、李源村(新洲、福洲)、恒峰村(赤橋)、峰聯村(黃村)等重點村落建設文化活動室、特色民俗活動點等文體設施。社會福利設施1個鳧峰鎮敬老院。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15413、.3 基礎設施保障構建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安全穩定的供水系統完善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構建保障有力的供電系統配置高效高速的通信系統構建安全便利的供氣系統保障清潔衛生的環衛系統1655.1 優化鎮政府駐地功能結構5.2 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5.3 完善內部交通網絡鎮政府駐地175.1 優化鎮政府駐地功能結構綜合空間發展條件,形成“一帶、兩軸、四片區”的空間發展結構一帶:濱水景觀帶沿鳧溪河打造濱水休閑步道,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兩軸:產業發展軸、商貿發展軸四片區:康養居住片區、產業發展片區、生態休閑片區、產業發展片區康養居住片區:以康養居住,養老服務為主的醫養結合片區產業發展片區:結合原有特色產業以及14、新產業功能的植入形成產業發展區生態休閑片區:結合農林景觀,打造以茶為主題的生態休閑公園,作為銜接鎮區與濱水的休閑活動空間產業發展片區:主要對原有建筑風貌改造并增加相應配套設施,商業功能植入185.2 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構建“兩核兩帶一線兩區多點”的公共空間與綠地系統結構“兩核”:鎮政府文化廣場、綜合為民服務中心“兩帶”:S222小鎮風貌展示帶、X704生態產業風光帶“兩區”:生態林茶空間、上天田園空間“多點”:鄉村公共廣場、生活廣場等節點“一線”:山水生態游線以“綠色、生態、自然”為理念,將自然環境與鎮區人居環境相融合,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圖圖 例例鎮政府駐地公共空間與綠地系統15、規劃圖195.3 完善內部交通網絡。拓寬鎮區主要道路,落實集鎮過境道路改線 規劃對鎮政府駐地主要道路進行拓寬,形成產業、生活兩大主線,重點加強鎮區北部過境道路改線工程,完善整體交通網絡。鎮政府駐地道路等級分為過境道路、干路,支路三級。過境道路:保持S222省道現狀,規劃新建德上高速。干 路:鳧峰鎮區外圍規劃道路紅線寬度為9米,路面寬度為6米。支 路:規劃支路道路紅線寬度為4-6米,巷路寬度為3-3.5m。重點加強鎮政府駐地與省道S222的銜接以及外環路的形成圖圖 例例鎮政府駐地道路交通規劃圖2066.1 規劃實施保障216.1 規劃實施與保障01強化組織保障02加強干部培訓規劃批準后,村委會組16、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告知規劃實施,作為進行各項建設活動的法定依據和重要指引。村委會作為具體實施責任主體,明確工作責任調動各方積極性,有序推進村規劃實施。支持優秀“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下鄉服務,提供駐村技術指導。對村干部進行培訓,增強村干部隊伍對村規劃的理解和認識,并按照規劃要求對鄉村建設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管理。03突出公眾參與堅持村民主體地位,搭建公眾參與平臺,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規劃實施過程中,并形成持續參與的長效機制。完善村規民約對村內各項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提出要求。04完善實施監控定期對規劃實施進行評估,總結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及時調整完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必要時按照相關法定程序對村17、莊規劃進行局部調整或修編。依托村莊建設規劃許可制度,加強鎮、村兩級規劃監管。22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監督體系;建立政府對總體規劃實施評估監控機制;嚴格執行規劃管理許可程序;籌劃完善的行政責任追究制度,推行城鄉規劃陽光工程,通過民主、公開、程序化的方針建立行之有效的城鄉規劃監督制約機制。研究建立市域發展的評價制度,通過分區管控建立相應分區考核要求,作為考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市域各鄉鎮的綜合發展。成立專門工作組,積極推進重大項目的上報、審批、實施。6.1 規劃實施保障建設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定期評估與實時修改應依據國家、省、市法律法規的修改條件和程序,結合本地實際,提出更具針對性的規劃修改類型、修改條件和修改規則。執行“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定期評估制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對違反規劃管控的行為及時預警,評估結果作為規劃調整修改的重要依據。推動建立差異化績效評價與考核制度各鄉鎮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不同,其主要的發展方向也必然存在差異;為更好地引導鄉鎮向其不同的主導方向發展,需要在績效評價和考核方面體現出差異。從經濟發發展、農業農村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方面體現出不同側重和差異。23